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这是我长到十几岁来,第一次离开贫民窟,看到外面的世界。”
在肯尼亚首都内罗毕,一个当地学生对23岁的孙晓说。那天,孙晓和几位志愿者在朋友的帮助下,为马萨雷贫民窟的部分学生组织了一次大学游。孩子们穿上了自己最好的衣服,以及志愿者们为他们买的鞋子,来到了当地非常好的一所大学里,吃了食堂,参观了校园和图书馆。回去之后,孙晓在孩子们写的日记中,看到他们感慨外面的世界“房子多么漂亮”“食物多么好吃”,还有不少学生写道,自己会努力学习,获得资助考上大学。
那一刻,孙晓从未如此深刻地体会到公益的价值所在。
孙晓和马萨雷贫民窟“造梦学校”的孩子们在一起。
2015年夏季,孙晓来到非洲做公益项目。她当时在读大四,本科学业告一段落,于是打算利用这个间隙参加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的“间隔年”公益计划,成为该公益项目的首批受助者之一。申请成功后,孙晓来到肯尼亚,为当地贫民窟的孩子建学校。
5月,时值“间隔年”计划实行一周年,本报记者采访了正在美国访学的孙晓,听她讲述了这段生命中极为特殊的公益之行,以及她对“间隔年”这一公益形式的思考和感悟。
在“两个世界”间穿行
尽管行前做了不少功课,但下了飞机后,孙晓还是为真实的肯尼亚所震惊,这里不像想象中的那么贫穷。城市里的公路很平整,还有不少高架桥,马路上开的多是日系小汽车,天空中盘旋着直升飞机。城市里有一个大商场,各种商品应有尽有,还能买到从中国进口的“老干妈”。
面对镜头,当地孩子露出了天真的笑容。
她参与的公益项目,是为肯尼亚贫民窟的孩子建一所学校。这大概也是当年所有受助者的“间隔年”计划中,最艰难的项目之一。连指导老师都善意地提醒过她,由于当地民情特殊,沟通困难,项目在推进时可能会遇到一些麻烦。
在此之前,肯尼亚马萨雷贫民窟的黑人小孩们在铁皮房子里上学,整个学校没有厕所、没有窗户,光线昏暗,屋顶漏雨,孩子们常被破旧铁皮划伤而感染疾病。新的“造梦学校”是一栋能够容纳原小学100多名孩子的两层竹木结构小楼,宽敞明亮,设计精巧,一楼活动室还能灵活变换空间,为平时的课堂活动及周末社区活动提供充足的场地。
驱车向着马萨雷缓缓行驶,不一会儿,孙晓就看不见商场和别墅了。窗外是歪斜的贫民房和畜牧栅栏,小贩的叫卖声取代了车辆的轰鸣,凹凸不平的泥土路使车子颠簸起来———内罗毕极其悬殊的贫富差距以这种直观的方式在她眼前展现。
马萨雷是内罗毕第二大贫民区,但这里也不是什么都没有。路边有音响店、手机店、服装饰品店,出售质地不一的二手货。道路上来来往往的是改装后的小车、板车和单车,大多已经破旧磨损;路边有小贩在卖炸薯条、干鱼仔、番茄、牛油果和卷心菜,边上是嗡嗡作响的蚊蝇。
意识到自己遭遇了“勒索”,孙晓怒不可遏,倏地站了起来。一个当地小伙子见状,立即拉住她,半拖半拽地把她“藏”到了餐馆的厕所里。他在门外轻声说:“你在这里冷静一下,我去跟他们讲,过一会儿就把手机还给你。”
“那时我尽管愤怒,但也非常感动,马萨雷的平民很少敢和佩枪者发生冲突,但他愿意为了我去交涉。”孙晓说。
在这种环境下,孙晓不敢单独自由活动,必须要有安保人员随行。入夜前,她必须离开贫民窟,回到志愿者共同租用的房子———那里距离贫民窟并不远,却完全是另一个世界,这栋小屋连着花园,还有保安执勤。
每天,孙晓都在“两个世界”中穿行。贫民窟里大部分人的日工资只有几十个肯尼亚先令,尚不足人民币5元,有些人一天的收入仅够买几个烙饼果腹。大部分家长都很想送孩子去上学,因为学校包一顿伙食,尽管食材十分匮乏:只有大米饭、花生和土豆,偶尔有蔬菜和水果,但从来没有见过肉。而走出贫民窟,在富人区的商场里吃饭,一顿中餐可能就要几千肯尼亚先令。
