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阅读在乡村振兴中的文化引领作用新闻

在新时代推进全民阅读,乡村不能缺位,农民更不能缺席。日前,2022“新时代乡村阅读季”在京启动,同时发布了“乡村振兴十大阅读推广人”名单,宁夏回族自治区吴忠市红寺堡区玉池村农家书屋管理员马慧娟等10人获此殊荣。本报记者采访了部分入选者,希望通过报道他们的事迹和信念,激励更多耕耘在乡村阅读推广一线的奉献者,同时进一步推动阅读在乡村振兴中的文化引领作用。

“泥土书香”读书社马慧娟:用书香凝聚精神力量

马慧娟在世界读书日向孩子们推广阅读受访者供图

马慧娟出生在宁夏西海固一个叫黑眼湾的小山村,16岁因生活所迫辍学在家,本以为要在土地上重复父辈的命运,却幸运地迎来了国家易地扶贫搬迁的好政策。2000年,20岁的马慧娟和乡亲们走出大山,到宁夏红寺堡区玉池村安家落户。

作为全国最大的易地生态移民扶贫集中安置区,用“一穷二白”一词概括刚刚建成的红寺堡区恰到好处,这种“一穷二白”不仅表现在物质上,同样体现在文化生活方面。马慧娟告诉笔者,2000年至2010年间,借书真的比借钱还难。怀着对“远方有彩虹,江海壮阔,高山入云,美人如斯”的无限憧憬,她一手拿锄头种地、一手用手机写作,干农活之余出了6本书,记录了许多像她一样的农村妇女的酸甜苦辣,用最质朴的笔触记录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伟大变革,也用读书和写作改变了自己的命运。

随着村民读书时长的累积,“我大字不识几个,不照样过完大半辈子”的思想悄然发生转变,他们在书的海洋里寻找自己,去感知与黄土地截然不同的另一方“净土”。认了字的妇女则不再为看路标、坐车、去医院看病等日常琐事所困惑。他们深知文化的重要性,农忙时,他们扛起锄头奔忙在田间地头;闲暇时,便放下一身疲惫在读书社里汲取知识。他们不再相信什么命运的安排,马慧娟作为榜样的力量,告诉他们“命运应该掌握在自己手中”。他们深知,在这个时代,只有让孩子系统学习文化知识,才会有出路、有出息。

正如马慧娟所说,读书社存在的意义并不是要改变周围的农村妇女,而是引导大家认识到文化的重要性,让他们重视对下一代的教育,培养孩子读书的兴趣。因此,早些年红寺堡辍学率极高的现象已不复存在,2010年后,家家户户普遍以谁家有大学生为荣。如今,红寺堡区拥有大学文凭的人越来越多,孩子读书是每个家庭的头等大事。

伴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稳步推进,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逐渐完善,特别是2009年以后,红寺堡成为宁夏吴忠市下辖开发区,相应的硬件设施逐渐配备,综合文化站、农家书屋、电子阅览室等文化阵地为当地百姓提供了精神文化生活的土壤。

谈起今非昔比的生活,马慧娟将此归结为“文化的力量”。她认为,文化是个宽泛的慨念,不局限于读书和写作。近年来,随着物质生活的不断丰富,红寺堡人民愈加表现出对精神文化生活的迫切需要。秦腔、秧歌、社火、广场舞等文化活动日益丰富着当地居民的生活。随着各种文化活动的举办,“共产党好,黄河水甜”的思想让大家拧成一股绳,为建设魅力红寺堡铆足了劲儿。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乡村文化是中国文化的根基。在新时代推进全民阅读,乡村不能缺位、农民更不能缺席。马慧娟说:“文化自信带给红寺堡人民的是对国家制度的认可和拥护,大家感受到了国家的强大、文化的繁荣,感受到了知识的重要性,知道了要培养孩子学习文化,鼓励他们融入社会大环境、积极参与社会事务等。即使是基层群众,也希望自己的后代是有文化自信、文化信仰的一代。”马慧娟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崔娜马晓玲)

