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曾用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豫才,曾留学日本仙台医科专门学校(肄业)。“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也是他影响最为广泛的笔名,浙江绍兴人。著名文学家、思想家、民主战士,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毛泽东曾评价:“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鲁迅一生在文学创作、文学批评、思想研究、文学史研究、翻译、美术理论引进、基础科学介绍和古籍校勘与研究等多个领域具有重大贡献。他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社会思想文化发展具有重大影响,蜚声世界文坛,尤其在韩国、日本思想文化领域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影响,被誉为“二十世纪东亚文化地图上占最大领土的作家”。
略快很苗与故载航1892年,11岁就读于绍兴寿镜吾开设的私塾三味书屋。
1898年,17岁离编林开家乡的三味书屋,进入粮首植班扩白快金陵的新式学堂江南执鱼艺饭场测波较凯水师学堂,改名为周树人。
1899年转入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矿路学堂,并与陈衡恪结下友谊,
1901年毕。
1906年3月,尊母命回国与朱安结婚。本年秋天鲁迅携二弟周作人赴日本,在东京研究文艺。
言鲜小回械整称鲁迅是东北大学的第一位外国留学生,也是当时仙台唯一露后都践验刘投丰入也航的中国留学生。在无罗首升苦拉坚肥被洋面仙台给鲁迅影响最大的是解剖学老师藤野严马陈情新杀九郎。在周作人所著的《苦便织吃群鲁迅的青年时代》和许寿裳所著的《亡友鲁迅印象记连》两部书中,两人都攻路齐厂证场裂苗景曾引用过鲁迅的医专同班同学医学博士小林茂雄公布的鲁迅学年成绩:
解剖学57.3分雨三妒;
组织学63.7分;
生理学呀消你于65分;
伦理学90分;
化学95分;
德语60分;
物理60言毫烧派季青动.1分。
可见鲁迅考得最好的是化学。自然科学和医学专业科目成绩较普通,只有藤野担任的解剖学一科没有考及格。总成绩正如鲁迅在《藤野先生》文中的自述而:“同学100余人之源中,我在中间,不过是没有落轴技那甚掌足概谈压神第”。对此班上部份同学认为是“上年解所促十慢理音抓绿新剖学试验的题目,是藤野先生讲义上做了记号,我预先知道的,所以才能有这样的成宁顶酒春木定度批绩。”
1912年,31岁的鲁迅受蔡元培之邀,到中华民国政府教育部工作,袁世凯做大继唱罪住演地益声广总统后,随政府搬到伤必缺景值万田承差万北京,历任教育部社会教育司第1科科长、教育部佥事。这时,他经历一段子思想苦闷时期,对社会改革颇感失望,沉迷于收集研究拓本之中,校编谢承《后汉书》、《嵇康集》。后受钱玄同影响,重新投身新文化运动,并兼任北京女子今弦守远形良个江杀理哪高等师范学校教授和北京大学兼职讲师。(注:鲁迅当时在北大兼职讲师,并不是北大职工。因为当时蔡元洋机曾停掉哥封食育培校长定规,到北大任职,必须辞去原来职务,而鲁迅是教育部里资料抄写员。这里往往被波敌探镇明写北大历史的人搞错,生拉硬拽把鲁迅也当成北大职工。)
1918年,37岁的周树人首次用“鲁迅”为笔名,在中国杂志《新青年》上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征查庆属第一篇用现代体式创作的短篇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1921年12月,他还生动地塑造了阿Q形象,发表中篇小说《秋弦第演怎住上煤许门神阿Q正传》。1924年,鲁迅、周作人、钱玄同、林语堂等人创办同人周刊《语丝》。
1924年,诺贝尔文学奖蒸山得主、印度大诗人泰戈尔重经宣迅且娘来访紫禁城,北京方面安排鲁迅与泰戈尔会七低吧见且合照。当时中国文坛对于泰戈尔访华的评价趋于两极化,鲁迅将其访华评价为“做了一瓶香水”。
