辞趣,是修辞学中一个相当活跃的成员,是修辞发挥作用的重要途径。近几十年来,有不少学者对辞趣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但相比对修辞学其他成员的研究而言,辞趣还未受到应有的重视。
纵观辞趣研究,我们可以得到以下共识:辞趣是由词语的意义、声音文字的形貌、书写款式所造成的富有表现力的情趣,大致可分为意趣、音趣、形趣三种类型。
二、辞趣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近年来,汉语国际教育兴旺发展,学汉语的人数每年都保持较大增幅,有些国家和地区的汉语已经走进了小学甚至幼儿园。作为对外汉语教师,我们看到这一片大好的形势的同时也应该敏锐地注意到隐藏在背后的实际问题。2011年6月,笔者受国家侨办委托来到印尼泗水担任汉语教师,在实践中感受到了教授汉语的挑战性,其中一大难题是学生认为汉语“boring”。要改变汉语课堂枯燥无味的现状,需要老师多花心思,将教学内容通俗化、趣味化。
在解决以上难题的过程中,辞趣发挥了重大作用。巧妙的借助辞趣开展汉语教学,会让课堂生动活泼、妙趣横生,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汉语是一门生动形象、千姿百态的语言。学生应该接触和学习活的语言即交际语言,修辞作为语言交际活动中的一种伴随现象为交际语言增色不少,修辞中的辞趣更是让语言产生了一种别样的情趣,富含情趣的语言更易被学习者接受。下面就结合笔者的教学经验,从形趣和音趣两个角度来介绍辞趣与对外汉语教学结合方法和实例。
三、辞趣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一)音趣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音趣是词语声音所体现出的情趣,声音的世界是丰富多彩的,汉语世界的声音是有规律可循的声音,词语的声音不仅指读音还指声调、韵调和轻重音。谭永祥先生把音趣分为了四类,同音异义趣、异音同字趣、韵趣、拗趣,下面就以此为纲谈谈音趣与对外汉语教学的结合。
1.同音异义趣
(1)利用数字谐音。一到十的数字发音简单好记,在教授其他词或短语的时候,可以借助这一工具,利用谐音巧妙诙谐地教学,可以帮助学生简单巧妙的记住词语的发音。不过能用上数字谐音的词和短语在数量上不是太多,谐音也并非音完全一致,所以教师应该把握好这个度,让谐音在辅助教学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常见数字谐音举例:885(帮帮我)、520(我爱你)、555(呜呜呜)、88(拜拜)、95(救我)、1314(一生一世)、0376(您生气了)、0837(您别生气)、786(吃饱了)、1414(意思意思)等等。
歇后语分为谐音歇后语和逻辑推理歇后语,谐音歇后语体现了同音异义趣,是辞趣的一种表现方式。
常用的谐音歇后语举例:孔夫子搬家——尽是输(书);小葱拌豆腐——一清(青)二白;外甥打灯笼——照旧(舅);山上滚石头——实(石)打实(石);猪八戒拍照——自找难堪(看)。
2.异音同字趣
异音同字的现象在汉语中较为常见。一个字有不同的读音,读音不同,意思也不同,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多音字”。
在教授多音字的时候,可以利用一些有趣的短诗来巩固学生对多音字的理解,带领学生找到正确的读法并领悟其中的意思,会给学生学习的成就感和动力,也会让枯燥的语言教学别有一番风味。
