内容提要李渔作为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名人,他的文化遗产无疑在于其作品的审美价值和学术价值,然而这仅仅是一个方面;另一方面,李渔文化遗产的价值还在于他的性格和品行中的许多优秀方面,对今天塑造人们的创造性品格,对于今天的文化建设,也具有重要价值和作用——可惜,这一点是以往是被忽视了的。的确,李渔不是英雄,也非完人;但过去许多人对他的积极方面却重视不够甚至视而不见,这是不公平的,也是不符合李渔这位历史文化名人的真实面貌的。今天应该还一个真实的李渔,并挖掘出他性格品行的积极方面,一方面看看它如何促成李渔当年取得成功,另一方面看看它今天对于建设现代中国文明具有怎样的意义。这是我写《李渔传》的主旨所在。
关键词李渔文化遗产性格内涵历史作用现实意义
2012年初至2013年底,我应中国作家协会“中国历史文化名人传记”丛书编委会之约,撰写了《李渔传》,于2014年1月由作家出版社印行。
李渔作为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名人,他的文化遗产,他的贡献,当然在于他的艺术创作在历史上所具有、以至今天仍然保持着的审美价值,当然在于他的理论思想在历史上所具有、以至今天仍然保持着的学术价值,但这仅仅是一个方面;另一方面,李渔留给我们的遗产,还在于他的性格和品行中的许多优秀方面,对今天塑造人们的创造性品格,对于今天的文化建设,也具有重要价值和作用——可惜,这一点是以往被我们所忽视了的。的确,李渔不是英雄,不是完人,他所生活的帝国专制时代和小农经济社会必然带给他历史局限和时代烙印——以今天的价值标准来看,它们自然显示出某些消极意义甚至某种人品缺陷;但过去许多人总是抓住李渔人品中的消极方面,大加渲染,而对他的积极方面却重视不够,甚至视而不见或多方贬抑。这是不公平的,也是不符合李渔这位历史文化名人的真实面貌的。今天我要还一个真实的李渔,并挖掘出他在历史上的真实价值和在现代所具有的意义。
(一)李渔何许人?
李渔,号笠翁,明万历三十九年(1611)生于江苏如皋,而老家却是浙江兰溪;清初大戏曲家、大戏曲美学家、大小说家,同时也是著名诗人和散文家,园林家和园林美学家,服饰美学家,仪容美学家,美食家,养生家,杰出的日常生活美学大师……名副其实的全才、多面手。
他开始是以传奇(戏曲)和白话小说起家的,其代表作是社会风情喜剧《笠翁十种曲》和白话小说《无声戏》、《十二楼》等,作品风行于城镇乡间,几乎妇孺皆知,朋友说他的作品能“救得人活、又笑得人死”(杜濬jùnxùn《无声戏》第一回眉批)。后来(五十五六岁之后)总结一生艺术实践和审美经验,写成著名的《闲情偶寄》,实为一部美学小百科;他不但是一位开拓性的戏曲美学家,而且在其他方面,如园林美学、服饰美学、仪容美学、诗词美学、饮食美学、养生学等多个领域,也做出了独创性贡献——如果把李渔美学比作一个由主殿和许多配殿组成的建筑群,那么,其主殿无疑是他的戏曲美学,配殿则有诗词美学、园林美学、饮食美学、仪容美学、服饰美学、日常生活美学等。
李渔一生穷愁坎坷却又风流倜傥,人称“李十郎”;他为灿烂的中华文明增添了一束光彩,故我情不自禁为之立传。数年之间与李渔朝夕相处,对他有了一些新的认识和发现。
当年的李渔-李笠翁犹如今日之歌星、影星、球星家喻户晓,红遍十七世纪的中国大地,受到疯狂追捧——虽然少数人对他颇有微词,例如,与李渔差不多同时的董含《三冈识略》卷四“李笠翁”条,就对李渔颇不屑,说他“善逢迎”、“性龌龊”;但是社会各个方面、不同层次,京师边关,大城小镇,闾里乡村,一些知名或不知名的人士,朝野上下,高官小吏,学界名流,雅至舞文弄墨的士大夫,俗至目不识丁的引车卖浆者流和妇人小儿……更多的人喜欢他、赏识他,对笠翁其人钟爱有加,对他的作品趋之若鹜,为其倾倒。在当时的中国大地上,刮起了一股不小的“湖上笠翁旋风”。