宝德书院李济远:文化不能缺席孩子不能掉队

李济远在宝德书院开展阅读推广活动高密市文化和旅游局供图

山东高密经济开发区冯家庄村坐落着一家宝德书院。4间教室外加一个宽敞的院子,在初夏时节显露出勃勃生机。

这里是周边孩子的乐园,让他们远离电子设备,沉浸在书香之中。孩子来到这里不仅能看书,还可以体验最具当地特色的非遗民俗项目。在百姓的口中,宝德书院是“培养孩子的第二课堂”。在创办人李济远的认知里,宝德书院是“传承齐鲁文脉、塑造良好家风的试验田”。

宝德书院的故事始于2013年。

此前,作为高密市张鲁小学的教师,李济远在基层教学一线工作多年。“乡村的孩子跟城市的孩子不一样,放学后能去的地方比较少,节假日更是如此,孩子们的业余文化生活比较单一。”李济远说,鉴于此,经过几年观察和酝酿,他决心开办一家类似“四点半学校”的公益书屋,将孩子们聚在一起读书。

万事开头难。为让孩子们有个安静又安全的读书之所,李济远和同为小学教师的妻子单美华商议,把自家的房子腾出来作为书屋,二人则搬到亲戚家借住。

有了地方,夫妻二人拿出多年的积蓄,去市区的书店购书,添置书架、课桌、电脑等物品。担心孩子们夏天在书屋内阅读太热,李济远咬咬牙,给书屋安上了空调。

“清末,我祖上曾在当地创办‘宝德斋’,义务为乡亲们的子弟传道授业。因此我将书屋命名为‘宝德书院’,算是继承家训,并阐释自己的教学理念:人间至宝是有德。”李济远说,宝德书院创办初期,影响力有限,来体验的孩子不多。后来随着乡亲们一传十、十传百,大家认识到了让孩子多读书的好处,宝德书院的名声越传越远。

为提升阅读推广的效果,李济远和妻子除了教给孩子们阅读方法,还组织丰富多彩的读书推广活动。比如,聚焦党史传播,宝德书院策划开展红色经典诵读活动;印制阅读积分卡,每月评选“读书之星”;举办小手拉大手活动,吸引家长加入到阅读的队伍中。

读书之外,李济远从提升宝德书院的实用性角度出发,打造“家长课堂”,从市里邀请家教领域的专家给家长授课,教授如何培养孩子养成良好生活习惯。高考前后,宝德书院还会邀请指导老师,给农村的孩子和家长指导志愿填报。

李济远和他的宝德书院如今不仅辅导孩子们写作业、练字、读书,还肩负起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重任。

一个人的力量总是有限的。除了妻子鼎力支持,李济远的其他亲朋也加入到这项公益事业中。他70多岁的父母现在是宝德书院的“后勤保障人员”;他的孩子也在书院进行志愿服务多年,为小朋友教授硬笔书法。

更多的文化志愿者慕名来到宝德书院,当中有热心公益阅读推广的教师,有高校学生,有市区政府部门的工作人员。

2013年至今,李济远带动上百位文化志愿者参与宝德书院的阅读推广活动,让几千名孩子受益。9年里,李济远夫妇为办好宝德书院投入数十万元,为乡村的孩子免费提供阅读场地、图书、课程等资源。宝德书院也从最开始的一间房,发展到现在4间教室和一个院子,图书从几百册添至两万多册。更可贵的是,高密市复制推广宝德书院的经验,结合农家书屋效能提升,在当地建成8家宝德书院分院,深受群众欢迎。

农家女读书协会苗花娣:构筑村民的精神家园

永年区农家女读书协会开展的阅读活动受访者供图

提起苗花娣,那可是前马营村的“能人”,从一名地道的农民到创办农家书屋,从自己喜欢读书到带领农家姐妹一起学习,她凭借努力,春燕衔泥般构筑起村民的精神家园,并当选为该村党支部书记。不久前,苗花娣获得“乡村振兴十大阅读推广人”称号。

走进前马营村,从村北大街望去,一座农家小院墙上“我爱阅读书香满园”的大字格外醒目,这就是苗花娣创办的农家书屋,如今已经成为永年区图书馆分馆,每天都有不少村民前来读书看报。

