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图书馆学学科发展研究报告(上)福建省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3第二期

福建省图书馆学学科发展研究报告(上)

福建省图书馆学会(福建福州350001)

摘要通过对国内外图书馆学学科发展历史的介绍和总结,分析了图书馆学学科发展趋势,重点阐述了福建省图书馆学学科发展的历史和现状,针对福建省图书馆学学科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福建省图书馆学学科发展

0引言

图书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文明传承和知识利用之学科,属于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一级学科下的二级学科。图书馆学作为一门研究文献的整理与利用、图书馆管理以及图书馆与社会的关系的管理科学,在微观层面上,主要研究图书馆的各个组成要素及作为图书馆工作对象的文献的管理技术和业务;在宏观层面上,主要研究整个图书馆系统、图书馆事业的发展趋势和图书馆与人类文明传承之间的关系。

1国外图书馆学学科发展的历史与现状

1.1国外图书馆学学科发展的历史

尽管现代意义上的图书馆学只有100多年的学科历史,但人类的图书馆活动历史却十分悠久,几乎与人类文明史的起源同步。目前,世界上已发现的最古老的图书馆是20世纪30年代法国考古学家安德列·帕罗特在苏美尔时期古城遗址马里的一所书吏学校遗址中发现的,距今约5300年。

图书馆学作为一门近代科学产生于19世纪初,确立于19世纪80年代。1807年,近代图书馆学奠基者、德国的图书馆学家施莱廷格首先提出“图书馆学”一词,并出版《图书馆学综合性试用教科书》。同时代的德国图书馆学家艾伯特于1810年出版《论公共图书馆》一书,主张图书馆应向民众开放,为读者准备藏书。

英国国家图书馆第六任馆长帕尼兹是西方图书馆学史上重要的代表性人物,1841年主持制定著名的《91条著录规则》,该规则是1908年《英美著录条例》的前身,也是目前国际著录规则标准的基础。与他同时代的爱德华兹是19世纪英国最重要的图书馆学家之一,他负责起草《英国公共图书馆法》,并于1850年获得议会通过,成为世界上第一部全国性的图书馆法。1859年,他完成代表作《图书馆纪要》。这是一部有关世界图书馆史和图书馆管理指南的巨著,全书分为上、下两册,正文长达2000页,共计9篇75章,是19世纪最完整、最全面的图书馆学理论专著。

19世纪最重要的图书馆学家是美国人杜威,他一生创立了许多图书馆学领域的世界之最,对图书馆学的正式确立起到关键的作用。1876年是其奠定在图书馆学史上重要地位的一年,这一年他做了几件对促进图书馆事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的事情:①发起成立世界上第一个图书馆协会——美国图书馆协会,使图书馆学研究正式进入有组织、有规划的阶段。②创办世界上第一份图书馆学专业刊物——《图书馆杂志》,推动图书馆学研究的发展。③编出一部可以用来组织分类目录和进行分类排架的分类法——《杜威十进制分类法》(DC),它被誉为是世界现代图书分类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也是目前世界上现行图书分类法流行最广、影响最大的一部分类法,被133个国家的图书馆采用。目前,美国95%的公共图书馆、25%的大学图书馆和20%的专业图书馆采用该分类法。1887年杜威在哥伦比亚大学正式创办世界上第一所图书馆管理学院,它标志着图书馆学专业教育的正式确立,也表明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已需要对其人员进行正规教育。

1923年,在卡内基基金会的大力支持下,美国图书馆协会(ALA)正式成立图书馆学教育委员会(后改名为图书馆学教育认可委员会)。1925年,该委员会颁布“美国图书馆学院标准”,制订了图书馆学院设置的最低标准和ALA认定程序,并对所有的图书馆学院进行评估。1926年,卡内基基金会颁布《图书馆学十年规划》,规定了图书馆学教育具体的资助计划。该计划的内容之一是资助成立一所具有研究性质的高水平的图书馆学院。1928年,芝加哥大学图书馆学院正式成立,在卡内基基金会100万美元的资助下,建立了博士点。不久,该学院的师生就成为美国最有影响力的图书馆学研究团休,史称“芝加哥学派”。