这股“湖上笠翁旋风”,以李渔当时居住地——开始时是杭州、后来是南京——为中心向周围扩展,纵横千百里,“席卷”大江南北,遍及各个角落。有时,他的剧本上半部刚脱稿即被抢去付诸演出,不能不急急撰写下半部以为后继;许多优伶以能搬演笠翁作品而身价倍增。范文白(名骧)在为李笠翁传奇《意中缘》所作序中描述说:“予自吴阊过丹阳道中,旅食凤凰台下,凡遇芳筵雅集,多唱吾友李笠翁传奇,如《怜香伴》、《风筝误》诸曲。”范文白还在序中这样描述社会高层人物对笠翁作品的追捧:“当事诸公购得之,如见异书,所至无不虚左前席(虚左前席表示尊敬喜爱)。或疑李子雪驴风马,屡空不给,何至名动公卿乃尔!”李笠翁在当时受欢迎的程度,着实令人惊叹。
这里还有女子生时“非湖上笠翁之书不读”的故事:安徽芜湖有一位名叫曹石臣的学子,“以美少年而工词翰”,他的美貌妻子方氏,“亦闺秀而备德容者”,可惜结婚不及十年,方氏去世。临终前有遗言:“冀得李子片语,死当瞑目。”甲寅(康熙十三年)夏,李笠翁路过曹石臣家乡,这位丧妻不久的青年学子怀揣爱妻遗像,向笠翁“涕泣索赞”,以实现妻子遗愿。他说,他的妻子“生时,非湖上笠翁之书不读,知此老惯操三寸不律,起亡者而存之,只今梨枣之上,俾泉下人凛凛有生气者,谁之力欤”。笠翁叹曰:“噫,予何人斯,能使妇孺知名若此?”
林语堂1935年用英文写了一部向西方人介绍中国的书在纽约出版,叫做《吾国与吾民》(已有多个中文译本,最近的是长江文艺出版社2009年版和江苏文艺出版社2010年版),该书第九章《生活的艺术》之《日常的娱乐》一节中说:“十七世纪李笠翁的著作中,有一重要部分,专事谈论人生的娱乐方法,叫做《闲情偶寄》,这是中国人生活艺术的指南。自从居室以至庭园,举凡内部装饰,界壁分隔,妇女的妆阁,修容首饰,脂粉点染,饮馔调治,最后谈到富人贫人的颐养方法,一年四季,怎样排遣忧虑,节制性欲,却病,疗病,结束时尤别立蹊径,把药物分成三大动人的项目,叫做‘本性酷好之药’,‘其人急需之药’,‘一心钟爱之药’。此最后一章,尤富人生智慧,他告诉人的医药知识胜过医科大学的一个学程。这个享乐主义的剧作家又是幽默大诗人,讲了他所知道的一切。”林语堂大段引述李渔的文字,赞曰:“他的对于生活的艺术的透彻理解,可见于下面所摘的几节文字,它充分显出中国人的基本精神。”
几百年来,李渔的作品《笠翁十种曲》、《闲情偶寄》和《一家言》等无数次被重印、翻刻乃至盗版不断;李渔所创造的喜剧让人们一直笑到现在,他的许多剧目如《风筝误》、《怜香伴》等,今天还在以昆曲或改编为京剧和其他剧种而反复上演。
李渔早已成为世界性的作家。
(二)李渔个人性格品行的积极方面
这些积极因素是什么?就是他一贯特立独行,违俗违众,违时违世,标新立异,大胆创新,不信邪、不唯书,勇于突破传统,敢做天下第一个“吃螃蟹”的人……这些突出品格。
李渔活着的时候,人们常称他为“怪物”、“异人”,这实在是对他生动而真实的写照。他“怪”在何处?“异”在哪里?以其行为违抗时俗、作品标怪立异也。他的人生光彩在“怪”“异”,他的历史贡献亦由“怪”“异”生发的超越性而来;“怪”“异”实乃其艺术创造的标志性品格。
也许是由于天性,也许是商人家庭的某种影响,也许是被不安定的时代不安定的生活所熔铸,也许是所有这些因素综合发生作用,赋予了李渔一颗不安定的跃荡的灵魂。他过分活泛的品性使之前进的脚步永不停息,他的思想、他的作品总是追求日新月异,他熟悉传统而又惯于“自我作古”——颇类似于近代西方卢梭、托克维尔等人所谓“自我统治”,即个体不服从他人的意志。假如你同李渔在一起,你会很快发现他自由狂放,跃动不息,不愿受常规约束,自谓“我性本疏纵,议者憎披猖”;无论何时何地,他非要弄出些新点子不可。李渔总是变幻着生活和创作的花样,总是接连不断而又出人意料地展示着奇异招数,想人所不敢想,道人所未曾道,醒人、骇人、雷人;他的传奇和小说总是语破天惊,让人笑破肚皮、笑断腰杆……