例如:种菜种,种,种,种,种来种种好。种菜种,种种种,种来种种好。种菜种,种种种来种种好。(摘自《趣味语言》112页)
教授多音字“种”后,教师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给句子注音,可以小组讨论完成,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汉语的积极性。
3.韵趣
韵律在不同的语言之间是共通的,押韵的内容读起来朗朗上口,听起来和谐悦耳,便于传诵和记忆。特别是在少儿汉语教学中,教学内容尽可能多的押韵,学生学起来积极性会更高。
在教称呼的时候,可以引入《称呼歌》。
爸爸的爸爸叫什么?爸爸的爸爸叫爷爷。爸爸的妈妈叫什么?爸爸的妈妈叫奶奶。
爸爸的哥哥叫什么?爸爸的哥哥叫伯伯。妈妈的爸爸叫什么?妈妈的爸爸叫外公。
妈妈的妈妈叫什么?妈妈的妈妈叫外婆。妈妈的兄弟叫什么?妈妈的兄弟叫舅舅。
童谣或儿歌有着好听押韵的歌词,有着欢快的节奏,在少儿汉语教学中一直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教师可根据所学的生词和句子结构自编押韵儿歌帮助学生轻松掌握所学内容。
(二)形趣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对于形似字,可以根据它们的区别编一些幽默的故事来加深学生的印象。如:“干”戴了眼镜就是“平”,“呆”子头朝地就变成了一棵“杏”树,“古”长出头发就成了“舌”,“乒乓”在该死的战争中都丢了一只腿等等。
对于较难识记的汉字,可以编一些顺口溜来帮助记忆。如:美,羊字没尾巴,大字在底下;蒜,二小二小,头上长草;回,四四方方两座城,小城藏在大城中;匹,三面有墙一面空,有个幼儿在当中等等。
学习汉字之后,可以借助一些有趣的谜语来巩固汉字,同时增强学生学习汉字的积极性。
四、小结
任何事物的生命力都体现在运用中,辞趣亦如此。随着实践的深入,辞趣与对外汉语教学结合的路子肯定会越来越宽广。本文主要讨论了直观的音趣和形趣与对外汉语的结合,对于意趣未做深入分析,期今后能有更多这方面的感悟。
【参考文献】
[1]陈望道.修辞学发凡[M].上海教育出版社,1984.
[2]吴世文.修辞格论析[M].上海教育出版社,1986.
[3]谭永祥.汉语修辞美学[M].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2.
[4]陈望道.陈望道语文论集[C].上海教育出版社,1980.
空梭子补网——没法治(织)
空棺材出丧——目(木)中无人
空蒸笼上锅台——争(蒸)气
肩膀上放烘笼——恼(脑)火
线板上的针——憋(别)着
春天的果园——有道理(桃李)
年龄望田头——特地找差(岔)儿
玻璃菩萨——清楚人(神)
赵匡胤卖包子——御驾亲征(蒸)
赵匡胤流鼻血——正(朕)在红
挖了眼的判官——瞎管(鬼)
城隍庙的鼓——鬼瞧(敲)
城隍老爷的马——不见奇(骑)
城隍老爷的胡豆——鬼吵(炒)
城隍老爷戴孝——白跑(袍)
药店里的甘草——少不了的一位(味)
药铺里开抽屉——找玩(丸)
茶食店里失火——果真(燃)
茶馆里招手——胡(壶)来
草把作灯——大意(芯)
草泥塘里翻泡——失笑(酵)
草帽子当锣——想(响)不起来
草滩失火——留情(青)
荞麦皮打浆糊——两不沾(粘)
荆条棵上挂鞋底——扯(刺)皮
带马桶坐大堂——赃(脏)官
树小荫凉少——呼应(罩影)不到
树倒了——没影(荫)
咸肉汤上面——不用言(盐)
咸盐吃多了——虽然闲(咸)事
咸菜烧豆腐--有言(盐)在先
咸菜煮豆腐——不用多言(盐)
咸菜蘸大酱——太严(盐)重了
歪头和尚拜忏——不对劲(颈)
面条点灯——犯(饭)不着
