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资源建设思考题(复习资料)

狭义:各种媒介和形式的信息的集合。即信息资源只限于信息本身,而不包括其他因素

信息资源是经过人类筛选、组织、加工,并可以存取和能够满足人类需求的各种媒介信息的集合。

2.如何划分信息资源,特点与类型(文献、数字化)

3.信息资源建设的发展趋势

数量急剧增长,载体形式多样

内容重复交叉,分布广泛分散

信息繁杂无序,价值差异明显

信息老化加快,文献时效缩短

信息成为资源,竞争共享并存

4.试述从文献资源建设到信息资源建设的必然性。

数字化信息的生产、组织、加工、存取等工作,不是“文献信息资源建设”所能涵盖的

文献信息资源建设也是无力解决信息资源的共建、共知和共享问题的

5信息资源建设的意义

信息资源建设使无序的信息成为可以利用的重要资源,为社会带来了巨大的财富

信息资源建设促进信息资源的深层次开发和远距离获取,为人们利用信息带来极大的便利信息资源建设是图书馆核心能力的基础,是图书馆开展服务活动的重要保障

信息资源建设对于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

第二章

1.试述系统理论、经济学理论对信息资源建设的指导意义

系统的整体性原则是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方法论基础

系统的联系性原则为信息资源体系结构研究提供的理论依据

系统的有序性原则为信息资源组织提供的理论指导

系统的动态性原则要求信息资源建设必须适应社会信息需求的变化

2.试述布拉德福定律及其对信息资源建设的意义

在文献信息采集工作中,确定本学科、本研究领域的核心期刊,以有限的经费获得高质量、使用率高的文献信息;应用布氏定律,确定合理的藏书规模,规划馆藏文献布局。

3文献半衰期、普赖斯指数、文献老化原理对信息资源建设有何意义

文献半衰期:

普赖斯指数:

在某一学科领域内,对发表年限不超过5年的文献的引用次数与总的引用次数之比值。

意义:

为评价和选择文献信息资源提供了理论依据;

为优化馆藏文献资源的结构提供了理论依据;

为制定科学合理的文献工作原则提供了理论依据。

4.试述信息资源建设的基本理念

信息资源建设是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信息资源建设始终是图书馆重要的基础性工作

信息资源建设的根本目的是信息资源的利用

信息资源建设既要重视“拥有”,也要重视“存取”

信息资源共享既是一种观念,也是一个过程

5试举例分析实用性原则的要求

根据图书馆服务任务的需要进行信息资源建设(联系三大类图书馆实际加以说明。)

根据图书馆服务对象的需要进行信息资源建设

6.为什么要确立信息资源建设的系统性原则、如何体现系统性原则

知识内容本身的系统性

知识载体形式的系统性

用户需求的系统性

如何体现:

以服务的重要学科为中心的一些重要的纸质文献、数字化文献和特藏书刊,要完整系统地收集。——基于知识内容的要求

各种类型的信息资源之间,要保持合理的比例。

保存与传递文献的系统性

7.为什么要追求信息资源建设的特色化、特色化原则的内容、要求

系统的整体性原则的要求;图书馆的特殊需要

学科、专题、地方、文献类型特色

对信息资源数量的要求;对信息资源质量的要求;对信息资源类型的要求;对重点藏书及核心期刊的要求

第三章

1.新的信息环境对信息资源建设产生了哪些影响

对图书馆信息资源结构的影响实体馆藏——实体馆藏+虚拟馆藏

对馆藏资源获取资源的影响

对图书馆信息资源质量评价的影响

评价标准:

①对资源数量的评价

②对资源质量的评价

③对资源利用情况的评价

对信息资源保障方式的影响

(1)自给自足联合保障

(2)以手工操作为基础的保障以网络为平台的保障

对馆藏文献资源购置经费的影响

(1)如何合理安排实体馆藏与虚拟馆藏,即拥有与存取的经费比例。

(2)从单纯的购买资料的形式,转变为购买、租借、联网检索等相结合的形式。

(3)传统图书馆的购书经费的投资价值基本上是转移到实体的文献上,而在网络环境下购书经费除转换为实物形式外,将越来越多地转换为服务形式。

THE END
1.今天,你为什么走进图书馆读书在信息时代,图书馆不再仅仅是一个看书的地方,而必须改变传统布局,提供新的学习环境,强调用户体验和互动,满足读者的情感需求,培养他们的文化幸福感。因聚集而形成约定,因约定而展现技巧与思想;人与信息的聚合为实现学习的权利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学习氛围的形成反过来能提升聚合的稳定性。https://www.cet.com.cn/whpd/ds/10048501.shtml
2.现代图书馆越来越“智慧”随着5G网络、人工智能、边缘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加速迭代,人们越来越习惯于无处不在的智慧化生活、学习和工作场景,图书馆必须适应这一变化,利用数据化、智能化管理手段,为用户营造虚实结合、动态交互、沉浸体验的知识获取与交流环境,最大限度发挥图书馆作为文化空间的价值。 在技术和需求的双重驱动下,国内外许多图书http://baijiahao.baidu.com/s?id=1683203901014808745&wfr=spider&for=pc
3.网络环境下著作权合理使用制度研究同时网络技术的涌现和普及也使得传统的合理使用制度成为个人侵犯著作权的合理借口,一部分著作权人的合法权益和社会公众的利益流离于著作权保护之外。传播方式的变革,亟待对著作权合理使用制度做出调整。为了恢复网络环境下被打破了的利益平衡,因此,有必要对网络环境下著作权合理使用制度进行研究。 笔者试图通过本文,对著作https://china.findlaw.cn/chanquan/zhuzuoquanfa/zzqzs/bq/31193.html
4.小学图书室工作总结通用15篇因为丰富的藏书、舒适的阅读环境能给师生的发展提供一个广阔的知识空间。随着新课程的深入推进,学校图书室的作用越来越大。因此本年度学校图书室本着“一切为师生服务”的宗旨,继续转变观念,加强建设意识,确立服务意识,强化指导意识,努力为学生营造浓厚的课外阅读氛围,引导更多的学生走进图书室,爱上图书室,用好图书室https://www.pinda.com/zhichang/gongzuozongjie/484955.html
5.郑州师范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6.你校本科教学经费、教学设施、实验及实习设备、图书资料等情况如何? 7.你认为你校的教学中心地位在哪些方面得到了体现? 8.你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是如何构建的?运行得如何? 9.你校师资队伍建设,青年教师培养情况如何? 10.你认为学校在教育教学和管理方面还存在哪些问题?应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http://jgxy.zznu.edu.cn/tongzhigonggao/Article/20185/ArticleContent_6908.html
6.图书馆的发展方向11篇(全文)电子化、数字化、网络化以及资源共享化已成为当今图书馆的发展趋势, 它改变了传统文献资源的存储方式, 实现了信息资源的数字化存储、检索, 拓展了文献信息服务领域的新层次, 也促使了图书馆计算机网络系统结构模式由单一封闭循环的内部网络向开放式、多功能、高速化、智能型的综合广域网络模式发展。传统图书馆的各种经典https://www.99xueshu.com/w/ikey0kugrzvp.html
7.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1、 上海市档案馆藏近代上海金融变迁档案整理研究 吴景平 复旦大学 2、 我国图书馆核心价值体系构建研究 范并思 华东师范大学 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制度研究 季卫东 上海交通大学 4、 中国近现代哲学的重新审视问题研究 周 山 上海社会科学院 5、 长三角都市流动穆斯林与伊斯兰教研究 http://www.sh-popss.gov.cn/newsDetails.asp?idval=125
8.网络环境下的图书馆(精选十篇)一、网络环境下的数字图书馆与传统图书馆的比较 网络环境下的数字图书馆是以现代通信技术为依托,以国际互联网络为传输通道,大量借助数字处理技术收集、整理、转换、收藏和流通数字资料,以使人数众多又处在不同地理位置的用户能够方便地利用电子资料的全部信息。传统的图书馆就其本质而言,它是为管理大量的数据和资料提供https://www.360wenmi.com/f/cnkeyv8of5lg.html
9.小学教育信息化工作总结(精选20篇)2、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是教育科研的重要内容。学校鼓励教师积极探索,基于网络环境下的教与学。为了全力提高学校现代教育的水平,要求教师人人参与,人人掌握校园网的使用和上网技术,人人会制作多媒体。二是要求教师能自觉运用媒体技术进行辅助教学。三是注重与学科教学有机整合,力求教育信息化。 https://www.ruiwen.com/word/xixjyxxhgongzuozongjie.html
10.电子商务应用论文15篇如上所述,OLL入口可以看成电子商务的入口,而且两者的研究环境是相同的。 三、远程教育中的电子商务 电子商务营造了一个网络环境,能够为远程教育提供方便,表现为:1.新一代的数字图书馆将创造新的业务机会一边经济地利用大量的数字化信息。对数字图书馆来说就是要承担为顾客制作知识包的业务,以便根据不同的教育目的https://biyelunwen.yjbys.com/fanwen/dianzixinxigongcheng/733135.html
11.信息技术的教学反思而现在强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就是改变传统教学中的教师全权控制为新型教学环境下尽量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回归。然而有些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却把主体回归的课堂变成了主体放任自流的课堂,过度弱化了教师的作用。这种极端化的倾向在一些对信息技术不太了解或对新型教学结构掌握得不太好的教师中存在着。于是在教学中https://www.qunzou.com/jiaoxue/fansi/560295.html
12.“互联网+”环境下图书馆创新服务研究张兴旺和李晨晖提出“互联网+图书馆”顶层设计框架由设计纲领、功能体系与保障体系组成,指出功能体系应由知识服务、资源环境、信息建设、基础设施与应用集成等五个层面组成。韩翠峰认为在互联网+环境下图书馆将呈现向创业创新支撑空间、融合型图书馆、数据管理中心方向转型,加强具有“互联网思维”能力的人才建设、注重与http://www.360doc.com/content/22/0727/14/80234498_1041586097.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