进入20世纪50年代以后,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以计算机技术、网络通讯技术和数据库技术为代表的新传播技术开始广泛地应用于图书馆实践,图书馆学的研究范围也开始向上述领域渗透,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些活动主要有20世纪60年代的机读目录研制、70-80年代的数据库研发、90年代的数字图书馆研究等。

郭璇通过对Emerald数据库检索并进行共词分析的结果表明,2005年至2010年间国外图书馆学研究主要集中在数字图书馆、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信息检索技术、数字资源、知识管理和个性化信息服务等6大领域,并形成了12个研究重点。

1.2.1数字图书馆研究

国外数字图书馆研究主要围绕着新技术在数字图书馆中的应用及其影响来展开的,研究重点主要集中在数据挖掘技术和开放源码软件的开放及应用。前者主要研究数据挖掘技术在数字图书馆推荐服务、数据检索、数字资源整合、个性化服务模式中应用;后者主要研究开放源码软件在数字图书馆中的具体应用。

1.2.2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

1.2.3信息检索技术

1.2.4数字信息资源

1.2.5知识管理研究

国外知识管理研究主要集中在知识管理系统、知识管理应用、知识共享与知识集成等三大方向。知识管理系统研究主要采用定量和定性分析的方法,探讨影响知识管理的因素以及知识管理系统的效用性和易用性。知识管理应用主要探讨知识管理应用的效果。知识共享与集成主要探讨知识共享与集成对组织效率的影响。

1.2.6个性化信息服务研究

数字环境下的个性化信息服务,是根据用户的特定信息需求基于数字技术而开展的一项快捷信息服务方式,具有针对性强的特点。国外该领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个性化信息服务系统的构建和服务方式方面,试图通过构建个性化推荐信息服务系统来达到个性化服务的目标。

2我国图书馆学学科发展的历史与现状

2.1我国图书馆学学科发展历史

中国的图书典藏活动至少有3300年的历史。据考古发现,殷墟甲骨的入藏排列都有一定次序和方法。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8世纪,西周的盟府、策府、周府等均有文献收藏,但上述场所并非专为典藏图书而修建,也未设置专门管理图书的机构。我国官府藏书专用建筑始于公元前2世纪的西汉,共有9处,内府建有广内、延阁和兰台,外府建有石渠阁、天禄阁、麒麟阁、曲台、金匮、石室等。此后历代王朝都建有官府藏书处所。

中国古代私人藏书活动始于春秋战国时期,但直至汉以前的私人藏书活动受文献载体和文献复制技术的限制,规模有限。西汉时期随着造纸技术的发明,文献载体发生了变化,私人藏书活动也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东汉时期,文献中始有私人藏书家修筑藏书处所的记载。

宋代是我国藏书思想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以南宋的程俱、郑樵和金代孔天监为代表的一批学者开展了有关藏书理论的研究。程俱在《麟台故事》一书中,对北宋皇家藏书的沿革、职能、人员、藏书征集、文献整理、典藏和利用等情况进行系统的总结,是我国古代藏书史中现存最早的有关皇家藏书活动的专著。南宋郑樵是我国目录学史上第一位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家,也是我国藏书史上第一位将藏书实践上升到理论层面的藏书家,他在公元1161年写成的《通志·校雠略》中首次系统阐述了图书分类、编目和采访的理论与方法。金代孔天监在《藏书记》提出建立公共藏书楼的思想,只是他的思想在此后公私藏书活动过程中基本上无人响应,这也是中西古代藏书活动的最大区别所在。

