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您来到了位于海淀的国家典籍博物馆
走进灿若繁星的中华典籍
一览《甲骨文记忆》展
一睹宏大的《永乐大典》
国家典籍博物馆于2014年9月正式面对公众开放,面积达11549平方米,共有十个展厅。作为国内首家国家级别的典籍博物馆,依托国家图书馆的宏富馆藏,通过博物馆的平台,向公众展示中华典籍和弘扬传统文化。
中国字是中国文化传承的标志,殷墟甲骨文距离现在三千多年。在国家典籍博物馆的《甲骨文记忆》展中,呈现了甲骨文——这种迄今为止,中国发现的年代最早的成熟文字系统。1899年甲骨文被发现,由此开启了探索、发掘、收藏、研究甲骨文的大门。
走进《甲骨文记忆》展,屏风上10个用甲骨文书写的汉字格外引人注目。“这十个字分别是龙、凤、鼓、罄、涉、陟、册、饮、典、史。从文字发展的角度来说,甲骨文中‘册’的写法,就说明在殷商时期已经有简牍了;典籍的‘典’上面的字符和‘册’是一样的,意思是有典范性的、重要的书籍,所以它需要双手持握。也有专家认为‘典’字下方的两横,代表着矮的案几,意思是说双手持握拿的书太沉了,可以放到桌案上来阅读。”国家典籍博物馆讲解员董鑫介绍。
“画成其物,随体诘诎。”甲骨文中有很多像具体事物之形的象形字就像架在图像与汉字之间的天然桥梁透过甲骨文就可以感受到中华文化从古到今的传承
甲骨文是如何被发现的?
“1899年,在一味中药龙骨上,发现了一些奇异的刻画符号。曾担任国子监祭酒的金石学家王懿荣注意到了这件事,他认为龙骨上出现的刻画符号,应该是已经失传的三代古文字,所以他斥资去收购有字甲骨。因为他最早注意到甲骨文字的价值,所以后来学界也尊称他为‘甲骨文之父’。在他之后,有一位甲骨学的研究者叫罗振玉,他有很多甲骨收藏。他认为,找到甲骨的出土地是最重要的一件事。经四方打探,他从一位卖甲骨的商贩口中得知,甲骨的出土地点就在今天的河南安阳小屯村。在他的《殷商贞卜文字考》中,也记录了他的一些观点。”董鑫介绍。
甲骨有什么现实意义
除了可以占卜、问卜吉凶外
甲骨文的出现也从实物的角度
证明了商代是真实存在的王朝
通过对于甲骨上文字的释读
也能够获知更多商代的历史信息
在展柜中,馆藏编号6006的这片甲骨,就是一个很好的佐证。这是一组拓片,是由三块甲骨缀合在一起,上面的两片由王国维先生缀合,通过他的研究发现,上面文字所记录的是商王的世系,与《史记·殷本纪》当中商王的名字是能够对应的;下方的这一片,由后来的学者董作宾先生缀合上去,这一片甲骨的补充,使得商王的世系得到进一步的完善。
目前为止
在全世界发现的甲骨数量有15万片
国家图书馆是藏量最多的
一共有35651片
“一片甲骨惊天下,此地原是帝王家。”
这些甲骨
使曾活跃在洹水河畔的
殷商王朝遗存拨云见日
让商朝的印记
不再仅仅停留于《诗经》中
“天命玄鸟,降而生商”
更是让《史记·殷本纪》中的记载
有了确凿可靠的佐证
抚今追昔似有愈品愈醇的感觉
文有脉行必远修史立典存史启智以文化人这是中华民族延续几千年的传统丰富灿烂的古籍典藏饱含着中华民族的深邃智慧蕴含着生生不息的精神力量
《永乐大典》
是我国古代规模最大的一部类书
相当于今天的百科全书
其成书于明永乐年间
装帧形式非常精美
开本宏大、端楷书写
还配有精美的插图
永乐是明成祖朱棣的年号,他想要以文治国,于是在全国范围内收集图书多达七八千种,抄成了这一部《永乐大典》。这部书装订成册以后有11095册,22877卷,另外还有60卷是它的目录和凡例,字数更是多达3.7亿字。
永乐大典如何分类
据介绍,《永乐大典》单侧高50.3厘米、宽30厘米,纸张是用嫩竹子和构树皮制作的混料纸,书写的文字字体是台阁体。“这部书的正本目前是成迷,目前所能看到的都是嘉靖时期重抄的副本。在全世界范围内,嘉靖重抄副本只有400多册,在所有收藏《永乐大典》的收藏单位中,国家图书馆藏量最多,一共有224册,这也成为国家图书馆的四大专藏之一。”董鑫补充。
仔细观察就会发现,书中还有红色圆圈的痕迹,它叫做句读,起到断句的作用,相当于现在的标点符号,表示读到这里就可以停顿。句读也是由专门的圈点生用工具钤印上去的,除此以外看到的文字、插图、朱红色栏线,全部都是人工手绘。
典籍是中华民族历史的记录者、中华文明传承发展的见证者,承载着厚重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在融通古今、赓续文脉上发挥着重要作用。“大典犹看永乐传,搜罗颇见费心坚,兼收释道欠精覈,久阅沧桑惜弗全。”珠还合浦,历劫重光,《永乐大典》正本至今仍下落不明,而重录于嘉靖年间的副本四散飘零。《永乐大典》作为一本“大”书,其之大,在声势浩大,在学问博大,在征途远大。
《永乐大典》收录有上自先秦下讫明初的七八千种古代典籍,且对所收文献甚少修改,其规模远超前代所有类书,很多佚文秘笈、典章制度都是依赖于《永乐大典》得以流传后世,真正做到了“开卷而古今之事一览可见”。
“序百王之传,总历代之典”
《永乐大典》的编修和传承
是中国古代典籍文化的象征
欣逢盛世,明珠还于合浦
曾经散佚四方、径流百出的悠久文脉
又似百川归海
荟萃于国家典籍博物馆
并给予《永乐大典》前所未有的重视与保护
典籍如灯,照亮文化之路;
典籍作舟,畅游文明之河。
在浩如烟海的古籍典藏中
感受中华文明延绵不绝的历史
汲取先贤智慧
典籍的光明在召唤我们
今天,我们走近抚今追昔、愈品愈醇的甲骨文,走近合古今而集大成的《永乐大典》,让书写在典籍中的文字活起来,也擦亮册册典籍动人心魄的前世今生,让他们“开口”诉说五千年“何以中国”的动人答案。
国家之魂,文以化之,文以铸之。典籍蕴含着中华民族的智慧、精神、文化,更蕴含着生生不息的力量。盛世修文,汇流澄鉴,藏之名山,传之后世。远古遗存的吉光片羽,千载典籍的一纸一页,百年复兴的坚定步伐,汇集相聚,建构起一座赓续中华文明的文脉,更是久久为功、绵延不绝的重大文化事业。
中国字是中国文化传承的标志,从作为汉字源头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脉的甲骨文,到籀文、小篆、隶书、楷书、草书,三千多年来,汉字结构没有变,这种传承是真正的中华基因;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浩如烟海的文献典籍都活起来,也是中华文明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的重要体现,也向世人展现了中华文化的瑰丽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