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文获中国老年大学协会第十一次老年
教育理论研讨会科研成果入选奖
老年大学“第二课堂”和“第三课堂”发展的必要性
宁波老年大学李瑾
【关键词】老年教育第二课堂第三课堂
中国老年大学协会会长张文范在中国老年大学协会第三次会员代表大会上,作了《构建和谐社会,积极促进我国老年教育创新发展》的报告。报告提出:“搞好第一课堂(课堂教学、学校教育);丰富第二课堂(开展社团活动、课外活动);拓展第三课堂(社区活动、社会公益活动),老年教育要与时俱进,不断把适合时代需要的,反映时代特征的现代科技和现代文化引进老年教育,这是我们老年教育发展中一个重要的理念创新。”这份报告首次在全国性的会议上提出老年教育“三个课堂”协调发展的创新理念。结合当今社会老龄化趋势的加剧,老年人口的不断增多,老年人对生活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等问题,“第二课堂”、“第三课堂”的提出,是老年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值得认真探讨,积极发展。
一、什么是“第二课堂”和“第三课堂”
我们常常把课堂简单地理解为学校内的课堂教学活动,是师生双方在有限的空间里进行的交流活动。其实不然,根据中央对终身教育的理念与学习型社会创建的要求,课堂的概念正在不断延伸。社团活动、课外活动、社区活动、社会公益活动等有学员参与的,具备学习氛围的环境都可以称之为“课堂”。
那么,具体的“第二课堂”、“第三课堂”指的又是什么呢?在广大老年教育工作者的实践中,我们可以初步这样的界定:“第二课堂”是指老年大学中的社团活动与课外活动。社团活动是由学校社团组织开展的各种活动,由学员自愿参加、自主管理、带有某种专业倾向的群众性团体。如书画社、甬剧社团、绿叶诗社等社团组织。而课外活动则是指除课堂教学之外,由学校、班级集体、学员自发组织的各种课余活动。如宁波老年大学每月举行的老年讲坛、各类校园文化建设活动等。“第三课堂”是指由老年大学或老年学员自己组织的,根据老年学员自身的特点,以融入社区、服务社会为目的的一种教学活动。它是老年学员学以致用的地方,它能充分体现老年人的自身价值与社会价值。如参加各类社区与社会组织的各种公益活动、演出、展示、辅导以及关心下一代活动等。
二、发展“第二课堂”与“第三课堂”的积极影响
从长远的角度来考虑,积极发展“第二课堂”与“第三课堂”对老年教育乃至社会都存在着有利的影响。
(一)提供更好的学习及交流平台。“增长知识、丰富生活、陶冶情操、促进健康、服务社会”是老年大学的办学宗旨,老年大学的教育是特殊的社会文化教育,它既不是义务教育,也不是学历教育,更不是职业教育,它的目的是为了提高老年人的全面素质,提升老年人的精神面貌。所以仅仅是抓好第一课堂的教育是远远不够的,“第二、三课堂”作为第一课堂的延伸,为老年学员提供了更好的学习及交流的平台。通过第一课堂的学习,学员们了解了一些基本的理论知识,但由于老年学员的特殊因素(如:记忆力减退等),往往学的多、忘的多,那么如何能让这些知识得以巩固呢,二、三课堂会是一个很好的平台。通过这个平台,老年学员会结识一部分志同道合的朋友,他们之间频繁的互相交流、互相切磋,将会使他们在第一课堂学到的知识得到巩固,如笔者所在的综合应用系,系里组织编织兴趣小组,为喜爱编织的老年学员提供互相交流的平台,每月一次的活动中,学员们互相交流课上所学的编织技法,互相切磋碰撞出新的编织方法,这样既巩固了所学内容,又对所学内容进一步的精化。
(二)再次融入社会,提升人生价值。老年人退休后,会感觉自己正逐渐脱离社会,开始对自己的人生价值产生怀疑,自信心逐渐减弱。二、三课堂恰恰给老年学员提供了恢复自信的平台。如我系的剪纸兴趣小组成员们,通过三年的剪纸技艺的学习,一部分学员已经能够自行创作一些作品,这些作品还在全国性的剪纸比赛中屡次获奖,通过这一张张奖状,学员们的自信心逐渐增强。宁波士康小学作为民工子弟学校,拟设立了多个兴趣小组,但由于缺少专职教师辅导而拖延至今,得知这一情况的我校志愿者主动入校进行爱心援教,剪纸兴趣小组的学员也在这些志愿者当中,他们给小朋友们带去了精彩的剪纸课程,充分的将老有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回馈给社会。
(三)缓解教学矛盾。随着社会老龄化的不断加剧,仅有的老年大学数量与不断井喷的老年人口数量形成了粥少僧多的局面,如何缓解这一矛盾,解决老年大学入学难的问题迫在眉睫。第二、三课堂的发展或将缓解这一矛盾。第二、三课堂不占用教室,任何场地都能够满足它们的空间要求,如此一来,老年人的教育就不会被束缚在教室里,老学员们将在老年大学学得的知识与技能,灵活的运用到社团活动、社区活动中去,解决他们离开学校就无处可去的囧境,为新学员的入学提供更积极的帮助。
三、老年大学“第二课堂”与“第三课堂”的现状
目前,“第二课堂”和“第三课堂”正以雨后春笋般的姿态不断在各大老年大学中涌现。老年教育工作者们也已经充分认识到了开辟新课堂的重要性以及必要性。以宁波老年大学为例,目前全校拥有13个社团组织,如摄影研究会、绿叶书画社、文学社、甬剧社、铜管乐队等一系列“第二课堂”;如体育舞蹈系的舞蹈进社区、书画系的天一阁书画展示等一系列的“第三课堂”。对于这些新兴的课堂模式,老年学员们也非常赞同,并积极的投身到这些新课堂中去。
(一)发展迅速,而管理细则却并不到位。在提出发展“第二课堂”和“第三课堂”后,老年大学纷纷重视这个问题,近几年,新课堂也得以迅速的发展,然后在这方面的细则问题却并不到位。由于部分学员的兴趣爱好相同,某些社团的成员数猛增,这对社团的管理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四、对发展“第二课堂”和“第三课堂”过程中遇到问题的一些浅见
(一)细化管理制度,保证新课堂发展。在发展“第二课堂”“第三课堂”的过程中,务必会产生很多社团组织,如何促使这些社团组织的健康发展,必要的管理制度是必不可少的。这些管理制度不能仅限于笼统的条条框框,合理的管理制度细化,是十分必要的。根据每个团体的自身情况,将管理制度细化到每个方面,当然这需要实践,只有通过实践,发现问题,提出方案,解决问题,才能更好的发展新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