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读懂淮军公所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首页

好书

留言交流

下载APP

联系客服

2021.11.22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定,是古建筑众多的城市,但淮军公所却显得有些特别。

11月12日,晴。这座始建于光绪十四年(1888年)的清代古建筑群,在冬日暖阳下,静候着我们的到来。

淮军公所传承着丰厚的历史内涵,集史料和建筑艺术于一身,它不仅是一座鲜活的历史课堂,也是爱国主义教育的良好基地。

无声岁月,绝代风华,只待揭开神秘的面纱。

淮军公所,并不是它的原名。

可能很多人不知道,保定淮军公所只是它的简称,全称为保定淮军“昭忠”祠暨公所。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为纪念在抗击外辱中阵亡的淮军将士,经专折奏准,奉诏修建。

淮军公所博物馆副馆长杜艾容告诉我们,保定淮军公所是我国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淮军“昭忠”祠,也是目前北方保存最完整的一座以清代徽式祠堂建筑为主体的古代建筑群。

的确,淮军公所并不是我们所想象的单一的古建筑。它占地面积约3万平方米,现存古建筑5000平方米,共计198间房间,包括12套院落、一座戏楼、9座院门。整体布局分为三个区域,分别是东部的古建筑群、西北部的花园和操场以及西南部的荷花塘。古建筑群又分为南北两部分,南部为徽派建筑,北部则是典型的北方四合院,南北兼容,古香古色,别具一格。

古人讲究风水,修建祠堂尤其如此。“这里位于古城西南隅,曾经是清苑县城隍庙和土地祠的旧址,1851年庙宇废弃,清苑县平陵村一位名为胡汉秋的老先生将此地购买下来,辟为菜地,大约有30亩。”杜艾容说,淮军将领卫汝贵、贾起胜奉命前来勘测,见这里环境清幽,附近有护城河及荷花塘,非常适合兴建祠堂,便选址于此。此处虽不是江南盛景,但府河潺潺,绿意葱茏,也是如诗如画的人间胜地。

祠堂的修建,虽得到了光绪皇帝的应允,但没有经费的支持。为了建祠,淮军将领们积极捐款,共筹得55000余两白银。

当时的淮军正处于鼎盛时期,淮军部将、时任直隶按察使周馥亲自督建。不仅从安徽选派了高级建筑工匠,主料也由安徽运至保定,比如徽派建筑最常用的徽州青石和杉木。淮军公所历时三年建成,在北方留下了心灵手巧的徽州人民所创造的灿烂建筑文化。

与在安徽见到的徽派建筑白色的墙体略有不同,淮军公所为青砖灰瓦。经介绍才得知,原来是为了迎合北方的气候与环境,所做出的调和。除此之外,雕梁画栋,飞檐翘角,均遵循徽派,蔚为壮观。

享堂一角

江淮韵味,琼楼玉宇,古朴秀丽,这是我们走近淮军公所时,脑海里顿时浮现的词汇。

淮军公所正门为高大的牌楼门,是徽派祠堂式大门。正门之南原有一座影壁,现已不存。一般徽派祠堂的牌楼门只设一道门口,而淮军公所却有三道门。主要原因是这里不只是祠堂,还兼具公务和宴会的场所,要彰显来宾的不同身份。中门平素紧锁,为最尊贵者专用,汉白玉门槛几乎与膝盖同高,两侧则低矮许多。

每扇门都围绕着汉白玉雕花,中门两侧有一对门墩石,虽然并不完全是当年遗存,部分经过了后期修缮,但依稀可见昔日气势。

历经岁月的拴马石

清代中期以后,作为京畿重地、直隶首府的保定,是天下官宦客商出入京城的重要门户,可谓名流巨贾云集。19世纪末,晚清渐渐步入最后的“挣扎”,淮军公所也亲历着末日余晖。那时仍高朋满座,车水马龙,连两侧墙壁上的拴马石,都被勒出深深的沟痕。如今,拴马石虽依旧在,不闻当年马蹄声。

