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浪微博上,他们被提及超过5600万次。人人想做他们的朋友,但没人喜欢他们。他们对奢华的热衷成为全球奢侈品行业的支柱,他们也因品味差而遭鄙视、嘲笑和抨击。
但是,在当今中国社会,了解“土豪”很重要,迎合“土豪”的口味有利可图,有“土豪”朋友合理划算。跨国公司很清楚这一点。9月20日,苹果推出一款金色版智能手机。最初有人不相信苹果居然变得如此俗气,但这款手机在中国相当抢手,并衍生“土豪金”的称呼——甚至上了国有媒体头条。
事实证明,单有财富是空洞的,但它对于任何机会或影响力而言都不可或缺。难怪中国人厌恶“土豪”,但在日益艰难的社会阶梯上,跟“土豪”拉关系(最好是嫁入“土豪”家)仍是一种令人羡慕的捷径。
Dama对应汉语:大妈
“带动金价上涨的一个主要因素是中国国内对黄金的购买需求。这其中,中国大妈的购买力不容小觑。”根据中国黄金协会8月12日发布的数据,今年第二季度,中国国内黄金消费量达到385.5吨,创下新高。
一名业内人士指出,“中国大妈绝对是黄金抢购潮中的主角,她们很久没有见到金价如此低,对她们来说,这是一种巨大的吸引力。”
《牛津英语词典》有意收录Tuhao、Dama
“土豪”和“大妈”都是今年中国网络上当之无愧的热词。“土豪”这个词早就存在于汉语体系中,原本指横行乡里的地主,但如今这个词主要指用于描述富有(豪)但没有文化(土)之人。
近日,英国广播公司BBC专门为“Tuhao”一词做了一档节目,介绍了它的词源、词义以及风靡一时的原因。而年初,“大妈”的汉语拼音“Dama”也登上了《华尔街日报》,被称为“影响全球黄金市场的一支生力军”。
是汉语影响力体现还是西方式嘲讽?
有网民说,“土豪”有望入牛津词典,貌似展现了中国文化在世界上的影响力越来越强,但却不能令人引以为豪,它所延伸的负面涵义不能不令国人汗颜和警醒。这样的词语受到西方热捧,恐怕还带有一些揶揄甚至嘲讽的成分。
对“土豪”这个似曾相识的词语,国人的心态比较复杂,审视、欲拒还迎、羡慕嫉妒恨……其背后的本质,本不是对财富的争议,恰恰掺杂了对贫富分化的无奈,以及对社会公平正义的诉求。大众在大面积互贴“土豪”标签的同时,弥漫的是戏谑、调侃、失落、无助,作为一个旧瓶装新酒的词语,“土豪”生动而全面地反映了大众矛盾而纠葛的心态。
“大妈”这个词,伴随着黄金价格的起起伏伏而频繁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大妈”身上附着了许多农业文明尤其是小农经济的因子,而大妈们在现代市场中的矫健身姿诠释了一种别样的风景。但在西方的解读中,“dama”更多被赋予了一哄而上、保守贪婪、世俗盲目的负面信息。或许,现在的西方无法忽视中国日益强大的影响力,面对“dama”时心态自然复杂了许多。
专家认为,中文词汇收录进主流英文词典反映出这个词汇在当今语境中的影响力,但它能否在今后的文化交流中起到更大作用却是另一回事。牛津大学出版社双语词典项目经理朱莉·克里曼也说,伴随着中国在全球影响力的日益提升,越来越多的中文流行词有望被收录在词典之中,但是这些词语能否在英语中像它们在中文中一样发挥影响力,还有待观察。
这些中文热词在全球走红
像“dama”这类从另一种语言中“借”来的词,通常被称为“借词”,在语言学上不是一个新现象。
近代以来,中文词汇借来了不少英语单词,如“拷贝”、“酷”、“可乐”等。这些外来词生动形象,既保留了英语词原有的发音,又有中文表意的特点,词语的内在含义一目了然。
同时,取自汉语拼音的英语单词近年也频频在海外媒体的报道中露面。10多年前,外国人就对“guanxi”(关系)一词津津乐道。不同于英语中的“relationship”,“guanxi”特用来描绘中国社会独有的复杂关系网。后来,此词甚至被收录进了英美国家的商学院教材《RulesandNetworks》中。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英国《经济学人》把中国未婚男士译成“guanggun”(光棍),《纽约客》把中国激进年轻人译为“fenqing”(愤青),央视的英语网站将在海外的中国消费者译成“chinsumer”……
chengguan对应汉语:城管
新词起源
例如,英国《泰晤士报》23日以“中国手册传授如何打人不见伤”为题报道称,这本“官方出版物”的若干细节被一名公职人员在网络上曝光。《泰晤士报》认为“chengguan”是“中国地方执法者”,“他们在执行任务过程中常常会卷入一些公众冲突事。”。印度媒体解释称,“‘chengguan’主要的任务就是驱赶街头无照商贩,以及检查各类许可证”。而英国《卫报》认为,“chengguan”是指“一些处理轻微犯罪和无序状态的政府雇员”。
gelivable对应汉语:给力