泥水匠整耗子——对付(眼)了事
泥水匠无灰——专(砖)等着
泥水匠招手——要你(泥)()
泥水匠的瓦刀——光图(涂)外表
泥菩萨身上长草——慌(荒)了神
泥鳅打鼓——乱谈(弹)
春花秋月---春天的花朵,秋天的月亮。泛指春秋美景。
春花秋实---见“春华秋实”。
春和景明---春光和煦,风景鲜明艳丽。
春寒料峭---料峭:微寒。形容初春的寒冷。
春光明媚---明媚:美好,可爱。形容春天的景物鲜明可爱。
春光漏泄---柳枝泛绿,透露了春天带来的信息。喻指秘密或男女的私情被泄露出来
春风雨露---像春天的和风和雨滴露水那样滋润着万物的生长。旧常用以比喻恩泽。
春风沂水---原意是大人和儿童在沂水洗个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风。指放情自然,旷达高尚的生活乐趣。
春风一度---度:次,回。比喻领略一番美妙的生活情趣。亦借指男女合欢。
春风野火---比喻迅猛之势。
春风夏雨---春风和煦,夏雨滋润,足以养育万物。常比喻及时给人以教益和帮助。
春风满面---春风:指笑容。比喻人喜悦舒畅的表情。形容和霭愉快的面容。
春风化雨---化:化生和养育。指适宜于草木生长的风雨。比喻良好的薰陶和教育。
春风和气---春天和煦的春风吹拂着人们。比喻对人态度和蔼可亲。
春风风人---和煦的春风吹拂着人们。比喻及时给人以良好的教育和帮助
春风得意---旧时形容考中进士后的兴奋心情。后形容职位升迁顺利。
春蚕到死丝方尽---丝:双关语,思的谐音。比喻情深谊长,至死不渝。
春冰虎尾---踩着老虎尾巴,走在春天将解冻的冰上。比喻处境非常危险。
吹皱一池春水---原形容风儿吹指水面,波浪涟漪。后作为与你有何相干或多管闲事的歇后语。
触手生春---一动手就转成了春天,富有生机。形容技术高明神奇。
齿牙春*---形容爽朗地大笑。
长春不老---犹言长生不老。
笔底春风---〖解释形容绘画、诗文生动,如春风来到笔下。
白雪阳春---指战国时代楚国的两支高雅歌曲。比喻高雅的诗歌和其他的文学艺术
能力训练频道为大家整理的带春字的成语,供大家阅读参考。更多阅读请查看本站能力训练频道。
着手成春---着手:动手。一着手就转成春天。原指诗歌要自然清新。后比喻医术高明,刚一动手病情就好转了。
雨后春笋---指春天下雨后,竹笋一下子就长出来很多。比喻新生事物迅速大量地涌现出来。
有女怀春---谓少女爱慕异性。
有脚阳春---承春:指春天。旧时称赞好官的话。
沂水春风---沂水:河水名,在山东省曲阜县境内,孔子出生地。春风:春天和暖的风,比喻良好的熏陶和教育。来自沂水的春风。比喻深受孔学的教育与熏陶。
一室生春---整个房间里充满了愉快欢乐的气氛。
一年之计在于春---要在一年(或一天)开始时多做并做好工作,为全年(或全天)的工作打好基础。
一场---比喻过去的一切转眼成空。也比喻不切实际的想法落了空。
阳春有脚---用以称誉贤明的官员。
阳春白雪---原指战国时代楚国的一种较高级的歌曲。比喻高深的不通俗的文学艺术。
杏花春雨---初春杏花遍地、细雨润泽的景象。
万古长春---万古:千年万代,永远。永远像春天一样,草木翠绿,生机勃勃。比喻人的精神永远像春天一样毫不衰退或祝愿好事长存。亦作“万古长青”、“万古常青”、“万古常新
桃李春风---比喻学生受到良师的谆谆教诲。
如坐春风---象坐在春风中间。比喻同品德高尚且有学识的人相处并受到熏陶。
(一)老杨公
(二)耍花楼
(三)咸水歌
二、传承思考
三、结语
