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科普场馆教育功能的科普四维电影创作实践分析——以“远古巨兽”三部曲为例中国科普作家网

科普场馆是现代博物馆的一种重要类型,是落实“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基础设施,也是推动科普事业发展的前沿阵地。2015年国务院颁布的《博物馆条例》明确将教育放在了博物馆职能的首位。而在科普场馆众多的教育形式当中,四维电影是把最新的立体影视技术、影院特效(刮风、下雨、雷电、烟雾等环境特效,升降震动、耳音耳风等座椅特效)和观众体验(立体视觉、出屏效果等)融为一体的先进的电影形式,逐渐成为科普场馆的魅力中心之一,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科普教育功能,因此我们将这一类以科普场馆为主体,基于教育功能而创作的、兼具科学性和观赏性的影片,称作科普四维电影。

一、科普场馆中科普影视的教育功能

二、国内科普场馆建设及四维电影发展现状

我国目前34个省市自治区(含港澳台地区),都建有或在建省级科技馆。根据各家科技馆(含在建)在网络上的公开信息,经笔者统计,在34家省级科技馆中,拥有四维影院的科技馆为26家,占所有场馆比例的76%(见图1、表1)。由此可见,四维影院是国内科技馆建设中最受欢迎的类型之一。同时,上海科技馆历年统计数据显示,四维影院也是观众上座率最高的影院,观众尤其是青少年群体对于这类兼具体验感和科学性的影片具有极大的兴趣,需求量旺盛。以上海科技馆、中国科技馆等为代表的科普场馆,它们从博物馆自身的教育功能及公益属性出发,创作了一批具有科普教育属性的四维影片,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科普四维影片市场的发展,但规模较小,亟待发展。

图1省级以上科技馆设置四维影院比例

表1全国省级以上科技馆四维影院名单

三、“远古巨兽”三部曲的创作实践分析

上海科技馆科普四维电影“远古巨兽”三部曲的创作始于2010年,为了与市场上泛善可陈的商业性四维电影相区别,三部曲在策划之初就将其科普性放在首要位置,以发挥科普影视的科学传播、审美教育及文化构建的功能为出发点,从选题、表现形式、创作手法等多方面进行实践创作,形成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

(一)选题内容:立足一流科

研成果,普及科技内涵在选题背景上,考虑到古生物的时空跨度长、物种丰富度高、想象力强,已成为大众最感兴趣的科普领域之一,三部曲在策划之初就选定了古生物这一题材。之后,又进一步确定了三部曲分别对应着两栖动物、爬行动物和哺乳动物繁盛的三大时代:古生代(5.4亿—2.5亿年前)、中生代(2.5亿—0.66亿年前)、新生代(0.66亿年前至今)进行创作。

在故事角色的选取上,三部曲以我国科学家得到全球公认,但公众了解相当有限的优秀古生物学发现和研究成果为基础。《重返二叠纪》(2011年12月18日首映)以迄今发现的唯一长背帆的古两栖动物帆螈为主角,表现的是之后于2012年由中国科学家发表在《美国科学院院报》(PNAS)上的关于内蒙古近三亿年前被火山喷发所埋藏的成煤沼泽森林,即被国外媒体誉为“植物庞贝城”的研究成果[3]。《剑齿王朝》(2012年8月29日首映)是基于中国科学家发表在《自然科学》(Naturwissenschaften)、《古脊椎动物学报》(VertebrataPalasiatica)上的关于和政地区六七百万年前的三趾马动物群研究成果。《羽龙传奇》(2015年9月29日首映)是基于2012年中国科学家发表在《自然》(Nature)杂志和2008年发表在《美国科学院院报》上的关于我国东北约1.2亿年前的热河生物群的研究成果[4,5]。三部曲分别以代表性的物种、代表性的类群、典型的生存环境及其生存故事,聚焦脊椎动物的进化脉络,勾画出了生命的演化历程。

