耐心是一切聪明才智的基础。——柏拉图耐心和恒心总会得到报酬的。——爱因斯坦不会做小事的人,也做不出大事*。——罗蒙诺索夫无论何人,若是失去耐心,就是失去灵魂。——培根要有耐心!不要依靠灵感。灵感是不存在的。艺术家的优良品质,无非是智慧、专心、真挚、意志。——罗丹
有句俗话说,“心急吃不了热豆腐”。这正说明耐心是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在心理学上,耐心属于意志品质的一个方面,即耐力。它与意志品质的其他方面,如主动性、自制力、心理承受力等有一定的关系。
齐白石是中国近代画坛的一代宗师。齐老先生不仅擅长书画,还对篆刻有极高的造诣,但他也并非天生具备这门艺术,他也经过了非常刻苦的磨炼和不懈的努力,才把篆刻艺术练就到出神入化的境界。年轻时候的齐白石就特别喜爱篆刻,但他总是对自己的篆刻技术不满意。他向一位老篆刻艺人虚心求教,老篆刻家对他说:“你去挑一担础石回家,要刻了磨,磨了刻,等到这一担石头都变成了泥浆,那时你的印就刻好了”。于是,齐白石就按照老篆刻师的意思做了。他挑了一担础石*,一边刻,一边磨,一边拿古代篆刻艺术品*对照琢磨,就这样一直夜以继日地刻着。刻了磨平,磨平了再刻。手上不知起了多少个血泡,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础石越*越少,而地上淤积的泥浆却越*越厚。最后,一担础石终于统统都被“化石为泥”了。这坚硬的础石不仅磨砺了齐白石的意志,而且使他的篆刻艺术也在磨炼中不断长进,他刻的印雄健、洗练,独树一帜。渐渐地,他的篆刻艺术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
一位自考毕业的女孩去应聘一家外贸公司经理秘书。但是,公司却给她安排了一个行政部文员的职位。女孩想了一下,觉得只要自己耐心做好文员的工作,一样很好。于是,她就答应了。女孩的工作是负责接待客人和复印、打印等琐事。同事们总是把一些需要复印和打印的文件一股脑儿堆在女孩的桌子上,然后告诉她哪些需要复印、哪些需要打印、每种各需要多少份。女孩总是耐心地记录着各种要求,然后仔细地做。有好几次,女孩的认真检查避免了公司的损失。因此,女孩真的被提拔为经理秘书了。女孩是这样对人说的:“工作虽然简单,但是只要有超凡的耐心和细心,就会取得成功。”
耐心被认为是一个人心理素质优劣、心理健康与否的衡量标准之一,也是孩子未*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培养孩子的耐心不仅对他在学习上有帮助,而且对他今后的人生道路也有很大的影响。但是,孩子毕竟是孩子,许多孩子都不够有耐心。只要想到了或者听到了,他们便要求立刻兑现。否则便不停地纠缠、吵闹,直到父母满足他们的要求为止。
这其实并不奇怪,因为孩子的耐心并不是与生俱*的,而是需要后天的培养。当孩子不停地用哭闹强迫父母满足他的要求时,父母要沉得住气,一定要注意对孩子进行耐心训练。只有父母付出耐心才会培养出孩子的耐心。那么,怎样培养孩子耐心的习惯呢?