尽管内罗毕的贫富区混杂,但两者却保持着奇异的彼此隔绝的状态:“外面的人不会沾足贫民窟,里面的人也从未想过走出来看看。没有铜墙铁壁,却胜似铜墙铁壁。”
杜绝“简单的施舍”
孙晓所在的造梦团队也遇到了种种麻烦。他们聘请的工程队,多是在建学校附近的邻居———这不仅是当地人的强烈要求,也是公益的目的之一。结果,由于工人缺乏技巧和经验,施工的过程中出现了许多纰漏,建筑师王晓宇不得不天天监工,一刻都不能离开。大到房屋架构,小到石块质量,全部都要亲自过问、手把手指点。但不久后,工程队却闹起了罢工,包工头要求涨工资,双方一直闹到了政府,最后由当地一名区长负责调停。
“在调停的过程中,我们的团队负责人阴斌斌拿出合同,拒绝了不合理的要求。他表现得有理有据,‘气场全开’,最终将对方说服了。”孙晓回忆说。她发现,剥开公益外面“高尚”、“无私”、“博爱”等高大上的外壳,其内在的本质其实就是“实实在在的实践”。往后,即使步履再艰难,她和伙伴也会咬着牙将难关一一攻克,坚持下去。
已经建成的“造梦学校”。(照片均由孙晓提供)
在国内读书时,孙晓也参与过公益活动,比如为农民工子弟辅导课业,陪伴聋哑孩子游戏。当时她的心态十分单纯:“觉得孩子们挺可怜的,需要帮助。这是一种非常简单的对弱势群体的同情与帮助。”但来了非洲,情况就大不一样,“走在路上时,警察会叫住我,盘问半天。我说自己是来这里做公益的。他们还会继续追问说,是谁允许你在这里做公益的”
肯尼亚的经历让她看到了更复杂的现实,也有了更深刻的思考。公益并非全然充斥着理想色彩,在肯尼亚,她既看到了善的一面,也看到背后的阴影,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才更接近于公益的本质。
“公益不是施舍,而是改变。”孙晓说,教育无疑是改变落后最好的方式,它比经济援助的意义更大,也更加行之有效。“过度的经济救助,反而会滋生受助对象不劳而获的思想。”在肯尼亚,孙晓也遇到过当地人向志愿者无故索要的情况,她也渐渐学会了委婉而坚定地拒绝。
“有一次,我遇到一个病人,对我喊:给我钱,给我药,我很痛苦。我平心静气地对他说:‘我现在有事要忙,你可以去救助站反映你的情况。如果非常严重,我会请医疗志愿者来帮你看看。’尽管是来做公益的,但你要非常克制,不能予舍予求,否则反而会造成负面的影响。”她说。
“我给非洲带来了什么”
艺术无疑是马萨雷的一抹亮色。在贫民窟,最好的营生是做小本生意或者打工,却有许多人选择成为艺术家。孙晓遇到过热爱说唱和街舞的年轻人,对方说:“音乐在我血液中流淌。”还有一位喜剧演员,说自己最快乐的事就是“给别人带来快乐”。一位流浪画家靠艺术难以为生,只能去打零工,尽管温饱不济,但依然会挤出钱买画布和颜料……
留意到这个现象,志愿者们决定在马萨雷组织一次贫民窟的“达人秀”:“教育不仅仅是教授数学、英语这样的技能,也包括美育。艺术能塑造人的精神,你会发现这里的艺术家尽管贫穷,却绝不去做偷盗之类的事。”
后来,她和朋友们租了一辆卡车和一套音响,放着欢快的音乐在马萨雷各区域来回转悠了七八圈,宣传他们的“达人秀”。负责主持的是一个当地的小伙子,他用说唱的方式一遍遍宣传着即将举行的“达人秀”活动。这个宣传一直进行到晚上10点,夜色下的马萨雷徐徐展现在孙晓眼前:许多小贩出来摆摊了,她看到他们在贩卖杂货、蔬菜、水果,以及一种当地特色的三角形“油条”,烛光在摊位边上跳动,“非常有美感”。