历史上欺瞒天下者多得很,如汉高,如曹操。汉高祖哭义帝,为之发丧,不过是收买人心;曹操尊迎献帝,耍的也是政治手腕,不过是挟天子以令诸侯……如此而已。
史上记载过一个故事,说,尧帝想把天下让给许由,许由一听,忙说:“请不要弄脏了我的耳朵!”赶快到颖水去洗耳;此时又恰逢巢父在颖水下游饮牛,立刻把牛牵走,说:“请不要弄脏了我的牛嘴!”李渔看了这段记载,笑道:当年的天下竟然如此一文不值,逢人即让,还不如小孩手里的一个馅饼,怎能令人相信!
李渔引述孟子“尽信书不如无书”的话,告诫人们:千万不要上当受骗,不要认为书上说的就是对的,就是真理。凡事,都要用脑子想一想,要多打几个问号,多提出几个为什么,自己作出正确的判断。李渔真乃名副其实的“疑古”先驱,比顾颉刚早了三百多年。
李渔品行中的这些优秀因素,就是今人所谓“独立之思考,自由之精神”。这是任何时代一个独立的主体,一个真正的学者,应该具有的品格。人类赖此而发展,社会赖此而前行。
(三)李渔性格品行在当年的作用
亦正因为李渔的这种性格品行,才使他在各个领域向凡俗和陈规开战,使他常常敢于第一个吃螃蟹,一生充满创造,做出了许多前人不敢想、不敢做、也做不到的事,成就了他的开拓性业绩。
这就是艺术真谛!
它可以看作是李渔的美学宣言,也是他的艺术实践的指南,而且也是他一生活动的准则。
李渔作为戏曲作家、戏曲教师(“优师”)、戏曲导演、戏班班主,自称“曲中之老奴”。恐怕他的前辈和同代人中,没有一个像他那样对戏曲知根儿、知底儿,深得其中三昧。因此李渔曲论能够准确把握戏曲的特性。他对中国曲论的历史性革命和创造性发展,可为戏曲美学之时代里程碑。他在前人基础上完成了中华民族独具特色的戏曲美学体系的建设,成为清代戏曲美学第一人。
(四)李渔对今天的启示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李渔那样大胆创新,具有原创性和独创性,敢于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最近,就是2014年3月3日,我在网上看到瑞典文学院院士、诺贝尔文学奖评选委员马悦然教授在香港中文大学举办了一个讲座,谈到诺奖问题。在讲座之后的访谈环节,现场一位古代文学研究者提出了一个有意思的问题:“假如诺贝尔文学奖对中国古代诗人开放提名,您会推荐中国的通俗诗歌作者还是其他诗人?”对此,马悦然教授坦言:“如果我有权力推荐中国古代诗人参评诺贝尔文学奖,我会选择辛弃疾。”马悦然教授指出,辛弃疾是南宋最大的词人,他运用语言的技巧“好得不得了”。他说:“我非常喜欢他的《沁园春》,他总共写了13首《沁园春》,每一首都非常好。如果辛弃疾活在我们这个时代,他一定会得诺贝尔文学奖。”
现代中国人不聪明?当然不是。为什么杨振宁、李政道、丁肇中……就能够有那么大的创造性贡献而获奖?
造成目前这样的状况,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但其中不能不考虑,相对而言,我们现代的许多人,往往被固定在一个框子里,缩手缩脚,缺乏大胆创造的精神,缺乏创造性思维。
应该反思我们的教育。
要问:我们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我们以往培养了怎样的人?