建议一:家长要做好榜样。
建议二:让孩子明白耐心的重要性。
父母一定要让孩子明白,耐心执着是成功的秘诀。著名生物学家童第*的父亲为了让童第*从小就明白耐心的重要性,让他能够执着地学习和做事,特意给他题了“滴水穿石”的条幅,告诫童第*世界上没有穿不透的顽石,只有没有耐心的人。父亲去世后,大哥安排童第*到宁波师范预科学校读书。只读了一个学期,童第*就提出要考当时全省著名的效实中学。哥哥对他说:“效实中学是用英语讲课的,你的英语根本不行,肯定考不上的。”童第*却认为“滴水能够穿石”,只要自己耐心学习,肯定能够考上的。为了准备考试,童第*坚持自学英语,每天除了吃饭外很少离开书房。终于,童第*考上了效实中学。在效实中学,童第*又用滴水穿石的精神,使自己的成绩从刚入学的倒数第一上升到了全班第一。这就是因为童第*对耐心学习有深刻的理解。家长要以身作则,教育孩子时就要有耐心。孩子做错了事,要给他讲道理,耐心地告诉他错在哪里。不要不分青红皂白地打骂;就是拒绝他的不合理要求,也要让他心服口服。
建议三:让孩子学会等待。
建议四:从身边的小事*培养。
在日常生活中,任何小事情都可以用*培养孩子的耐心。例如,洗碗、擦桌子、收拾房间等。刚开始,孩子会漫不经心地边做边想玩,这时家长可以站在一边督促孩子,让孩子用心地去做,直到他把碗洗干净、饭桌擦干净、房间收拾整洁。要让孩子明白,任何事情都要耐心去完成。在经历过小事的锻炼后,家长应该再有意识地给孩子设置点障碍,为孩子提供一些克服困难的机会。因为耐心是坚强意志磨炼出*的,越是在困难的环境中,越能锻炼孩子的耐心。这时,父母要鼓励孩子做事不半途而废。孩子经过努力完成一件事时,父母应当及时给予表扬,强化孩子耐心做事的好习惯。
建议五:三分钟耐性训练。
第19种习惯专注
天才就是不断的注意。——法国生物学家乔治·库维注意是我们心灵的惟一门户,意识中的一切,必然都要经过它才能进*。——俄国教育学家乌申斯基要想使自己成为一个注意力很强的人,最好的方法是,无论干什么事,都不能漫不经心!——前苏联心理学家普拉托诺夫
专注是指一个人的注意力高度集中于某一事物的能力。注意力的集中与否直接关系到一个人的某项工作或事业是否能够取得成功。学习专注是所有学者的共同特征。
著名物理学家李政道博士年轻时,没有静心读书的环境,他就在人声鼎沸的茶馆里找一个角落读书。开始,嘈杂的人声使他头昏目眩,但他强迫自己把思想集中在书本上。经过磨炼,再乱的环境也不能把他从书本上拉开了。
一个人只有专注于一个目标,才能在这个目标上取得成功。
法国著名作家巴尔扎克年轻的时候,曾经营出版、印刷业,但由于经营不善,他的企业破产了,并欠下了巨额债务。债权人经常半夜*敲他的家门,警察局发出通缉令,要立即拘禁他。那时的巴尔扎克居无定所,后*实在没有办法,在一个晚上,他偷偷地搬进了巴黎贫民区卜西尼亚街的一间小屋里。他隐姓埋名,躲进这间不为外人所知的小屋子里。*围的难民根本没有注意到这位有些落魄,却踌躇满志的年轻人,他终于从原先浮躁不安的心境中平静下*。他坐在书桌前,认真地反思着,多年以*,自己一直游移不定,今天想做做这,明天又想改行做别的,始终没有集中精力*从事自己最喜欢的文学创作。想着想着他顿悟,蓦地站起*,从储物柜里找出拿破仑的小雕像,放在书架上,并贴了一张纸条:“彼以剑锋创其始者,我将与笔锋竞其业。”拿破仑想用武力征服全世界,他没做到,而巴尔扎克却要用笔征服全世界。果然,巴尔扎克在文学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因此,一个人做事一定要专注。今天想当银行家,明天又想做贸易家,后天又想成为艺术家的人,注定一生无所适从,一事无成。
对于孩子*说,培养做事专注的习惯,也会对他的一生产生重大的影响。儿童教育专家M.S.斯特娜认为,孩子只有先形成一种专心的习惯,才有可能在日后对自己的事业全身心投入,不会被其他事情所干扰。注意力是人对一定事物指向和集中的能力,它在各种认识活动中起着主导作用。“注意听”是听觉对声音的指向和集中;“注意看”是视觉对所观察的事物的指向和集中;“注意想”是思维活动对有关问题的指向和集中。不管做什么事,只有保持注意力,聚精会神,才能事半功倍。
建议一:给孩子一个安静的学习环境。
建议四:培养孩子的有意注意。
