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临时文旅副局长建了一座临时图书馆~南方人物周刊

稿源:南方人物周刊|作者:南方人物周刊记者王佳薇日期:2024-03-01

“公共图书馆的书目是怎么定的?”“世上为什么要有图书馆?”“有些图书馆人比较少,政府为什么要投入那么多资金和人力?”……在为期一年的挂职生活中,杨素秋建了一座公共图书馆,找到了这些问题的答案(本文首发于南方人物周刊)

杨素秋(宋璐/图)

从2012年起,杨素秋每年都能看到陕西省选派博士赴基层一线服务锻炼的通知。2020年,她终于提交了报名表。当年9月,杨素秋成为第七批博士服务团的成员——在西安市碑林区文化和旅游体育局挂职,任副局长。

挂职是想接触社会。杨素秋是陕西科技大学的一位老师,教文学和美学课程。在校园待得太久,她开始想自己能不能走出去,“为这个社会做点什么?”

她对官场的想象大多来自于小说和电视剧,真正近身才体会到其中的繁琐和迂回,“去酒店检查老鼠药放在什么地方,逐个饭店检查普通筷子与公筷有没有区分开。”初入官场头一个月,“被重视”的轻微快乐与“被忽视”的细微失落她都饱尝过。

挂职之初,杨素秋接到一项任务:帮碑林区建一座图书馆。这既符合“十三五”时期全国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规划的要求,也是她身为读书人一直想做的事。

几年前,碑林区政府本来要开发一座大型文化综合体,图书馆将占据其中一层,但碍于那里掘出了历史遗迹,只好停工。

为碑林区图书馆购书时,杨素秋的白色大衣也被染黄了(受访者提供/图)

“这对一个图书馆来说太少了,但对于一个读书人来说,真是一笔巨款。”她在2024年1月出版的《世上为什么要有图书馆》一书中吐露自己能为一整座图书馆挑书的兴奋,“我一直在想象这个图书馆。它是水和土,需要我的手先把它们和成一团陶泥,拉伸,揉搓,捏出形状,雕刻花纹。”

为期一年的挂职生活就这么拉开序幕。

杨素秋主持碑林区图书馆的开馆活动(受访者提供/图)

2020年秋天,距离图书馆规定完工的日子还剩四个月的时候,杨素秋第一次踏入图书馆。

空旷的地下一层只亮着一盏灯,墙皮颜色斑驳,地板坑洼不平,烂糟的水泥地上裸露着巨大沟槽。“天花板缺了几块,电线散落下来。角落里没撕干净的海报、乱画的字迹和油污,隐约暗示出衣服店和餐饮店的轮廓。”尽管做足了心理准备,眼前的景象还是让人泄气。“这就是咱们的山寨。”杨素秋扭头对馆长小宁说。

财政局为临时图书馆下拨的180万元装修经费减去复杂的消防分区费,折算下来每平米平均只有500元左右。紧张的预算打消了杨素秋建一座漂亮图书馆的念头。她决心在选书上下功夫。

“像我们这样的区级图书馆,附近有省图和市图,所以编书时不应该在某些领域过于艰深,而要选择面向普通大众的更通俗的书。另外,这里是市中心商业繁华区,周末常有家长带小孩子来附近逛街,我们应该加大文学书和少儿书的占比。”杨素秋说。

办公室门前,书商接踵而至,与他们交谈,杨素秋学会了一个新词“码洋”书籍封底上的定价乘以册数。商人纷纷承诺,“100万经费保证能买到400万码洋书籍。这是老规矩。领导来检查,书多,你比较有面子。”

等她收到书商寄来的书单,发现其中列满了情感鸡汤、自费出版等类型的滞销书时,才惊觉事情没这么简单:

《世说新语》(某某日报出版社)、《高速铁路接触网作业车司机岗位》、《吟诵的女儿——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吟诵推广志愿者某某某老师》这些被书商称作“馆配”的书由于折扣低、码洋更多,成为区县级、社区类图书馆这类没什么经费的图书馆的选择。“图书馆就这么成为某些书商的库存倾销处。”这与杨素秋的初衷大相径庭。没太多犹豫,她婉拒了书商“有面子”的提议。

