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教学设计与实践

本课程是教师教育与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课程。

我们的目标是:“互联网+”教学,成就教师,发展学生!

以移动网络、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技术为核心的“互联网+”为教育现代化注入了新的动力,成为我国教育信息化新的增长点;智能手机和PAD等用户自带设备的普及,以及大量学习支撑系统的出现,学习者基于“互联网+”实现“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成为可能;基于“互联网+”进行人才培养模式变革,实现学生知识、能力与思维协同发展的个性化学习,通过“课堂革命”重构传统教学成为一种趋势。对比“互联网+”行动在其它领域的发展,“互联网+”教学的软硬件环境已经具备。

本课程团队是陕西师范大学现代教学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的核心研究人员,长期从事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模式创新研究与推广应用工作。本课程是研究团队承担的2015年度教育部-中国移动基金项目“翻转课堂对教学目标、课程设计、教学模式的重构及实证研究(项目编号:MCM20150604)”的研究成果之一。我们发现,相对于“互联网+”软硬件环境的快速发展,教师从传统教学重构为“互联网+教学”的教学设计与教学实践能力成为影响有效开展“互联网+”教学的瓶颈。

为此,本课程以构建并开展“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因材施教”为目标的微课教学、翻转课堂教学、SPOC课程等“互联网+”教学为核心,以基于教学重构及反向教学设计模式的“互联网+”教学设计、教学实践与教学创新等教师教学能力发展为抓手,构建集理论学习、应用实践为一体的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内容,进而有效发展教师如何基于学科特点、学生特点、学校信息化环境特点等进行信息化教学总体规划设计的能力,如何选择合适的教学模式组织学生学习的能力,如何基于特定的教学模式和“互联网+”重构教学内容和教学流程,进而实现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动机的能力,如何自主设计、制作教学微视频的能力,如何构建线上线下课程及学习任务的能力,如何基于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检验学生是否真正学习的能力等

【学员评价】

学习者具备一定的学科知识;具备一定的计算机操作技能。

第一部分准备开展“互联网+”教学

1.1“互联网+”教学:信息化教学新常态

1.2课程学习内容

1.3“互联网+”教学变革:从教为中心到学为中心

1.4教师教学发展介绍

1.5基于TPACK的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

1.6信息化教学模式创新与教师教学发展

1.7如何有效发展自己的信息化教学能力

1.8教师教学发展小结

第一部分单元学习反思及谈论交流

第一部分课件与讲稿汇总(进入后点击屏幕底部右下角“文档下载”可下载)

第一部分学习测验(11月05日前完成有效)

第一次课程作业到第四部分学习结束(11月5日)前提交

第二部分“互联网+”教学概述

2.1信息化教学:技术的发展变迁

2.2“互联网+”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

2.3认识“互联网+”教学:案例展示与分析

2.4“互联网+”教学背后的故事:理论基础

2.5“互联网+”典型教学模式介绍

2.6“互联网+”教学特征

2.7“互联网+”教学小结

第二部分单元学习反思及讨论交流

第二部分课件与讲稿汇总

第一、二部分学习答疑及知识补充

第二部分学习测验

第三部分基于教学重构的"互联网+“教学设计

3.1“互联网+”教学课程建设四步走

3.2教学重构设计:流程重构与教学重构

3.3教学设计的基本理论

3.4教学设计:从理解学生学习开始

3.5教学设计流程

3.6“互联网+”教学重构设计

3.7微课设计

3.8“互联网+”教学重构设计小结

第三部分单元反思与讨论交流

第三部分课件与讲稿汇总

第三部分学习测试

第四部分“互联网+”教学活动设计与实践

4.1“互联网+”教学活动设计概述

4.2“互联网+”教学活动常见问题

4.3“互联网+”教学活动设计法则

4.4“互联网+”教学活动设计策略

4.5小组活动设计

4.6教学提问策略

4.7课堂互动教学策略

4.8教学活动设计小结

第四部分单元反思与讨论交流

第四部分课件与讲稿汇总

第四部分学习测试

第五部分微课设计与制作(上)