在私人藏书活动极盛的明清两代,一些私人藏书家开始总结自己的藏书经验,产生了一批论述藏书活动的研究成果。公元17世纪初,明代祁承爜在《澹生堂藏书约》中对文献的采购、校雠、分类、编目、管理和利用进行系统的论述。公元18世纪,清代周永年在《儒藏说》中提出建立义学,以义田为经费,向士绅募集图书,以义学所藏之书供人借阅,提倡私人藏书向社会开放,并且身体力行,建“借书园”,供人借阅,是我国私人藏书史上少有的主张藏书开放的藏书家。清代的孙庆增在《藏书纪要》中系统地总结我国古代私人藏书的购求、鉴别、抄录、校雠、装订、编目、收藏、曝书的方法和经验,是我国全面论述私人藏书技术的第一本专著。总的来说,中国古代藏书理论基本上是建立在目录学、校雠学和版本学基础上,上述藏书理论为中国近代图书馆学的产生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中国现代图书馆学是“西学东渐”的产物。中国近代图书馆学的产生与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鸦片战争至洋务运动时期以西方图书馆的介绍为主,其途径大致有两条:一条是西方传教士对现代图书馆观念的提倡,另一条途径是晚清一批出洋使臣对西方图书馆事业的考察。维新变法运动时期为西方图书馆学观念的引进期,维新人士将创办公共藏书楼视为开民智的重要手段之一。清末新政前后为日本图书馆学引进期,伴随着一批公共图书馆的建立,有关图书馆学的著述开始出现,且大多译自日文,如1909年孙毓修的《图书馆》、谢荫昌翻译的日本人户野周二郎的《图书馆学教育》(1910)等。20世纪10年代为欧美图书馆学思想的引进期,韦棣华开启了中国图书馆学的大门,引进美国的公共图书馆思想,并促成中国图书馆学的产生与发展。以沈祖荣和胡庆生为首的留美图书馆学硕士回国后,开始大力提倡公共图书馆事业建设。沈胡二人合编的《仿杜威书目十类法》,开启了我国以杜威十进分类法为蓝本编制图书馆分类法的高潮,截止1949年,仿杜法或改杜法至少在90部以上。

20世纪20年代为我国图书馆学的形成期,其标志有四:其一是1920年武昌文华大学图书科的正式创办,揭开了我国图书馆学正规教育的序幕。其二是1921年中华教育改进社在北京成立,沈祖荣、戴志骞、洪有丰、杜定友等人参加了该社的图书教育组,这是最早的图书馆学组织之一。1925年中华图书馆协会的成立标志着我国图书馆学研究进入规模化阶段。其三是我国第一代图书馆学家群体开始活跃在图书馆学研究的各个领域,他们大多留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图书馆管理学院,获图书馆学硕士,少数人获博士学位,代表性人物有洪有丰、袁同礼、李小缘、刘国钧、杜定友等。其四是1923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杨昭悊的《图书馆学》,该书为我国第一部图书馆学专著,开中国图书馆学通论之先河。这一时期,还创办了中华图书馆协会会报、图书馆学季刊、文华图书馆学专科学校季刊、国立北平图书馆馆刊等重要的图书馆学学术期刊,至1928年,为止已发表图书馆学论文1200多篇。一批图书馆学著作陆续出版,代表性成果有杨昭悊《图书馆学》(1923年)、杜定友《图书馆通论》(1925)、洪有丰《图书馆组织与管理》(1926)、李小缘《图书馆学》(1927)等。

1925年至1938年,我国图书馆学研究在“新图书馆运动”的推动下,进入一个繁荣时期,桂质柏、蒋复璁、汪长炳、严文郁、吴光清等图书馆学留学生陆续学成归国。另外,一批文华图书馆学专科学校培养的毕业生也成为这一时期图书馆学研究的重要力量,如查修、皮高品、周连宽、吕绍虞、张遵俭、毛坤、汪应文、钱亚新等。这一时期的主要学术研究成果论著有170多部、论文4000多篇。代表性成果有刘国钧《图书馆学要旨》(1934)、杜定友《图书馆学概论》(1934)、程伯群《比较图书馆学》(1935)、俞爽迷《图书馆学通论》(1936)、喻友信《实用图书馆学》(1937)、姚名达《中国目录学史》(1938)等。中国图书馆学研究形成理论与实践并重的研究风格,内容涉及图书馆学基础理论、图书分类、图书采访、图书流通、参考咨询、古代藏书史、目录学、图书编目等领域。

新中国建立以后,我国图书馆学研究得到迅速发展,以1956年南京举行的首次图书馆学讨论会为开端,掀起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研究的热潮。学术界对图书馆学的研究对象、学科体系、图书馆事业组织原理等进行较为深入的研究。新的图书馆学学科体系的轮廓渐见分明。这一时期,大约翻译了30多种苏联图书馆学论著,凡苏联之学不仅被奉为圭臬,而且对欧美图书馆学大加挞伐。这一时期成果数量反而不及“新图书馆运动”时期,论著和译著只有百余种,论文约4000多篇。但这一时期在图书分类法、藏书建设、联合目录编制领域研究有所突破。1966年至1976年,中国进入“文革”十年,图书馆学研究陷入停滞期,全国未正式出版一部图书馆学专著,也没有一种公开发行的图书馆学刊物,图书馆学研究形成了十年空白期。