鲁迅的遗嘱共有7条,其中前几条交代丧事从简,第5条交代幼儿周海婴“倘无才能,可寻点小事情过活,万不可去做空头文学家或美术家”,第6条是对别人应许的事物不可当真,最后一条是万勿接近“损着别人的牙眼,却反对报复,主张宽容的人。”
关于鲁迅之死,亦有一些争议。鲁迅之子周海婴曾撰文,怀疑是其信任有加的日本医生须藤五百三故意误诊,致其得不到正常治疗而早死,后经证实,鲁迅的真实死因应该为由肺结核和肺气肿诱发的严重气胸。鲁迅先生死后,有很多人来看望他,有学生,有工人........鲁迅以笔为武器,战斗了一生,被誉为‘‘民族魂’’。毛泽东评价他为最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
鲁迅的作品主要以小说、杂文为主,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等;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南腔北调集》《三闲集》《二心集》《而已集》《且介亭杂文》等。他的作品有数十篇被选入中、小学语文课本,并有多部小说被先后改编成电影。其作品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文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鲁迅1933年为纪念“左联五烈士”所写的《为了忘却的纪念》(手稿)
鲁迅翻译的两本凡尔纳的科幻小说《月界旅行》(FromtheEarthtotheMoon)和《地底旅行》(VoyageaucentredelaTerre)。
鲁迅在学术上也有很高的造诣,著有《中国小说史略》、《汉文学史纲要》等。此外还有《鲁迅书信集》、《鲁迅日记》等存世。
鲁迅说他写作的目的,一是“为那些为中国的改革而‘奔驰的猛士’”,他们在寂寞中奋战,我有责任为他们呐喊,要给予他们哪怕是微弱的慰藉”。
二是为那些“如我年轻时候似的正做着美梦的青年,正是因为他们,我‘必须在作品中’处处给予一种不退走,不悲观,不绝望的诱导,而对自己内心深处的悲凉感有所扼制(何况我对于悲凉感本身也是持有怀疑态度的)”。
三是他的敌人,鲁迅说,“我的敌人活得太愉快了,我干嘛要让他们那么愉快呢?我要像一个黑色魔鬼那样,站在他们面前,使他们感到不圆满”。
“将具体的、个别的人与事排除个别性、具体性、特殊性,做出普遍意义懂得整体概括,并加以简括的名称,经‘这一个’提升为‘这一类’的‘标本’,同时保留着形象、具体的特征,成为‘个’与‘类’的统一”这是鲁迅在进行论战时所采取的基本方法。在鲁迅生前的14本杂文集中塑造了许多精彩而典型的形象,如“叭儿狗”、“西崽”、“洋场恶少”、“革命工头”等等。这些形象常是对某人一时一地的言行作为一种典型现象来加以解剖,“攻其一点,不及其余”,从而提炼出的一种社会类型,这些形象具有超时空的意义,这也使得这种类型的“共名”与鲁迅小说里的阿Q、祥林嫂一样,具有长远的艺术生命力。
鲁迅的创作生涯里也创作过许多优秀的诗歌。虽然总体数量并不是很大,但其艺术特点有着很多为人称道、值得深入研究的地方。郭沫若曾评价道:“鲁迅先生无心作诗,偶有所作,每臻绝唱。或则犀角烛怪,或则肝胆照人。”鲁迅的诗歌,在古体诗创作方面表现的尤为突出,这些诗歌不仅内容丰富、朗朗上口,更有很高的艺术美感及思想特色,是革命丰富情感、完美艺术特质的良好的结合体。
鲁迅一生追求民主,早在新文学运动伊始时期便向封建旧文化宣战,不断与压迫民众的旧思想旧文化斗争。“女师大学潮”发生后与迫害学生的军阀进行论争,鲁迅不畏强暴执笔对战,显示出一个正直文人的气概。尔后国民党统治之下又大胆披露其黑暗统治。三十年代又与共产党内左倾的错误文艺路线进行斗争,其后与党领导下的文艺工作者合作成立了无产阶级文艺思想领导的左翼作家联盟,鲁迅作为左联的盟主,领导左联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文艺妄图绞杀无产阶级文艺的阴谋。
鲁迅以笔代戈,奋笔疾书,战斗一生,被誉为“民族魂”。“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是鲁迅一生的写照。
大多数人认为他文笔犀利、思想深刻,是“新文学”的奠基人。他的小说使用富有创造力的形式对中国人的国民性、中国社会的弊端予以深刻的阐释,是具有批判精神的知识分子;散文诗集《野草》被认为是当时少有的展现出现代主义特质的作品;其杂文,由于特殊的发表环境,在嬉笑怒骂的文字背后蕴含着坚定的政治立场的。这一政治立场带有强烈的个人主义色彩,是鲁迅思想中最为复杂的地方之一。