推开东侧的大门,跨过门槛时,杜艾容特意提醒我们抬头看,原来门顶端正上的位置,也可见精致的仰面石雕,细致入微。当年的奢华,历历在目。

廊檐下一道浅浅的排水沟

穿过青石砌成的倒座房,就是一进院,也叫迎宾院。在天井式的院落中,曾有两座碑亭,如今不复存在,只余一残损汉白玉碑刻。

从一进院至二进院,便是一处南北狭长的天井,廊檐下有一道浅浅的排水沟,“水即为财,整座淮军公所都有水环绕,象征着财源滚滚。”杜艾容告诉我们。而这里的水,正是引自淮军公所的荷花塘。

从山墙两侧的门进去,顿时豁然开朗。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戏台的后身,无需介绍,便知此处为淮军公所的戏楼,建筑面积1500平米,也是整个古建筑群的主要建筑。

其实,古代留存下来的戏楼并不鲜见,在我国很多城市都有。历史上七座淮军“昭忠”祠也都拥有戏楼。这座戏楼的特殊之处在于,它是有资料可查的我国清代现存室内戏楼中最大的一座,也是七座淮军“昭忠”祠中规模最大的,而且是现存的唯一一座。

方正的戏台坐南朝北,约40平米,四角各有一根立柱,上面曾有莲池书院院长吴汝纶所题楹联。十余米的挑高空间内,是半球形的“鸡笼顶”凿井。“过去的老戏台没有扬声器,圆拱可以起到聚拢声音的作用,再将清晰的声音回传到戏楼各个角落。”殊不知,那已是清王朝的末代绝唱。

戏楼西侧包厢

一楼为戏台和看场,可容纳上百位贵宾落座,铺满的青石板历经岁月已有破损。二楼为包厢,木制楼梯在今天看来颇显逼仄。从戏台西侧拾阶而上,眼前是狭窄的长廊,卫兵把守、侍从服务皆经由此处。靠近戏台方向是曾经的包厢,原本由精雕木隔扇隔为五间,现在呈连通状。坐在这里即可看到戏台,外侧有美人靠阑干,阑干下还有一道木挂檐板。二楼正对戏台的轩廊,即是正房包厢,面阔与进深都更显宽敞,尽显豪华奢靡。

与中国传统古建筑的抬梁式屋顶不同,戏楼顶部采用西式先进的木桁架结构,主梁长17.8米,重约5吨,是当时华北地区跨度最大的木桁架,为保持梁架结构的稳定,在立柱上置剪刀撑,充分体现了中西合璧的建筑风格。不仅如此,在二楼拐角处,我们还发现了典型的西方拱形窗,也是中西文化逐渐交融的体现。

二楼正对戏台的轩廊即正房包厢

戏楼四周高大的立柱均为原迹,柱顶石的雕花和下方青石板的雕花交相辉映,将精致做到了细节。随处可见栩栩如生的木雕,尽管岁月令其斑驳,但精美程度仍令人惊叹。也难怪30多年后的1921年,曹锟花园内修建戏园鉴古堂时,会仿照这座戏楼而建。

淮军公所初建成时,便在戏楼举行了盛大的庆典,专门从京城、安徽邀请戏曲名角连演数日。每年春秋二祭及正月组织淮军团拜公祭后,戏楼便是淮军同寅和安徽同乡看戏宴筵之所,演出的剧目多为京剧、折子戏和安徽庐剧。1903年农历十月,慈禧七十寿诞,保定同城文武现任各官在淮军公所大张筵宴,以为遥祝,还从北京招来戏班在戏楼演戏一日。

戏楼内的立柱

由于淮军公所修缮、运营没有朝廷拨款,为贴补日常维系开销,戏楼平日对外出租,这里也是当时保定最大的休闲娱乐场所。在章程中明确记载着收费标准:“如果是淮军同寅或安徽同乡每日费用津钱四千文,平常要客一千文,外省人借用每日费用八千文,小聚是二千文。所收的费用,至年终由司祠点清,呈报值年帐,不得借名私聚赌钱,凡在祠所宴会者,祠内人员等理应小心伺候,应听赏钱不得所要。”可见管理合理有序,服务也堪称到位。