2.2我国图书馆学学科发展现状

2.2.1我国图书馆研究组织机构与学科建设

1978年以后,华东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中山大学、山西大学、南开大学、南京大学等院校纷纷成立图书馆学系。截止1990年,全国共有52所高校创办图书馆学专业。1990年以后,我国图书馆学本科教育进入低谷期,许多院校图书馆学专业本科教育纷纷停办,或转办信息管理专业。这种情况直到进入21世纪后才有所改观。据教育部高等学校图书馆学教育指导委员会提供的统计数据显示,截止2008年,全国有武汉大学、北京大学、中山大学、南京大学、南开大学、四川大学、安徽大学、黑龙江大学、东北师范大学、福建师范大学等29所高校开设图书馆学本科专业。

2010年第11批学位点申报工作结束后,全国现有图书馆学博士点9个,其中“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一级学科博士点7个,分别是武汉大学、北京大学、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中国人民大学、吉林大学和南京政治学院。图书馆学博士后流动站5个。图书馆学硕士点51个,其中一级学科硕士点43个。图书情报专业硕士(MLIS)点18个。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1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2个,一级学科省/市重点学科4个,二级学科省/市重点学科6个,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3个,省级名牌专业3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

2.2.2我国图书馆学研究现状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图书馆学研究取得长足的发展。图书馆学高端研究人才主要集中在以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和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为首的高校图书馆学专业,以国家图书馆、上海图书馆和深圳图书馆为首的公共图书馆系统,以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图书馆为首的专业图书馆系统。

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公布的数据显示,2000年至2011年,自从武汉大学焦玉英、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梁战平率先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助后,该基金会管理学部对图书馆学、情报学和档案学研究资助的面上项目达117项。

我国图书馆学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领域:

(1)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研究

此外,图书馆学基础理论其他领域的重要专著还有王子舟《图书馆学是什么》(2008)和《民间力量建设图书馆的政策与模式》(2011)、蒋永福《图书馆通论》(2009)和杨文详《信息资源价值论》(2007)。

(2)图书馆学史和图书馆事业史研究

此外,近年来对图书馆学人的研究也引起了学术界的重视,主要研究专著有程焕文《中国图书馆学教育之父:沈祖荣评传》(1997)、《一代宗师:纪念刘国钧先生百年诞辰学术论文集》(1999),王子舟《杜定友与图书馆学》(2002),王锦贵主编《王重民先生百年诞辰纪念文集》(2003),程焕文主编《裘开明年谱》(2008)。在学人文集编撰方面,有程焕文主编《裘开明图书馆学论文选集》(2003)、吴慰慈和陈蒸源主编《当代中国图书馆学研究文库》(2007)、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和台北胡适纪念馆合编《胡适王重民先后来往书信集》(2009)、谭详金和程焕文主编《图书馆学家文库》(2009)、陈蒸源、李万健和宋安莉主编《20世纪中国图书馆学经典文库》(2011)等。

在图书馆学史料整理汇编方面也取得重大进展,重要成果有国家图书馆编《近代著名图书馆馆刊荟萃(20册)》(2003)、《近代著名图书馆馆刊荟萃续编(20册)》(2005)、《近代著名图书馆馆刊荟萃三编(22册)》(2006)、《文华图书馆学专科学校季刊(8册)》(2009),赵俊玲主编《中华图书馆协会会报(5册)》,林夕主编《中国著名藏书家书目汇刊(70册)》(2009),张爱芳和贾贵荣主编《清代民国藏书楼年谱(6册)》(2004)等。