总体说,我们培养了千千万万的小绵羊、大绵羊。老师怎么教,就亦步亦趋跟着怎么学;书上怎么说,就一点儿也不走样地跟着怎么说,不敢越雷池半步。考试的时候,就百分之百不走样地把老师教的、书本上写的抄在试卷上,谁抄得全,谁就得高分。“分儿分,小命根儿”。高分低能。
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仅仅有千千万万的小绵羊、大绵羊,行吗?
外国的许多著名大学不一样,他们总是注重课堂讨论,启发学生独立思考,给学生创造机会,让他们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上个世纪末我访问英国时,在爱丁堡大学、杜伦大学和剑桥大学的东方文学系给研究生作讲演,内容是李渔,他们非常活跃,不断提问题,发表自己的意见,这与我在国内大学讲课时形成鲜明对照。
其实人家从小学就开始这样的教育了。我的外孙和外孙女在美国上小学,七八岁、十来岁的小学生,就鼓励他们自己到图书馆借书,读了以后,老师叫他们写自己的心得。老师还叫他们独立做科学制作,自己设计,自己动手,然后评奖。
我们多么需要这样培养人,多么需要培养这样的人!
对照李渔性格,我们应该反省,应该从李渔性格和品行中吸取许多有益的东西。我们多么需要多出像李渔那样具有逆向思维、多向思维、反向思维、敢想、敢干、具有虎胆熊魄的人啊!
李渔给我们以启示。在三百多年以前,李渔正是这样期许他的儿辈、教育他的儿辈的。他有一首词《天仙子·示儿辈》:
少小行文休自阻,
便是牛羊须学虎。
一同儿女避娇羞,
神气沮,才情腐,
奋到头来终类鼠。
莫道班门难弄斧,
正是雷门堪击鼓。
小巫欲窃大巫灵,
须耐苦,人前舞,
人笑人嘲皆是谱。
李渔教导他的儿子们:你们即使是牛羊也要学习老虎——软弱的牛羊只能畏畏缩缩、任人驱使、甚至任人宰割,只有勇猛的老虎才能气吞山河、闯出一片天地。你们不要像成天憋在闺房里的女孩儿那样娇羞柔弱,不要一天到晚神气沮丧、才情朽腐、死气沉沉,倘若如此,到头来顶多只能是个胆小怕事、畏首畏尾、没有出息的鼠类。你们要敢于班门弄斧,敢于雷门击鼓,即使是小巫也要敢于窃大巫之灵。
正是这种自由阅读,成就了后来的伟大作家。
(五)以建筑为例
李渔深得造园三昧,他的园林都表现出李渔自己鲜明的艺术个性。
(六)李渔是严冬飞出一只遥远春天的燕子
在专制帝国的自我封闭、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时代,“怪”“异”之李渔,他的许多作为显得那么格格不入、那么不合世俗、那么超前……
譬如,农业社会的中国人,通常总是依恋家乡,一辈子不离故土;而李渔却一反这种传统观念,一生不断“违安土重迁之戒,以作移民就食之图”,流转四方、迁徙居所,像一个逐水草而居的草原牧民,挑选“水草丰盛”、最适宜就食的地方生活。
李渔作为特定时世产生的戏剧大师,作为由平民起家的历史文化名人,自身却充满种种矛盾;人们对他的为人和作品也有争议,乃至“毁誉参半”。他一生姬妾随身,自称“登徒子”,生前即受到某些“正人君子”所谓“李生渔者性龌龊”的非议,还有人说他的作品“不为经国之大业、而为破道之小言”;离世之后,也有人认为他的作品品味不高,说“词曲至李渔,猥亵琐碎极矣”(黄启太《词曲闲评》),并且“后人每以俳优目之”(于源《灯窗琐话》)。但是,不论当时还是后世,却有更多的人喜欢他、赏识他,许多学者也对他予以高度评价,说“李笠翁十种,情文俱妙,允称当行”(黄周星《制曲枝语》),“所著《十种曲》,如景星卿云,争先睹之为快”(李调元《雨村诗话》),“翁所撰述,虽涉俳谐,而排场生动,实为一朝之冠”(吴梅《中国戏曲概论》)……