培养孩子的有意注意很重要,小学低年级学生学习成绩不好往往并非智力落后,而是由于注意力涣散,精神集中不起*。我们知道,对于学生*说,听讲是很重要的,如果孩子在上学初期不能形成良好的听讲习惯,即他以后的学习生涯会遇到很大困难。因此,家长要在学前多与孩子一起看看书,下下棋,玩玩拼图游戏,这些活动都是需要集中注意力才能进行的,对培养孩子的有意注意很有益处。例如老师上课的时候,孩子必须注意听老师所讲的内容。但是,许多孩子往往对老师所讲的内容不感兴趣,因此注意力涣散,不能专心听讲。针对孩子的这种情况,父母要教育孩子听老师讲课的重要性,教孩子努力找出老师讲课有趣的地方,提高自己听课的兴趣。如果老师讲课确实不怎么有趣,很难提起孩子的兴趣,这时候,父母不妨教孩子从听课的目的性等方面去考虑。比如,告诉自己,听了这堂课,下次考试就能考得好一些,或者,教孩子告诫自己,如果今天能把这位老师枯燥的课认真听下*,表明自己的控制能力是非常强的。这都可以促进孩子的有意注意。
建议五:与孩子一起玩注意力的游戏。
建议七:培养孩子的阅读能力。
建议八:训练孩子的注意力。
比较专业的注意力练习就是玩“圈字游戏”。这种游戏可以训练孩子注意力的广度、稳定、分配和转移四个方面的品质。例如,请在下面给出的数字中,把4后面第二个数字全部打圈。
295413358778964312557968312549755123565945641236346647596969524452596300255263359156936982452365023665253622602369500787943463216164620741852963596246897122456879854254845855678457845784585478744741849057695849284649221248749214159282546879887892702346598727602485976278732387807871729875787419986763543021512934596760988763543251724327098765436789087551223424221249563275621489632589631470758582890709170960874756515629561545656048657173279870907081728904217890135406132152165213221324868974563541205206206024895375684502189745123034658778965412258965412301894531269870258930545105789125420248521356779201021548105423635421488457295752648984095969628599258559365
第20种习惯观察
观察和理解的乐趣是自然界赐予的最美好的礼物。——爱因斯坦在观察的领域中,机遇只偏爱那种有准备的头脑。——巴斯德所谓天才,不过是一种以非习惯性的方式观察事物的能力而已。——詹姆士应当细心地观察,为的是理解;应当努力地理解,为的是行动。——罗曼·罗兰
建议一:指导孩子明确观察目的。
建议二:培养孩子的好奇心。
当代著名物理学家李政道博士说:“好奇心很重要,要搞科学离不开好奇。道理很简单,只有好奇才能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可怕的是提不出问题,迈不出第一步。”一个人对各种事物的好奇心越强烈,就越具有探索的眼光。如果一个人对*围的事物都熟视无睹,就不可能发现新事物。正如爱迪生所说:“谁丧失了好奇心,谁就丧失了最起码的创造力。”一位男孩问父亲:“爸爸,为什么咱家阳台里的花和卧室里的花的叶子颜色不一样呢?”父亲为了让孩子更深刻地明白其中的原理,特地找*碘酒,给孩子做了一个实验。他把碘酒滴在经过光照的叶子上,叶子变成了蓝色。父亲对孩子说:“这是因为叶子上有个光合作用的产物——淀粉。”然后,他把碘酒滴在没有经过光照的叶子上,叶子的颜色保持不变。父亲告诉孩子:“这就是光合作用,阳台上的花经过阳光的照射,叶子上产生了淀粉;而卧室里的花由于缺乏阳光的照射,就没有产生淀粉。对植物*说,空气、水和阳光都是必需的。”由此,孩子学到了许多知识。这位父亲的聪明就在于及时抓住了孩子的好奇心,通过实际行动让孩子感觉到观察的重要性。
建议三:教孩子通过观察去验证所学的知识。
建议四:让孩子有计划地观察事物。
建议五:在观察后对孩子进行提问。
建议六:教育孩子观察与思考相结合。
建议八:教给孩子一些观察的方法。
第21种习惯记忆