“不是我多高尚。”杨素秋说,“就像招待一位美食家时,你不能给他摆一桌满是地沟油烹调出的食物一样。如果自己选书的图书馆里全是三流的书,我一秒钟都不想呆。”她一度以为馆配书是完全负面的词。后来因缘际会与帮上海图书馆做馆配的书商交流时,才得知“人家的馆配书也包括《四库全书》这类好书”。

与书商周旋期间,装修也在出岔子。图书馆的消防不过关,工程队联系她想一同瞒过去。“我肯定不愿意的,多花钱是他的事情。”就这么争执了好几天。在学校时,她好好讲课就会有人喜欢。可到了社会上,“你好好沟通,别人该偷工减料还是会偷工减料,会跟你吵架。我的长处发挥不出来,很费劲。”

元宵节,杨素秋在碑林区文化馆做面花、做直播(受访者提供/图)

那是她记忆里最困难的一件事,另一件发生在临近她挂职期满时。那时她刚编完图书馆第二轮的书目,准备卸任,一个神秘的传话人带消息给她:“必须全部取消书目,利润太低,领导拿不到好处。”

几句话把她打懵。“他们的嚣张程度远超想象,没有一点遮遮掩掩。”气愤之余,她按照做公务员的弟弟教她的话术与其周旋,对方不肯让步,二十几天僵持不下。作者经纪人毛晓秋记得杨素秋那时的焦灼,每天与她通话询问状况,“她当时最担心自己编的书目被下架。”

在毛晓秋的建议下,杨素秋向中间人说出自己正在写书的计划,也打算把这件事写进书里。中间人这才撤退。

她成功保卫了图书馆的书目。

碑林图书馆的书画展览区(宋璐/图)

最初听说碑林区没有图书馆,杨素秋是震惊的。

在西安住了将近20年,她最常去的还是陕西省图书馆。“那里藏书量不错,”她和儿子每隔一两个月会一同去借书,现在则是去碑林区图书馆,“离我更近。”

她从小喜欢读书,阅读习惯承袭自父亲。幼时一家四口挤在一间二十几平米的房子里,书堆得到处都是,“光小人书就有两千多本。”

当时家里穷,父亲整日买书,总被母亲骂,只好作罢。有阵子母亲觉得父亲行动鬼祟,衣服袖口老脏兮兮的,跟过去才发现他在一座旧书堆成的“垃圾山”里捡拾书籍。

记忆里的每个夏天,父亲总会将自己的几千本藏书摊在公共阳台上晾晒,“邻居过来过去,走路都费劲。”一连好几天,父亲埋首其中,把书分门别类编好目录。多少年过去了,再讲起这一画面杨素秋还是笑。

幼时她偏爱文学,父亲总鼓励她多读科普和历史。弟弟杨富聪记得父亲总对姐姐说,“不要老盯着那一类型的书看,你看你弟弟什么书都读,你也试试。”她总听不进去。父亲去世得早,她成年后意识到自己的知识结构太过偏狭,才开始恶补。

几年前在美国西雅图做访问学者时,她和儿子常去当地的社区图书馆。有次借书,儿子照旧手捧着五本漫画,被她一顿念叨。图书管理员见状阻止了她,说这对孩子学习新语言特别有帮助。“我觉得人家的提醒很好。”儿子转校读书那一年,词汇量突飞猛进。

在美国,她见识了形态各异的图书馆,它们通常小而温馨,有专门服务于听障、视障甚至智力障碍等人群的区域。

2023年,杨素秋在图书馆和志愿者交谈(宋璐/图)

许多公共场所都是这样。她记得有次在海洋馆,入口处的检票员是位坐在轮椅上的残障人士,口水流了半张脸,(入口凭证的)印章也拿不稳,旁边的游客就耐心地扶着他的手一同盖在自己手臂上。“他(检票员)笑得特别开心。这事我印象很深,那个岗位肯定是有意邀请一些残障人士参与的。”