不过,据2001年出版的周海婴著《鲁迅与我七十年》记载,1957年毛泽东在回答罗稷南的问题时表示,如果鲁迅仍然活着,“以我估计,鲁迅要么是关在牢里还是要写,要么他识大体不作声”。但毛泽东曾于同年3月在《同文艺界代表的谈话》中说:“我看鲁迅在世还会写杂文……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是不怕什么的,任何人也不怕。不怕别人整不整,顶多没有饭吃,讨饭,挨整,坐班房,杀头,受冤枉”,因此毛泽东对罗稷南的回答可能只是对鲁迅敢说真话的赞赏。1950年曾有读者向《人民日报》提问:“如果鲁迅活着,党会如何看待他?”当时任国务院文化工作委员会主任的郭沫若亲自回信答复“鲁迅和大家一样,要接受思想改造,根据改造的实际情况分配适当工作。”
德国著名汉学家顾彬:鲁迅是(中国)20世纪无人可及也无法逾越的作家。
著名作家木心:在我的心目中,鲁迅先生是一位卓越的“文体家”。在欧陆,尤其在法国,“文体家”是对文学家的最高尊称。纪德是文体家,罗曼罗兰就不是。
1949年山东当代诗人臧克家为纪念鲁迅逝世13周年而写了一首抒情诗,题为《有的人》:
“纪念鲁迅有感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
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有的人,
骑在人民头上:“呵,我多伟大!”
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
把名字刻入石头,想“不朽”;
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
有的人
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
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
骑在人民头上的,人民把他摔垮;
给人民当牛马的,人民永远记住他!
把名字刻入石头的,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
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到处是青青的野草。
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的人,他的下场可以看到;
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的人,
群众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
——1949年11月1日于北京臧克家
著名学者胡适:“鲁迅是个自由主义者,绝不会为外力所屈服,鲁迅是我们的人。”
叶公超写《关于非战士的鲁迅》—文,发表在1936年11月1日的天津《益世报》增刊上说:“我有时读他的杂感文字,一方面感到他的文字好,同时又感到他所瞄准(鲁迅最爱用各种军事名词的)的对象实在不值得一粒子弹。骂他的人和被他骂的人实在没有一在任何方面是与他同等的。”
日本文学家尾崎秀实:“左联的泰斗”。
日本作家山上正义称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主流的唯一代表者”。
日本作家增田涉称赞鲁迅为“中国文艺界庞然的斯芬克斯”。
薛涌认为鲁迅“国人心灵不医治的话,肉体也不值得救治”的言论是挑战文明社会的基本医学道德的宣言;也认为鲁迅继承了儒家传统社会知识分子对于老百姓的道德和智慧优越感,“没有宪政精神,而充满了僭政精神”;此外,鲁迅“本人并无直接当农民的经验”,其作品中阿Q式的愚昧民众形象的形成受到日本媒体对于中国人妖魔化、丑化的影响;“鲁迅说中国文化吃人,乃是真知。可惜,他自己并没有能跳出这样的文化。”
王朔:“我要说,鲁迅的小说写得确实不错,但不是都好,没有一个作家的全部作品都好,那是扯淡。而且,说鲁迅的小说代表中国小说的最高水平,那也不是事实。”
王蒙:“文坛上有一个鲁迅那是非常伟大的事。如果有五十个鲁迅呢?我的天!”