(3)图书馆法律和著作权法研究

世界经济发达国家经过上百年的实践,已经证明图书馆法是图书馆事业发展的根本保障。1980年至2000年的20年间,我国图书馆立法研究基本上没有太大的学术影响力。李国新教授认为,“没有法治建设实践对研究的推动和刺激,纯粹的理论研究很难走向深入和持久”。2001年我国图书馆法立法工作启动后,该领域的研究持续升温。同年,中国图书馆学会成立图书馆法与知识产权专业委员会,有力地推动该领域研究。特别是2008年《公共图书馆法》(草案)出台后,中国图书馆学会在2009年新年峰会上,受文化部委托组织国内知名专家、学者成立12个专题组,开展《公共图书馆法》立法支撑性研究,使该领域的研究成果为立法前期工作服务。国家图书馆出版社将上述项目研究成果以“《公共图书馆法》立法支撑研究丛书”形式出版,目前已出版的有于良芝《公共图书馆建设主体研究:全覆盖目标下的选择》(2011)、肖希明《公共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法律保障研究》(2011)。该领域的研究还有进一步深化的必要,到目前为止对国外图书馆法进行系统深入的个案研究专著只有李国新《日本图书馆法律体系研究》(2000)。

(4)数字图书馆研究

该领域研究主要代表性专著有:高文《数字图书馆原理与技术实现》(2000),刘炜《数字图书馆引论》(2001),徐文伯《中国数字图书馆:数字资源开发与研究》(2002),教育部《中国高等教育数字图书馆技术标准与规范》(2004),科技部《中国数字图书馆技术标准与规范》(2004-2007),李培、黄晓斌、江向东《数字图书馆原理及应用》,黄如花《数字图书馆原理及技术》(2005),李广建《数字时代的图书馆网络信息系统》(2006),张晓林《数字图书馆理论、方法和技术》(2007),王兰成、敖毅《数字图书馆技术:信息集成与信息检索》(2007),张付志《异构分布式环境下的数字图书馆互操作技术》(2007),董慧《本体与数字图书馆》(2008),夏立新《数字图书馆导论》(2009),王启云《高校数字图书馆建设评估研究》(2009),张继东《基于网格的数字图书馆应用系统框架构建》(2009),张文德《数字图书馆管理》(2009),刘炜《数字图书馆的语义描述和服务升级》(2010),孙坦《国家图书馆数字资源唯一标识符规范和应用指南》(2010)等

(5)信息资源建设与信息资源共享

20世纪80年代以来,该领域研究始终是我国图书馆学研究重点领域之一。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泛在信息环境正在形成,对信息资源建设产生重大影响,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方式也在发生着变化。该领域的研究范围主要集中在实体与虚拟数字馆藏资源建设、馆藏发展政策、馆藏质量评价、开放存取、机构知识库、拥有与存取、数字资源整合、网络资源开发与利用、数字资源长期保存、信息资源共建共享、集团采购和招标采购、特色数据库建设、网络资源导航库建设、文献传递等。

(6)信息组织与描述

信息组织与描述是长期以来都是图书馆学研究的重点领域之一,经历了从分类法、主题法研究到信息组织与描述研究的历程。近年来该领域成果丰硕,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信息组织理论与方法、编目思想史、各种编目规则编制、元数据、本体、语义网、主题检索语言、计算机编目、传统分类法与主题法在网络环境中的应用、网络信息资源分类与组织的技术与方法研究、书目数据库建设、编目方法与技巧、联机公共检索目录、编目外包、联机合作编目、在版编目等。

主要代表性成果有:吴建中《DC元数据》(2000),谢琴芳《CALIS联机合作编目手册》(2000),刘嘉《元数据导论》(2002),俞君立《中国文献分类法百年发展与展望》(2002),张晓林《元数据研究与应用》(2002),张琪玉《情报检索语言实用教程》(2004),戴维民《信息组织》(2004),杨玉麟《信息描述》(2004),国家图书馆《中国文献编目规则(第2版)》(2005),孙更新《文献信息编目》(2006),段明莲《数字时代的图书馆信息资源组织》(2006),肖珑《中文元数据概论与实例》(2006),司莉《KOS在网络信息组织中的应用与发展》(2007),马张华《网络资源信息组织》(2007),戴维民《语义网信息组织技术与方法》(2008),段明莲《信息资源编目》(2008),高红《编目思想史》(2009),郑巧英《国家图书馆管理元数据规范和应用指南》(2010),曹树金《情报检索语言与信息组织探微》(2010)等。

