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论文基于空间视角的城市公共图书馆社会学分析

成果论文|基于空间视角的城市公共图书馆社会学分析

《国家图书馆学刊》

2019年第6期

摘要:对城市公共图书馆进行空间社会学分析,可以拓展图书馆社会学空间研究论域。根据列斐伏尔的空间社会学理论和图书馆史以及经验性材料,城市公共图书馆在数字化时代呈现出生产性空间、教育和消遣空间、流动性网络空间三种空间形态的交织共存。尽管公共图书馆有着当代流动空间的新空间形态性质,但其仍处于一个与总体性空间和局部性空间相互作用、相互冲突的平行层次,当代公共图书馆在一个三重层次的冲突体中发生着新时代的变迁与变革。

关键词:公共图书馆;空间社会学;列斐伏尔;人文图书馆学

一、图书馆社会学与空间社会学

(一)21世纪以来的中国图书馆社会学及空间研究

(二)空间社会学:列斐伏尔及其体系

空间社会学是社会学领域方兴未艾的理论分支,自列斐伏尔(HenriLefebvre)以来有效突破了传统社会学和哲学研究中对空间问题的无视,开拓了观照社会运行的新思路和叙述方式,使社会学理论和人类自我认知得以持续深化。

亨利·列斐伏尔

基于列斐伏尔观照世界的方式,本文试图结合图书馆史,对城市公共图书馆的空间性社会存在做一分析,考察其中凸显的问题。

二、作为社会空间的城市公共图书馆

(一)均质的总体:生产性空间

纪录片《书缘:纽约公共图书馆》海报

(二)破碎的局部:教育、消遣的空间

至此,空间的矛盾性凸显了出来。列斐伏尔曾论,“……空间是一种方案。这是一种关系,一种在分解中对内在性的支持,在分离中对包含的支持”[25](26)。所谓内在性和包含指的是抽象空间均质、总体性的一面,而分解和分离则是抽象空间破碎的一面。如我们所看到的公共图书馆,一方面受生产是整个社会的总体要求的影响,即便公共图书馆内在的教育性和消遣性也终归要服务于劳动力的素质提升和身心再生产(休闲以便继续工作);另一方面图书馆在实际使用上又被真实的使用者作为教育空间和消遣空间来使用,区别于其工作的生产空间。在局部性的层面上,空间呈现了破碎的形态,整个城市不仅有着不同功能的空间区隔,而且空间被以交换价值为基础作为商品进行分割和交换;在总体的层面上,空间又是均质的,其中没有任何空间被排除在生产和交换意义的控制之外①。

(三)数字时代的新实践:流动空间

然而,公共图书馆的空间实践受到冲击并非是被动的、单向的。在这些曾经依赖于公共图书馆空间的实践活动发生“漂移”的同时,也同时对其他空间发生了“入侵”。阅读活动、信息组织和传播活动由于有了虚拟显示和网络技术的赋能,愈发广泛和深入地渗透进人们的日常活动中。曾经仅进行单一的口头教学活动的教室空间,越来越变成一个融合各种媒体的信息和知识的中转和交互空间,正是一例。这种空间的多义化趋势并非围绕图书馆而发生,图书馆也是被其他空间活动所“入侵”的空间对象。读者在图书馆进行的活动可能与阅读本身毫无关系,或许是移动办公,或许是文化体验,或许是教养子女,图书馆甚至可以举办招聘会。总而言之,我们的图书馆空间在作为生产空间和教育、消遣空间的同时,却又额外有着与其他空间的“入侵”和“被入侵”的状况(这是由空间实践完成的),表征的空间在分割隔离之外,又出现了多义性和交叉的一面。

将这种多义性和交叉回归到空间实践上,我们会发现其与两个因素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其一,信息网络和虚拟电子技术。无论是网购书籍还是电子阅读,或者是愈发广泛的移动办公、现代化教学,其对空间的跨越都依赖于网络技术。对此,卡斯特将其称为“流动空间”(spaceofflows)[26]。在流动空间基于网络技术锻造的网络社会(networksociety)中,网络技术能够让没有实际空间关系的两个或多个节点个体(个人或组织)通过虚拟网络发生联系,从而构建出一个虚拟的空间关系。这种虚拟的空间关系使现实的空间发生了流动,曾经只能作为学习空间的教室,可以通过网络根据其中发生的网络(空间)实践活动而生发出多种不同的临时性空间形态,例如图书馆空间、家庭空间、会议空间等。其二,公共图书馆的开放和服务精神。以这种精神为依据,公共图书馆为适应社会发展条件和要求,积极进行变革性的空间实践。这两个不同的因素的结合,促动着当代公共图书馆向着全域服务的方向发展,在这种趋势之中,丰富多彩的城市公共图书馆空间创新实践每时每刻都在发生[27]。我们有理由认为,全域服务的推进某种程度上促进着空间革命的发生,推动着社会向着更加民主、更加美好和人的全面发展的方向前进。