在场景选择上,也力求还原事实,激发观众的科学想象。三部曲首次用四维电影的形式在国际上复原了一批代表性物种,重现了其典型的栖息地特征,比如:《重返二叠纪》复原了二叠纪“植物庞贝城”中包括齿叶、拟齿叶、稀囊蕨等5种新发现物种共9种古植物,以及帆螈、锯齿螈、旋齿鲨等10种古动物,6种栖息地类型;《剑齿王朝》复原了包括巴氏剑齿虎、大唇犀、萨摩麟、巨鬣狗、和政羊等18种古动物,5种古植物,6种栖息地类型;《羽龙传奇》复原了羽王龙、森林翼龙、东北巨龙、锦州龙等11种古动物,3种古植物,7种栖息地类型。

当前最新科学研究内容的实时反映、精密的场景复原和精确的伴生动物选择,是确保四维电影科学性精准传导的基础。

(二)创作模式:跨界合作,打造科艺融合的创意团队

三部曲在科学上讲究严谨、艺术上追求个性,形成了权威科学家、科普工作者和影视工作者深度合作的创作模式,便于科研成果科普化的实现。

影片创作的项目团队集聚了国内古生物领域顶级专家周忠和院士、戎嘉余院士,以及影片所展示的三大古动物群、三个主要物种的一流研究人员共12人,涉及生态复原、生物行为、地质环境、物种进化等领域,专家以“一草一木都要有科学依据”为准则,在整个影片的策划、制作和审定等环节起着重要作用,保证了科学的深度和广度。在与科学家的深度合作下,科普工作者充分发挥在科学传播和科普转化方面的专长,将晦涩的科学术语和最新科研成果,结合观众偏好、市场反馈等大量实践经验,通过更加通俗化、大众化的科普语言、传播手段进行多维度转化。影视专业人员完成大量的建模、动作场景设计等工作,通过精良的动画技术和影视艺术,对科学内容进行了精准的形象化诠释和风格化呈现。三者的跨界协作,将科学精神、人文内涵,融于艺术的想象力和感染力之中,形成了科普传播的一种有效模式,实现了科学与艺术的有效融合。

(三)创作手法:运用先进动画技术,提升受众体验感

古生物的重现一直是学科领域的难点,用三维动画等电影技术来实现古生物的“复活”是一个巨大的挑战,需要从形态结构、皮肤纹理、毛发细节、运动机理的全方位模拟复原,才能够将科学家的研究成果直观具象地展示。

为了实现从静态的化石到行动自如的生命的“复活”效果,三部曲使用了群集动画技术、三维毛发特效创建优化技术、肌肉系统制作技术等15种基于现有三维软件的二次开发插件和软件技术,复原了三个时代的56种动植物、19种不同特征的栖息地和地质地貌,呈现出一系列栩栩如生的古生物和古环境。比如,利用三维空间自然特效创建技术,结合流体运动特性,还原了帆螈在水环境中的生存状况;通过三维毛发特效创建优化技术,对每一根毛发进行24小时的风场模拟运算,成功实现了带毛角色的动态逼真效果;采用肌肉运算系统,实现了大型动物的运动力量感和肌肉质感,提升了角色动作的真实性;除此之外,为进一步提升画面写实度,摄制团队采用了实拍场景与电脑CG角色结合的制作方法,用实拍画面同步和光源匹配等技术,呈现了更加真实、自然的影视效果。

三部曲用601个镜头、399个特效镜头、59个4D特效点使影片实现真实效果和故事演绎的融合,让草木、动物都变得可触可感,带领观众走入远古时代瑰丽多彩的世界。三部曲的制作带动了国内科普动画制作行业的一系列技术突破,以及适应本土发展的技术创新,缩短了与国外的差距,在国内科普四维电影制作行业起到了示范和引领的作用。