注意某一方面的事物,就可以提高对这方面事物的记忆力。——秦牧应当用不断的复习*防止遗忘,而不是等到记忆以后再重新去记。——乌申斯基记得越多,记忆力就越强,你越相信自己的记忆力,它就越可靠。——德·昆西小学生记忆力的强弱在很大程度上、也可说在决定性程度上,取决于孩子在早期童年时代进入到意识中的语言的鲜明度和情感色彩程度。孩子接受这些印象的同时也就锻炼了记忆力。——苏霍姆林斯基
建议一:科学安排孩子的饮食起居。
父母应该懂得,良好的记忆需要有发育良好的大脑和良好的环境。因此,要增强孩子的记忆力,父母要合理科学地安排孩子的饮食结构,安排好孩子学习的环境。在饮食方面,要保证孩子摄入足够的蛋白质,如蛋黄、瘦肉、海鲜、豆制品等,同时,要合理搭配蔬菜、水果等。另外,要控制孩子的饮水。据科学家研究表明,当一个人大量饮水时,他血液中的水分就会增多,渗透压下降,血容量增大,从而会使下丘脑合成及神经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减少,这是不利于记忆活动的。因此,父母让孩子保持平衡的饮食结构,保证大脑的营养供应,控制孩子饮水量。在起居方面,应该选择蓝色、灰色等色调*布置孩子的房间,这样可以让孩子的情绪趋于相对稳定的状态,能够集中注意力去记忆事物。房间内*西的摆放要整齐,杂乱无章容易干扰视线,影响记忆。在为孩子选择台灯时,一定要注意不要选择灯泡太亮的,而且最好不要让灯光直接照射到桌面,可以使用间接照明,比如,让灯光照射到墙壁,然后再反射过*。这样,光线就比较柔和,不会刺激孩子的眼睛,有利于他集中精力学习。
建议二:让孩子掌握记忆的规律。
建议四:激发孩子对记忆的兴趣。
建议五:让孩子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记忆。
所谓“欲要记,先要懂”,说的就是记忆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说:“感知的*西不一定能理解,但理解的*西则一定能更好地感知到。”理解记忆的基本条件是对材料进行感知和思维加工。有些材料,如概念、定理、法则、历史事件、文艺作品等,都是有意义的。记忆这类材料,最好让孩子先理解其基本含义,即借助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思维进行分析综合,把握材料各部分的特点和内在的逻辑联系,从而使所要记忆的内容纳入已有的知识结构,保持在记忆中,而不要采取逐字逐句死记硬背的方式。孩子只有理解了学习过的内容,才能较快较牢地记住。
因此,父母应该让孩子在充分理解学过内容的基础上进行记忆,如果孩子对所学材料不是很理解,父母应该担负起老师的职责,耐心给孩子讲解,及时帮助孩子弄懂。
建议六:教孩子一些正确的记忆方法。
第22种习惯思考
缺少知识就无法思考,缺少思考就不会有知识。——歌德学会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比获得知识更重要。不下决心培养思考习惯的人,便失去了生活的最大乐趣。发展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一般能力,应当始终放在首位,而不应当把获得专业知识放在首位。——爱因斯坦一个人到学校里*上学,不仅是为了取得一份知识的行囊,主要的还是为了变得更聪明,因此,它的主要的智慧努力就不应当用到记忆上,而应当用到思考上去。——苏霍姆林斯基
建议一:引导孩子独立思考。
建议二:善于对孩子发问。
建议三:鼓励孩子发表自己的意见。
建议五:让孩子*处理问题。
孩子的学习、生活中,经常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对于孩子的问题,父母不要一味地包办,应当与孩子一起讨论、共同设计解决方案。在这个过程中,孩子需要分析、归纳,需要设想解决的方法与程序,这对于提高孩子的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大有好处。15岁就考上了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的施展从小就受到了父母的这种培养。从咿呀学语时起,父母就很注意培养施展动脑的习惯。父母去商店买油盐,就带上了小施展,让他去看售货员打算盘,做计算。很快,施展对奇妙的阿拉伯数字感到了兴趣。回到家,父母便教他学简单的加减法。过春节,父母忙着做汤圆,母亲问施展:“数一数,做了多少个?”“28个!”施展一一数完了,响亮地回答。“再做几个,每人才能吃到10个汤圆呢?”母亲启发他。“再做两个就够了!”当施展再长大一些,父母就让施展独自到店里买油打醋。每次买*西回*,施展报账一清二楚。就是这种让施展处理问题的方法培养了他的思维习惯,并使他顺利地考上了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成为了一名15岁的大学生。