贫民窟的“达人秀”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登记参赛的小组有80多个,但最后来了100多个小组,几千名群众将活动的广场塞得水泄不通,人群一直到晚上10点才散去。散落在贫民窟各地的艺术家们,也借此获得了互相沟通的契机,建立起了联系,甚至诞生了不少艺术组织,现在孙晓还能在Youtube(一家国外的视频网站)上看到他们的表演。
离开非洲后,孙晓不止一次地思考:“我究竟给非洲带来了什么”马萨雷看似并没有太大的变化,那里的人也依然如往昔般遵从着属于贫民窟的生存法则。但是,志愿者们的努力,却在其中撕开了一个口子:无业者有机会自力更生,孩子有机会接受教育,艺术家有机会一展才华———这其中,或许会有人把握住那个机会,改变自己的命运。
在马赛马拉草原上,孙晓曾看到过惊心动魄的一幕:躲藏在草丛里多时的狐狸,突然闪电般扑倒一只落单的幼鹿。她只是看着,轻轻喘息,却并没有出声,虽有不舍,但这就是自然的法则。
她说:“那时我想,大部分时候,人类的社会或许也是这样,竞争是天然存在着的。不过,人之为人,就是因为有善良和友爱的存在,才冲淡了现实的残酷。”
我们为什么要推广“间隔年”
——访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青年研究所所长邓希泉
文汇报:在我国,“间隔年”是一个新兴的事物,许多人都还不太了解。您能否为我们梳理一下“间隔年”的概念,以及它在中国发展的状况
“间隔年”在中国的传播和实践,目前发生了三个标志性事件:一是孙东纯在2009年出版了以自己“间隔年”经历为内容的《迟到的间隔年》一书;二是2009年底豆瓣网网友自发组建了“间隔年旅行网”(“间隔年青年沙龙”),以此为平台推广和传播“间隔年”文化;三是2015年中国青少年基金会“中国间隔年计划”资助8位大学生成功实现“间隔年”。
文汇报:“间隔年”对青少年成长的意义是什么它对社会的意义是什么
邓希泉:“间隔年”对青少年成长发展的意义可以从开阔知识视野、完善能力素质、丰富人生体验、促进自我反思、激发创新思维、完善职业规划、提升社会适应、强化社会责任等众多具体方面来进行概括。从更深层次的意义看,一是让青年进行一种“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主”的社会尝试;二是青年拥有对新的生活方式的选择机会,找准自己的比较优势,定位好人生方向。
从国家和社会层面看,“间隔年”可以促进青年群体提升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使欠发达地区获得青年人才资源的临时性支持,推动志愿服务的发展,形成内涵更丰富的青年文化。从国家交往方面看,有利于依托青年进行多元文化交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国之交在于民相亲”,而“民相亲”要从青年做起。更多的青年利用“间隔年”走向国外,有利于中国国际形象的改善和中国软实力建设。
李文旭,只身一人骑行北美,历时206天,穿越万水千山,风雨无阻。
文汇报:您提到过,“间隔年”计划在国内落实还有难度,因为许多配套制度都不足。您认为这些配套不足体现在哪些方面
邓希泉:从政府方面看,主要是要承担起“间隔年”的制度设计、责任要求与告知职责。政府要明确“间隔年”是青年成长发展的新现象和必然趋势,需要借鉴国外经验来进行制度设计。比如,英国教育与技能部在2005年就成立了“间隔年”非正式咨询组。
从社会组织方面看,主要是要推动有关“间隔年”社会组织、社会项目和专业人才的培育及其彼此的联合。在英国,众多“间隔年”组织会提供专家咨询、定制方案、计划评估等服务,为参与者提供切实保障。