恩施民歌具有其他地域民歌所具备的基本特征。音韵特征上,有谐音、叠音、叠韵、押韵、语调、停顿、音节、音律、节奏、儿化等。词汇特征上,有衬字、衬词、方言、古语、隐语、惯用语、歇后语、谚语等。语法特征上,则根据表达需要灵活运用整散句、长短句、省略句,甚至特殊的倒/顺装句等,从而形成颇有趣味的句式。它们在特定的语境中呈现出特别的美学色彩、情感色彩和思想内涵,体现出少数民族特有的民族心理、民族情感和民族文化。本文重点论述恩施民歌的儿化与衬(字)词包蕴的美学意味。
一、儿化之温婉美
儿化,常被看作普通话的重要特征。地理位置上,恩施南北与湘粤、中原交界,东西与荆楚、川蜀相连,是东西南北语言交汇带。从大的语言支系分,属于西南官话。多年来由于人口迁徙和民族融合,其语言汇集了川方言、湘方言、楚方言以及官话腔调,产生了带有本土特色的恩施话,即恩施方言。恩施方言有大量发音与国家推广的普通话相同或接近,而且南部其他方言区很少有的、很难念的卷舌音r也说得标准,儿化音数量多,言语优美,娓娓动听。事实上,儿化音常见于恩施人的生活用语,常见的诸如花儿、姐儿、老头儿、瓜子儿、板凳儿等等,其他地方不带儿化的恩施也常用,如绳儿、桶儿、您儿(对别人的尊称)、王某儿(姓王的人)、滴噶儿(一点点)、廊场儿(地点)……。恩施歌谣中有大量儿化音,用在不同位置、不同场景就会产生不同的美学效果。
例如《有钱难买青春时》
唱个歌儿多心闲,
人到三十无少年,
树老一年枯一枝,
人老一年添一岁,
有钱难买青春时。[1]
民歌中的劝诫歌并不少见,有很多是以比较端庄的态度来劝诫,显示其严肃性和教育性。本首民歌旨在告诫年轻人珍惜人生中最美丽最宝贵的青春时光。“歌”本是一个具有实体意义的独词,常作名词单独使用,必要时也与歌曲、歌谣、歌子、山歌或其他字连用,如《采茶歌》、《歌是郎的媒婆婆》、《山歌搭起鸳鸯桥》等。这里,歌谣舍弃了常规说法,用带有儿化的“歌儿”,以温婉的语气突出唱歌产生的趣味,进而达到感动人教化人之目的,弱化了训诫的严肃,使人在轻松氛围中接受教诲。《唱的歌儿句句甜》则表达了甜蜜的情感:
一个梨儿分十片,摆到姊姊桌面前。
……
唱的歌儿句句甜,一对八哥朝南飞。
当“歌”儿化后,浓情蜜意随歌扩散,爱慕之情意随之呈现。
恩施民歌常把细小的动物、水果、植物儿化,表达喜爱之情。如《五更鸡儿叫嘈嘈》、《蚕儿吐丝肚里牵》、《树上桃儿红满腮》、《石榴开花叶儿青》等从标题就能得知其内容的风趣。有些民歌也把庞然大物儿化,表达一种亲近感,或显示人的掌控力。如《新打船儿下陡滩》:
新打船儿下陡滩,
掌舵全靠几桡杆,
见嗒几多旋涡风,
过嗒几多簸箕滩。
日常生活中,船只是庞大物件,即使是小小独木舟也比一般器具大。可是,当歌谣把它儿化后,船只就变得小巧可爱了,犹如玩具容易让人驾驭。后面两句的“见”“过”配上衬字“嗒”证实船只力量的强大,能穿风浪斗险滩,同时从侧面证明人的胆识与气魄。
同一语词,使用儿化的场合不同,产生的情感效果也完全不同。
例如《催饭歌》
太阳当顶过,
口叫大师傅,
肚儿饿不过,
赶快加把火。
这里“肚儿”是儿化音,不用常规的“肚子”,表明催饭的委婉,还有一种柔和的亲昵感,让被催的人能愉快地接受,不产生逆反心理或者抗拒心理,心甘情愿地加快速度早点把饭做好。同是崔饭歌,不采用儿化,抒情者态度就明显不同。如《老板还在睡懒觉》的第二节这样唱:
太阳当顶心理潮
肚子饿得象瓜瓢
筲箕还在高挂起
甑子还在坐水牢
老板还在睡懒觉。
儿化音发音时舌头卷翘,喉颚协调合作发出圆润之音,故儿化很难产生高腔,延时也比较困难。这样,刚性的表示严厉情绪的浊音通过儿化就被软化,淡化了严肃性,语气温软,声音平和,容易产生亲切感、温和感。当儿化与衬字衬词连用,歌谣的抒情意味更加绵长悠远。
二、儿化与衬(字)词连用之情韵美
儿化与衬(字)词连用,产生的美学效果是多重的。如小调《雀儿歌》
合:一呀个雀子一呀个头呢,
一呀双眼睛黑似牡丹球呢,
一呀个尾巴儿吊在姐后头呢,
一呀双脚儿说是往前走呢。
男:你往哪里走哇?扯住你的手哇?