三、余论

继而,在这样的空间实践作用下,伴随空间流动,尽管阅读活动“入侵”了多样的空间,图书馆也被其他的活动所“侵入”,但是生产性总体依然占据统治地位,局部破碎性依然如故,“量”依然主导着空间的存在方式。公共图书馆空间及其内部实践仅仅是一个局部体现。大型城市同心圆式的房地产价格分布、网格立方体式的居所形态、对于生态环境和文化遗产的破坏性征服,无一不是空间生产性和“量”的体现。人们在这样的空间之中进行着生产性的消费、生产性的教育、生产性的消遣,甚至生产性的阅读和家庭再生产。总而言之,当代城市社会空间的现实处境依然处在列斐伏尔的理论分析视域之中,未能逃脱(当然农村社会空间也处在相似的逻辑之中,只是本文未能涉及)。空间虽然出现了流动的一面,但仍处在总体生产性的控制之下。图书馆被网络社会空间的流动性肆无忌惮地“侵入”,其背后却是信息时代人类所要面对的新的隐忧。

注释

参考文献

[1]黄纯元.知识交流与交流的科学[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7:139-141.

[2]李广建.卡尔施泰特和他的图书馆学思想[J].湖北高校图书馆,1987(1):66-69.

[3]李广建.关于图书馆社会学[J].图书馆,1988(1):23-29.

[4]张歌.国内图书馆社会学研究综述[J].图书馆建设,2017(9):4-10,18.

[5]肖希明.图书馆作为公共文化空间的价值[J].图书馆论坛,2011(6):62-67.

[6]许凌艳.图书馆角色论[D].南宁:广西民族大学,2010.

[7]李伟.图书馆教育职能的社会学思考[J].图书馆,2000(2):28-29,45.

[8]王子舟.田野调查:人类学方法在图书馆学中的应用[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4(6):12-21.

[9]俞传正.街角大学的兴起:一项自助图书馆的社会学考察[J].图书与情报,2015(6):6-9,112.

[10]蒋萍萍.图书馆新生代——公共书屋[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0(7):80-81,93.

[11]郎玉林.社会学理论在全民阅读发展中的引入与思考——布迪厄之文化资本理论[J].出版发行研究,2018(5):18-22.

[12]刘涛.作为资本的信用——公共图书馆信用服务的经济社会学分析[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8(10):1-7.

[13]张萌萌.以社会学视角浅析数字图书馆的管理模式——以澳大利亚CassowaryCoast数字图书馆为例[J].山西青年,2017(10):225-226.

[14]孟艳芳.公共图书馆发展动力机制的社会学分析——基于对公共图书馆阅读推广的检验[J].图书馆,2016(11):19-23,33.

[15]凌一鸣.重新审视近代西方图书馆史——以知识社会学为视角[J].图书馆论坛,2018(9):52-59.

[16]张军华.政府购买图书馆服务背景下公共图书馆制度的变迁——基于组织社会学的视角[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7(4):11-16,22.

[17]闫小斌,王震.图书馆关于空间研究的转向[J].情报探索,2016(11):114-119.

[18]谢姝琳.引入、转型与反思:国内图书馆空间研究脉络梳理[J].图书馆建设,2018(9):55-60.

[19]段小虎,等.重构图书馆空间的认知体系[J].图书与情报,2013(5):35-38.

[20]李泽厚.批判哲学的批判:康德述评[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86.

[21]路程.列斐伏尔的空间理论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2014.

[22]HenriLefebvre.TheProductionofSpace[M].OxfordUK:Blackwelltd,1991.

[23]默里.图书馆[M].广州:南方日报出版社,2012.

[24]阮元.宁波范氏天一阁书目序[M]//李希泌,张椒华.中国古代藏书与近代图书馆史料(春秋至五四前后).北京:中华书局,1982:40.

[25]亨利·列斐伏尔.空间与政治[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

[26]曼纽尔·卡斯特.网络社会:跨文化的视角[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40.

[27]王世伟.论公共图书馆的全域服务[J].图书馆建设,2018(4):39-52.

[28]复旦大学哲学系.西方学者论《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83:197.

[29]卢泰宏.图书馆的人文传统与情报科学的技术传统[J].中国图书馆学报,1992(3):4-10,17,89.