5.1微课制作软硬件介绍

5.2课件录屏微课设计与制作

5.3软件操作类微课设计与制作

5.4程序设计类微课设计与制作

5.5实验操作类微课设计与制作

5.6卡片式微课设计与制作

5.7手写类微课设计与制作

第五部分微课设计与制作(下)

5.8绿幕抠像类微课设计与制作

5.9可汗学院类微课设计与制作

5.10交互式微课设计与制作

5.11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微课设计与制作

5.12教学微视频设计与制作小结

第五部分单元反思与讨论交流

课程往期学员作品案例赏析

第五部分课件汇总

第二次课程作业在第五部分结束(11月19日)前提交

第六部分“互联网+"教学课程建设与实践

6.1“互联网+”教学课程建设与实践概述

6.2基于MOODLE平台构建“互联网+”教学网络课程

6.4基于蓝墨云课堂构建“互联网+”教学网络课程

6.5“互联网+”教学课程建设与实践小结

第六部分单元反思与讨论交流

“互联网+”教学设计与实践结课调查

(1)翻转课堂的可汗学院:互联时代的教育革命,萨尔曼·可汗,2014年。

(2)翻转课堂与慕课教学:一场正在到来的教育变革,乔纳森·伯格曼,亚伦·萨姆斯,2015年。

(3)翻转学习:如何更好地实践翻转课堂与慕课教学,乔纳森·伯格曼,亚伦·萨姆斯,2015年。

THE END
1.优秀案例这些环境具备多触摸屏幕、多角度录播设备、多种数据采集设备、交互设备、物联网控制设备和移动教学设备,可以支持教师探索研究新型的、未来的、智慧的教学模式,对学校开展教学改革,提升教学质量提供了有力支撑。截至2020年底,新一代智慧教室系统已全部建成,学校智慧教室总体规模达到72+2间(62间用于课堂教学,10间用于教师https://jyt.henan.gov.cn/2021/07-29/2192392.html
2.“互联网+教育”背景下高校智慧课堂教学模式本研究以《程序设计》课程为例,从实际教学情况出发,在研究分析智慧树、雨课堂的教学理念及其特征的基础上,结合万维全自动网络考试平台,逐渐从传统教学模式中的课堂以教师为中心向学生为中心转变;以考试为中心向学习为中心转变;以学科为中心向专业为中心转变;以学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U4NTA2MTYwMA==&mid=2247689129&idx=1&sn=00a69b4ae032daab49c45bcc0aa82cb6&chksm=fcb2f56daefde123bdb3fc52a4afb4ed7945a12659961ab25b6f8d51a68b73042b0eca38fa6a&scene=27
3.大讨论程晓华:“互联网+”新形态下信息化教学环境建设的思考根据学校“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和教育教学大讨论的工作部署,现代教育技术中心高度重视,精心组织。根据活动安排我在这里作一个交流发言,聚焦“信息化教学环境建设”主题,分“互联网+教育”的新形态、“互联网+高等教育”的新变化、我校教学信息化环境建设三个部分分享学习体会和思考。 https://news.ncu.edu.cn/ndyw/587f600b83014ab3b02251ac0a3cddde_mobile.htm
4.课堂呈现新模式“互联网+”促教学使用媒体教学,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直观逼真的语言学习和使用环境,改变了过去沉闷的课堂教学,形成了良好的学习环境。 总的来说,科技不断进步,社会不断发展,小学教育教学也要进行更新和完善,教师要适当利用互联网的优势,增强师生之间的交流,提高学生的兴趣,船里课堂情景。作为老师,我们要注意,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避免https://hl.nxeduyun.com/index.php?r=space/org/content/view&id=2213299
5.构建“互联网+”高校计算机教学新模式互联网技术在计算机教育教学中的应用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在线教育平台。高校利用互联网搭建在线教育平台,突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实现教育资源共享。当前,高校教学中最常见的慕课(MOOCs)、SPOCs、腾讯云课堂等,既能让教师开展在线直播教学工作,也能通过上传教学视频或课件资料,帮助学生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完成自主学习,而https://www.qhlingwang.com/pinglun/lilun/2024-10/25/content_5001347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