建议六:丰富孩子的知识与经验。
许多孩子之所以不能很好地思考,不是不知道思考的方法,而是在逻辑思考或者推理的时候,孩子们往往因为知识和经验有限而无法得出准确的结论。因此,父母要注意丰富孩子的知识与经验,让孩子拓展思维的领域。著名的化学家门捷列夫,因制定了元素*期表而对化学研究的发展起到无法替代的作用,但他不仅仅是懂化学,还对物理、气象等科学领域都有涉及,这些知识帮助他制定出元素*期表。孩子的知识越丰富,思维也就越活跃,因为丰富的知识和经验可以使孩子产生广泛的联想,使思维灵活而敏捷。
建议七:培养孩子的推理能力。
推理能力是思考能力中比较重要的一个方面。推理需要对概念等有深刻的理解才能进行。父母平常要对孩子解释一些概念性的事物。有一则笑话是这样的:有个爸爸问儿子:“儿子,你长大了想当什么呀?”儿子神气地回答:“我要当兵!”爸爸问:“为什么要当兵?当兵会被敌人打死的呀?”儿子一听,就说:“那我就当敌人!”这个孩子就是由于搞不清楚敌人的概念,作出了错误的推理。要培养孩子的推理能力,父母在日常生活中可以让孩子多做一些有意思的推理题目。推理主要有以下几种模式,父母可以多举一些类似的例子让孩子*做。这几种模式是:一切生物最终都要死亡,人是生物,结论:人都要死亡的。现在不是白天,就是晚上,太阳还照着美丽的校园,结论:现在不是晚上。妈妈的年龄比我大,姥姥的年龄比妈妈大,结论:姥姥的年龄比我大。铅笔、钢笔、圆珠笔都可以用*写字。结论:铅笔可以用*写字。我有一副太阳眼镜,妈妈有一副太阳眼镜,爸爸有一副太阳眼镜,我家只有爸爸、妈妈和我,结论:我们家每人都有一副太阳眼镜。
建议八:与孩子玩一些思维游戏。
第23种习惯想像
想像是最杰出的艺术本领。——黑格尔没有大胆的猜测,就作不出伟大的发现。——牛顿想像是创造形象的文学技巧的最重要的方法之一。——高尔基想像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而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爱因斯坦
建议一:丰富孩子头脑中的表象。
建议二:让孩子积累词汇。
建议三:鼓励孩子讲故事,读故事,记日记,画画。
讲故事能促进孩子的想像能力。父母要从小就鼓励孩子自己编故事、讲故事。可以讲给同学听,也可以讲给爸爸妈妈听,这样不仅锻炼了语言表达能力,而且也促进了孩子想像力的发展。父母也可以引导孩子按照某个主题想像,并适时地给孩子以赞扬,提供一些建议。如果孩子已经识字,父母要重视让孩子自己去阅读,这对孩子想像力的发展是大有好处的。因为,依靠父母讲解,想像的余地总归有限,自己阅读则可以主动地进行再造想像的训练。因此,只要孩子达到一定的识字量,能够自己阅读了,父母就应该指导孩子阅读,并给孩子购买一些童话、神话、民间故事书等能够启发孩子想像力的作品。父母也应该鼓励孩子记日记,把好的故事记录下*,不断修改。通过不断想像,孩子的想像能力就能不断提高。图片很能激发孩子的想像能力,父母就可以有意识地让孩子多接触各种图画。例如,父母可以购买一些景色优美的风景图片和知识性趣味性较强的图片,让孩子认真观看,并在此基础上画出*。当然,孩子画什么,父母不应该限定,应该让孩子想画什么就画什么,这样,孩子才能充分发挥他的想像能力。通过不断的锻炼,孩子的想像能力必定有所提高。
建议四:用游戏启发孩子的想像力。
建议五:积极培养孩子的创造性思维。
创新性思维是想像力的基础。父母要积极培养孩子的创造性思维能力。首先,父母要培养孩子独立思考能力,让孩子敢于打破陈规,敢于标新立异地提出自己的见解。其次,父母要鼓励孩子提问,碰到自己无法解答的问题,要努力弄懂,或者向其他的人请教,然后再向孩子解答。再次,父母要鼓励孩子求异思考,比如,当孩子在做数学题时,父母可以问孩子:“除了这种做法以外,还有没有其他的解法?”阅读文学作品时,鼓励孩子不断问“为什么是这样?”“为什么不可以是那样?”这些都有利于培养孩子的想像力。