“在和村民唠嗑的过程中,我看到乡亲尤其是留守妇女对知识、政策的热切需求,就萌生了建书屋的想法。”苗花娣介绍,2012年,她和丈夫自费购买了桌椅、书柜等设施,摆放好自己读过的报纸杂志、珍藏的书籍,简陋的农家书屋就算建起来了。

最开始只有几十本书籍,为充实农家书屋,苗花娣积极动员村民筹集各类书籍。截至目前,书屋已有5000余册书籍,涉及文学类、专业技术类、少儿书刊类、法律知识类、杂志等。

“一有空闲,村里的妇女就来这里,慢慢就形成了读书的氛围。许多孩子也爱往这里跑,看书看得着迷。”村民马平分介绍,书屋还吸引了茹佐村、许庄村、王盘庄村等周边村庄的群众前来阅读,图书也可免费外借。

索书芹是农家女读书协会的一员。“我以前连自己的名字都写不好,参加书屋读书活动后,现在不但能看书、写字,还会作诗呢。”索书芹表示,农家书屋作为村里的文化中心大力开展公益普惠式阅读服务,现在村里的家庭主妇个个都有“文艺范儿”,“结合农村新风尚和农事时节,我们创作了《敬老歌》《禁烧歌》《禁赌歌》等,有的还改编成‘三句半’或写在村里的墙体上,营造积极向上的文明乡风。”

面向农村少年儿童推出自我保护课程,守护村里孩子健康成长;帮助村里孤寡老人理发、打扫卫生,让他们乐享晚年;到永年区屯庄孤儿院、盛聪特教学校捐助物资、做义工……多年来,苗花娣通过农家书屋,带领农家女读书协会持续帮扶弱势群体,积极开展各种公益活动。

如今,在前马营村,读书看报已蔚然成风,借助农家书屋,村民的生活也迎来了蜕变。苗花娣说:“不管是物质生活还是精神生活,我将继续努力,带领每一户村民过上幸福的生活。”(范海刚本报驻河北记者李秋云)

劝学图书馆叶华程:在乡村播撒阅读的种子

叶华程受访者供图

走进湖北省襄阳市谷城县庙滩镇黄畈村,青山绿田之间,掩映着一座白墙黛瓦的院落,别有韵味,屋外阳光明媚,屋内书香四溢。

这里是劝学图书馆,曾获得“全国示范农家书屋”“第九届全国服务农民、服务基层文化建设先进单位”殊荣。劝学图书馆的管理员叶华程,是“乡村振兴十大阅读推广人”之一。

“我是在农村长大的,深知只有读书才能改变命运,所以退休后我创办了农家书屋,希望给乡亲和孩子们提供一个读书学习的地方。”今年64岁的叶华程退休前是谷城县纪委干部,退休后则回到老家成了一名文化志愿者。

几年前,叶华程回到老家,发现村里楼房建得越来越漂亮、水泥路四通八达,但也发现乡村文化落后的现状,乡亲们经常打麻将,还有不少孩子围观。这一幕,刺痛了他的心,他决定做点什么。

“村民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基本生活都有了保障,但缺少精神食粮,需要营造一个全民阅读的好氛围,养成每日阅读的好习惯。”叶华程说,他当时就下定决心要办一间乡村图书馆。

几经筹备,2015年4月,由叶华程自筹资金建设的黄畈村劝学图书馆正式开放。“其中的艰辛不足为外人道。”叶华程说,他将家中2000多册图书全都搬进了图书馆,规定了“村民借书不收任何押金,也无需办理借阅证件,只需在登记簿上签名,写好借阅的图书名称即可”,图书馆坚守纯公益、无负担、超市式的运营特色,至今还未发生过图书丢失的情况。

目前,劝学图书馆拥有图书2.1万余册,涵盖哲学、历史、文学、法律、农业科技等方面,还有专题音像制品。图书馆两侧还建有6个展馆,展示当地文化、科技名人成就。所有图书和展馆每天对社会大众免费开放。