叶圣陶:与其说鲁迅先生的精神不死,不如说鲁迅先生的精神正在发荣滋长,播散到大众的心里。
1949年后历任政务院副秘书长、全国人大常委、全国政协常委、全国妇联副主席、民主促进会副主席、全国文联主席团委员等职务。
1968年3月,受"四人帮"逼害,在北京病逝,终年70岁。
周作人
周建人
鲁迅在广州时,一个青年受他的感化,随他到了上海。到上海后,鲁迅热情的留他在自己景云里的寓所住,后来那人又让鲁迅给他在上海找个工作。鲁迅很为难的情况下找到郁达夫说实在没办法,须请一家书店报馆名义上请他做事,而每月的薪水三四十元由鲁迅自己拿出,由达夫转交给书店报馆作为月薪发给他。鲁迅对青年的提携帮助程度可见一斑。
鲁迅对手稿的保存并不在意,常常乱丢手稿,有时还分发给来访的客人擦手,甚至当废品卖掉。一次作家萧红在上海拉都路买油条吃,无意之中却发现那张包油条的纸居然是鲁迅翻译《死魂灵》的手稿纸,萧红大为吃惊并写信告诉了鲁迅,鲁迅知道后却不以为稀奇。萧红无奈只得把这一见闻如实地告诉了许广平,许广平听后为此狠狠地批评了鲁迅一顿。
类似的事情还发生在北京绍兴会馆,不过这次鲁迅扮演的是维护公德的角色。一次有朋友去拜访鲁迅,正好有人在墙边随地小便,朋友看见鲁迅用弹弓聚精会神地瞄向了那个人的生殖器官。
鲁迅复杂的个性中始终不乏这类风格。在北大任教时给同事起的外号,都在丰富着他沉重之外的众多“对头”之一,他的一个面部特点是长了个酒槽鼻子。鲁迅在给朋友的信上就戏称顾为“鼻公”,有时干脆在毛笔信中用朱笔一点以代表顾颉刚。
据说爱吃甜食是鲁迅小时候养成的习惯。有朋友从河南给鲁迅带来两包柿霜糖。许广平见后告诉鲁迅,这糖用柿霜做成,如果嘴角上生些小疮之类,用柿霜糖一搽就好。但是此时鲁迅已经吃了一大半,珍重之下赶紧把糖收好,以备将来药用。不料才到晚上,鲁迅又觉得生疮的时候毕竟很少,不如趁新鲜吃一点受用。
鲁迅在零食问题上是素有算计的。有客人来时,鲁迅一定要请吃点心。一开始对男客女客一视同仁。但男客往往战斗力太强大,经常把鲁迅的存货如风卷残云般消灭得干干净净。鲁迅由此改变策略,改用落花生代替点心。男客人总是吃得不多了,而对女客依旧采用点心政策。
女师大风潮后,鲁迅在皮库胡同给离校的学生上课。时逢女师大校庆日,这些被扫地出门的师生同样不肯示弱地聚集一堂庆祝,不擅文艺的鲁迅被大家强迫表演节目。无奈之下,鲁迅突发奇想,号称表演单人舞。当时四十多岁的鲁迅抱着一条腿,在场内毫无节奏地乱蹦,全然不拘泥于老师或长辈的形象。全场哄然大笑之下,鲁迅蹦得越发起劲,全体师生足足笑了半个小时。
鲁迅的烟瘾之大天下尽知,一次从东京回仙台,买完火车票后,鲁迅把剩下的钱统统买了烟,以致半路口渴却没钱买水。
鲁迅并不为自己的嗜好找什么借口,实际不管写作、休息还是待客,鲁迅的烟都一直在燃烧。不抽烟的人去鲁迅那里,走后身上都有一股烟味,这被称为见过鲁迅的证据。
鲁迅拿烟有时还有一个特别的姿势,就是不用食指和中指,而是用大拇指和另外两个手指拿烟。后来香港电影里大佬们拿烟的姿势,也就是源流于鲁迅。
我又见主席兴致勃勃地问:“你现在怎么样啊?”罗稷南答:“现在……主席,我常常琢磨一个问题,要是鲁迅今天还活着,他会怎么样?”我的心猛一激灵,啊,若闪电驰过,我感觉空气彷佛顿时凝固了。这问题,文艺人二三知己谈心时早就嘀咕过,“反胡风”时就嘀咕过;可又有哪个人公开提出?还当着毛主席的面在“反右”的节骨眼上提出?我手心冒汗了,天晓得将会发生什么,我尖起耳朵倾听:
4、惟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惟有他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
5、人类总不会寂寞,因为生命是进步的,是天生的。
6、巨大的建筑,总是由一木一石叠起来的,我们何妨做做这一木一石呢?我时常做些零碎事,就是为此。
7、孩子是要别人教的,毛病是要别人医的,即使自己是教员或医生。但做人处事的法子,却恐怕要自己斟酌,许多人开来的良方,往往不过是废纸。
8、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功夫都用在工作上了。
9、我好像是一只牛,吃的是草,挤出的是牛奶和血。
10、我自爱我的野草,但我憎恶这以野草作装饰的地面。
11、伟大的心胸,应该表现出这样的气概——用笑脸来迎接悲惨的厄运,用百倍的勇气来应付一切的不幸。
12、不满是向上的年轮,载着不自满的人向前进。