“‘给力’是两个汉字‘给’(Gei)和‘力’(li)组成的,字面含义是“给予力量”,但是它现在广泛用作形容词,形容什么东西很‘酷’。”
guanggun对应汉语:光棍
taikonaut对应汉语:中国宇航员
特指中国宇航员——“taiko”源自“太空”,后缀“-naut”指“驾驶员、操作员”。按国际惯例,拥有载人技术的国家都能享受一个专有名词。目前除“taikonaut”之外,只有特供美国的“astronaut”和特供俄罗斯的“cosmonaut”。
这个象征中国航天探索新成就的新单词,其诞生却比2003年10月中国第一位宇航员杨利伟进入太空更早。维基百科介绍,马来西亚华人赵里昱于1998年3月创造了“taikonaut”这个英文词,首先在newsgroup里使用。几乎同时,陈蓝(ChenLan)在其个人网页“GoTaikonauts!”中也使用了这个词。从此,这个词就被西方媒体普遍用来称呼中国的航天员。
除了从汉语借来的新词汇,取自中文语法结构的“中式英语(Chinglish)”,也带动了越来越多的流行语。全球语言监测机给予了中式英语高度评价,认为中式英语是一种“可喜的混合体”。
人山人海
Peoplemountainpeoplesea
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Goodgoodstudy,daydayup
好久不见
longtimenosee
(下转B04版)
(上接B03版)
牛津收录汉语外来词破千?只是国际玩笑
2010年年底,一则据说是来自外媒的消息,引发国中诸多文化人的感慨。据说,到2010年末,牛津英语词典收录汉语外来语突破1000条,包括“不折腾(buzheteng)、人肉搜索(humanfleshsearch)、三俗(threevulgarities)”等在内的流行语均赫然在列。
事实上,牛津新词编辑专家在考核一词究竟能否收录进最新版的牛津英语词典并在全世界发行,是非常严谨、慎重的。牛津英语词典在线支持经理罗斯表示,这与该词的特定文化、历史背景,以及在世界上的影响力有一定关系,并且要考证该词是否在英语中广泛使用并流通。
“新词既要符合当下的潮流特质,又要有一定的语言使用寿命。”罗斯强调说,“在英国,要让一个词进入词典,必须12位最专业的语言学者组成评审团对该词进行反复评判。”
中文热词走红不等于“汉语强大了”
这些年来,类似“汉语强大了”之类的乐观假新闻并不鲜见。早在2008年,就有消息称,牛津英语在线词典将上海常用词“嗲”收入,据说,“dia”因为上海这个国际大都市的知名度而被收录。事后证明,这不过是一名大学生的恶搞而已。
牛津大学出版社新词高级编辑费奥娜介绍,迄今为止,牛津英语词典共收录了245条汉语外来词。其中包括风水(fengshui)、筷子(chop-stick)、干部(ganbu)等词,中国的货币单位“角”(jiao)也有收录。
资料显示,1600年前,仅有typhoon(台风),li(里),litchi(荔枝)等6个中国制造的词汇被收入牛津;17世纪增加了31个,18世纪又有44个词杀入英语家族,19世纪达到112个词,而上世纪截至1992年,新词又增加了152个。
当下的中国,在地球村中是一个日益重要的存在,不由人不重视甚至于“另眼相看”,中文热词进入英语,当然也就顺理成章。不过,由于西方中心论依然根深蒂固,西方人往往用“他者”的眼光,使一些来自中文的热词增添了一些揶揄甚至偏狭的成分,有时甚至就是一种有意的误读与重构。因而,面对这种“热”,我们不能一厢情愿地认为,这就是中国热、汉语热。
牛津词典收录的经典汉语外来词
易经I-ching
关系guanxi
衙门yamen
孔子Confushion
点心dimsum
近年来牛津年度“热词”一览
《牛津英语词典》由牛津大学出版社发行,被视为是世界上最权威的英语辞典。该辞典从1857年开始编撰,搜集并收入1000多年以来的英语词汇,在1888年初出版第一分册。此后《牛津英语辞典》与时俱进,内容不断充实,到现在每三个月就会更新一次。2004年,牛津出版社正式推出年度“热词”。出版社追踪当年英语词汇的变化,经过编辑投票,挑选最能反映当时社会流行和公众情绪的词,作为年度“热词”。
2013
selfie“自拍”
在网络博客中用于表述上载拍摄自己的照片。
2012
omnishambles“一团糟”
用于描述由于管理不善而造成的一连串失误导致的混乱局面。
2011
queezedmiddle“被挤压或夹扁的中央或中间部分”
形容生活艰辛的中产阶层。
2010
bigsociety“大社会”
2009
unfriend“删除好友”。
这是“脸谱”等社交网站中常用的词语,意思是“把某人从好友列表里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