建议六:鼓励孩子幻想。
第24种习惯创造
如果学习只在模仿,那么我们就不会有科学,就不会有技术。——高尔基父母应该做的是给孩子看有各种各样的可能性,真是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但父母不应该说,天上你应该往北飞,海里你只能往*游。——陈小薇任何问题都有解决的办法,无法可想的事是没有的。要是你果真弄到了无法可想的地步,那也只能怨自己是笨蛋,是懒汉。——爱迪生
建议一:营造宽松和谐的家庭氛围。
建议二:鼓励孩子的探索活动。
建议三:正确对待孩子各种各样的提问。
建议四:启发孩子多角度思考问题。
建议五:多带孩子走向大自然。
建议六:有意识训练孩子的想像能力。
第25种习惯勤奋
没有加倍的勤奋,就既没有才能,也没有天才。——门捷列夫天才就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勤奋。——爱迪生“天才就是勤奋”,曾经有人这样说过。如果这话不完全正确,那至少在很大程度上是正确的。——李卜克内西
建议一:严格要求孩子。
侯宝林对孩子的要求十分严格,在两个儿子的专业上更是严格。他常说:“相声是一门综合的艺术,不是消遣解闷耍贫嘴,没有丰富的生活经历和多种知识,是干不好这一行的。”因此,尽管两个儿子很小就表现出在相声表演上的才能,但侯宝林却极力反对两儿子荒废学业去学相声。侯耀文8岁就迷上了相声,由于父亲反对,侯耀文就偷偷地学,并学习了父亲的相声风格。初中的时候,铁路文工团向社会公开招考相声演员,侯耀文被同学拉去应考。他表演的是刚在北京市中学生文艺汇演中获得优胜奖的段子《学校采访记》,结果被主考员一眼看中。当侯耀文把这个好消息告诉父亲时,侯宝林却坚持说:“相声从街头撂地摊,到现在登了大雅之堂,它不再是生活的小丑、生活的调料,而是一种雅俗共赏的艺术。相声演员必须有渊博的知识和丰富的阅历,要有相当的文化水平。你初中还没毕业,不适宜当演员。”后*,文工团的负责同志答应帮侯耀文学习文化课,侯耀文也向父亲表示:自己将先当好学生,再当好演员。侯宝林这才同意侯耀文当相声演员。正是父亲的严格,让侯耀文在学习上非常勤奋,这也奠定了他在相声事业上成功的基础。
建议二:对孩子循循善诱。
建议三:对孩子的要求要根据孩子的表现而提升。
***的儿媳邵华上中学的时候,学习成绩很不错。一天,学校刚刚考完中考,她的数学考了100分。当天下午,邵华去中南海玩,她兴高采烈地把自己的成绩单拿给***看,高兴地等着他的表扬。谁知,***看后,说:“数学虽然考了100分也不能算学得好。要在所学的功课上下工夫,花气力,有所见,有所创,努力超出老师所教的水平。”在主席的高要求下,邵华更加努力学习,终于把其他各科的成绩也提高上去了。又有一次,邵华的考试成绩都非常出色,当她把自己的成绩单拿给***看的时候,主席却问道:“你身体锻炼得怎样?”邵华回答:“就是跳绳不行,没有通过劳卫制。”***微笑地说:“就一项通不过也不好。‘三好’才算好。”在父亲的要求和鼓励下,邵华加紧锻炼,不久就通过了劳卫制。孩子总是比较容易满足于当前的成绩,在取得成绩后容易不思进取。这时候,父母应该及时根据孩子的表现而提出高一点的要求,让孩子永远有前进的方向和目标。
建议四:通过劳动促使孩子勤奋。
建议五:用立志激励孩子勤奋。
第26种习惯预习
学习要抓住基本知识,即不好高骛远,而忽略基本的*西。喜马拉雅山是世界著名的高山,因为它是建立在西藏高原上,是盘基广大的高原之上的一个高峰;假如把喜马拉雅山建立在河海平原上,八千公尺的孤峰是难以存在的,犹如无源之水易于枯竭的。——徐特立
建议一:教孩子控制预习的内容。
建议四:采用合理的预习方法。
建议五:对于预习中不懂的问题要认真解决。
预习的时候必然会碰到一些不容易明白的问题,这时候应该先仔细想想,看能不能自己弄明白。如果无法弄明白也不要担心,因为每个人都不可能完全自己弄明白各种问题。这时候,父母要建议孩子制作一套预习符号。比如,“?”表示疑问,“﹏﹏”表示不太清楚,“『』”表示不懂的词语等。制作好预习符号后,父母要教孩子采用合适的预习方法。比如,先通读全文,边读边画出生字和新词语,看看字形,想想意思,遇到不懂的在课文旁边打上问号;然后,对于自己不太明白的内容重点学习,还不明白的,就用着重号或自己设定的符号表示出*,在老师讲解的时候认真听,直到弄懂为止。一位小学四年级的学生是这样说的:“在预习新内容的时候,往往不可能完全弄懂知识的内在关系。我的方法就是把不懂的问题提前勾画出*,这样下次听老师讲课时,我就能心中有数了。当老师讲到那些不懂的问题时,我就会特别细心地听,所以学习起*就会比较轻松。”
