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博类电视节目传播功能探析

国内统一刊号CN11-4467/G2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ISSN1002-4468

国外发行代号M6261

本刊代号82-204

订购处全国各邮局

出版日期每月15日

每期定价12.00元

本刊地址北京市阜外大街34号

邮政编码100832

摘要:近年来,主流电视媒体积极创新制作模式,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国家宝藏》为代表的一系列大型文博类电视节目成为同时期的“现象级”作品,逐步在社会上掀起了一股“文博热”。本文从传播学的视角出发,结合文化记忆理论,探讨文博类电视节目在普及文博知识、唤醒文化记忆、传播中华文化等方面的社会教育功能。

关键词:文物与博物馆;电视节目;社教功能

随着央视大型文博节目《国家宝藏》的热播,文博类电视节目以新的表现形式回归到民众的视野之中,新时期的文博类电视节目将生涩的科学文化知识以大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呈现,逐渐在社会上掀起一股“文博热”。近年来,我国文博类电视节目不断创新,满足了公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其取得的流量效果也证明了文博类节目对创造性传承中华传统文化、普及历史文化知识以及宣传保护文化遗产等方面起到的积极作用。

一、我国文博类电视节目的兴起与发展

二、文博类电视节目的特征分析

我国文博类电视节目的模式打造、内容表达与传播方式不断创新,从考古发掘介绍与文物解读,到讲述并演绎文物背后的感人故事,文博类电视节目的特征也日益多元化,即从理性科普知识到情感传递知识,从精英文化气质到大众文化审美,从文物内涵解读到场景创新讲述。

(一)知识性:从理性科普到情感传递

知识性是文博类电视节目的核心特点。文博类电视节目以考古发掘、历史文物、博物馆等知识为根基,无论是纪录片、访谈类、报道式,还是近年来兴起的鉴宝类、综艺类、剧情式,这些节目都坚持以传递文博知识作为目标之一。相较于其他文化节目,文博类节目专业性强。从传播学的角度而言,“诉诸理性”“诉诸感情”“诉诸幽默”等是说服性传播活动中有效达到预期目标而使用的几种策略方法,属于传播技巧。[1]纵观我国文博类电视节目的发展,经历了从理性科普知识,到情感传递知识的过程。我国文博类电视节目在发展初期具有较强的理性色彩,以期使观众能够理性认识并思考知识。诸如《探索发现·考古中国》节目中邀请考古团队专家讲述发掘过程及研究成果,观众需调动判断力、洞察力及思辨能力,理解并获取文博知识。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公众对精神文化的需求日益增大,如何将信息更好地传递给观众,如何通过声画与观众产生共鸣,是包括文博类电视节目在内的文化节目面临的新课题。亚里斯多德认为,“当听众的情感被演说打动的时候,演说者可以利用听众的心理来产生说服的效力”。[2]例如《我在故宫修文物》节目以纪录的形式近距离展示文物修复过程与技艺,以“文物医生”为主体唤醒观众的情感力量,讲述文物修复专家的内心世界与日常生活,展示人与物之间的传承与陶冶,将文博知识渗透到文物修复的细节,进而传递到观众的内心。

(二)趣味性:从精英话语到大众审美

趣味性是新型文博类电视节目的基本追求。文博类电视节目是以偏重文化涵养的内容为主题,不同于以做游戏、唱歌、跳舞等娱乐方式呈现的明星真人秀,在内容上相对严肃。在文博类电视节目发展初期,画面往往是以考古发掘过程、文物展示为主,配以文博考古专家或著名演播艺术家的解说词,受众范围较小,整体年龄偏大,不符合众多年轻人的心理诉求,呈现出浓烈的精英话语气质。