她觉得公共设施理应如此。挂职最初,她本想在小雁塔博物馆每月设置一天听障服务日,召集手语志愿者为听障人群讲解,结果发现这不在她的行政服务职权范围,不归她管。等到她真的有机会建一座图书馆时,她首先想到了自己的盲人朋友杜斌。

碑林区图书馆设置了专供视障人群阅读的阅览室,开馆后收获了不少视障人士的反馈。但带着杜斌来过一次后,杨素秋才意识到馆内盲文书脊上印刷的书名都是普通文字,并非凸起的盲文,仅凭视障人士自身根本无法挑选书籍。她只好把书名一个接着一个念给杜斌听。也因为那次,几个月后,图书馆引进了一份正确的“现行盲文”书单。

为图书馆编写书单时,杨素秋曾向50位来自不同背景的朋友发出书单征集,邀请他们列出自己的推荐书目。在她看来,这既是一次与老友寒暄的机会,也可以弥补自身知识结构的不足。收到的书单中不乏她几乎从未涉猎过的领域,比如有关人工智能的《哥德尔、艾舍尔、巴赫:集异璧之大成》——那是她开馆后借的第一本书。

除了书籍多样性的考虑,她还引进了许多立体书。这类书小孩喜欢看,但定价颇高,极易破损。这件事首先就引起了小宁的不解。

“书店的立体书往往有塑封。如果一个家庭负担不起立体书,可以去图书馆借阅,翻烂也没关系。这件事没有标准答案。有的人建图书馆希望把钱花在刀刃上。我更倾向于图书馆应当是普世的,尤其要向弱势群体倾斜。”杨素秋说。

2021年4月,碑林区图书馆刚开馆时,她组织过一场对谈,主题是“世上为什么要有图书馆”。实际上这个问题她和小宁被问过不止一次,“纳税人的钱花了这么多,用处大不大?”“周一到周五,有些图书馆人比较少,政府为什么要投入那么多资金和人力在上面?”

“教科书上的标准答案是——图书馆有三大传统功能:一是保留人类优秀文明成果,二是宣传教育,三是满足和提升群众阅读需求,最大程度实现公益性和正义性……”她对这样的照本宣科不满意,她想提问的领导也不会。

那次对谈,嘉宾最终达成共识:“宁可备而无用,不可用而不备。”写完《世上为什么要有图书馆》,她才意识到问题的答案愈来愈丰富,“它可能在来图书馆借碑帖的老太太心里,也可能在盲人读者的触摸中。答案不是确定的,你与图书馆碰撞,你就有自己的答案。”

