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一刀切”要求每个学生每天参加课后服务
目前中小学每天课后服务至少开展2小时,对于学生和家长来说,参加课后服务是否必须到5:30?一周五天必须每天都要参加吗?对于学生和家长在课后服务方面多元和个性化的一些需求,学校如何去做好统筹安排,家长该如何和学校做好沟通?
李奕表示,我们要求学校提供覆盖周一至周五、下午3:30到5:30时段的课后服务,但家长可以根据自己孩子的生理特点、年龄特点和家庭条件进行有针对性的选择,并不是“一刀切”地要求每个学生都必须参加到5:30或者每天都要参加课后服务。
针对不同年龄段孩子的多元需求,学校在课后服务活动供给上也力求做到多元化。比如,学校每天会提供包括学科类作业辅导、体育类、综合素质类等丰富的、个性化的课后服务内容。家长可以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和实际需求,有针对性地选择自愿参加,不强制要求必须参加。
目前,我们看到很多学校在引进其他学校优质课程资源,包括干部教师资源方面作出巨大努力,特别是通过学区内、集团内干部教师的交流轮岗,提高课后服务的质量和吸引力。比如作为干部教师交流轮岗试点的密云区和东城区,他们让孩子见到更多老师,享受到更多综合类、学科类、体育类的课程服务。
与此同时,家长与学校保持沟通是非常重要的。一方面,家长要根据自己孩子的特点,和学校的学科老师、班主任做充分的交流,先尝试在校内解决学科辅导需求。另一方面,希望家长借着交流机会,与老师一同细致诊断自己孩子的优势和劣势。对于哪些地方需要“扬长”,老师可以提供建议,比如该给孩子买什么样的书,参与什么样的活动,或者学校有什么适合孩子的社团;对于哪些地方需要“补短”,老师可以推荐学校哪几天有相应的课后服务,让孩子按时参加。在这个分析过程中,学校更清楚自己应该提供怎样的有质量和有吸引力的课后服务,家长也能更清楚孩子到底怎样学习最有效,参加哪些活动最有益。
老师交流轮岗已经显现出可喜的效果
新学期参与交流轮岗的老师已经在各自的岗位上开展工作两周了,这些老师对于新岗位的适应情况如何,有没有给学校带来一些明显的变化?
要求学生作业“减量提质”
新学期开始,很多中小学生作业确实明显“少了”,但有些家长有点“慌了”,没有作业真能行吗,怎么检验和掌握孩子的学习情况?课堂质量和效率提升靠什么来检验?有的家长甚至开始通过各种途径了解一对一辅导了,这种现象怎么看?
李奕表示,在“双减”过程中,对作业的要求是“减量提质”:减去那些机械、重复、无效的“繁难偏怪”的作业,提高作业的整体质量,让所留的作业具有诊断和学情分析的功能,巩固当天所学知识。对老师来讲,可以选用新的作业素材和载体,并通过判作业环节把孩子的学习的状态“判出来”,从作业中看到学生的思维过程和学习过程。
提高作业质量,需要提升学校整体的教研质量。在促进干部教师交流轮岗的过程中,我们特别注意把一些骨干、特级教师流动到教研组的岗位上,目的就是要利用这些教师的经验去研究高质量、少而精的作业。目前,很多教师为新学校带来了新的课堂教学设计和作业设计方案,通过与教研组的交流研讨,进一步提升课后服务学科类作业辅导的效果。
因此,老师和家长基于孩子自身特点的沟通极为关键,这也是我们给家长提供的最重要的建议。
建议家长有意识地构建家庭教育的供给结构
现在很多孩子晚上和周末不上培训班了,前段网上还流传着小区好几个孩子一起在楼下玩游戏的照片,网友感慨有点童年的味道了。对于家庭该如何做好高质量陪伴,李奕给家长提出一些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