近年来,我国经济不断发展,社会结构日益转型,精英文化受到冲击,大众文化日益兴起。在这一时代背景下,文博类电视节目积极寻求精英话语与大众审美之间的平衡,以期增添节目的趣味性,拓宽受众面。如2001年开播的口述体纪录片《讲述》,将纪录性与大众性相结合,发动大众纪录感人的文化遗产保护故事。以2016年湖南卫视自制的文博节目《博物馆之夜》为重大转折点,我国文博类电视节目开始蓬勃发展,在增添节目趣味性方面进行了突破性的改革。例如2018年央视纪录频道播出的《如果国宝会说话》,以第一人称的口吻,以5分钟的时长讲述一件文物最为精彩的亮点与特征,及其背后的中国审美、中国精神与中国观念。以此为代表的一系列文博节目,运用现代化的形式、通俗易懂的语言,将传统文化、主流文化与大众文化融会贯通,吸引了一大批年轻受众。追求文博领域的雅俗共赏,强调“庙堂”与“江湖”的互动,增强了公众在学习文博知识中的乐趣。

(三)创新性:从文物解读到场景演绎

在文博类电视节目形成初期,主要是将历史文物、历史遗址、博物馆等搬上电视荧幕,展现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并融入哲理思索,具备较高的艺术水准与品位,至今仍具有很高的地位与价值。但是这类节目多属单向式的文化讲述或展演,逐渐脱离电视传播的典型特征。近年来,一批文博类电视节目积极创新,打破过去的传播模式,进行语言符号创新、演绎方式创新、舞台布景创新、音效创新等,以独特、多元、震撼的场景讲述文物动人的故事,带给观众别样的视听感受。以2017年央视综艺频道播出的大型文博探索节目《国家宝藏》为例,该节目属全新创制的“纪录式综艺”,融合纪录片与综艺两种创作形式,让历史文物“活”起来。其中“明星守护人”以小剧场的形式演绎国宝的前世传奇,“素人守护团”通过现场演示讲述文物的今生故事,9大馆长组成“第一点评天团”,共同还原国宝文物的真实场景,使得文物所承载的历史往事、人文情怀、社会风气触手可及。此外,LED开合车台、天轨吊装、全息影像技术、冰屏柱等先进技术的运用,使得视觉艺术效果更具观赏性,推动观众在观看节目的同时产生沉浸、凝视、认同感。

三、文博类电视节目的教育功能

文物与博物馆事业在西方发展后,西方学者对博物馆的社会功能进行了探讨。威廉·斯坦利·杰文斯则用政治经济学中的“效用增值理论”解读博物馆的社会功能,认为博物馆应发挥大众教育机构的作用。[3]文博类电视节目的兴起与发展更是进一步凸显了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功能。电视节目作为大众传播的重要形式之一,其传播效果是一个累积、深化、扩大的过程,具体可分为认知层面、心理层面、行为层面上的效果。[4]文博类电视节目的传播效果表现在其产生的社会教育功能上,即通过普及文博知识、传播传统文化、唤醒大众的集体记忆、激发大众参观博物馆的兴趣,进而唤醒并强化公众的历史文化记忆认同。

(一)普及文博知识,满足公众文化需求

党的十九大以来,让历史文物“活起来”,成为时代热议的话题。文物与博物馆学作为一门社会科学,长期以来被大众贴上了“严肃”“冷僻”“高深”的标签。文博类电视节目的社会教育功能之一,就是把晦涩难懂的科学知识转变为生动有趣的“社群知识”,拉近文物与大众之间的距离,普及并推广文博知识。

大众传媒具有整合社会公共领域知识的作用,能够成功连接“社群知识”和科学知识。近年来火爆的文博类电视节目在创制上有着相似之处,即通过具体情境中的事件或戏剧化的人物冲突故事,扎根于社群知识中,又通过专业精准的社会科学知识的解释,更新着“社群知识”。例如2018年北京卫视与爱奇艺联合播出的大型文博综艺节目《上新了·故宫》,节目邀请邓伦、周一围两位知名演员担任故宫文创开发员,对故宫开放和未开放区域进行实地考察,通过对故宫建筑及文物的探寻,以真人秀、小剧场、动画短片、影视资料、橘猫讲述等多种形式,幽默风趣又不失专业水准地科普历史及文物背景知识,揭开故宫不为人知的一面。公众在观看节目的同时,可以与节目嘉宾一起零距离探索文物古迹,并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之中,极大地满足了获取文博知识的需求。

