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为道略演艺春节期间“热闻新读”系列第4篇。
其一,伦敦西区剧院代表“表层的物质文化”,伦敦共有约百余家剧院,在西区以夏夫茨伯里和黑马克两个方圆不足1平方英里的弹丸之地上,就挤满了40多家剧院,加上周边几条街区的剧场,西区一带有大小剧院60多家。行三五步,就可见一个挂着“TheatreLand”标志的建筑,不愧为“剧场之地”的名号。这次很幸运,我居住的酒店就位于伦敦著名的园林广场——“罗素广场”,距离西区剧院群落的中心地段非常近。音乐剧《猫》中魅力猫要登上“九重天”就必须先越过“罗素酒店”,英国诗人艾略特用“上上上飞越罗素酒店,上上上直达云霄”提示出了全剧的结局,过去不知道为什么一定是罗素酒店,如今才得知原来诗人艾略特在位于罗素广场24号的费伯书局工作了40年,罗素酒店应该算是周围的高层建筑了。
其二,以伦敦剧院协会(TheSocietyofLondonTheatre)等为代表的行业管理机构,及其健全的演出经营管理机制和制度是英国音乐剧生态健康运营的保障,代表了伦敦西区中层的“制度管理层面”。
其三,规范的以演艺企业为载体的规范的市场行为反映着音乐剧“行为文化”层面。
其四,“文化价值观念”则是代表着音乐剧城市文化的最高层面。伦敦是一个活力四射、生机勃勃的多元文化城市,就好像现代化大楼、伦敦塔桥以及低矮地平线传统的建筑可以友好相处一样,音乐剧作为伦敦的城市文化也具有多元文化这个内核,既融合了伦敦多元的种族、宗教和文化特色,也体现了传统与现代的交融。
据悉,伦敦的文化奥运计划也要突出多元文化。我们不妨具体分析一下伦敦的音乐剧文化构成。完整、健康、多元的音乐剧演出市场至少应该包括以下五个主体:
创作主体——创作班子(团队);
表演主体——演员(与经营主体保持着密切联系);
经营主体——演出经纪公司和剧场(与演出团队一道形成演出产业链);
消费主体——观众;
监管主体——政府和行业协会等。
一、英国音乐剧现状分析:“主流”与“多元”的平衡
一个与纽约百老汇齐名的世界戏剧中心,每天都有几十部最IN的音乐剧在上演。当前西区正在上演的剧目共有几种类型,其一,美国经典音乐剧的复排,其中包括黄金时代的著名音乐剧《音乐之声》《旋转木马》等,摇滚青春音乐剧《油脂小子》、概念音乐剧《芝加哥》、“经典同志音乐剧”《一笼傻鸟》等。其二,美国当代音乐剧的移植,比如90年代以来持续上演的迪斯尼音乐剧《狮子王》,近年上演的《可爱Q大街》《邪恶女巫》《火腿骑士》《发胶星梦》《泽西男孩》等。其三,英国经典音乐剧的复排,比如《奥利弗》、《日落大道》等。其四,英国巨型音乐剧时代以来持续上演的作品,如“八十年代四大音乐剧”还有《悲惨世界》《剧院魅影》仍在上演,以及英国80年代一直上演至今的本土经典剧《兄弟情仇》等。其五,英国当代音乐剧的新创,如《比利的芭蕾梦》《震撼你心》《佐罗传奇》等。其六,英美以外国家合作制作的音乐剧,比如《沙漠妖姬》《西游记》等。由此可见,经典复排和推陈出新是伦敦西区成为巨大“磁场”的法宝,西区其实是英国本土音乐剧和美国音乐剧的天下。
音乐剧的创作反映着一个国家“深层的观念文化”,体现为本国、本民族的核心价值观,以及城市精神、城市本质内涵为核心的价值体系。在西区,最大的感受来自两个不同的方面。一方面,英美文化的相似性构成了音乐剧的“英美综合文化”,使得百老汇和西区音乐剧面貌最大程度的相近,题材没有英美,甚至欧美的界限;他们互相借鉴,长期合作。英国音乐剧市场的多元化主要体现在:经典剧目和新创剧目的同场竞技,以及欧式风格、美国特色和异域风情的竞相展示,主要类型包括:经典复排剧,根据电影改编的音乐剧,沿袭传统音乐剧形式的音乐喜剧;有既歌又舞的音乐剧,有只舞不歌的音乐剧,也有只歌不舞的音乐剧;有视觉奇观的舞台秀,也有体现了先锋实验性的后现代音乐剧等……当代文化的相似性还体现在不少剧目中都承载了自由主义精神和对自我价值实现的不懈追求等。而且,英美音乐剧人都在呼吁希望音乐剧能够更多体现现实精神和创新精神,而不仅仅是“复排剧”或“同一题材变换形式后翻来复去的出台”。