孩子们通过读书,开阔视野,增长知识。家住庙滩镇财庙村的蒋庆丰之前在庙滩中学读初中,每到周末和寒暑假,他都泡在劝学图书馆,中考时以全镇第一名的成绩考入襄阳市五中,2020年考入华中科技大学。“上大学前,蒋庆丰还专门来到劝学图书馆致谢,让我特别感动。”当时的情景,叶华程历历在目,他说:“从孩子们红扑扑的脸蛋儿上,我看到了希望,也看懂了农家书屋的意义所在,更增添了信心和力量。”

叶华程还在劝学图书馆免费开办青少年读书、科普活动和书画培训等,为孩子们打造校外学习第二课堂和文化乐园。

劝学图书馆不仅是孩子们的“精神灯塔”,还是乡亲们的“加油站”。准备养鸡和种树的村民席悦来,借阅了这方面的读物,准备大干一场;年过五旬的拖拉机手杨正银经常在劝学图书馆里精读农业科技书籍,他学会了修理拖拉机,还实践了机械化耕地和收割。

截至目前,劝学图书馆共有1.3万余人次登记借书,丰富了当地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其在服务基层、传播文化、引导乡风、弘扬正气等方面发挥着润物细无声的作用,为推动乡村振兴增添了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

“文化能惠及长远,我兴建劝学图书馆,目的就是劝勉读书学习。”叶华程说,能让村民和孩子们从读书中受益,自己所做的一切就都值得了。(本报驻湖北记者瞿祥涛)