李渔“卖赋餬口”的职业创作之路,在十七世纪的中华帝国茫茫黑夜之中,透露出一丝未来季节的曙光。他是严寒里奇迹般飞出来的一只未来季节的燕子。他是专制体制下小农经济时代的精神异己者。他是市场经济自然萌生期在精神领域长出的一根幼苗,不管它多么稚嫩脆弱而且浑身沾满帝国专制体制下的精神痕迹,却代表了一种未来事物的萌芽。他的道路是超前的道路——几乎超前了三四百年,直到二十世纪,中国的职业作家才在种种压制之下开始成批出现;直到二十一世纪,中国市场经济下的职业写作道路才逐渐成为许多作家不得不走的道路。
(七)写作直到最后一息,堪为楷模
笠翁热爱生活、热爱生命,是一个打不垮的老人。
无情的岁月和一次又一次的灾难,的确使李笠翁变老了,头发变白了。有一年元夜观灯,一向爱热闹的笠翁也冒着寒风出来与朋友同乐。有人以怜悯和同情之心看待这位多难多病的老人,总觉得他面带愁容。而笠翁这位争强好胜的老诗人以诗答之曰:“诸友劝我饮,亦复勉我餐。怪我逢令节,不尽解眉攒。我心本无事,人误作愁看。老人非稚子,如何得大欢?”笠翁说,你们不要见我脸上横七竖八的皱纹,就觉得我似乎老是愁兮兮的;其实你们错了,老人的脸本来就是这个样子,哪能像小孩子的脸那么欢快?所以,请你们不要误会,我并不愁;而且我身上还有一把子力气,我还要干活,还要继续写作!
是的,笠翁有一颗永远年轻的心,有一双总在辛勤劳作的手。他从来不服输。
李笠翁自乔王二姬去世,以至从南京移家杭州、营造层园,直到他离开人间,这前前后后五六年间,虽然年老体弱、贫病交加,甚至“死而生、生而复死者不知凡几”,但是他总是不服输,顽强地挺立起来,乐观地面对贫病、面对渐渐老去的身躯,从未停下手头的笔。笠翁以常人罕见的不屈精神和毅力,不停地写作,工作。可以说,在任何艰难情况之下,他都坚持笔耕。
他这几年间笔耕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创作了大量诗词、歌赋、楹联以及赞、记、传、序、祭文、纪略,还写了许多饱含真情、感人至深的书信。如《登燕子矶观旧刻诗词记》、《梦饮黄鹤楼记》、《两宴吴兴郡斎记》、《郭璞井赋》、《不登高赋》、《【名词选胜】序》、《【诗韵】序》、《【今又园诗集】序》、《【覆瓿草】序》、《【琴楼合稿】序》、《【香草亭传奇】序》、《祭福建靖难巡抚海道陈大来先生文》、《祭福建靖难总督范觐公先生文》、《闰月称觞记》、《佛日称觞记》、《汉寿亭侯玉印记》、《义士李伦表传》、《朱静子传》、《梁冶湄明府西湖垂钓图赞》、《吴念庵采芝像赞》、《【春及堂诗】跋》、《【笠翁别集】弁言》……合起来,不下十数万字。优美、风趣、脍炙人口,从中可想见笠翁的勤奋和不息写作的身影。
就在居住于层园的这几年,笠翁还编辑刊行了《一家言》二集、《名词选胜》(有自序、并请尤侗序)和《千古奇闻》(并序);撰写《窥词管见》,又为词集《耐歌词》写了自序,并把《窥诗管见》放在《耐歌词》之首,重新印行。此外,还撰写刊刻了《笠翁词韵》,编辑出版了《名诗类隽》,书首载有《窥诗管见》数十则。这是李笠翁晚年作出的学术贡献。
康熙十七年戊午(1678)“中秋前十日”——即笠翁逝世前一年四个月,他为《耐歌词》写了一篇自序,为我们留下了一段宝贵史料。
特别令人感动的是他临终前的三篇序文。笠翁一息尚存,就仍然辛勤劳作,今天想来令人感叹不已。
首先是笠翁为《千古奇闻》作序,末署“时康熙己未仲冬朔湖上笠翁李渔题于吴山之层园”。“康熙己未”,大家知道即康熙十八年(1679);“仲冬朔”,即农历十一月初一。据李氏《宗谱》,笠翁是康熙十九年庚申正月十三日(阳历1680年2月12日)病逝的。那么写此序,是在他去世前两个月另十二天。