THE END
1.古田县图书馆新项目,文化事业发展的强大推动力金属制品古田县图书馆启动最新项目,成为推动当地文化事业发展的强大引擎。该项目致力于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提升图书馆服务质量,通过优化图书资源、拓展服务领域、创新活动形式等方式,为公众打造更加舒适、便捷的阅读环境。这一举措有力地促进了文化事业的发展,提高了全民阅读素养,为构建和谐社会注入新的活力。 http://www.xkdns.cn/post/18254.html
2.城市书房项目推广,打造优化阅读环境,引领阅读新风尚摘要:城市书房项目致力于推广优质阅读环境,通过打造舒适、便捷、富有文化气息的阅读空间,提高市民的阅读体验和阅读质量。该项目通过各种渠道宣传和推广,吸引更多市民参与其中,共同营造城市文化氛围。城市书房项目的实施,不仅丰富了市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也促进了城市文化的发展和繁荣。 https://www.linyoer.com/post/2061.html
3.城市书房项目推广,打造优化阅读环境,引领阅读新风尚建立健全的管理制度,确保城市书房的正常运行,加强日常维护,保持环境整洁卫生,确保图书的完好和更新。 城市书房项目的推广,对于提升城市文化品位、促进全民阅读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多元化筹资、扩大宣传、丰富书目资源、打造特色阅读空间、举办阅读活动等措施,推广城市书房项目,让更多的人参与到阅读中,享受阅读的乐趣,通过优化阅https://qyfw.qijianshiye.com/post/7229.html
4.蔚县图书馆新项目,文化发展的强大驱动力合作伙伴蔚县图书馆自建成以来,一直致力于为广大读者提供优质的阅读服务,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科技的进步,图书馆需要不断更新和升级其设施,以适应读者的需求,为此,蔚县图书馆启动了最新项目,旨在提升服务质量,推动地方文化的发展。 1、数字化建设:为了满足现代读者的需求,蔚县图书馆最新项目将大力推进数字化建设,通过数字化技术,将https://todo8.cn/post/8309.html
5.宜城市图书馆新项目,现代化阅读空间的打造谷子宜城市图书馆启动最新项目,致力于打造一个现代化的阅读空间。该项目以提升市民阅读体验为核心,结合现代科技,创造舒适、便捷的阅读环境。重点打造多功能阅读区域,满足不同年龄段读者的需求,同时融入智能化服务,提升图书馆的服务效率。这一举措旨在推动城市文化事业的发展,让阅读更加美好。 http://www.yitaichun.com/post/9604.html
6.点亮智慧之光,揭秘捐建一所学校图书馆的温暖之旅图书馆是知识的海洋,是孩子们探索世界的起点,他们可以接触到丰富的图书资源,开阔视野,培养阅读习惯,为未来的学习和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一个优质的图书馆,不仅能够为学校的教育提供强大的支持,更是孩子们心灵成长的温暖港湾。 二、捐建图书馆的成本构成 捐建一所图书馆的成本,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http://www.yanchengfangchan.com/zxgl/26490.html
7.为什么高校都在做数字化转型?智慧校园建设该如何落地?关键绩效提升:通过数字化手段,系统实现对图书馆运营的关键绩效指标的提升。这包括图书馆的藏书数量、借阅率、用户满意度等方面的绩效监测。管理员能够通过系统实时了解图书馆运营情况,从而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提升图书馆服务的整体效能。 精准运营分析:建立图书馆精准运营分析系统,管理员可通过该系统深入分析图书馆运营数据https://www.fanruan.com/bw/doc/173543
8.思想者吴建中:建设智慧图书馆,我们准备好了吗?摘要:智慧图书馆不是数字图书馆的翻版,而是要走出一条创新之路。 【编者按】继中国数字图书馆工程、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后,新一轮全国规模的图书馆数字化建设项目于“十四五”期间正式启动。在澳门大学图书馆馆长吴建中看来,这意味着,智慧图书馆已经从研讨层面进入实质性推进阶段。他认为,智慧图书馆既不是数字图书馆的https://www.jfdaily.com/news/detail?id=427628
9.一所建在图书馆中的学校——合肥市望湖小学图书馆整个中央馆是一处近1000平米的开放式空间,学生馆和教师馆区域分配得当,通融性恰到好处。学生馆大气而不失温馨,馆藏丰富,服务人性,空间设计以学生为本,功能齐全,设低年级阅览区、高年级阅览区、表演分享区、自由阅读区、多媒体阅览区等。学生馆为开放式图书馆,馆内区域划分清楚、功能独立。https://www.caigou.com.cn/news/2021032918.shtml