(四)创作理念:人文化的科学故事,增强科学的感染力

三部曲结合四维电影特点,创作出三个不同时代的代表性物种生存和演化的科学故事,把优胜劣汰、生命循环、环境适应、种群共生等科学主题与母爱、亲情等人类与高等动物共有的价值观有机融合,向观众普及两栖动物、爬行动物和哺乳动物相对应的三大繁盛时代的自然科学知识,让科学传播和人文精神彼此互融。《重返二叠纪》以一只帆螈的生命周期和成长故事,重现了二叠纪时期动物生活的环境特征,揭示了地球生命从水到陆的演化奥秘。《剑齿王朝》讲述了巴氏剑齿虎兄弟的成长历险记,再现了六七百万年前中国临夏盆地三趾马动物群的壮观景象。《羽龙传奇》通过华丽羽王龙的成长经历和与它共生的小伙伴森林翼龙的故事,表现了一个绚丽多彩的带羽毛恐龙世界,印证了恐龙向鸟类的进化。

三部曲通过起承转合的情节设置、细致入微的细节铺陈、循循善诱的主题引导等故事化的艺术手法,将严肃的科技成果转化为有温度的人性化故事,融入情感,让观众产生共鸣,拉近了科学与大众之间的距离,促进公众好奇心的生发,丰富了古生物学科在大众中的认知,提升科学内容的感染力,促进了科学精神和文化的传播。

四、科普四维电影创作的问题与建议

三部曲制作完成后,通过租赁、展会、互联网及公交系统视频终端等多元化传播,覆盖全国18个省份,43家科普场所及主题乐园等,并输出到了新西兰和北美市场,经济收益超千万,覆盖的观众达千万人次,实现了社会和经济效益的双赢。基于这些创作和推广环节的实践,笔者也发现了科普四维电影生产创作环节仍然存在的一些问题。

(一)创作门槛高,存在一定技术壁垒,导致创作主体稀缺

由于四维电影本身采用3D拍摄技术,以及多数采用动画形式进行展示,制作成本相对比较高,除国内少数几个国内大中型场馆具备相应创作实力,其他中小型场馆积极性不高;而且,四维电影的播映也受到影院放映设备的限制,国内各大科普场馆、主题公园的四维放映设备都不尽相同,格式、屏幕尺寸等都五花八门,这些无疑都给影片创作增加了技术壁垒,提高了创作门槛。

因而自2010年后,我国虽有一批原创四维电影出现,但总体规模还是不大。从2015年至2019年国家电影局每年特种电影的备案数量(见图2)可以看出,特种电影的数量呈现稳步增长,但在其中科普四维电影的年创作数量却少之又少。

图22015—2019年国家电影局特种电影备案数量

(二)创作理念上偏低幼化、娱乐化,教育功能发挥不足

受限于科普场馆本身的参观群体,大部分的创作以青少年观众等学生群体为受众面,因而在影片内容创作上需要考虑到青少年的认知及心理因素。但难免有些矫枉过正,出现了一些偏低幼化、娱乐化的影片,采用的叙事策略比较粗糙,表现为在情节上的无趣和套路化,动画制作上也缺乏审美意趣,而科普性流于表面和浅层,无法起到科普影片本身的教育功能。此外,国内科普场馆整体的原创策源能力不足,影片后续的衍生开发环节也较薄弱,IP开发意识及能力不足,缺乏多元化的传播及推广渠道,导致受众面较窄,也会进一步影响其教育功能的发挥。

(三)创作策源能力薄弱,专业化的高端人才队伍稀缺

科普影视在国内属于小众,不管是企业还是科普场馆,从事博物馆特效电影创作的从业者寥寥无几,社会的资本投入及人力投入都倾向于收益率更高的商业电影类型,因而导致人才流动不畅通,对于现有人才的培养也缺乏系统有效的机制和良性的创作环境,专业化、高端化需要整个行业土壤的培育。