THE END
1.建设图书馆的意义建设图书馆的意义如下: 1、保存人类文化遗产:有了图书馆这一机构,人类的社会实践所取得的经验、文化、知识得以系统地保存并流传下来,成为今天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和精神财富。 2、开展社会教育:近代,资本主义大工业的产生,要求工人有较多的劳动知识和劳动技能,图书馆担负起了对工人的科学知识文化教育的任务。现代社会,http://m.riliai.com/zx_2124990/
2.书香社会蓬勃发展,多地全民读书活动启动,图书馆人气飙升多地启动全民读书活动,图书馆人气逐渐上升,推动书香社会的构建与发展。这项活动旨在倡导阅读文化,提高公众的阅读兴趣和素养,促进知识的传播和文化的交流。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读书活动中,图书馆作为阅读的重要场所,也吸引了https://www.linyoer.com/post/2052.html
3.新时代背景下社会力量参与公共图书馆建设研究对以往公共图书馆建设与服务实际情况予以了解,公共图书馆资源虽然较为丰富,但却没有被充分利用。在我党和政府大力支持公共图书馆建设的今天,社会力量参与到公共图书馆建设中来是非常有意义的,不仅仅为图书馆建成提供资金支持,为图书馆建设提供意见,以便在公共图书馆建设的过程中注重满足用户个性化阅读需求,积极引进先进技https://www.fx361.com/page/2021/0704/10524199.shtml
4.学校图书馆与公共图书馆合作服务构想在全国各地图书馆学会和公共图书馆为学生组织的阅读活动,更有力的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在学校图书馆和公共图书馆的努力推动下,关心学生的阅读状况、促进学生在阅读中成长。 2.学校图书馆与公共图书馆合作服务的意义 学校图书馆只有主动的投身于全民阅读的社会洪流之中,参与到各种形式的阅读活动之中,尤其在与公共https://m.lunwendata.com/show.php?id=27082
5.关于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的思考论文在各领域中,大家肯定对论文都不陌生吧,借助论文可以有效提高我们的写作水平。还是对论文一筹莫展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关于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的思考论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摘要:高校图书馆是社会公共文化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传播先进文化理念、提高民族文化素质上有着其他机构所不能替https://www.yjbys.com/bylw/lunwenfanwen/154664.html
6.图书馆2017年,图书馆主办的这份《高职教育研究参考》,聚力学院教学改革,围绕学院建设进行相关资料的摘编整合。这一年,本刊围绕学院新措施,实施导师制、实行学分制收费管理进行可行性研究文献摘编;围绕工作热点,社会热点及时编辑“教”与“学”、“高职党务工作”专辑或专栏;曾带问题和全体师生员工一起了解学院主动对接区域经济http://www.zdxy.cn/TSG/contents/185/528.html
7.图书馆的社会实践报告(通用6篇)在这次实践中,我更加了解到图书馆对于培养读书人的重要性,同时也认识到读书对于培养我们自身文化素养的重要意义。在现代社会,图书馆无疑是最能提升我们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地方。我们除了接受学校推广加强人文素质教育以外,也要学会与人相处,增强团队精神以及对自然的亲和力等,因此,我们更要充分利用图书馆资源来提高自身的人https://www.ruiwen.com/shehuishijian/1255054.html
8.云南省图书馆论文10篇(全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共图书馆宣言》和中国图书馆学会《图书馆服务宣言》,都宣示了平等、免费、开放、以人为本等公共图书馆服务理念,是公共图书馆对社会的庄严承诺。2005年以来历届“百县馆长论坛”形成的多个“共识”,进一步明晰了县(市、区)公共图书馆的发展方向。国家新近出台的“免费开放”政策,为公共图书馆https://www.99xueshu.com/w/ikeyi5gubw5b.html
9.关于科学发展观的论文十九世纪中叶,一些接触西方资本主义文明较早的改良主义者介绍西方图书馆事业,倡议建立公共图书馆,并广泛宣传其社会作用,为近代图书馆的兴起起到了推动作用。另外,随着西方工业化印刷术的传入所出现的大量近代书刊,国外列强的入侵所设立的外国教会藏书楼和图书馆等,都对我国近代图书馆的兴起产生着影响。 https://www.unjs.com/lunwen/f/20220816130820_5459200.html
10.谈文化馆怎样做好免费开放服务工作美术馆、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免费开放后,其人员、公用等基本支出由同级财政部门予以保障,开展基本公共文化服务项目所需经费由中央和地方财政共同负担。中央财政将重点对中西部地区地市级和县级美术馆、公共图书馆、文化馆以及乡镇综合文化站开展基本公共文化服务项目所需经费予以补助,对东部地区通过“以奖代补”的方式http://www.cdswhg.com/index.php?c=show&id=1673
11.公共图书馆安全赏析八篇评估手段,在公共图书馆科学管理工作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良好的评估可以使公共图书馆长久的生存、最大限度的发挥其社会职能、检验公共图书馆的科学管理工作的不足之处。因此,建立起一套完整、有效的评估体系,对图书馆的科学管理工作方向具有指导作用,我们十分要重视对评估体系的科学性、规范性。 https://guojgg.fabiao.com/haowen/520.html
12.刘国祥《中国公共考古发展的历程前景及社会意义》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公共考古中心常务副主任刘国祥研究员在湖北省图书馆长江报告厅作题为“中国公共考古发展的历程、前景及社会意义”的主题讲座,介绍我国公共考古的现状及今后的发展方向。 讲座现场 刘国祥首先以公共考古的定义来引出公共考古的发展历程。公共考古(Public Archaeology)也称为“公众考古”,是考古学的https://video.artron.net/show_courses_1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