作为清末直隶地区赫赫有名的戏楼,这里不知留下过多少名伶的身姿,可惜已无迹可查。若说在此表演过的名人,1948年11月淮军公所重新回到人民手中,1949年8月河北省军区把戏楼改成礼堂,保定籍演员田华曾为解放军部队官兵慰问演出。

临近正午,一束阳光从屋顶倾斜下来,洒在戏台一侧,微尘在光束中飞扬,仿佛穿越岁月而至。“下午三点左右,阳光会刚好打在戏台中间,那是最美的时刻。”杜艾容说。

旧时风华,盈盈而立,大约即是如此吧。

庭院深深深几许。

戏楼后面即是享堂,也是一处宽阔的天井院,“四水归堂”寓意着“聚财”,体现了徽商的思想理念。东西各一垂花月亮门,令天井别开生面,木雕门楼更是巧夺天工。

继续向北穿行而过,便是公所院,典型的北方四合院建筑。淮军公所里为什么会出现北方四合院呢?

安徽工匠修缮时制作的戏楼模型

“传说当时安徽工匠在此修建公所,保定工匠表示不服,便在总监经常路过的县学宫前修了一座高大精美的照壁,以期引起他的注意。果然,总监对其赞不绝口,于是邀请他们来参建。这便是公所院呈北方四合院的由来。”伴随着杜艾容的讲述,我们的思绪似乎也回到了当年,保定府人才济济,那种不服输的劲头也传承至今。

青灰印花软廊心墙

保定地区典型的建筑手法在这里随处可见,比如天沟排水口的设计、蓝色的青灰印花软廊心墙等。

这里曾是淮军将士办公及皖籍人士临时居住、聚会的场所,其中规模最大的公所院一号院,也是淮军统帅逢重大活动暂时居住的处所。躺在功劳薄上享乐的晚清军队,其封建腐朽的本质,决定了在对外战争中的败局。

公所院一角

时值秋末冬初,层层叠叠的落叶将庭院铺满厚重的金黄。南侧的房间最深处,至今仍留有当年的几条木地板,两三平米的面积,在崭新地板中间显得格外“突出”,却是历史的见证。

戏楼西南侧,相隔一道巷道的二进院,即为“昭忠”祠。是以纪念在守卫环渤海防御体系,保卫海防,进行一系列抵御外辱的抗争中捐躯的淮军将领。

这种“旌表功臣”制度,是由雍正皇帝开创的。雍正二年(1724年),于京城内首建,地点就在今崇文门内东郊民巷,于四年后竣工,同时规定了制度和礼节等。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时被毁。

“昭忠”祠俯瞰图淮军公所博物馆供图

这一原本仅京城所有的建筑,嘉庆年间开始允许各省兴建。至咸丰、光绪时期,随着淮军的创建和壮大,出现了专为淮军而建的祠堂。据记载,淮军“昭忠”祠共有七座,保定淮军公所是第五座,也是唯一一座公所与祠堂共建,并且完整保留至今的。其他几座分别建于江苏无锡、湖北武昌、江苏苏州、台湾台北、安徽巢湖和天津。

祠堂东廊壁上的碑刻

在一进院东廊壁上,刻有三通石碑,隽秀有力,将这里的故事详细地讲予了后人。说来有些传奇的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居住在这里的老保定们,在石碑正前方垒起了一堵高高的墙壁。没有人刻意提及,这些石碑便带着“秘密”沉匿在岁月深处,被渐渐淡忘。直至2009年拆迁与修缮工程正式启动,在工匠们的拆解过程中,石碑才戏剧性地现身,保存完好,字迹清晰。

在杜艾容的指引下,我们仔细观看。其中之一为《建立淮军昭忠祠暨公所捐资文武衔名》碑刻,刻于光绪十八年(1892年)九月,记载了捐资建造祠所人员的姓名、职衔、银数。共计64人,捐银总数55309两。