从社会联动方面看,政府、高校、社会组织和家庭要共同配合,为青年的“间隔年”提供社会支持。在英国,有关“间隔年”的社会联动体系相对完善,其运行过程包括资格审查,安排新老参与者的见面会,必要的培训,到达目的地后的站点服务等。
陈静雯,行走西部,心系公益,用做义工和短期打工的方式深入当地生活。
文汇报:对于“中国间隔年计划”未来发展和努力的方向,您有哪些指导建议
“间隔年”作为可能越来越普遍的现象,对青年成长发展具有积极意义,为此就需要从宏观上实现“间隔年”的推广和完善,政府、高校、社会组织、志愿服务力量、商业力量、家庭和青年要合力推进“间隔年”。同时,国家倡导和资助的“三支一扶”“西部计划”志愿者等志愿服务项目,其实也是一种以志愿服务为主要内容的结构化明显的“间隔年”。这些项目可以增加一些非结构化的临时岗位,为“间隔年”参与者提供机会,使这些志愿服务项目和“间隔年”都能获得更好的发展。
链接:
什么是“间隔年”?
间隔年(GapYear)在西方国家非常流行,通常指年轻人在大学过程中、毕业之后进入职场前,规划一次长期的思想文化之旅,去体验一段与之前不同的生活方式。期间,学生离开自己的国家到一个新的环境,或长途旅行、或打工换取旅费、或在公益机构做义工,在探索过程中增进自我了解、发现兴趣,深掘自我潜能,从而在回归后更好地融入社会。
中国间隔年计划
2015年3月19日,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成立国内首个“间隔年”基金,并开展“中国间隔年计划”,奖励资助有思想、有创意、有勇气、对社会有责任心的年轻人在国内外实施间隔年行动,帮助他们探索世界、认识自己,更好地履行社会责任。目前,共8名青少年完成“间隔年”计划。
“中国间隔年计划”官网:www.china-gapyear.com
GapYear的七大益处
美国知名的新闻网站赫芬顿邮报(TheHuffingtonPost)曾列出间隔年的系列好处,学院君归纳为其以下七点:
1.你将明白自己喜欢什么,以及生活中什么最重要
如果你经历了广泛的世界,知道了世界的复杂和值得骄傲的事情,你将知道生命中什么最重要;如果在进入大学之前能够从容地决定你想怎样利用你在学校的时光,你将能消减一些不必要的课程,减少学费帐单支出和一些压力。
2.在你的青年时代将经历一次冒险
还有什么时候能像18岁这样,不用工作,不用还贷款,不用在意他人,没有孩子,没有作业和各种担忧?回答是:再也不会有了!
3.你将会是擅长适应新环境的好手
在间隔年,你将不得不融入一个新社会,一个新的朋友群体,也许甚至新的语言或者文化规范。大学需要相似的适应能力,你在进入新社群之前能做好更多的准备去掌控你的新生活。
4.你会有谈资去讲给别人听
在同龄人当中你会跳出“你来自哪里?”和“你的专业是什么?”这种闲谈套路,而是去谈论你“你夏天做了什么?”这样在间隔年你发生了什么故事这样的(有深度的)内容。
5.你会有一个耀眼的履历
如果你在间隔年里选择了一份工作——哪怕一个在印度的卖三明治的柜台或者伦敦的大使馆——在你履历中,你将有一个珍贵的国际化的经历;而如果你是进行一个低费用的旅行,也许你可以留下一部分费用交你的大学学费。
6.你将交到新朋友
这一年你将交到一些志趣相投甚至志同道合的好朋友,他们在生活上独特的视角将会非常大地充实你的生活。另外,你在大学假期时,会有非常非常棒的地方去旅行。
7.你将在大学里表现更好
间隔年的学生在学校有更高的GPA(平均分,美国高校录取的主要标准),校园事务参与度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