(二)激发公众兴趣,促进博物馆旅游发展

(三)传播传统文化,唤醒文化记忆

近年来,我国出现了大批真人秀综艺节目“霸屏”的现象,同质化现象严重,受众逐渐开始产生审美疲劳,同时受众受教育程度与文化水平的日益提高,更加渴求精神文化的回归。国宝文物作为历史的见证者,承载着中华民族五千年的辉煌文明,凝结着一个地域的集体记忆,是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园,亦是新时期中华民族凝心聚力、奋发向前的文化源泉与不竭动力。扬·阿斯曼(JanAssmann)在其著作《文化记忆》中提出,文化记忆的内容是关于集体起源的神话以及与现有绝对距离的历史事件,其传承要遵循特定而严格的形式,从媒介上来说,文化记忆需要有固定的附着物、需要有一套自己的符号系统或演示方式,如文字、图片或仪式等。

文博类电视节目将国宝文物与博物馆带进公众的日常生活之中,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大潮之中。公众观看文博类电视节目,既是一种文化体验与情感触发的过程,也是一种寻找文化身份与提升文化认同的过程。诸如石鼓承载着先秦时期国人刚柔相济、锐意进取的气质,奠定中华民族的文化基调;《千里江山图》书写着华夏江山的宏伟与壮阔,倾诉着家国天下的情怀与眷念;故宫凸显了古人智慧与匠人精神,更诉说着一代代故宫人的传承与奉献……一件件文物讲述着平凡而伟大的中国故事,展示着中华民族的自信、自强与自豪之感,公众在观看文博类电视节目之时能够受其感染与指引,进行族群身份的探寻、认同与重建,在一件件国宝文物中探寻民族共同的文化根源与集体记忆。

文物作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记忆符号,在新时期愈发受到重视。文博类电视节目以文物与博物馆知识为核心内容,趣味演绎文物背后的感人故事,并运用现代传播技术,推动中国故事在海内外传播,唤醒了公众共同的文化记忆。这既实现了文博类电视节目的社会教育功能,亦展现了新时代电视媒体的责任与担当。

注释:

[2]亚理斯多德.《修辞学》[M].古希腊: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1365.

[3]托尼·本尼特.《文化、治理与社会》[M].英:北京:中国出版集团东方出版中心,2016.297.

[4]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187-188.