(7)信息服务研究

3图书馆学学科发展趋势分析与预测

3.1图书馆学科发展趋势

3.1.1研究重心向信息领域转移

图书馆学与情报学融合、一体化趋势更为明显。图书馆学和情报学有着相近的研究内容,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拉近两个学科之间的距离。在网络环境下,数字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共享和管理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课题,需要综合采用图书馆学、情报学、文献学、档案学、信息科学、经济学、法学、管理学等学科的理论和方法进行协同研究,使得图书馆学在充分吸收其他学科理论和方法的同时,也不断地向其他学科领域提供理论方法,共同解决数字化信息资源的组织和利用问题。

3.1.3信息技术对图书馆学研究将产生持续影响

3.1.4面向社会的图书馆学应用研究不断增强

任何时代,图书馆总是存在于一定的社会环境下。图书馆要为社会的经济、技术、文化、科研、教育的发展服务,同样,社会也要求图书馆与社会同步发展。图书馆的任何发展只有与社会的现实发展紧密关联,才能更好地为社会服务。图书馆活动是一种重要的社会现象,也是保障大众文化娱乐的必要社会制度。图书馆与社会有不断融合的趋势,其在社会中的作用日益凸显,面向社会的应用研究也将不断加强。图书馆学科为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和管理提供了理论方法和技术,对于推进国民经济信息化和社会信息化将起着不可取代的作用。

3.1.5数字资源研究仍是图书馆学研究的重点

3.1.6国际化是图书馆学发展的新趋势

3.2未来图书馆学研究的重点方向预测

3.2.1新技术在图书馆的应用研究

信息技术能够推动图书馆的进一步发展,因而新技术在图书馆的应用研究将是一个重点方向。具体应加强新技术对图书馆事业发展的影响研究与国内外新技术应用比较研究,并研究制定我国图书馆新技术应用的战略与策略,如物联网、云计算、关联数据、信息可视化等在图书馆的应用研究。

3.2.2用户信息行为研究

3.2.3公共图书馆法制建设和绩效评估研究

3.2.4知识语义组织与发现研究

3.2.5阅读研究

3.2.6图书馆管理与服务创新研究

首先,图书馆管理需要在继承和深化当前学科馆员、馆员素质培养、馆员职业生涯管理等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馆员情感、心理等方面的研究。其次,图书馆战略研究有可能成为图书馆管理新的研究热点。最后,随着图书馆环境、形态、技术、服务模式的转型,图书馆服务创新研究会成为未来一段时期的研究重点。

参考文献

1郭璇.基于共词分析的国外图书馆学情报学领域研究现状分析[J].情报杂志,2011(11):37-41.

2程焕文.图书馆权利研究[J].北京:学习出版社,2011:13.

3范并思.新世纪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的转型[A].刘兹恒.构建面向图书馆职业的理论体系[C].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7.

4陈光祚.重视图书馆学学术史研究[J].图书馆论坛,2006(6).

5傅文奇.基于SSCI的2000-2010年我国大陆信息科学和图书馆学论文的计量分析[J].情报科学,2011(7):1079-1083.

