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阅读”这个概念最早来自莫提默·J.艾德勒和查尔斯·范多伦的《如何阅读一本书》。
其实主题阅读不仅仅是最高效的阅读形式,也是最高效的一种学习方式,可以针对一个主题系统学习。
简单来说,主题阅读的过程就是:读者选定一个主题,然后大量搜罗和阅读各种类别的书,根据目录提炼出所有关键信息词,再按照金字塔归类方式,逐个层级建立知识架构。
一、阅读的四个层级
很多人说自己不会阅读,其实只要我们拥有小学学历,认识字足够多,就已经可以阅读了。
但是不同学历的人,对于内容的理解程度不同,所以能够学到的效果不一样。
但是理解力也是根本积累获得的,所以只要能够从基础开始,不断积累阅读量,那就可以实现逆袭。
所以阅读的第一个层级就是基础阅读,只要认字,能够理解书里大部分的内容即可。
第二层级,就是检视阅读。很多小伙伴读书会陷入一个误区,就是拿出一本书后,就从头开始一字不落的阅读。其实这样的阅读方式是很低效的。想要让阅读更高效,我们需要在阅读之前,先看书籍的前言、目录,如果这些书里没有,就先在网络各大平台搜索书籍简介和作者介绍,还有书籍的背景资料。
当我们对一本书有了大致的了解,再去阅读,反而能够找到内容的重点,还能够带着问题阅读,这样的阅读才更高效。
第三层级是分析阅读。有一句话说:“尽信书不如无书”。虽然写书的作者大多数是很有权威性的,但是哪怕是这样的作者,写出来的东西也是具有主观性的。而我们作为读者,要习惯性带着一种辩证的思维来阅读。提炼出作者的意图,写作的思路,你是否赞同这种主题,认可他的思路。只有带着辩证的思维来阅读,才能找到自己真正想要的内容,不断提升自己的认知和思维。
第四层级,即是主题阅读。主题阅读就不再是碎片化的,而是体系的。我们会将从不同书籍里学到的碎片知识,建立一个知识网络,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很多课程,都是通过这样的学习提炼做出来的。
二、如何搭建自己的知识系统
怎样的个人能力知识体系框架才算高质量呢?有三个基本的标准:
1.整体性:高质量的知识体系框架,一定是以本质的内在联系将知识组织为一个整体,并且服务于同一个根本应用目标的
3、可迁移:如同是同样的能力模型,那么迁移到其他领域也同样适用。比如之前是做销售的,但是后来转岗到人力资源部。那么销售中和人打交道的知识系统,同样可以迁移到人力资源部,沟通技巧可以直接使用。
如何建立体系
1、按流程:适合实用类书籍
建立系统最简单的步骤就是按照流程来进行。第一步先做什么,然后再做什么。当我们有了明确的行动流程,也就很容易做成一件事。
但是想要明确的列出行动流程,也必须要把一些书籍的内容研究透彻才行,否则每一个流程的先后,一定会影响最终结果的。
2、知识框架:适合知识类
像我们上学时学的教材,就是典型的知识类框架。先从总说(概述)开始,先让我们对这一整块的知识有个了解,然后再不断细分领域。所有知识类的内容,我们都可以仿照课本的目录大纲和考试大纲来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
3、能力模型
而有些知识,不仅仅是学会知识即可,还要拥有实操的能力。比如电脑类知识,就必须经过实操才能获得。
还有学习力、思维力、沟通力等等通用能力,是绝大多数行业都需要的能力。这些都属于能力模型。
这些能力不仅仅是学会了知识即可,还需要经过刻意练习,形成真正的能力。
能力模型可以分为专业能力和通用能力两大类,可以针对自己的行业进行查找。
总结:
阅读的四个层级:基础阅读、检视阅读、分析阅读和主题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