THE END
1.时评未来,博物馆如何创新发展12月3日至4日,来自国外21家顶级博物馆和国内17家头部博物馆的馆长及代表汇聚上海,参加在上海博物馆东馆举办的M20+全球顶尖博物馆大会,共论古老博物馆如何创新求变。博物馆里,陈列着精美绝伦的文物,承载着生生不息的精神,诉说着时光悠远的故事,“方寸之间”远不止方寸,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A4NTMzNzEzMg==&mid=2652898174&idx=2&sn=ad24a55e0a171d3f7a8bcb7964d88a05&chksm=85defaf6c4decbe151d0d824dd19cd9148d0a4c4c28074933bfb8ed061b44843374651102c8f&scene=27
2.博物馆官方网站的功能性与色彩选择分析【摘要】:互联网数字时代,国内外各大博物馆都拥有自己的官方网站,它相当于一张名片,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观众对博物馆的第一印象。基于各自的定位,网站风格也有所不同。本文将从两个方面分析博物馆官网的功能性,即展示内容和实用信息的选择,以及针对不同群体如何提升用户体验。同时分析网站设计中的色彩选择对用户体验的https://cpfd.cnki.com.cn/Article/CPFDTOTAL-BJKP201809001031.htm
3.试分析博物馆展览设计中的陈列展示方式试分析博物馆展览设计中的陈列展示方式 李琦( 呼伦贝尔民族博物院) 摘要: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文化事业特别是博物馆事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势头, 博物馆在宣传教育群众、 推进文化自 信中发挥了 重要的功能和作用。 博物馆既是陈列展览的文化阵地, 又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和窗口。 博物馆的陈列https://www.clickshowcase.com/news-detail-id-470.html
4.基于android智能云博物馆平台的设计与实现博物馆app国内外研究现状基于android智能云博物馆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摘要 首先,论文一开始便是清楚的论述了系统的研究内容。其次,剖析系统需求分析,弄明白“做什么”,分析包括业务分析和业务流程的分析以及用例分析,更进一步明确系统的需求。然后在明白了系统的需求基础上需要进一步地设计系统,主要包罗软件架构模式、整体功能模块、数据库设计。本https://blog.csdn.net/qq_1406299528/article/details/134638734
5.博物馆调研报告(精选19篇)调研目的:通过实地调研,主要把握博物馆建筑设计的主要特征及设计要素,功能分区功能,切身了解空间要素对于博物馆这类公共建筑的重要性,从而进一步增强自身对空间的赶住,流线组织,构思创意,对于博物馆设计灵感的启发。 调研时间: 调研地点:洛阳市博物馆 调研方法:根据布局大致的画出博物馆的平面图和流线组织分析图,用相机https://www.wenshubang.com/diaoyanbaogao/107080.html
6.中国国家博物馆导览系统观众需求分析本文以国博导览系统为研究对象,采用观众调查问卷的方法,对观众在场馆内使用导览系统的需求进行分析,同时走访国内多家博物馆了解最新导览技术和导览系统开发情况,在此基础上对国博导览系统升级给出建议。 二、中国国家博物馆导览系统应用问题分析 从2010年开始,国博在全国博物馆行业内率先使用智能手机作为导览终端,并开发了https://www.depthlink.com/news_220&wd=&eqid=fe5870bf001ad0be00000002645a73a9
7.萍乡博物馆中长期发展规划(2021—2025年)二、现状分析 (一)基本概况 萍乡博物馆是萍乡地区保护、研究和展示历史文物遗存和人类环境物证的专门机构,是集收藏、考古、研究、展示和教育于一体的地方综合性现代化博物馆。 1.历史沿革 萍乡博物馆成立于1979年1月,是由当时的萍乡市文化站文物组组建而成的科级建制单位,现隶属于萍乡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旅游局,为地http://m.pxmuseum.com/nd.jsp?id=3995&id=3995
8.国际博协博物馆定义的历时性与共时性分析摘要:国际博协自1946年推出第一个博物馆定义以来,经过不断地修订至今已形成了八个定义;2019年定义的搁浅也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广泛讨论。这些定义为分析二战后至今博物馆领域的思想变化提供了样本。而在其中,1974年、2007年和2019年定义分别代表着国际博物馆界对博物馆认识的三次重要转变。历时性与共时性的研究方法不https://www.douban.com/note/811593548/