二、英国音乐剧演员的培养:以“职业素质”为目的
在伦敦,选拔音乐剧演员的体制和演员的竞争体制非常健全,有不少非常著名的戏剧学校和音乐剧演员培训基地,比如LSMT等,这里孕育了无数成功的音乐剧演员。这些学校都有哪些特色呢通过对位于伦敦南面的城市埃普索姆的莱恩戏剧学院(LaineTheatreArts)的短期访学,我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该学校受舞蹈教育培训委员会(CouncilforDanceEducationandTraining)认证,并受英国儿童、学校和家庭部(原来的教育与技能部,简称DCSF)资助。
其一,英国音乐剧学校最大的特色就是和西区剧院的直接联系,所有师资力量大都就职于西区剧院,表演经验丰富,主要由“常任教师”和“客席教师”构成;学生来自世界各地,以欧盟国家为主,背景各不相同,年龄大约在15到25岁之间。学生毕业后也能够直接效力于英国西区,由此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产业链。音乐剧毕竟是一个应市场之需而生的产业,音乐剧演员没有“终身制”,“音乐剧活动剧组”是“养戏不养人”,也不会以“培养演员”为己任,核心是直接找到最合适“角色”的成熟演员。每一个剧组更像是一个“有限责任公司”,演员考入了哪个剧组,才会有一段时期的职业饭可吃。剧目获得成功,才会有循环不断的演出。可见,音乐剧表演应属自由职业。因此,这些学校以职业培训(VocationalCourse)为主,一般都不属于学历教育,名义上可能是“大学”,也能获得证书“NationalDiploma”,但不强调学位“Degree”。比如莱恩戏剧学院就根据学生长项,让学生自选舞蹈或音乐剧证书类型。如果继续学业,也可以获得英国密德萨斯大学(MiddlesexUniversity)“戏剧与剧院艺术”专业的本科文凭。
其二,课程设置非常完善,而且也极富欧洲特色,力求培养优秀、全面的“三位一体”的演员。就剧场效果来说,舞台上演员的身体形态和声音是最具感官性的。最初培养目标要达到:唱得很好,会跳;或是跳得很好,会唱;不过,无论是偏重唱还是跳,会表演才是关键。因此,笔者的概括是:舞剧演员是会表演的舞者;歌剧演员是会表演的歌唱家;而音乐剧的演员则应该是会唱歌、会跳舞的戏剧人。不过,首先我要介绍舞蹈课程,英国老师再三强调,因为舞蹈能力对于未成年人是最为基础的条件,而声乐和戏剧表演能力都可以在成年后补足。
2.声乐课程(Singing):基础是“意大利美声”(BelCanto),其他为拓展。音乐剧培训的声乐课程的第一步是“声乐技巧”(Technique)训练,声乐技巧有贯通标准,但也不是很统一;主要训练学生们掌握正确的发声方法,包括歌唱的呼吸方法(比如“横膈膜的气息联系法”呼吸法DiaphragmaticBreathing)、声音共鸣的方法(比如BlendingOfHeadAndChestVoice)、拓宽音域的方法(ExtensionOfRange)、形体配合法(Posture)、声带与音色变化的训练法等,正如歌王卡罗索所言,声乐艺术应具有“有强有弱的声音”(共鸣)、“有音色变化的声音”(声带)、“有感性的声音”(呼吸)。配合第一学期的大班教学和第二学期的小班教学,“声乐技巧”主要包括“合唱”、“重唱”和“独唱”的训练。第二步是音乐剧中曲目的实际演练(ActingThroughSong),尤其注重有说服力的戏剧情绪的配合,更是一种表演训练。第三步是声乐类“应试课程”(AuditionTechnique),这是模仿西区音乐剧“选角考试”的系列课程,目的是根据学生们自身条件选择尽可能多元的音乐剧曲目,经过训练,学生们都有了一整套属于自己的“应试曲目集”。