另一通为1891年修订的《淮军昭忠祠公所善后章程十六条》,从中可以了解到,祠内主要是列名的是同治四年(1865年)以后在战斗中淮军阵亡和受伤病故将士,以及同治九年(1870年)以后北洋海陆军对内对外战争中积劳病故者。其中还对账目、支出、人员薪酬、日常管理、陈设登记、修葺等问题做出了明确规定。

如果说直隶总督署书写的是半部清史,那么淮军公所见证的则是晚清在列强欺凌中,屡败屡战,“弱国无外交”的历史。

入籍本祠堂的淮军将士只总督、提督、巡抚、总兵等职衔者就达60多人,如抗法保台战争中立下赫赫战功的刘铭传,不屈于日寇而临危服毒就义的丁汝昌,抗击日寇血洒平壤的左宝贵,在甲午海战中拼死一搏的邓世昌、刘步蟾,在旅顺指挥著名战役“土城子阻击战”的徐邦道,血战天津八里台英勇献身的聂士成等,令人敬佩。

虽然这里是封建王朝建立的祠堂,但品读这段“落后就要挨打”的中国近代史,不难看到这支隶属于淮军统帅的私家军队,在外强入侵的危难之中也曾奋不顾身,怎奈实力弱小难御强敌,不得不随雨打风吹去。由此,后人也更能理解“强国必须强军,军强才能国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统筹发展和安全、富国和强军,确保国防和军队现代化进程同国家现代化进程相适应,军事能力同国家战略需求相适应”的重大现实意义。

祠堂北面是管理人员的办公区,同为徽派建筑风格,但与前者相比,布局显得局促了许多,装饰也较少。

除了主体建筑,两条巷道的石板小路别有一番味道,院落间穿行时的曲径通幽,也仿若坠入岁月深处。其中也不乏参天大树,掩映着宁静的古建,更有三棵古树被列入保护名录。我们在其中一棵古树下看到,坚硬的石雕被沧桑的根部紧紧包裹,融为一体。

曾经的义学、神厨库、杂役房等均位于享堂东侧。西北侧曾为公所的操场,如今是一片空旷的绿地。西南侧用错落的石块围出的轮廓,曾是淮军公所的荷花塘,想必修建此处的灵感与古莲花池不无关系。伴随着淮军公所的修缮完成,荷花塘也将在不久后复原。

荷花塘遗址

欣赏古建文化与正视历史并行不悖。

从光绪十七年(1891年)建成,到甲午战争(1894年)失败,直至20世纪初,风光一时的淮军和清王朝一同走向了衰亡,淮军公所也日渐凋敝,其作为纪念、公务和聚会的功能逐渐消失,在历史的洪流中走向了新的阶段。

淮军公所小区也是徽派建筑风格

采访结束时,走出高深的封火墙,不经意举目向东边望去,便是一墙之隔的淮军公所小区露出的楼宇,顶端高低错落的马头墙与这厢遥相呼应。马头墙上是古城湛蓝的天空,与百余年前一样,却又截然不同。旧年月呼啸而去,新时代奔腾而来。

11月12日,残雪消融,灿阳高照。蔚蓝之下,于清冽的空气之中穿行在修缮一新的淮军公所,古朴典雅、美轮美奂之感,氤氲升腾。

积淀着岁月沧桑的大门、高墙、砖瓦、树木、戏台、廊柱,交融着南之温婉与北之古朴的建筑神韵,一一向我们倾诉着淮军公所特有的人文气象和文化张力。漫步其中,曾镌刻于楹柱之上,由一代大儒吴汝纶亲题,含意隽永、韵味悠长的楹联,更是给人以无尽的感怀与回味。

吴汝纶

1840年—1903年

字挚甫,一字挚父,安徽桐城会宫乡吴牛庄(今属枞阳县)人,世人称之“桐城吴先生”,近代著名学者、文学家、教育家。晚年被任命为京师大学堂总教习,与马其昶同为桐城派后期主要代表作家,生前有“海内大师”和“古文宗匠”的盛名。