不管是技术、理念还是人才问题,归根结底还是在于科普特效电影整体产业发展的桎梏,我们正处于“万物互联”5G时代的序幕中,未来科普特效电影会在科技变革的加持下迎来发展机遇,对于从业者们来说或许可以有以下几个方向:第一,创作机制方面,增加协同共建的模式,深化和推广科学家、科普工作者、影视工作者的协同工作模式和创作机制,既可以克服技术壁垒,也可以保证科学性和教育性的发挥;第二,创作环境方面,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加快影院的标准化建设,激励激活创作环境,吸引各类市场主体的投资和加入,加强跨界合作;第三,创作人才方面,加大人才的培养奖励机制,引流专业人才,培养复合型人才,以人才为原动力,实现创作上的理念及方法的突破,以现象级作品的传播,带动和引领行业的潮流及发展。

五、结语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科普场馆作为我国科普事业发展的前沿阵地,为公众提供高质量的场馆教育,提升全民的科学素养,一直是科普人追求的目标和方向。2010年起,上海科技馆立足博物馆的教育功能,将四维电影这一新型艺术形式应用于场馆教育中,在国内科普场馆中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创作出四维电影“远古巨兽”三部曲,并从中摸索出一套科普四维电影创作的基本规律,即以科学为宗旨,以创新型跨界团队为保障,以高科技为手段,以人文化为手法,实现了科普场馆自主创作四维影片“零”的突破,引领科普四维电影的创作潮流,推动了我国科普四维电影行业的发展。然而,产业发展的不健全仍然桎梏着我国科普四维电影的创作,许多问题亟待解决。未来随着5G时代的到来,新技术、新艺术层出不穷,作为科普人需要紧跟时代潮流,抓住发展机遇,在经验之上不断摸索新的创作规律,促进科普影视行业的长足发展,不断致力于推进全民科学素养的提升和科普文化事业的大繁荣。

参考文献

[2]马俍.科艺融合视域下的博物馆社会美育功能构筑[J].美术教育研究,2020(14):48-50.

[3]WANGJ,PFEFFERKORNBWH,ZHANGY,etal.PermianVegetationalPompeiifromInnerMongoliaandItsImplicationsforLandscapePaleoecologyandPaleobiogeographyofCathaysia[J].PNAS,2012,109(13):4927-4932.

[4]XUX,WANGKB,ZHANGK,etal.AGiganticFeatheredDinosaurfromtheLowerCretaceousofChina[J].Nature,2012,484:92-95.

[5]WANGXL,KEllNERAWA,ZHOUZH,etal.DiscoveryofARareArborealForest-dwellingFlyingReptile(Pterosauria,Pterodactyloidea)fromChina[J].PNAS,2008,105(6):1983-1987.