10.在今天,建一个图书馆,肯定比苏轼建一个喜雨亭,难很多杨素秋从陕西科技大学的教师岗位,来到碑林区文旅局挂职,恰逢碑林区要建设一座图书馆,而这件事情又归她分管,于是,一座区级图书馆的诞生,就和一个原本就是书虫的学院派知识分子的社会实践活动,紧密地联系起来了。 从在微信公众号“贞观”上发布《花了半年时间,我们在西安市中心建了一座不网红的图书馆》,到出版《世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6196419
11.智慧校园建设之图书馆管理系统传统的学校图书馆管理模式,在借书方面,读者需要携带借书卡借阅,过程繁琐。目前,随着智慧校园的建设,可以利用人脸识别系统实现图书馆的智能化管理。那么,在图书馆安装人脸识别系统可以带来哪些好处? 一、人员进出管理 人脸识别系统在图书馆的应用可以让学生在进入图书馆时刷脸通行,避免外来人员随意进出图书馆,降低外来人员https://www.hbjhart.cn/tsg/info/1084/1476.htm
12.挂职局长的发现:为什么某些图书馆会被烂书占领?就这样,杨素秋凭借自己的阅读和知识积累,再参考各种好书排行榜和出版社的年度好书,选出1万本,完成了碑林区图书馆的第一批书目。2021年4月22日,图书馆顺利开馆。开馆前,杨素秋在当地微信公众号“贞观”上写了一篇文章《花了半年时间,我们在西安市中心建了一座不网红的图书馆》,没想到发出去后文章一下火了。央视《https://www.yicai.com/news/102036993.html
13.图书室工作总结随着新课程的深入推进,学校图书馆的作用越来越大。因此本年度学校图书馆本着“一切为师生服务”的宗旨,继续转变观念,加强建设意识,确立服务意识,强化指导意识,努力为学生营造浓厚的课外阅读氛围,引导更多的学生走进图书馆,爱上图书馆,用好图书馆。同时用心开展各种读书活动,引导学生收获读书快乐,体验读书价值,充分发挥https://www.unjs.com/fanwenwang/gzzj/20220512172823_5079516.html
14.梁启超与中国图书馆事业1895年5月,康有为、梁启超在公车上书中建议:“州、县、乡、镇,皆设书藏,以广见闻。”同年7月,梁启超与康有为在北京组织强学会,同时筹设强学会书藏。《强学会章程》中提到最重要的四件事是:译印图书、刊布报纸、开大书藏、开博物院。可见对当时的梁启超来说,建图书馆是维新运动必不可少的举措。 http://www.xinhuanet.com/book/20230523/a2415413867a4e68a47537c8a88f417e/c.html
15.乡村有所图书馆——厦门大学南强乡村学社整个活动通过社团组织 “南强乡村学社”,招募乡村志愿者,对项目进行日常管理,包括开展宣传、组织募捐、联络社会资源;并在假期组织社会实践队,以社会实践方式完成选址、建馆及后续服务等一系列活动。成立爱心超市并抽取一部分经营收入作为乡村图书馆捐建项目的资金。 http://www.zgzyz.org.cn/content/2012-11/02/content_7264987.htm
16.数字图书馆中国自秦朝以来,好处是统一,但坏处是统死。因此要放权。这是一个很有历史感的大战略思维。他针对62年“七千人大会”后出现的体制性复归说,“目前这种按照行政方法管理经济的方法不好,要改。比如说,企业里用了这么多人,干什么!人是要吃饭的,要消耗的,不像孙猴子吃铁砂,拉铁屎。用那么多人,就是不按经济法则https://www.enaea.edu.cn/sztsg/wenhuakejisuyang/zx/120714.html
17.云南工程职业学院图书馆为激发2023级新生的阅读热情,让入校新生尽快熟悉图书馆的资源和服务,方便和促进同学们阅读学习,教务处图书馆于2023年9—10月开展了为期两个月的2023级新生入馆培训。 本次入馆培训内容包括藏书概况,馆舍与设备,图书馆开馆时间,《图书馆入馆须知》,《图书馆借阅须知》,《图书遗失、偷窃、损坏和逾期处理暂行办法》https://lib.ynenc.cn/xsdt/708705337213351148.html
18.学校学生读物的管理制度(精选19篇)学校以学期为单位,教导处牵头,分期初、期中、期末三个时段对馆藏读物进行全面摸底清查,严格以《中小学生课外读物进校园管理办法》中的“12条红线”为依据,对课外读物及时进行把关遴选,去芜存菁,汰劣留良,保证读物的健康与营养。 2.设立“图书观察员” https://www.jy135.com/zhidu/904855.html
19.牛津学霸婚礼誓词,表白文案天花板你愿意和我建一座图书馆吗? 用具体的,两个人之间的某种特别的链接物做相许一生的承诺,有细节,有故事,不会显得空泛和虚无。 有时候直说爱意不是最浪漫的,把那份真心和情谊融入到具体的日常,才能给人以想象的空间。 不止这些,圈主顺势搜集了一些其他文人的浪漫表白,跟大家一起分享—— https://www.360doc.cn/mip/10335680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