9.西安半坡遗址:半坡遗址发掘与博物馆建设的特性分析其中著名的有宁波河姆渡、杭州良渚、沈阳新乐、郑州大河村、济南城子崖址、秦安大地湾、宝鸡北首岭、广汉三星堆、三门峡仰韶以及北京满城汉墓、广州南越王墓和西安秦始皇陵与兵马俑、汉未央宫和唐大明宫等遗址博物馆,遗址博物馆以其历史遗迹的特性和身临其境的感受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欢迎。https://www.xakpw.com/single/27395
10.网络中心该部分规定了职业教育中使用的三类数字资源的要求,包括课堂与实训室数字化教学资源(媒体素材、试题、试卷、课件、案例、文献资料、网络课程、教学工具软件APP、常见问题解答和资源目录索引等)、仿真实训资源(仿真实验软件、仿真实训软件和仿真实习软件等)、数字场馆资源(职业体验馆、数字博物馆、数字艺术馆、数字科技馆、http://www.xtzy.com/wlzx/detail.jsp?public_id=153330
11.从旧厂房的改建看民营美术馆的设计旧厂房本身存在着功能单一问题、空间形式问题、采光问题和旧厂房改建为民营美术馆之后新旧矛盾关系的问题。本文通过国内外比较成功的将旧厂房改为民营美术馆的案例分析,如洛杉矶临时现代艺术博物馆、泰特现代美术馆、悦?美术馆等,对民营美术馆的空间特点进行了分析,总结了旧厂房的发展趋势和空间需求;结合民营美术馆的http://www.namoc.org/zgmsg/qknrlj/201411/d7d37778d78c4d519429113b27020734.shtml
12.关于博物馆相关毕业论文题目范文与当前数字化博物馆建设的实践类二、加快数字化博物馆建设对策分析 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的不断成熟,政府接连出台相关的政策导向支持,我国的数字化博物馆建设迎来了全新的发展时机.因此,要抓住机遇,多措并举地大力推进数字化博物馆建设步伐. (一)多媒体技术在博物馆陈列展览中的应用 多媒体技术就是利用计算机对文字文本、静态图像、声音、视频动画等进行https://51elaw.com/biyelunwen/62801.html
13.中国博物馆数量博物馆接待人次及博物馆参观量排名分析报告.docx? ? ?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博物馆数量增多,质量提高,各方面的功能不断完善,在文化事业和社会发展中发挥了应有的作用。博物馆事业蓬勃发展、日益繁荣。我国已经形成以中央地方共建国家级博物馆为龙头,国家一二三级博物馆和重点行业博物馆为骨干,国有博物馆为主体,民办博物馆为补充的博物馆体系,构建辐射全国、面向世界的https://m.book118.com/html/2023/0601/6140215011005140.shtm
14.2024年展览馆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展览馆行业近年来受到数字化转型的影响,许多博物馆和展览中心开始采用虚拟现实、增强现实和多媒体技术,提供沉浸式参观体验。同时,展览馆的功能从单纯的展示向教育、娱乐和社交中心转变,吸引了更广泛的观众群体。然而,场馆的运营成本、展览的更新频率和观众流量的不确定性仍是行业面临的挑战。 未来,展览馆将更加注重创新https://www.cir.cn/8/51/ZhanLanGuanDeXianZhuangHeFaZhanQ.html
15.高中音乐教案(必备15篇)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国家体育场、福建土楼、应县木塔、帕特农神庙等建筑作品知道建筑艺术用材,欣赏分析苏州博物馆新馆和朗香教堂的空间特点,能够鉴赏中外建筑。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逐步养成正确的鉴赏多元建筑的意识,开阔美术鉴赏的视野,提高审美素养,养成尊重多元文化的意识。 https://www.fwsir.com/jiaoan/html/jiaoan_20240515141933_3840679.html
16.《井冈山》范文12篇(全文)没有围墙的博物馆 —— 访井冈山管理局旅游管理处信息中心主任李伏龙 张志伟 中华民居:井冈山作为中国革命根据地,具有辉煌的历史,绮丽的自然风光,革命人文景观交相辉映,浑然一体,是一个集革命传统教育、风光旅游于一身的理想避暑胜地,能不能给我们介绍一下,井冈山主要的旅游资源有哪些? https://www.99xueshu.com/w/ikeyngir30lr.html
17.2022年度陕西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申报指南目录研究内容:针对增强现实博物馆系统中场景和对象不易无缝融合及交互体验差等难题,研究基于 2D 影像的对象姿态估计技术、虚实融合实时响应技术等智慧博物馆虚实展示和交互关键技术;研究支持语音、动作等多种形态的智能交互技术;研发具有实时识别、虚拟讲解等功能的增强现实博物馆平台。 http://www.kt180.com/html/sxs/98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