注:本文为福建省科协组织的2012年度学科发展研究成果,压缩版刊于《海峡科学》2013年第1期。

课题级成员

1江向东:教授,福建师范大学社历学院图书馆学系主任,中国图书馆学会图书馆法与知识产权专业委员会副主任,福建省图书馆学会副理事长。

2龚永年:研究馆员,福建省图书馆学会秘书长。

3傅文奇:副研究馆员,福建师范大学图书馆在职博士。

4张绚:福建师范大学社会历史学院图书馆学系2011级图书馆学硕士生。

5孙洁玲:福建师范大学社会历史学院图书馆学系2011级图书馆学硕士生。

THE END
1.2025年中国数字图书馆市场调研:政策产业链现状与前景网络文学影响:网络文学作为数字图书馆馆藏重要组成部分,历经三十年发展,已对文学生产关系产生深远影响。截至2023年底,网络文学用户规模达5.37亿,多部网文作品入藏国家图书馆及国际图书馆,网络文学综合影响力显著提升。 五、未来趋势研判:数智化转型与全领域服务覆盖 https://www.168report.com/news/7856/digital-library
2.图书馆是“心脏”还是“阑尾”,发展由谁来主导?当今世界,大数据、大模型、云计算、人工智能(AI)等现代信息技术,深刻地塑造着图书馆未来发展新样态,尤其是近年来人工智能技术进步日新月异,更是推动图书馆发展进入新阶段。为了主动回应 AI 时代,积极做好高校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江苏省高校图书情报工作委员会文献资源建设专业委员会于2024 年 10 月 23 日-25 日举http://www.360doc.com/content/24/1209/15/6690723_1141550696.shtml
3.番禺区图书馆未来发展规划展望人工搬运番禺区图书馆最新发展规划旨在提升服务质量和读者体验。规划内容包括扩大图书馆藏书规模,增设现代化阅读空间,推广数字化阅读服务,以及举办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图书馆还将加强员工培训,提升服务水平和效率。这些举措旨在满足广大读者的阅读需求,促进全民阅读氛围的形成。 http://www.dlcsfbj.cn/post/5712.html
4.省直辖县级行政单位市图书馆的未来展望与发展规划针对以上现状和挑战,省直辖县级行政单位市图书馆制定以下最新发展规划: (一)硬件设施建设 1、扩建图书馆馆舍,增加阅读空间,优化阅读环境。 2、更新图书资源,丰富馆藏,满足读者多元化、个性化的阅读需求。 3、引进现代化设备,提高图书馆的信息化、智能化水平。 http://www.jssmzscq.com/post/2367.html
5.猇亭区图书馆未来发展规划揭秘五金产品猇亭区图书馆作为地区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致力于满足广大读者的阅读需求,推动社会文明进步,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科技的飞速发展,图书馆的功能和形态也在发生深刻变化,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趋势,满足读者多元化、个性化的阅读需求,猇亭区图书馆特制定最新发展规划。 http://m.weiwengd.com/post/1711.html
6.图书馆的发展方向11篇(全文)电子化、数字化、网络化以及资源共享化已成为当今图书馆的发展趋势, 它改变了传统文献资源的存储方式, 实现了信息资源的数字化存储、检索, 拓展了文献信息服务领域的新层次, 也促使了图书馆计算机网络系统结构模式由单一封闭循环的内部网络向开放式、多功能、高速化、智能型的综合广域网络模式发展。传统图书馆的各种经典https://www.99xueshu.com/w/ikey0kugrzvp.html
7.面向未来的图书馆管理系统发展趋势是什么?面向未来的图书馆管理系统发展趋势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智能化与大数据:利用人工智能(AI)、机器学习和数据分析,预测读者需求、优化库存管理和推荐个性化服务,提升图书馆运营效率。 云端和移动化:更多地依赖云计算,使得系统能够轻松扩展和更新,并通过移动设备提供无缝的用户体验。 https://wenku.csdn.net/answer/6puwkhrqoq
8.科学网—陈建龙:大学图书馆现代化的七大发展趋势《指南针报告》是针对大学图书馆现代化建设专门研制的纲领性趋势报告,完整反映大学图书馆的现代化内涵和宏观发展趋势,是立足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大学图书馆现代化发展道路的探索成果,将为大学图书馆树立新目标、注入新动能、开拓新局面提供积极和现实的启示。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13646-1319594.html
9.图书管理员的素质总结(通用14篇)作为一名合格的图书管理员,要深刻理解图书馆的工作意义和作用,强化自己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素质,充分认识到自己的工作在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热爱自己的职业,更好的发挥自己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过程中的职能作用。积极参加单位组织的培训学习,自觉开展自学,在实践中加强修炼,利用各种渠道、多种方法来提高政治https://www.jy135.com/guanli/131343.html