本网站有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如媒体、公司、企业或个人对该部分主张知识产权,请来电或致函告之,本网站将采取适当措施,否则,与之有关的知识产权纠纷本网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THE END
1.北京城市图书馆创意创新不断信息提示首都之窗一位从丹麦回国的华裔小朋友写下留言,称北京城市图书馆是他最喜欢的一家图书馆。 事实上,北京城市图书馆之旅永远都会有惊喜带给读者,这是一家不断焕新、不断创新的大型“多元复合文化综合体”。在古籍文献馆,沉浸式阅读体验系列活动《书林隐语之游园谜梦》已向读者开放,这个具有创新意义的解谜活动赢得了大量年轻https://www.beijing.gov.cn/fuwu/bmfw/sy/jrts/202412/t20241209_3960423.html
2.葛剑雄:图书馆不仅是“硬盘”,还是文化场所和精神空间来源:南方对公共图书馆的重要性依然认识不足 南方周末:你担任了很长一段时间图书馆馆长,图书馆在当前的文化建设中,发挥了怎样的作用? 葛剑雄:中国原来其实是没有公共图书馆的概念的。乾隆皇帝当时规定抄了7份《四库全书》,表面上容许士人阅读,实际上并不是面对公众的,所谓的士人还是有身份的,比如地方的秀才、举人,而且也不https://www.bplisn.net.cn/news/3497.html
3.和林格尔县图书馆推动文化繁荣,助力社区发展最新动态和林格尔县图书馆致力于推动文化繁荣和服务社区发展。该图书馆最近发布了一系列新动态,旨在丰富公众文化生活,提高居民的阅读兴趣和知识水平。通过举办各类文化活动、图书展览和阅读推广计划,图书馆积极参与社区文化建设,为居民提供优质的阅读资源和文化服务。这些举措有助于提升居民的文化素养,促进社区的和谐与进步。 http://www.jssmzscq.com/post/2073.html
4.书香社会与文化繁荣,多地全民读书活动推动图书馆人气上升多地开启全民读书活动,不仅丰富了人们的文化生活,提高了国民的阅读素养和文化素养,也促进了文化的繁荣和发展,图书馆作为阅读的重要场所,人气逐渐上升,为市民提供了优质的阅读服务和丰富的文化资源,为了构建书香社会,我们需要继续推广全民读书活动,提高图书馆的服务水平,加大对文化的投入和支持,让阅读成为每个人生活中的一https://guangxi.isbcyz.com/post/8528.html
5.以梅“水塔”图书馆火了!公共文化空间点亮城市更新年国际图书馆协会联合会环境“在”水塔,甜品工作室等多个功能区域“老村旧宅的小坝坊内的盲堂+文化赋能下正实现华丽转身”焕新空间,赋予温州文化青春活力、乱糟糟的农贸市场变得井然有序、要勇敢地去做梦,了起来。 产业升级,注入文化创意,融入这里,过去这里是。温州龙港城市书房已经成为当地社区的,创业复合空间等版块https://bbs.9you.com/forum-239-5.html?a=shows&catid=wap&id=997448
6.市图书馆:创新文化惠民举措书香涵养城市文明↑ 点击上方“德惠发布”关注我们 近年来,市图书馆积极响应市民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不断创新文化惠民举措,优化阅读空间,丰富阅读活动,积极推广全民阅读理念,以浓郁的书香氛围涵养城市文明品性,为市民提供了丰富的精神文化滋养。 视频加载失败,请刷新页面再试刷新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A4MzkxMjcyMg==&mid=2650535965&idx=4&sn=1770d063fa47aa0b34fdda054bc6e873&chksm=866fff9c6f9af7ad350c06ca56ae05f43e378c71a4ba68cd84360c60a8c2142b0bcf866ab467&scene=27
7.校园文化建设论文但是在传统的教学评估的指标的引导下,很多院校园建设的大部分资金都是投在校园的环境和设施建设当中,新建改建了一批图书馆、实验楼、多功能娱乐厅等文化设施,为校园文化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由于对校园文化中精神因素的作用认识不够深入,使得物质文化建设缺乏正确的目标,很多高校认为只要把楼房建起来,把各种雕塑建https://www.unjs.com/lunwen/f/20220726131126_5344960.html
8.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领导人讲话在城市化进程中,图书馆、文化馆、美术馆、博物馆等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对塑造城市的文化品格,推动城市社会文明的发育,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并逐步成为判断城市现代化水准的重要标志。地级市作为区域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聚集了目前我国近一半的城市人口,在城市化进程中举足轻重。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加快发展https://www.xmlib.net/ztxx/ggwhfw/gjzc/ldrjh/201512/t20151231_110434.htm
9.困境与突破—社区图书室现状调研报告摘要:社区图书室建设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但是在实际运行中,社区图书室普遍面临着种种困境,作用发挥不够理想。文章以实地调研为基础,分析了社区图书室建设中面临的实际情况和困境及其产生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办法,着重从高等院校图书馆服务地方文化建设的角度,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 https://kjc.zbvc.edu.cn/info/1017/1429.htm
10.浅析地方志在地域文化研究中的作用澎湃号·政务澎湃新闻浅析地方志在地域文化研究中的作用 2017年创刊的《地域文化研究》发刊词将地域文化定义为:“我们观念当中的地域文化,是在一定自然地理范围内,经过长期历史过程形成的,为当地人民所熟知、所认同,带有地方文化符号特点的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具体说地域文化是特定区域的生态、民俗、传统、习惯等文明表现。带有地方文化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3681551
11.与保护传统文化的作文8篇(全文)于泉州南音这一文化遗产的保护、挖掘、继承和研究,政府一直处在中心位置,近十年来,各种活动层出不穷,为了南音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作用。而学术界也对南音曲目进行搜集、整理。由小方面可以看到,南音依然活在我们的生活中,而大方面则可以看到,南音在被越来越多人接受与了解。从而总结出,南音的现状还是很好的,在弘扬https://www.99xueshu.com/w/filep75a306w.html
12.中国宗教杂志国家宗教事务局主办2017年第12期中国优秀期刊遴选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社科双效期刊中国科技期刊优秀期刊北大图书馆收录期刊 主要栏目: 特稿时评理论专题人物专栏法治交流论坛文化研究悦读基层工作宗教知识史鉴胜迹生活艺苑 投稿咨询 加急见刊 杂志订阅 期刊首页 分期目录 免费咨询 宗教工作进入新时代 关键词:宗教工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工作系https://www.youfabiao.com/zhongguozongjiao/201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