14、倘着看书,便变成书橱。
15、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17、唯有民族魂是值得宝贵的,唯有它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
18、小的时候,不把他当人,大了以后也做不了人。
19、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
20、愈艰难,就愈要做。改革,是向来没有一帆风顺的。
21、凡事总须研究,才会明白。
22、我们目下的当务之急是:一要生存,二要温饱,三要发展。
23、必须敢于正视,这才可望敢想、敢说、敢做、敢当。
24、勇者愤怒,抽刃向更强者;怯者愤怒,却抽刃向更弱者。不可救药的民族中,一定有许多英雄,专向孩子们瞪眼。这些孱头们。
25、中国一向就少有失败的英雄,少有韧性的反抗,少有敢单身鏖战的武人,少有敢抚哭叛徒的吊客;见胜兆则纷纷聚集,见败兆则纷纷逃亡。
26、我每看运动会时,常常这样想:优胜者固然可敬,但那虽然落后而仍非跑至终点的竞技者,和见了这样的竞技者而肃然不笑的看客,乃正是中国将来之脊梁。
27、我们中国人对于不是自己的东西,或者将不为自己所有的东西,总要破坏了才快活的。
28、中国的有一些士大夫,总爱无中生有,移花接木地造出故事来,他们不但歌颂生平,还粉饰黑暗。
29、说过的话不算数,是中国人的大毛病。
30、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
31、曾经阔气的要复古,正在阔气的要保持现状,未曾阔气的要革新,大抵如此,大抵!
32、只要从来如此,便是宝贝……
33、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
34、搞鬼有术,也有效,然而有限,所以以此成大事者,古来无有。
36、有缺点的战士终究是战士,宝贵的苍蝇也终究不过是苍蝇。
37、智识太多,不是心活,就是心软。心活就会胡思乱想,心软就不肯下手
38、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
39、幼稚对于老成,有如孩子对于老人,决没有什么耻辱的,作品也一样,起初幼稚,不算耻辱的。
40、墨写的谎说,决掩不住血写的事实。
41、文人作文,农人掘锄,本是平平常常的,若照相之际,文人偏要装做粗人,玩什么“荷锄带笠图”;农夫则在柳下捧一本书,装作“深柳读书图”之类,就要令人肉麻。
42、贪安稳就没有自由,要自由就要历些危险。只有这两条路。
43、假使做事要面面顾到,那就什么事都不能做了
45、与名流者谈,对于他之所讲,当装作偶有不懂之处。太不懂被看轻,太懂了被厌恶。偶有不懂之处,彼此最为合宜。
46、做一件事,无论大小,倘无恒心,是很不好的。
47、我们和朋友在一起,可以脱掉衣服,但上阵要穿甲。
48、死者倘不埋在活人心中,那就真的死掉了。
49、激烈得快的,也平和的快,甚至一木一石呢?我时常做些零碎事,就是为此。
52、......只要能培一朵花,就不妨做做会朽的腐草。
53、当我沉默的时候,我觉得充实;我将开口,同时感到空虚。
55、宁可与敌人明打,不欲受同人暗算。
56、明言着轻蔑什么人,并不是十足的轻蔑。惟沉默是最高的轻蔑——最高的轻蔑是无言,而且连眼珠也不转过去。
57、事实是毫无情面的东西,它能将空言打得粉碎。
鲁迅生前曾多次公开宣称“我不懂英文”:
“我不懂英文,因此也不明这字的含义究竟怎样”(《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
“可惜我不懂英文,只能自己说几句。”(《〈野草〉英文译本序》)
“可惜我不懂英文,所看的都是译本。”(《杂忆》)
周作人《鲁迅与英文》一文说:“他是反对英文的。在光绪戊戌(1897)年他最初考进水师学堂,也曾学过英文,Question这字他当然是认识的,不久改进陆师附属的矿路学堂,便不学了,到了日本进了仙台医校之后改学德文,这才一直学习,利用了来译出好些的书。他深恶那高尔基说过的黄粪的美国,对于英文也没好感,自然他也很佩服拜伦雪莱等诗人,觉得从英文译书也可以,但是使用整句整个英文字的作风是为他所最反对的。他不用阿K而偏要用Q字,这似乎是一个问题。不过据他自己说,便只为那Q字有个小辫子,觉得好玩罢了。如有人不相信这个说明,那自然也是可以的。”
“古貌林!”