THE END
1.时评未来,博物馆如何创新发展12月3日至4日,来自国外21家顶级博物馆和国内17家头部博物馆的馆长及代表汇聚上海,参加在上海博物馆东馆举办的M20+全球顶尖博物馆大会,共论古老博物馆如何创新求变。博物馆里,陈列着精美绝伦的文物,承载着生生不息的精神,诉说着时光悠远的故事,“方寸之间”远不止方寸,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A4NTMzNzEzMg==&mid=2652898174&idx=2&sn=ad24a55e0a171d3f7a8bcb7964d88a05&chksm=85defaf6c4decbe151d0d824dd19cd9148d0a4c4c28074933bfb8ed061b44843374651102c8f&scene=27
2.博物馆官方网站的功能性与色彩选择分析【摘要】:互联网数字时代,国内外各大博物馆都拥有自己的官方网站,它相当于一张名片,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观众对博物馆的第一印象。基于各自的定位,网站风格也有所不同。本文将从两个方面分析博物馆官网的功能性,即展示内容和实用信息的选择,以及针对不同群体如何提升用户体验。同时分析网站设计中的色彩选择对用户体验的https://cpfd.cnki.com.cn/Article/CPFDTOTAL-BJKP201809001031.htm
3.试分析博物馆展览设计中的陈列展示方式试分析博物馆展览设计中的陈列展示方式 李琦( 呼伦贝尔民族博物院) 摘要: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文化事业特别是博物馆事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势头, 博物馆在宣传教育群众、 推进文化自 信中发挥了 重要的功能和作用。 博物馆既是陈列展览的文化阵地, 又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和窗口。 博物馆的陈列https://www.clickshowcase.com/news-detail-id-470.html
4.基于android智能云博物馆平台的设计与实现博物馆app国内外研究现状基于android智能云博物馆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摘要 首先,论文一开始便是清楚的论述了系统的研究内容。其次,剖析系统需求分析,弄明白“做什么”,分析包括业务分析和业务流程的分析以及用例分析,更进一步明确系统的需求。然后在明白了系统的需求基础上需要进一步地设计系统,主要包罗软件架构模式、整体功能模块、数据库设计。本https://blog.csdn.net/qq_1406299528/article/details/134638734
5.博物馆调研报告(精选19篇)调研目的:通过实地调研,主要把握博物馆建筑设计的主要特征及设计要素,功能分区功能,切身了解空间要素对于博物馆这类公共建筑的重要性,从而进一步增强自身对空间的赶住,流线组织,构思创意,对于博物馆设计灵感的启发。 调研时间: 调研地点:洛阳市博物馆 调研方法:根据布局大致的画出博物馆的平面图和流线组织分析图,用相机https://www.wenshubang.com/diaoyanbaogao/107080.html
6.中国国家博物馆导览系统观众需求分析本文以国博导览系统为研究对象,采用观众调查问卷的方法,对观众在场馆内使用导览系统的需求进行分析,同时走访国内多家博物馆了解最新导览技术和导览系统开发情况,在此基础上对国博导览系统升级给出建议。 二、中国国家博物馆导览系统应用问题分析 从2010年开始,国博在全国博物馆行业内率先使用智能手机作为导览终端,并开发了https://www.depthlink.com/news_220&wd=&eqid=fe5870bf001ad0be00000002645a73a9
7.萍乡博物馆中长期发展规划(2021—2025年)二、现状分析 (一)基本概况 萍乡博物馆是萍乡地区保护、研究和展示历史文物遗存和人类环境物证的专门机构,是集收藏、考古、研究、展示和教育于一体的地方综合性现代化博物馆。 1.历史沿革 萍乡博物馆成立于1979年1月,是由当时的萍乡市文化站文物组组建而成的科级建制单位,现隶属于萍乡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旅游局,为地http://m.pxmuseum.com/nd.jsp?id=3995&id=3995
8.国际博协博物馆定义的历时性与共时性分析摘要:国际博协自1946年推出第一个博物馆定义以来,经过不断地修订至今已形成了八个定义;2019年定义的搁浅也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广泛讨论。这些定义为分析二战后至今博物馆领域的思想变化提供了样本。而在其中,1974年、2007年和2019年定义分别代表着国际博物馆界对博物馆认识的三次重要转变。历时性与共时性的研究方法不https://www.douban.com/note/811593548/