女:哥!
男:妹!
女:喂。
男:叫我、怎么、如何、舍得姣哇哎咿哟?
女:你也舍不得姣哇,你爱奴哪些好哇?
男:我爱十八姣哇,哟咿哟,
合:睡得花花儿香哎也。
这是一首情歌小调,用了大量的儿化音和衬字衬词表达男女间亲密追求的情感,语气柔和,音韵婉转,清丽。标题用“雀儿”,首句却用“雀子”,儿化和“子”都含亲昵、怜爱之意。开头的合唱中,又通过“尾巴儿”“双脚儿”两处儿化,展示雀儿之优美、轻盈、灵动,衬托女子之美,其中的儿化就使语气更加舒缓。分唱中,每一句用语气词结尾时都有变化,或是疑问,或是自问,或是他问,或是反问。它不是裸的硬邦邦的几个字“我爱你”,却采用呀、呢、哇、哎也、哇哎咿哟等衬字衬词表达亲切、真挚之情,延展歌词的内涵,丰富表现手段,深化歌词的情感。
中间一段的男声本就一句话,却在句中用了三处停顿,四个标号。男子要表明心迹,可又不便直言,激动的感情从断续、颤抖的声音,试探的带疑问的语气,平和、委婉的语调,简短明了的语词充分显明。声音、停顿、单词、语气都是情感和思想的流露。这些民歌没有文人作家创作的深思熟虑,一句话需要反复斟酌,雕琢润饰,很多是即兴发挥,脱口而出。在这首只有九行的歌谣中,能将说话技巧、情感表达、优美的语词完美结合一起,体现出民间语言的力量,民众的聪明才智以及民间的审美观念。其实,恩施民歌中类似歌谣并不少见。
再如《姐儿十八春》(小调)
姐儿十八春哟,咿儿哟哟也,
爹妈不放心哟,哟也哟咿也,
高大的院墙嘛,嘛利弯弯舍,
紧啊紧关门哟也。
墙儿几丈高儿哟咿哟哟也,
门儿几道销哟哟也哟咿也,
你就是神仙嘛嘛利弯弯舍,
也呀难得到哟也。
屋前打一望哟咿儿哟哟也,
来了一瓦匠哟哟也哟咿也,
只说是瓦匠嘛利弯弯舍,
捡呀捡瓦房哟也。
小郎设一计哟咿儿哟哟也,
明朝赶场去哟哟也哟咿也,
百货都不要嘛嘛利弯弯舍,
买呀买个梯哟也。
兰竹梯儿长哟咿儿哟哟也,
搭在屋檐上哟哟也哟咿也,
撬开头匹瓦是嘛利弯弯舍,
看到姐儿家哟也。
撬开二匹瓦哟咿儿哟哟也,
看到姐的脚哟哟也哟咿也,
姐儿脚上是嘛利弯弯舍,
穿的绣花鞋哟也。
撬开三匹瓦哟咿儿哟哟也,
看到姐的床哟哟也哟咿也,
看到床头是嘛利弯弯舍,
桂呀桂花香哟也。
小郎爬得高哟咿儿哟哟也,
接都接不到哟哟也哟咿也,
拿把椅子接嘛嘛利弯弯舍,
天哟天赐的哟也。
翻过一道墙哟咿儿哟哟也,
背后一火枪哟哟也哟咿也,
枪子落在嘛利弯弯舍,
大啊大腿上哟也。
跑下一条沟哟咿儿哟哟也,
背后几石头哟哟也哟咿也,
石头落在嘛利弯弯舍,
脚呀脚后跟哟也。
爬上一架坡哟咿儿哟哟也,
险些没跑脱哟哟儿哟咿也,
这号爹妈嘛利弯弯舍,
好呀好过火哟也。
这首民歌从形式到内容极富审美意味,而且在儿化和衬字衬词运用上十分典型。
衬字词的巧妙连用和排位,决定了这首歌谣形式的独特。歌谣中,每节的前两句均为11字,实词只有4-5个;第三句9字或10字,实词只有4个;尾句7字,实词只有3个。这就意味着:每节共38个字,有实际意义的实词只有17个,占小半;虚词有21个,占去多半。非常有趣的是:当实词不够而吟唱又不方便时,巧妙地使用儿化,使得句子顺畅顺口,长短相同。如“姐儿”“墙儿”“门儿”“梯儿”。一个“儿”字,让这些名词听起来更加亲切,即使是具有障碍作用的墙体和挂着几道栓销的大门也变得小巧,可爱,一把梯子就可以逾越。