3.戏剧课程(Drama):基础是“英国戏剧”,其他为拓展。培养目标是确保学生掌握多元的表演风格,以及迅速理解剧本的能力,第一步侧重于当代剧目的即兴表演训练;第二步侧重于经典剧目进阶训练,先用“RP”英式标准口音(ReceivedPronunciation),然后再用美式口音进行练习,之后有一个非正式的戏剧展示表演;第三步针对单个学生进行“独白类”训练,学生可以邀请其他同学共同表演;第四步类似“应试课程”(AuditionTechnique),主要培养学生应付各类“角色招考”的挑战,每位学生在课程结业后,都应该完整掌握一个角色。
4.剧目课程(Performance):这是一种整合表演课程,首先是针对每一位学生进行曲目选择课程(Portfolios),主要为面向同学、老师、专家们或更多群体的表演汇报课程(PerformanceClasses)作准备。第二步是音乐剧合作创作课程(Ensemble/Presentation),主要培养学生们与导演、作曲、设计师等合作创作的能力,完成作品彩排。每个学期末,学生们要面向公众进行正式演出,学年结束时会有一台更大的表演展示,此时学校一般都会安排学生在校外正式剧场进行演出(与商业演出不同)。剧目课程中还有一类非常特殊,即西区音乐剧观摩(TheatreVisits),学生们除了每年至少三到四次观摩现场演出外,还会在第二天安排演职人员面对面问答会。
5.职业课程(Profession/EmploymentProspects):这门课程非常重要,从细微处入手,使学生们掌握展开职业生涯的诀窍,比如作为一名“自由职业演员”(SelfEmployedperformer),如何制作职业简历,如何处理社会保险、税收等,如何成为演员公会成员等。毕业之际,西区的演出代理会直接到学校来,根据学生们的“曲目单”(Portfolios),给学生们逐一传授“选角经验”。
三、英国音乐剧演出制作分析:以“营利”为目的
西区制作人都有他的“招牌”,有的制作人注重明星效应,有的专推前卫戏剧,有的经营跨国剧作等等。比如世界级的音乐剧制作人卡梅龙·麦金托什(CameronMackintosh)在西区不仅制作音乐剧,也制作戏剧或其他演出等,不过让人记忆深刻的仍然是他制作的音乐剧。另外,麦金托什同时拥有几重身份,他既是“演出制作商”,也是“剧院经营商”,正在上演《泽西男孩》的“爱德华王子剧院”,以及上演《妈妈咪呀》的“威尔士王子剧院”,上演《悲惨世界》的女王剧院、上演《可爱大街》的尼欧·考沃德剧院等7家著名剧院都是他的产业,其中两家拥有产权,其他5家长期租用。
四、英国音乐剧观众群体分析:以“吸引观众”为宗旨
高水准的表演艺术使英国的旅游业受益匪浅,剧院是游客游览伦敦的一项重要内容。有三分之二的外地游客将看演出列为他们到伦敦的重要原因,有四分之三的海外游客将观赏演出,列为伦敦旅游的重要项目。伦敦剧院协会相当看重观众对于西区剧院产业的重要性。其一,西区戏剧演出的信息随处可见,机场,酒店,报亭,车站到处都有,让每一个抵达伦敦的观众都可以感受到戏剧的氛围。他们还挖空心思,开发各式各样的剧院游览,设计了各种路线,详细介绍各个剧院的历史和特点。在过去的7年里,伦敦戏剧之旅(LTT)通过将旅行转变成独特和令人兴奋的教育体验,彻底改革了“伦敦戏剧旅行”的观念。目前主要包括“从电影到伦敦西区舞台之旅”、“安德鲁·劳埃德·韦伯的音乐剧之旅”、“《兄弟情仇》之旅”、“《音乐之声》之旅”、“音乐剧时光”等主题游。这些主题旅游不仅能让旅游团队欣赏到伦敦最出色的音乐剧,同时,它还能让人们亲身参与到与演员或者伦敦西区主要的声乐教练进行的令人兴奋的实用专题讨论会中。其二,西区售票网络十分完善。
五、伦敦西区剧院与伦敦剧院协会
结语:在市场中打造的音乐剧
音乐剧不是古典文化,不是农业文化,不是精英文化,而是一种现代都市娱乐文化产品。无数事实向我们证明,一切违背经济规律的经济行为终将是失败的。当我们的音乐剧行业尚无起码的市场土壤时,任何头脑发热只能是极为短视的商业行为,而这样的短视将给音乐剧在中国的发展留下许多难以医治的疾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