9.西安半坡遗址:半坡遗址发掘与博物馆建设的特性分析其中著名的有宁波河姆渡、杭州良渚、沈阳新乐、郑州大河村、济南城子崖址、秦安大地湾、宝鸡北首岭、广汉三星堆、三门峡仰韶以及北京满城汉墓、广州南越王墓和西安秦始皇陵与兵马俑、汉未央宫和唐大明宫等遗址博物馆,遗址博物馆以其历史遗迹的特性和身临其境的感受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欢迎。https://www.xakpw.com/single/27395
10.网络中心该部分规定了职业教育中使用的三类数字资源的要求,包括课堂与实训室数字化教学资源(媒体素材、试题、试卷、课件、案例、文献资料、网络课程、教学工具软件APP、常见问题解答和资源目录索引等)、仿真实训资源(仿真实验软件、仿真实训软件和仿真实习软件等)、数字场馆资源(职业体验馆、数字博物馆、数字艺术馆、数字科技馆、http://www.xtzy.com/wlzx/detail.jsp?public_id=153330
11.从旧厂房的改建看民营美术馆的设计旧厂房本身存在着功能单一问题、空间形式问题、采光问题和旧厂房改建为民营美术馆之后新旧矛盾关系的问题。本文通过国内外比较成功的将旧厂房改为民营美术馆的案例分析,如洛杉矶临时现代艺术博物馆、泰特现代美术馆、悦?美术馆等,对民营美术馆的空间特点进行了分析,总结了旧厂房的发展趋势和空间需求;结合民营美术馆的http://www.namoc.org/zgmsg/qknrlj/201411/d7d37778d78c4d519429113b27020734.shtml
12.关于博物馆相关毕业论文题目范文与当前数字化博物馆建设的实践类二、加快数字化博物馆建设对策分析 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的不断成熟,政府接连出台相关的政策导向支持,我国的数字化博物馆建设迎来了全新的发展时机.因此,要抓住机遇,多措并举地大力推进数字化博物馆建设步伐. (一)多媒体技术在博物馆陈列展览中的应用 多媒体技术就是利用计算机对文字文本、静态图像、声音、视频动画等进行https://51elaw.com/biyelunwen/62801.html
13.中国博物馆数量博物馆接待人次及博物馆参观量排名分析报告.docx? ? ?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博物馆数量增多,质量提高,各方面的功能不断完善,在文化事业和社会发展中发挥了应有的作用。博物馆事业蓬勃发展、日益繁荣。我国已经形成以中央地方共建国家级博物馆为龙头,国家一二三级博物馆和重点行业博物馆为骨干,国有博物馆为主体,民办博物馆为补充的博物馆体系,构建辐射全国、面向世界的https://m.book118.com/html/2023/0601/6140215011005140.shtm
14.2024年展览馆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展览馆行业近年来受到数字化转型的影响,许多博物馆和展览中心开始采用虚拟现实、增强现实和多媒体技术,提供沉浸式参观体验。同时,展览馆的功能从单纯的展示向教育、娱乐和社交中心转变,吸引了更广泛的观众群体。然而,场馆的运营成本、展览的更新频率和观众流量的不确定性仍是行业面临的挑战。 未来,展览馆将更加注重创新https://www.cir.cn/8/51/ZhanLanGuanDeXianZhuangHeFaZhanQ.html
15.高中音乐教案(必备15篇)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国家体育场、福建土楼、应县木塔、帕特农神庙等建筑作品知道建筑艺术用材,欣赏分析苏州博物馆新馆和朗香教堂的空间特点,能够鉴赏中外建筑。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逐步养成正确的鉴赏多元建筑的意识,开阔美术鉴赏的视野,提高审美素养,养成尊重多元文化的意识。 https://www.fwsir.com/jiaoan/html/jiaoan_20240515141933_3840679.html
16.《井冈山》范文12篇(全文)没有围墙的博物馆 —— 访井冈山管理局旅游管理处信息中心主任李伏龙 张志伟 中华民居:井冈山作为中国革命根据地,具有辉煌的历史,绮丽的自然风光,革命人文景观交相辉映,浑然一体,是一个集革命传统教育、风光旅游于一身的理想避暑胜地,能不能给我们介绍一下,井冈山主要的旅游资源有哪些? https://www.99xueshu.com/w/ikeyngir30lr.html
17.2022年度陕西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申报指南目录研究内容:针对增强现实博物馆系统中场景和对象不易无缝融合及交互体验差等难题,研究基于 2D 影像的对象姿态估计技术、虚实融合实时响应技术等智慧博物馆虚实展示和交互关键技术;研究支持语音、动作等多种形态的智能交互技术;研发具有实时识别、虚拟讲解等功能的增强现实博物馆平台。 http://www.kt180.com/html/sxs/98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