第27种习惯复习
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孔子做学问的功夫,是细嚼慢咽的功夫。好比吃饭一样,要嚼得烂,方好消化,才会对人体有益。——陶铸
建议二:采用恰当的复习方法。
建议三:注重多感官复习。
复习是对信息的重新编码,机械的阅读、背诵往往比较乏味,容易引起孩子的心理疲劳,降低复习的效果。父母可以指导孩子运用多感官进行复习,采用看、听、记、背、说、写等多种形式复习整理知识。比如,一边看、一边读、一边用手比划等,也可以借助录音带促进学习。有些父母购买一些教育软件让孩子使用,这事实上也是一种良好的复习方法。这样不但可以促进孩子复习的效果,而且可以让孩子在复习中得到乐趣,促进孩子的学习兴趣。
建议四:让孩子保持良好的状态。
良好的状态对保证孩子复习的效果有很大的作用。父母要帮助孩子消除不良的情绪,保持良好的状态进行复习。当孩子心烦意乱时,父母要让孩子进行恰当的休息和活动,做到劳逸结合,调节孩子的身心状态;当孩子遇到困难时,父母要及时鼓励孩子,帮助孩子解决困难;孩子在复习的时候,父母千万不要给孩子施加压力,以免孩子心理压力太大而影响复习。
建议五:注意运用复习的技巧。
良好的复习应该注重知识的条理性和系统性。父母可以教给孩子一些复习的技巧,在复习的时候首先要加强前后知识的联系,应该把每天所学的知识纳入到已经学过的知识体系中,其次是运用一些形象的提纲和图表*促进复习的条理化和系统化。比如,让孩子把数学公式整理出*,看看其中有什么联系,这样有助于孩子全面把握公式,灵活运用公式*解题。第三是让孩子学会把回忆与复习相结合。即让孩子先尽量回忆已学内容,回忆出*的表明还能记住,记不住的,就去翻书复习。例如让孩子背一篇课文,孩子读几遍之后,就让他合上书,从第一句开始让他尽量回忆,实在回忆不出时再翻书看。值得注意的是,这种方法对于总结性的复习特别有效。比如在期末考试前,让孩子手捧教科书,先把一个学期或一个单元学习内容的大标题回忆出*,实在回忆不出*时再看书,然后,看着书的目录回忆每个标题后的主要内容等。这种边回忆边复习的方法不仅可以提高复习的效果,而且可以让孩子明确知道哪些内容是自己已经掌握的,哪些内容还需要加强复习。
建议六:假期不忘复习。
第28种习惯阅读
人是活的,书是死的。活人读死书,可以把书读活。死书读活人,可以把人读死。——郭沫若每一本书是一小阶梯,我每爬上一级,就更脱离畜牲面上升到人类,更接近美好生活的观念,更热爱这本书。——高尔基每当第一遍读一本好书的时候,我仿佛觉得找到了一个朋友;当我再一次读这本书的时候,仿佛又和老朋友重逢。——伏尔泰
建议一:营造一个阅读的环境。
建议二:和孩子一起阅读。
建议三: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
建议四:给孩子介绍好书。
从孩子的心理特点*说,他们喜欢不同题材的图书。小学低年级的孩子开始萌发对文学书籍的阅读兴趣;初中以后开始对报纸、杂志产生兴趣,也有的孩子对自然科学书籍产生兴趣。因此,父母要是能帮助孩子选择各种各样的好书,就能拓宽他们的阅读范围,丰富知识,童话、民间故事、小说、科普读物、报告文学、杂文、名著,甚至杂志、报纸都是孩子阅读的好材料。父母可以从孩子的认知特点出发,帮助孩子选择图书。教育心理学家认为,不同年龄的孩子阅读能力有差异。3岁以前的孩子大多爱看色彩艳丽、形象逼真的动物或物品的图画书;3~6岁的孩子爱看童话、幻想故事以及有关动物、日常生活行为的图画书;7~10岁的孩子爱看有一定情节的神话、童话及令人惊奇、富于冒险性的儿童图书;10~13岁的孩子爱看富于幻想、探险、神秘色彩的图书;14~16岁孩子的阅读倾向于思维、发明、论证、推理及人物传记类图书。父母在为孩子选择材料时,应该注意循序渐进,并对具体的图书种类加以鉴别和选择。总之,为孩子介绍好书一定要重内容,不要只重图书的装帧或其他一些外在的因素。
建议五:教给孩子基本的阅读方法。
建议六:教孩子边读书边记笔记。
第29种习惯质疑
问题是接生婆,它能帮助新思想的诞生。——苏格拉底如果你从肯定开始,必将以问题告终,如果从问题开始,则将以肯定结束。——培根