《千古奇闻》是李笠翁删定陈百峰所辑《女史》而成,里面收有数千年妇女故事六百多个,每个故事都有评语,有的是原辑者陈百峰所写,少数乃出自笠翁手笔。此书原是给女儿辈阅读,后公之于世。笠翁序曰:“世人但知千古来忠孝节义,奇奇怪怪之事,尽从须眉男子做出,遂将巾帼中淑人懿行略而勿讲,讵非天壤间一大缺陷事哉!……然遇盘根错节,其愚忠愚孝间,有男子所不能者,妇人往往能之,宁可以巾帼者流,略而勿讲耶?”这篇序的思想应该引起特别注意:他认为女子同男子一样深明大义,甚至有时候男子做不到的,女子倒做到了;对这些光辉事迹,难道因为是女子(“巾帼者流”)做的就忽略不讲吗?这是李笠翁妇女观的进步性的一面。笠翁在编辑过程中,叫女儿淑昭、淑慧较阅,外孙女沈姒音钞写。此书的编辑过程和他写的序言,反映了笠翁妇女观中不全是落后腐朽的东西。
接着是为《芥子园画传》作序,末署“时康熙十有八年岁次己未长至后三日湖上笠翁李渔题于吴山之层园”。“长至”指冬至,康熙十八年己未的冬至是农历十一月十九日,而“长至后三日”即十一月二十二日。离笠翁去世只有五十一天。
序曰:“余生平爱山水,但能观人画,而不能自为画。今一病经年,不能出游,犹幸湖山在我几席,寝食披对,颇得卧游之乐。”这部画传,据序中说是笠翁的女婿沈因伯先世所遗,原四十三页,经王安节“增辑编次”,“广为百三十三页”,并附临摹古人各式山水四十幅,笠翁认为是一部“不可磨灭之奇书”,对学画者极有裨益,若不“公世,岂非天地间一大缺陷事哉”?于是“急命付梓”。然而,当这部书印出来的时候,笠翁已经仙逝。
笠翁生前写的最后一篇文字,是康熙十八年己未十二月为《四大奇书第一种》即《三国志演义》作序。根据序文中“予婿沈因伯归自金陵,出声山所评书示予”所示,此序乃为毛声山批《三国志演义》而写。毛声山即毛纶,字德音,号声山,毛宗岗的父亲,明末清初颇有文名,然一生穷困;中年以后,双目失明,其为《琵琶记》、《三国志演义》作评时,由他口授,其子毛宗岗记录、校订、加工以至最后定稿。所以今日一般以毛氏父子连称。毛批《三国志演义》现藏国家图书馆善本室,为康熙年间醉畊堂刊本《四大奇书第一种》,题名“声山别集”,六十卷一百二十回。
康熙十九年庚申(1680)正月十三日,李笠翁在杭州西湖边上的层园病逝,享年六十九岁。
笠翁风光一生,也贫困一世。临死,家无余资,好友钱塘令梁冶湄出资帮助安葬于杭州方家峪外莲花峰,九曜山之阳,题其墓碣曰:“湖上笠翁之墓,弟梁允植立。”
笠翁一辈子以写作维生;而写作也即他的生命。
李渔自四十岁左右到杭州卖赋糊口,到晚年回归杭州西湖,差不多经历了三十年职业作家生涯。他的一生之风风雨雨,起起落落,奋斗拼搏,留给后人丰富的文化遗产,也留给后人无限思索:
他是成功者吗——为什么一生穷愁,死无葬资?
他是失败者吗——为什么三百多年以来他的著作流传不息,中国和外国那么多人在读他、演他、热爱他、研究他、纪念他?
(八)怀着敬畏之心写传
承担历史文化名人传记丛书《李渔传》的写作任务,不但在我的“计划”之外,而且在我的“意料”之外。2012年初春,在老友何西来兄热情推荐之下,偶然间走到该丛书之中——我对人戏称是心甘情愿受西来“裹挟”,懵懵懂懂却十分愉快“上山”的。进了山门,看到各路大仙云集,队伍相当壮观。我乃此界小巫,颇有“自惭形秽”之感,觉得这碗饭不好吃。
我深知自己的“活儿”远非完美、精细,恳请广大读者和专家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