儿化让大物小化,还带几分童趣和天真。歌谣的风趣就体现出来了。由此看出,歌谣的内涵不但可以通过少量的实词表达,还可以通过大量的虚词(起衬托作用的单词)和实词搭配,衬词或与实词连用,或单独放在句尾,于是每个句子都有了字数的长短变化、语调语气的变化、音调音节的变化以及含义的变化。语词有虚实,语调有轻重,语音有高低,语速有缓急,语气有刚柔,节奏有强弱,整首歌谣氤氲着妩媚、诙谐的情调,但又不失阳刚之气势与精神。儿化音和衬(字)词自身并没有实在意义,在歌谣中通过不同的排序和组合后,其意义在语词之外显现。即让歌谣产生了新的排列形式和组合形式,呈现了新的形式美。
第二,衬字和衬词使歌谣句式产生音韵美。这首歌里衬字衬词通过在句中的位置以及与他字的不同组合而形成不同的衬字组,并随着句式和意思的不同而变化。单个的衬字有哟、嘛、啊、呀四个,多个的衬词有也呀、哟也、哟呀、哟哟也、哟咿也、哟也哟咿也、哟咿儿哟哟也、哟哟也哟咿也、咿儿哟哟也、嘛利弯弯舍。衬字中,除“嘛”之外,其余三个单字都属于元音音节(零声母)。“清晰的元音能够表达微小、迅速、冲动、优雅之类的性质”[2],咿呀学语的幼儿最先就是从元音学起。元音声母语词保存了人类童年时期遗留的声音,发音简单自由,张口就来。发声时气流顺畅,音响单纯,响度高亢,音质清脆,可以随意延长。随着嘴唇张合的大小、撮口呼闭的角度、喉腔送气的远近变化,各种音调和声流就会不断产生。易学易懂,情趣盎然。而且各字词间可以随意搭配组合,生产新的语词语句,增添新的含义。
本歌谣后面几段的首句和第二句衬词字数相等,单字也相同,就是排列顺序不一样。首句句尾是“哟咿儿哟哟也”,第二句句尾是“哟哟也哟咿也”。“哟哟”是叠词,音色圆浑,语气平缓;“哟咿”是两个语气词,有两个声调,声音由圆浑趋向尖细,声调由平抑向上扬,最后用轻松的“也”字收尾。这里舌头和牙齿在发声中的作用就弱化了,声音主要有嘴唇和口腔控制。第三句中最为独特的衬词“嘛利弯弯舍”主要由辅音声母组成,语气强,语调重,表示一种对既成事实的描述状态,也伴有无可奈何之感叹。日常生活中,人们通常省略掉后面三个字,只用“嘛利”,有时放在句子中间表示一种语气或者态度。如“他嘛利搞得蛮好”,“他嘛利说都不说”,或者说“好嘛利”。“嘛利”声音明亮,两个字连读发音极快,一晃就带过了,不熟悉的人根本弄不明白啥意思。当与“弯弯舍”连用时,语气就舒缓许多,而且“弯弯舍”可以降解语速,延缓声音,调剂态度,声调音调的起伏缓急随之变化。歌谣中的每节都是遵循这样的规律变化,其节奏和旋律就显示出来。