10.社区图书室工作汇报安贞社区图书馆在2004年底开始筹建时,街道办事处就将一处年收入20万元的饭馆翻建做为社区办图书馆。这一决定为社区图书馆的发展打下了基础。这也是安贞办事处创办现代化社区图书馆的第一步,正是在此基础上安贞社区图书馆一步一层楼得持续发展。2015年8月安贞社区图书馆正式开馆,面积120平方米。装修现代化,设备现代https://m.oh100.com/a/201701/448667.html
11.数典方案IC空间的发展趋势 IC空间的雏形最出现于1992年8月在美国爱阿华大学图书馆烤房的“信息拱廊”。随着逐步的演进发展,现今主流的发展方向主要通过对“实体层”、“虚拟层”和“运维层”的构建,将传统图书馆打造成一站式服务中心和协同学习环境。 运维层是系统运行和发展的核心动力层,包括组织与管理,信息技术,文化与精http://www.bjshudian.com/solution/libraryICSpace.html
12.新时代的发展趋势模板(10篇)图书馆在高速发展的信息技术推动下更是受到了直接的影响,突出表现在图书馆建设的技术手段、读者需求和服务方式等方面,传统图书馆的运作模式受到新的挑战,越来越多的图书馆向着信息化的方向发展,数字化图书馆及虚拟网络式图书馆已逐渐成为图书馆发展的一个大趋势。https://www.haofabiao.com/haowen/42502.html
13.论我国图书馆地方文献事业的未来发展与走向在即将到来的新世纪中,图书馆地方文献事业将会出现一个迅猛、广泛、深刻的变化,朝着事业定位专业化、处理手段现代化、经营管理产业化的方向发展。 一、事业定位专业化 以往,我国的地方文献工作机构多数设置在地方公共图书馆中,其起因大致有三: 其一,地方文献是各类地方信息的集合,地方文献工作理应由地方图书馆承办。https://www.fwsir.com/ligong/html/ligong_20070525083822_36532.html
14.略谈图书馆管理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3.图书馆管理研究的发展趋势 审视图书馆管理实践,图书馆管理研究应该对以下几个领域高度关注。 3.1管理理念人本化。图书馆管理理念应逐渐向人本化方向发展,重点以人的管理为核心,图书馆员严格管理,有效提升馆员的综合素质。 3.2管理方式现代化。图书馆管理工作将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完整的融入,并将图书馆管理的客https://m.lunwendata.com/show.php?id=56909
15.甘肃省文化和旅游厅关于印发《甘肃省“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深化公共文化机构法人治理结构改革,分类推进全省图书馆、博物馆法人治理结构建设,加强图书馆、博物馆理事会建设,赋予图书馆、博物馆更大自主权,建立政事分开、权责明确、统筹协调、规范有序的现代图书馆、博物馆管理体制。推动各级政府结合本地特色、群众需求,科学制定本地区购买公共文化服务指导性文件。探索并稳妥推进基层https://wglj.linxia.gov.cn/wlj/zwgk/zfwj/GFXWJ/art/2022/art_617daf0893ee4bc186835af1a77d37f6.html
16.未来已来逐梦中国式现代化——2023年江西社院图书馆馆藏推荐党的二十大全面擘画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为我们描绘了一个可触及、可企盼的美好未来。什么是现代化 ? 如何理解中国式现代化以及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对人类文明的贡献?知所从来,方明所往。本期馆藏推荐,围绕 “中国式现代化”这一主题,从一场惊心动魄的寻路之旅出发,开启探寻中国式现http://www.jxsy.org.cn/art/2023/2/15/art_59496_4358741.html
17.互联网络技术条件下公共图书馆服务分析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先后迈进了数字化时代,由此产生的光电多媒体文化社会,致使信息量骤增与信息的获取与传播形成了一个世界性的全球网络互联,伴随它的高新技术已改变了图书馆传统的服务方式与手段。网络化使图书馆经历着革命性的变革。 现代图书馆已经进入了自动化、数字化、网络化、整体化建设的新阶段,现代化https://www.yjbys.com/bylw/jisuanji/95990.html
18.第一章第二节文化现代化的时序分析文化变量的分类没有统一标准,有些文化变量同时也是社会或经济变量;有些文化变量如人均看电影次数,一般作为文化生活指标;有些文化变量如图书馆数量,一般作为文化设施指标;有些文化变量如电视普及率,既可以作为文化生活指标,也可以作为文化设施指标,还可以作为文化产业指标。虽然有些文化变量有多层意义,为避免重复,对一个https://www.cas.cn/zt/hyzt/bg09/gbx/200910/t20091027_2637016.shtml
19.图书馆联盟——21世纪图书馆发展的趋势于兴华1. 协同发展环境下图书馆联盟服务整合策略研究——评《21世纪图书馆新论(第三版)》 [J] . 孙能卓 . 新闻爱好者 . 2018,第001期 2. 移动数字图书馆联盟: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的发展趋势 [J] . 梁欣 . 现代情报 . 2012,第001期 3. 高校图书馆联盟发展趋势之软件联盟架构探析 [J] https://www.zhangqiaokeyan.com/academic-journal-cn_heilongjiang-science-technology-information_thesis/02012563242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