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其实你提出这个问题背后恰恰反映的是当下我们思维教育缺失尤其是许多人逻辑思维欠缺的问题,当下,不仅学生、家长缺失思维教育就连教师也缺乏基本逻辑思维能力,这恰恰反映了当下教育的缺陷。我想从以下三个角度给予你解答,供你参考。
1、你提出问题是在昨天,不知道这个事情眼下的进展情况如何。我是在想,假设这个问题解决了,会不会你和你的孩子再不会对这个事情进行思考和总结了。从你的问题表述来看,是想解决这个问题的。说白了,就是找标准答案的。其实你提出这个问题的表述来看,你的重点并没有从如何思考这个问题入手,而是想从问题的标准答案是什么入手。这反映了当下大多数家长的普遍的认知,这一认知和学生的认知层次一样的,就是想找到解决问题标准答案,之后,把这个问题解决了就万事大吉了。这就是应试教育不仅把学生教的僵化了,也把家长教得僵化了,同样也把老师的思维教僵化了。然而,这一解决问题的“找答案”思路本身就可以看出我们思维的层次,我们未能就事件本身能够提升自己和孩子的认知水平、提升思维能力水平去着眼和入手。因此,我们就可以深刻感悟这句话的重要性: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为重要。
假设,作为家长你不是把这个问题停留在仅仅把这个事情的解决的层面上,而是去思考:这个问题反映了我的孩子在思维方式上有哪些需要提升的空间?我的孩子将来也将走入社会,她也将势必会遇到与大学老师、辅导员、工作单位的领导的矛盾,如果这一思维方式没有提升,会不会影响她将来的发展?我是否能够以此事为契机不仅提高我的认知同时帮助孩子提升思维水平?等等。如果你将这个问题的层面放在提升孩子和你的思维水平和认知,甚至思维升级的高维度层面上。那么,你的孩子和老师当下发生的矛盾不仅不是坏事反而成为了你和孩子成长的良机和机遇。总之,当你或者孩子遇到难题或者矛盾时,你是在用成长思维方式去思考从而帮助自己和孩子实现思维升级,还是简单用应试教育那种找答案的不需要深度思考的方式去解决,这本身就决定了不同的教育水准和孩子未来的发展前景。
请注意,搞清楚事实本身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前提,是绕不开的。
3、假设你了解了情况,并且了解的情况正如你孩子所说,尤其是事件的关键情节,诚如孩子向你描述的一样。那么,我们下面的探讨才有意义。我再强调下,以下的推理是基于假设孩子向你描述的情况为真的条件下才可以成立的。
如果我们分析孩子的思维逻辑,这个思维逻辑是从学习这个角度来说是正确的,前者是教育要发挥学生主体地位的要求,后者是学习要发挥学生主动性,力求效率的要求。
因此,你的孩子的思维逻辑本身没有错误。这也是孩子不认为自己错误且不愿意与老师和解的根本认知原因。
但是,你会发现孩子之后的举动与其认知:即认为自己没有错。有着不同一性之处。那就是孩子又主动被罚抄了三遍课件。既然孩子自己认为自己没错,为什么又主动抄了三遍课件呢?请你思考。我想说的是,孩子的思维的波动性表明,孩子在被罚的这个阶段,在如何解决与老师的矛盾问题上她是有所迟疑的,并非她所说的那么态度十分坚定。也就是孩子承受着较大的心理压力,她现在仍然还没有想好,她还是有些犹豫的,但当下仍然倾向于不与老师和解,更不可能向老师道歉和认罚十遍的态度。
在老师看来,他一定是这样想:一是你孩子说自己古诗文已经默写好多遍了都会了,我作为老师是存疑,难道你这个学生说会了就真会了吗?二是如果这个学生说自己默写了多遍都会了,我就可以允许他可以不默写,可以写数学作业,那么其他学生会不会效仿?更何况这是语文早自习?我说的话一个学生不听,就会有第二个学生不听,如果这样发展下去,今后我将如何组织语文教学,我的权威和面子何在?
正是因为此,老师需要对你的孩子一点颜色看以儆效尤。三是我通过让他在教室外罚站,并且抄写课件进行惩罚,逼其妥协,树立我的权威,从而为将来的教学活动展开扫清障碍。(如果从逻辑这个角度来看,这个老师的惩罚逻辑就是自相矛盾,既然要通过剥夺学生的听课权以示惩罚,却与此同时又让孩子抄写课件增加学习量以示惩罚。这本身就表明语文老师的逻辑思维能力是不强的)
总之,从老师的思维逻辑来看,他的逻辑并非是老师对学生的教育应有的逻辑,而是军队中长官对士兵管理的逻辑即军令如山,无条件服从命令,确保整齐划一,军令畅通。
通过对师生两人的思维分析,这位家长你就可以知道这一持续一周的僵局原因所在。你的孩子的逻辑是符合教育规律的,符合人格独立、思想之解放的,却是理想化的、个性化的逻辑,语文老师的逻辑是不符合教育规律的,却是符合现实的、集体性的、普遍性的当下学校教育的存在。他们两个人的矛盾并非仅仅是两人性格和沟通方式的矛盾,而是反映了当下僵化的教育体制和追求自我教育个性化和追求人格独立、实现自我价值学子的内在矛盾,因此,这一矛盾已经绝非简单的谁是谁非的问题。
通过以上分析,就可以知道这一次僵局破解并不容易。因为处于强势地位的老师自然不会轻易妥协,如果他向全班宣布你的孩子如果不抄十遍课件就不能返回教室的情况下,他更会碍于面子不会做出轻易妥协。除非,这个老师有一定的智慧,自己给自己找一个台阶下。比如说,看在你孩子抄写了三遍认罚的态度转变以及在教室外已经被罚一周多的处罚的结果下,他给自己以台阶下。
而你的孩子自认为自己没有错,不愿意接受这样的惩罚,结合她的青春期特点,她也不太容易做出完全妥协。即抄完十遍课件,灰溜溜返回教室,这样的话,她如何在同学面前抬起头?她的脸面如何放?
正是因为此,我想对你说的是下一个思考的维度就是利害的权衡,这一点需要务必告诉孩子,因为她将来走向社会,需要学会利害的权衡分析,而不仅仅停留在理想化的坚持层面,虽然她是有道理的。
第一,因为这件事情把事情闹大,对你的孩子是不利的,而且没有必要。要知道你的孩子今年高二了,也是比较关键时期,这个不利因素我不必详说。第二,解决的方案原则是既要照顾老师的面子又要考虑到孩子的自尊,要找到一个能在全班学生面前顾全两人面子的办法。由于我不了解具体的实际,我想你应当出面与孩子先沟通,把自己的想法和我对老师的分析说出来,听听孩子的意见。之后,我建议最好与老师沟通下,你作为桥梁和缓冲器,协调好两者的意见,商量一个让双方都能够下台阶的具体办法。
以上是我通过思维方式的分析给你的建议,由于我不在现场,有很多的信息迷雾一定遮蔽我的判断,我仅仅是通过你的孩子的叙述和一般的逻辑规律性给你提供一些参考性意见,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