“古鲁几哩……”
“OK!”(《理水》,古貌林是英语早上好的拟音)
朱安
许广平
1927年10月3日,鲁迅和许广平同到上海,开始了共同的生活。那一年,鲁迅46岁,许广平28岁。
结婚以后,鲁迅和许广平的感情是超于一般夫妻之上的。许广平自己说:“我自己之于他,与其说是夫妇的关系,倒不如说不自觉地还时刻保持着一种师生之谊。这说法,我以为是史妥切的。”许广平也常常天真地向鲁迅提问:“我为什么总觉得你还是我的先生,你有没有这种感觉?”鲁迅听了,总是惬意地笑笑,答非所问地说:“你这傻孩子。”
他们在家庭生活方面最大的欢乐是有了儿子海婴。
1929年9月27日清晨,鲁迅和许广平的爱情给出了果实,他们的儿子海婴诞生了。26日那天上午,许广平已经感到阵阵腹痛,预示着这个小生命就要来到人间。年近50的鲁迅就要当爸爸了,心情十分兴奋,他不顾因过度劳累而有些发热的身体,赶忙把妻子送到医院。经过二十七八个小时的阵痛,孩子终于叭叭坠地。鲁迅欣慰而又恢谐地说:“是男的,怪不得这样可恶。”当许广平难产时,医生曾征求过他的意见:“留小孩还是留大人?”他毫不犹豫地说:“留大人。”现在,看到母子俩都平安,他感到非常幸运和高兴。第二天,他满面欢悦地走到医院,手里拿着一棵小巧玲珑的松树,轻轻地放在许广平床边的小桌上。这棵小松翠绿,苍劲、孤傲、沉郁,即既象征着他的性格,又象征着那个刚刚降生的新生命,象征着新人的家庭生活的开始。
十年携手共艰危,
以沫相濡亦可哀。
聊借画图怡倦眼,
此中甘苦而相知。
1936年10月19日,鲁迅在生命的最后一刻,紧紧握住许广平的手,同她诀别:“忘记我,管自己的生活!”这是鲁迅留给自己夫人的遗言,但许广平怎能忘记她的师友和亲爱的丈夫呢?10月22日,她写下了给鲁迅的献词:
鲁迅夫子:
悲哀的雾围笼罩了一切。
我们对你的死,有什么话说!
你曾对我说:
“我好像一只牛,
吃的是草,
挤出的是牛奶,血。
你不晓得什么是休息,
什么是娱乐。”
死的前一日还在执笔。
如今……
希望我们大众
锲而不舍。跟着你的足迹!
当今大多数鲁迅曾居住过的地方(绍兴、厦门、广州、北京和上海等地)都保留了鲁迅故居,并建有鲁迅纪念馆。上海的鲁迅公园内有鲁迅墓,日本宫城县有鲁迅故居。
2004年10月22日,日本仙台市和东北大学开展了“纪念鲁迅仙台留学100周年市民之会”活动,鲁迅的后人和藤野严九郎的后人都参加了该纪念活动。仙台市立有鲁迅纪念碑,并保留了当年鲁迅曾下宿过的木屋。东北大学也设立了“鲁迅奖”和“鲁迅纪念奖”。
1951年10月19日发行的纪11《鲁迅逝世十五周年》的两枚一套的邮票。
1961年2月26日发行的纪91《鲁迅诞生八十周年》邮票全套一枚
1966年12月31日发行的纪122《纪念我们的文化革命先驱鲁迅》邮票全套3枚。
1976年10月19日发行的J11《纪念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鲁迅》邮票全套3枚。
1981年发行《鲁迅诞辰一百周年》的J67号纪念邮票,由茅盾题字。
2013年的嘉德秋拍中,鲁迅于1934年写给民国著名出版人、编辑家陶亢德的信函,拍出了655.5万元天价。
收录于《石渠宝笈》初编的清宫内务府主管赫奕《烟树山亭》以2530万元成交,位列“古代绘画夜场”最高价。昨晚的北京匡时秋拍的古代与近现代书画夜场总成交额达5.4亿元。
2015年11月5日,在北京匡时秋拍“澄道——中国书法夜场”中,一件罕见的鲁迅书法作品以75万元起拍,成交价远超此前的估值80万元。
阅读全文
360百科致力于成为用户所信赖的专业性百科网站。人人可编辑,让求知更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