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建设科技强国打下坚实基础

新中国成立70年来,党中央始终将发展科技事业放在事关国家发展全局的战略位置,在每个关键时期都进行顶层设计,部署一系列重大战略,提出一系列重大举措,有力推动我国科技事业发展。

新中国成立70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科技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具备了从科技大国加速向科技强国迈进的基础和条件。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们立足国情和科技创新实践,充分学习借鉴先进经验,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符合科技创新规律的自主创新道路。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国科技界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开创我国科技事业发展新局面。

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中国要强盛、中华民族要实现伟大复兴,就一定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新中国成立70年来,广大科技工作者与祖国同行,以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为己任,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着力攻克关键核心技术、破解创新发展难题,我国科技事业实现了历史性、整体性、格局性重大变化,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为加快建设科技强国打下了坚实基础。

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指引我国科技事业快速发展

党的领导是我国科技事业快速发展的根本政治保证。新中国成立70年来,党中央始终将发展科技事业放在事关国家发展全局的战略位置,在每个关键时期都进行顶层设计,部署一系列重大战略,提出一系列重大举措,有力推动我国科技事业发展。

新中国成立之初,党中央作出建立中国科学院的战略决策,开启了新中国科技事业发展的光辉历程。1956年,党中央制定十二年科技发展规划,发出“向科学进军”的号召,集中各方面力量加快发展科技事业,迅速建立完整的科研队伍、学科体系和科研布局,实施“两弹一星”工程等一大批科技攻关项目,奠定了新中国科技事业发展的基础。

改革开放之初,党中央召开全国科学大会,率先在科技领域拨乱反正,我国迎来“科学的春天”。1985年,党中央作出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重大决策,确立“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工作必须面向经济建设”的方针,开创了科技事业发展的新局面。世纪之交,党中央准确把握信息技术革命的大趋势,确立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2006年,为落实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制定国家科学和技术长远发展规划”的要求,《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发布,确立了“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指导方针,推动我国科技事业进入加速发展的快车道。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就我国科技事业发展多次发表重要讲话、作出重要指示批示,进一步明确我国科技事业发展的总体定位、战略要求和根本任务,为科技创新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入总结我国科技事业发展实践,观察大势,谋划全局,深化改革,全面发力,科学擘画建设科技强国的蓝图,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和科技强国建设,全面塑造了我国科技事业面向未来发展的新格局。

我国科技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

新中国成立70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科技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科技创新整体上呈现加速从量的积累向质的飞跃提升、从点的突破向系统能力提升的态势,展现出巨大发展潜力,具备了从科技大国加速向科技强国迈进的基础和条件。

整体科技实力显著增强。2018年,我国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达到19657亿元,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达到2.18%。截至2017年,我国高水平国际科技论文连续9年位居世界第二位,占全球总数的18.6%;在自然指数排名中,中国科学院连续7年位居全球科研教育机构首位。我国拥有门类最为齐全的工业体系,2010年起高技术产品出口额就位居世界第一,国内发明专利申请量也位居世界第一。从国家整体科技实力和竞争力来看,在国际上几个最有影响的评价报告中,我国总体上的排名已处于发展中国家前列。

自主创新能力大幅提升。我国在一些重要领域和方向取得一大批重大原创成果,如量子密钥分发、铁基超导、中微子研究、干细胞研究、克隆猴、系列空间科学实验卫星等,有的已经与世界先进水平处于并行阶段,有的甚至开始领跑,化学、材料、工程科学等学科整体水平位居世界前列。载人航天与探月、北斗导航、载人深潜、大型客机、国产航母等一大批重大创新成就,使我国在事关国家全局和长远发展的科技战略制高点上占据了主动。高速铁路、5G移动通信、超级计算、特高压输变电等都处于世界领先水平,语音识别、新能源汽车、第三代核电等也进入世界前列。我国还涌现出一批具有世界影响力的高科技企业,为我国全面参与未来全球经济和科技竞争合作奠定了良好基础。

人才队伍和科技发展基础更加坚实雄厚。高水平创新队伍是我国科技创新加速发展的关键。2018年,我国研发人员总量达到418万人,位居世界第一;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3833万人,在学博士生39万人,在学硕士生234万人,也位居世界第一。我国已建成运行29个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大科学装置,其中18个由中国科学院运行管理,包括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散裂中子源、P4实验室、上海光源、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等,这批国之重器将为我国重大基础前沿研究和高技术创新提供有力技术和平台支撑。

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立足国情和科技创新实践,充分学习借鉴先进经验,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符合科技创新规律的自主创新道路。这是我国科技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的重要原因,也是我国科技事业发展的宝贵经验。

不断发展完善中国特色国家创新体系。从“五路大军”到“五大体系”,中国特色国家创新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既体现了历史必然性,也适应了时代要求。中国科学院作为国家创新体系的骨干力量,不断探索科研院所、学部、教育机构“三位一体”的发展架构和独具特色的科教融合新模式。新时代,党中央作出一系列新的战略安排。从对中国科学院提出“三个面向”“四个率先”要求,到以国家实验室为引领加快建设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再到以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科创中心为牵引加快建设面向未来发展的国家科研战略布局,中国特色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充分体现了新时代的发展要求,为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提供了坚实支撑。

