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推进教学教研制度改革,进一步打造具有特色的高效课堂;有效的提高教师业务水平,促进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按照学校工作计划,在认真学习衡中经验总结学科集体备课教研工作基础上,特制订我校集体备课制度。
(一)集体备课的具体内容
1.研究所授课的具体教案,主要包括所授内容的知识结构、学情分析、重点难点、逻辑结构等。通过评选,评出优质教案,统一使用。
2.研究课型特点(新授课、习题课、实验课、复习课等)、整体框架、实施策略、教学方法、学法指导、练习设计、课件设计、教案设计、课后作业等,不断完善课堂教学教案。
3.根据课堂反馈,进行“一课一思”,对课堂教案进行进一步修改完善。
(二)集体备课的基本要求
3.主备人首先详细阐述对所授内容的逻辑结构、知识的内涵外延等基本内容,然后对所授内容的教学整体框架、教学实施过程等进行详细说明。
4.其他参与研讨的同课教师展开补充、讨论、完善备课内容。
5.在全面讨论的基础上形成集体教学通案、课件设计和练习设计方案,体现集体智慧和结晶。
6.教师依据各班学情,分头进行授课,并在课后进行教学反思和学生反馈。并适时对授课进行评价。
7.下一次集体备课中,首先进行“一课一思”,集体反思上一节课得失,对教学情况进行反馈,对上节课的教案等进行修改,同时给下一轮次教研活动提供借鉴。
9.对于不同风格、有独特特点的教学设计,可以采取“同课异构”等方式进行教研,最终确定最佳教学设计,也可以设计出多种教学方式,供不同教学风格的教师选择。
(四)集体备课的奖励与考核
候课制度
候课是指授课教师在预备铃响之后,正式上课之前1--3分钟在教室门口等候上课。
1.要求
(1)预备铃响,授课教师带好教案、教具等候在教室门口。
(2)候课时,教师要面向学生,用目光提示学生做好课前准备,师生进入上课预备状态。
(3)候课时,教师要情绪稳定,精神饱满,站立挺直,姿态大方。
(4)候课教师不得心不在焉或与他人闲谈。
(5)授课教师要按时候课,按时上课。候课不得迟到,候课时教师不得提前进入教室上课。
2.检查与考核
(1)年级组长对候课要进行经常性地检查,学期末将检查情况写入年级组工作总结。
(2)教导处每天安排专人检查,并做好记录。每月公布一次检查结果。
(3)学校领导不定期抽查,并根据情况在教职工大会对候课做阶段性总结。
上课制度
上课是学校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课堂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主渠道,是学生获得知识,发展能力,培养思维品质的主要场所。教师的授课质量直接影响和决定学生的学习质量,决定学校的教学质量,教师必须以严肃认真的态度进行课堂教学。
1、恪守五项基本要求
①严格遵守课程表,不私自调课、不随意缺课、不占用自习课或其他课程上课。
③注重行为检点,不携带通讯工具进课堂、一般情况下不坐着上课。体育室外课教师必须着运动服。
④增强文明礼仪意识,坚持用普通话教学,不讲土话、脏话。
⑤尊重学生人格,不训斥、不挖苦、不嘲讽、不动手,不将违纪学生逐出课堂,严禁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
2、做到“三个提前”
①提前做好的心理准备,调节好自己的心情,不将个人的不良情绪带进教室,影响课堂氛围,保证以微笑面对学生,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
②提前2-3分钟到达教室候课,目视学生做好上课所需学习用品的准备工作,营造安静的教室环境。
③提前督促学生做好教室场地的布置工作,如黑板是否擦干净、讲台上物品是否摆放有序、卫生洁具是否摆放整齐、学生课桌椅是否对齐等,营造有序的课堂环境。
3、上课应做到“六个有效”
②有效讲授:讲授应保持一定的节奏,使教学节奏与教学任务的难度或复杂程度相适应。做到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疏密适度,详略得当,层次清楚,符合学生的学习规律,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原则;重点突出,难点突破,质疑恰当,严谨科学,启迪思维;重视教学环节和不同主题的“过渡”,做到衔接自然;重视教学语言规范、清晰,力求生动、形象。
⑤有效评价:在学生有所参与、有所表现后,教师紧接着必须面向全班作出相应的适宜的即时反馈、评价;对学生的回答作出必要“追问”和“补充”,挖掘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面向全体,尊重差异,掌握多数学生的程度,照顾部分学生的要求,因材施教,区别指导,让每位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发展。
⑥有效板书:教师要重视板书的布局,做到字迹端正、内容简明、重点突出、条理清楚、艺术美观,有助于知识的建构和再现,不写错别字。
4、合理利用教学媒体
恰当引进现代化教学媒体,合理地利用多媒体课件。但不过分依赖课件,更不能被课件所束缚,继承传统教学媒体中的合理部分,使课件的设计过程变成师生共同建设、发展的过程,使设计与生成有机结合。
5、增强课堂安全责任意识
6、及时撰写教学后记
在教学后,教师要自觉、主动地对课堂教学过程进行即时、即兴的反思。反思教学观念、目标、内容、过程、行为以及教学效果等,记录学生遇到的困难和普遍存在的问题,寻找课堂教学的亮点与缺陷,挖掘得失背后的原因所在,通过教学随笔、教学日志、教学案例、教学叙事、教学课例等多种方式,把教学反思呈现出来,反思可以全面,也可以是一个片段,一个细节,文字可长可短,从中不断获得对教学规律进一步的认识,促进专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