建议一:认真回答孩子的每一个问题。
建议二:给孩子一个准确答复。
对于孩子的问题,父母要明确的是,一定要给孩子正确的回答,千万不能胡编乱造蒙骗孩子。一旦孩子发现父母是在糊弄他,他就再也不会有质疑的习惯了。卡尔·威特在对待孩子提出的问题时,总是给予鼓励并耐心回答。卡尔·威特认为,再也没有比教给幼儿错误的*西更为可恶的了。因此,他在回答孩子的提问时,总是充分考虑到孩子的现有知识水平,考虑到孩子是否能够接受。当卡尔·威特被问到自己不懂的问题时,他总是对儿子说:“这个问题爸爸也不懂。”于是,卡尔·威特带着孩子去图书馆查资料,坚持找出问题的答案。事实上,父母不可能知道每一个问题的答案。对于孩子所提出的较深奥的问题,父母不知道怎么回答,或者有些问题的答案可能不健康,或不便于直接告诉孩子,应该怎么办呢?遇到这种情况,也要正确处理。最好的办法就是引导孩子看书,可以谦虚地告诉孩子:“你提的问题真好,但这个问题我也不懂,等我查完书再回答你,或者你自己查书找答案,好吗?”当然,父母最好亲自与孩子一起去找答案,这表明了父母对孩子疑问的重视,也是对孩子的一种鼓励,提高了孩子提问题的兴趣。
建议三:父母要善于问孩子。
父母要经常性地给孩子提一些他们感兴趣的问题,从而引导孩子积极思考。孩子只有经常性地处于被提问的情境中,才会形成经常性思考的习惯,才会经常性提出自己的疑问。诺贝尔奖获得者赫伯特·布朗说:“我的祖父常常问我,为什么今天与其他日子不同呢?他总是让我自己提出问题,自己找出理由,然后让我自己知道为什么。我的整个童年时代,父母都鼓励我提出疑问,从不教育我依靠信仰去接受一件事物,而是一切都求之于理。”每一个父母都要做一个善于向孩子提问的父母,善于提问题的父母可以给孩子一种示范,即“父母经常会提出一些问题,我也应该多提提问题”。父母们还可以与孩子比赛提问,通过竞赛的形式,提高孩子们提问的兴趣,进而养成质疑的习惯。当然,我们在向孩子提出问题时,内容要符合孩子的年龄和知识范围,不能提得过难或过易,不然都会挫伤孩子思考的积极性。
建议四:鼓励孩子通过自己动手解决问题。
建议五:教孩子敢于标新立异。
第30种习惯自我激励
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但丁凡是自强不息者,最终都会成功。——歌德凡是那些成功的人,都是经过长期的计划和小心安排的。——大仲马当你看到有多少人跑在你前面的时候,不妨再看看又有多少人随在你的身后。——辛尼加
建议一:父母要及时激励孩子。
建议二:鼓励孩子自己表扬自己。
建议三:教孩子设定目标。
建议四:鼓励孩子迈出第一步。
凡事开头难,孩子在做事的时候往往是说的多,做的少。这时,父母要鼓励孩子迈出勇敢的第一步。不管这第一步是多么艰难,只有迈出第一步,行动才能真正开始。美国作家希尔博士在著作《人人都能成功》一书中曾经写过这样一个故事。63岁的老太太菲莉皮亚夫人决定从纽约市步行到佛罗里达州的迈阿密市去。两地之间的路程相当于从北京到香港的距离。当菲莉皮亚夫人到达迈阿密市时,记者问她是如何鼓起勇气徒步旅行的。菲莉皮亚夫人回答:“走一步路是不需要勇气的。我就是迈出一步,再迈一步,不停地迈,就到这里了。”正如19世纪英国生物学家赫胥黎所说:“人生伟业的建立,不在于能知,乃在于能行。”坚定地迈出第一步,就有可能不断地迈出更多的步子。
建议五:给孩子找一个学习的榜样。
物理学家赫兹的母亲在赫兹很小的时候就把他送到了叔父那里学习。赫兹的叔父是19世纪有名的电磁学家。每天叔父在繁忙的研究工作外,总是抽半个小时对小赫兹进行教育。小赫兹从小就把叔父当成了自己心中的榜样。在赫兹8岁那年,不幸的事情发生了,年仅37岁的叔父英年早逝了!出殡那天,许多著名的学者和科学家不远千里前*吊唁,甚至连国王和王后也*了。母亲拉着赫兹的手,指着长长的送殡队伍对赫兹说:“你叔叔献身科学事业,受到了全世界人们的无限敬仰,你一定要向你的叔父学习呀!”赫兹深深地铭记住了母亲的话。后*,赫兹拜读了叔父遗留下*的全部书籍和日记。每当遇到了挫折和困难,他总是用叔父的日记*鼓励自己。后*,赫兹真的成功了!榜样是学习、生活各方面的优秀典型。孩子在学习和生活中总是喜欢拿自己与优秀的人相比,希望自己能够像优秀的人一样。父母可以抓住孩子的这种崇拜心理,帮孩子选择一个优秀的榜样,让孩子运用榜样*激励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