第三,衬字衬词能调剂歌谣的情感变化,喜剧情节交织深刻的思想内涵。皮相看这是一首逗趣的情歌,用诙谐幽默的语言和语气演唱而成。首节里的“春”字用得相当巧妙,舍弃了惯用的表示年纪单位的“岁”“龄”,而用语义双关的“春”,是怀春、萌春,突出姐儿妙龄十八,正是春心荡漾、风华正茂、受人追慕时节。可是引发了爹妈的担心,害怕女儿遭受骚扰,将其紧锁于高墙大院。然而,越是关得紧,越是惹来青年男子的追慕。这里,“春”是诗眼,不仅照应歌题,也开启后文,为后文情感的发展和故事的发生做出良好铺垫。
怀春的妙龄女子引发年轻男子追求,因父母管得严,无法见面。小郎受瓦匠启发,就千方百计求爱。买来梯子爬墙揭瓦偷看女子,结果遭遇伤害。歌谣对小郎的“偷窥”心理和行为写得十分精巧。为了见到关闭在高墙深院里的姐儿,他舍弃了其他购物欲求,买来可以攀爬的梯子,冒险爬上高墙屋檐,第一次扒开第一匹瓦见到了姐儿的住房,成功的胜利使他更加大胆妄为,于是扒开了第二匹、第三匹瓦,甚至更多的瓦,于是看到了姐儿的脚、脚上的绣花鞋、床头的桂花香。扒开的瓦匹数量愈多,偷窥的洞口就愈大,看到的情景也愈多愈具体,愈是对情郎的勇敢予以夸赞,对女子父母的过火行为有指责。同时赞美追求自由婚姻的勇气和精神,巧妙地批评了父母的干涉行为。整首歌谣给人以力量、鼓舞、信心,充满了憧憬。此外,相同衬字的反复出现,不但是情感的反复抒怀,还有一个重要的作用就是断句、分句、分行、断层断意。适度的停顿、换气、给人以轻松感。让人一读就很清楚意思的表达。
这首作品内涵的深刻堪比的戏剧《获虎之夜》,均展示了情郎因为追求爱情不顾来自家长的反对,设法求偶最后负伤而逃的场景和情节。但田作更沉重更直接,全剧笼罩着伤苦哀怨之情;而民歌较之轻松,形式更活泼更幽默。即使负伤逃亡,还留有一种庆幸,只怨其父母的过火行为。真正的哀而不伤,怨而不怒。
由此观之,儿化或者衬字衬词,作为语词本身,并没有确定的或实在的含义。它们在同一语境中按相应规则多次反复地呈现,让讲唱者获得一种言说之快乐和单纯之美感。这样,讲唱主体(人)、讲唱客体(字词)、讲唱程式和讲唱环境建构了一个语言游戏系统,在语言游戏系统中完成演唱游戏。维特根斯坦认为“语言游戏”旨在突出“语言的述说乃是一种活动,或是一种生活形式的一个部分。”[3]语言游戏中,“字词本身不是目的,而是活动的手段,是工具。不仅如此,在人的活动中,人的活动、活动工具,以及其他东西都是语言游戏的一部分”[4]。作为一种语言游戏,民间歌谣的儿化与衬字衬词,不但可以丰富言说,真情抒怀,还可以展示社交关系,改变生活态度,真正实现诗意地生活,诗意地栖居。
(本文为湖北省教育厅2013年人文社科重点项目“恩施民歌的诗学研究”阶段性成果。)
(李莉,湖北民族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教授)
参考文献:
[1]本文歌谣原文均出自《中国歌谣集成湖北卷?恩施市歌谣分册》,恩施市民间文学三套集成编委会,恩施市文化馆1989年。
[2][美]勒内韦勒克奥斯汀沃伦《文学理论》,刘向愚等译,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18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