不断改革探索独具特色的体制机制。进行一系列具有开拓性的改革探索,逐步建立一整套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科技体制机制,是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的重要保障。1985年以来,“三元结构”分配制度、竞争择优的科研资助体系、多层次人才培养体系等一系列独具特色、行之有效的改革举措,充分激发了全社会的创新活力。党的十八大以来,科技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科技计划体系、科研项目和科研经费管理改革、科技成果转化“三权”改革等赋予科学家和科研院所更大自主权,其力度之大、含金量之高前所未有,为我国科技事业发展注入更强劲的动力。

全面开创新时代科技事业发展新局面

经过新中国成立70年来的快速发展,我国科技创新正处在实现战略性转变的关键时期。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将引发科技创新范式的变革和全球创新格局的重构,同时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对自主创新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这既为我国科技创新带来新的战略机遇,也提出了新的严峻挑战。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国科技界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不断开创我国科技事业发展新局面。

新中国成立以来,几代科技工作者把爱国之情、报国之志融入新中国科技创新的伟大事业中,把国家的需要、人民的期待置于个人利益之上,不懈追求、接续奋斗,攻克了一个又一个难关,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塑造出以“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为集中体现的创新奋斗精神,充分体现了我国知识分子的优秀精神品格,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科技人才开拓创新、奋勇前行。党的十九大对我国科技创新作出全面部署,强调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我国明确了建设科技强国的战略,即到2020年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到2035年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到2050年建成世界科技强国,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围绕这一系列宏伟目标,党中央从战略布局、发展路径、攻坚任务、体制机制改革等方面作出顶层设计和一系列战略部署,为我国科技事业发展指明了努力方向。广大科技工作者要发扬老一辈科学家的优良传统,自觉担负起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世界科技强国的光荣使命,勇挑时代重担,勇做创新先锋,书写新时代科技创新的新篇章,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积极贡献。

(作者:中国科学院院长、党组书记,中国科学院学部主席团执行主席)

THE END
1.国家统计局:创新驱动发展成效显著科技强国建设有力推进改革开放初期编制《1978—1985年全国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首次强调科技发展要与经济建设相结合。2005年发布《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强调充分发挥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进入新时代,编制《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2021—2035)》,强调要加强基础科学研究,加快实现高水平https://www.sast.gov.cn/content.html?id=1838023619507154946
2.党史学悟中国共产党领导经济建设的成就和经验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创造了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奇迹和社会长期稳定奇迹经济建设成就举世瞩目经济总量大幅跃升,经济实力显著增强从新中国成立前的积贫积弱到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快速发展,我国经济总量相继超越意大利、法国、英国、德国、日本,2010年起稳居世界第二,实现了从低收入国家向中高收入国家的历史https://www.sznews.com/news/content/2021-08/24/content_24510318.htm
3.改革开放30年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成就改革开放30年以来,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同心同德,奋发图强,取得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巨大成就。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综合国力明显增强,基础设施明显改善,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对外经济日趋活跃,教育、科技、文化、体育、卫生等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http://www.locpg.hk/zggq/2009-03/05/c_125956422.htm
4.铜仁职业技术学院“十二五”建设发展规划发展规划为了贯彻落实国家高职教育发展的方针政策,全面推进学院的教育教学改革和发展,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主动服务地方经济建设与发展,实现学院“质量、效益、结构、规模”的协调发展,特制定本规划。 第一部分“十一五”期间发展状况 一、办学主要成就 http://www.trzy.edu.cn/html/890/2012-08-29/content-8787.html
5.建设“双中心”展现西安发展大局观11月3日,2023全球硬科技创新大会西安双中心建设专题论坛正式开幕,作为多年来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的桥头堡,西安承载着西部地区经济科技等多领域格局的转变使命,这其中,“双中心”的建设与发展,将为西安乃至西部科技升级,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加坚实的保障。 西安“双中心”建设下展现出的硬实力 https://i.ifeng.com/c/8UmrledRB8v
6.中国发展报告丨我国持续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的部署和举措针对中国科技支撑经济发展不足、与经济结合不紧密等问题,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强基础研究,加快实施一批具有战略性全局性前瞻性的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党中央提前谋划部署重大科技项目,出台一系列举措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引领https://www.develpress.com/?p=6572
7.科技自强蹄疾步稳——党的十八大以来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核心提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强化创新驱动顶层设计、前瞻谋划和系统部署。各地区各部门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我国科技实力显著增强,创新体系逐步健全,创新能力迈上新台阶,与世界前沿水平差距不断缩小,国家创新能力综合排名上升至世界第http://www.agricoop.net/news/show.php?itemid=12744
8.萧绍良:毛泽东国防现代化的理论和实践为了使国家经济建设适当照顾国防建设的需要,使两者保持协调的发展,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关系中若干问题的指示》明确指出,必须把国防建设纳入国家建设总体规划之中。军队方面要提出关于国防建设的长期规划和年度规划,交国家计划委员会统一平衡,全面安排。经济建设要尽可能注意到平时和战时相结合,并有转为http://www.wyzxwk.com/Article/lishi/2019/04/4015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