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北京师范大学主办,ISSN:1002-6541/CN11-1318/G4
【关键词】英语学习活动观;学生核心素养;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
目标1
目标2
目标3
目标4
案例6
基于写作目的、文体和要求,分析范文结构,列出描述自身生活习惯的内容要点。
确定描述和评价自身生活习惯是否健康的角度、具体内容,形成改进方法。
发现范文中作者用于介绍、分析和反思生活习惯的生动表达方式和句型,将其应用于自己的写作中。
通过自评和互评,改进初稿的结构、内容和语言。
学习理解+应用实践
应用实践+迁移创新
迁移创新
案例7
\
学习理解
应用实践
案例8
基于结构化知识,描述探险队所遇困难和解决办法,分析、推断探险队得以克服种种困难的深层原因。
分析、评价探险者的行为和观点,推断探险队获得成功的关键要素(不仅要有优秀的个人品质,还必须有充足的准备)。
模拟采访南极探险者,完成答记者问,并为给TeensJunior杂志撰写新闻报道做准备。
活动类型
活动形式
活动描述
感知与
注意
教师提问,以激活学生对本课主题的已知,并根据实际需要围绕主题预教一部分核心词汇,铺垫背景知识,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或阅读期待。
备注:教师可以呈现需要学生在生活情境中解决的具体问题。
获取与梳理,概括与整合
1.学生阅读书面语篇,理解课文整体主要讲了什么。
2.学生在指向文本关键事实性信息的中观问题驱动下再读课文,获取和梳理信息,在零散的信息之间建立关联,形成基于主题的语篇结构化新知(信息结构图+语义词汇网)。
备注1: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上述过程中学习和使用策略,可采取“使用——反思——归纳”的学习路径。
备注2:根据语篇的结构特征和学生的语言水平,从学习理解到应用实践的循环可以一次完成,也可以分多次完成。(从应用实践到迁移创新的循环同上)
描述与阐释,内化与运用
备注:教师可以为此阶段的内化活动设计一个合理的情境。
分析与判断,内化与运用,推理与论证,批判与评价
1.教师引导学生根据语篇类型和文体特征,从语篇知识(如主要写作目的、结构特征、基本语言特点和信息组织方式等)这一语言应用性知识的角度分析语篇。
2.学生反复深入阅读,分析语篇背后的价值取向与作者或主人公的态度和行为,进行推理判断和批判评价(迁移创新),加深对主题意义的理解,发表个人观点。
3.教师引导学生从语音、词汇和语法等语言本体知识的角度学习本课所学主题词汇和目标语法,将语言的形式、意义和特定情境下的语用结合起来,并在语篇层面巩固和应用所学语言,提升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得体性。
想象与
创造
学生结合本课主题,运用所学知识技能、方法策略和思想观念,多角度认识和理解世界,进行与生活紧密关联的口头或者书面表达,分析和创造性地解决新情境中的具体问题,有理有据地表达个人的情感、态度和观点,实现预期核心素养综合表现。
张献臣.2021.基于英语学习活动观的高中英语听说教学设计[J].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学篇),(2):1-7.
本文作者: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蒋京丽
邮编:100875
Email:FLTS@BNU.EDU.CN
投稿地址:北京市海淀区新街口外大街19号北京师范大学中小学外语教学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