吴汝纶题写的匾额留下的匾托

采访中,淮军公所博物馆馆长康广河告诉记者,光绪十七年(1891年)十月,气势恢宏、巧夺天工的淮军公所建成后,随即举行了盛大的典礼活动,曾从京城请来戏曲名角在刚建成的戏楼上演戏数天,以表庆贺。而淮军“昭忠”祠的总祠、大祠、戏台、公所的楹联及戏楼匾额均出自吴汝纶之手。

公所戏楼是淮军同寅每年春秋二祭及正月团拜后,供安徽同乡喜庆宴饮、演剧开筵之所。可供几百人看戏和开筵的戏楼,在晚清是保定较好的娱乐场所。戏台两侧的楹柱上,曾镌刻吴汝纶题写的楹联:

高节变风云,做客欷歔,击筑欲邀燕市饮;

遗芳在兰菊,礼魂容与,传葩疑唱楚人骚。

其中,有匾额为:划然轩昂、展诗、会舞。

如今,廊柱、匾额空悬,静待复原。

出戏楼后进入的总祠,是纪念同治四年后淮军对外战争时阵亡、伤故将士的享堂。这里中部的楹柱上,曾有吴汝纶题写的对联及匾额如下:

生为人杰,没乃鬼雄,浩气拱神京三光争曜;

白骨成灰,丹心不死,义声与淮水万古长流。

表奖忠勋(匾额)

罗大庆摄

“昭忠”祠西路是与中路对称的建筑,可由前面的大门进入,分成两个院落,是正祀、祔祀淮军将士的地方。第一进院落为过厅5间,东西厢房各3间;第二进院落为北房5间,东西厢房各3间。这5间北房高大宽敞,此即“大祠”。大祠也是正祀淮军将领的地方,中部的楹柱上曾悬挂着吴汝纶题写的楹联:

重写战场文,三辅河山常在目;

偶吟故乡乐,八公草木尚如神。

据康馆长介绍,此处除恢复这幅楹联外,还将恢复另一楹联:

讶许功名,天事三分,人事小顺,三分四分与天拗;

是谁钟毓,淮水千里,淝水不能,千里百里入淮流。

“这些楹联和匾额全部由吴汝纶亲手题写。将来,我们会把它们都制作出来,并原地安放。”据康馆长介绍,除以上提及的之外,还将在1号院正房廊柱上制作原对联:

吴汝纶主讲莲池书院十几载,培养出了大批优秀人才。而他在此期间,还因另一件事与淮军公所产生了紧密的联系。

面对千年未有之危局,吴汝纶的学术,以能济时变为归宿。他的思想比较开通,主张贯通中学为体,研习西学为用,而研习西学必当先修其语言,才能有所作为。吴汝纶认为,在当时的条件下,莲池书院尚不具备开设西学的条件,一是经费难以筹措,二是没有合格的师资,三是具有一定学力的学生不易得。因此,他主张先从办外文学堂入手。1898年,吴汝纶在保定淮军公所办起了东文、莲池书院办起了西文两座学堂。淮军公所东文学堂、莲池书院西文学堂的成立,使吴汝纶成为中国近代教育的开拓者。

东文学堂位于最早的保定淮军公所小学处,学堂经费主要来自淮军公所的岁修余款。“东文学堂的培养对象主要是淮军皖中子弟,名额为二十,另招外省附学生员十人。外省附学生员每月须交保平足银二两作为学费。””康馆长介绍道。

莲池书院内的西文学堂开办不到三年便中途夭折了,而开办于淮军公所里的东文学堂却余音袅袅。东文学堂于光绪三十年(1904年)九月由直隶总督袁世凯下令附设于直隶师范学堂,改称东文专修科,修业年限仍为五年。据记载,专修科所设中文课程有经学、历史、文法、作文,东文课程有读本、文法、作文、翻译、会话、历史、理科、算学等,年拨发经费6000两。

叶子摄

吴汝纶在保定淮军公所开办东文学堂的直接成果是,二十世纪初,直隶省先后有数十名在淮军公所东文学堂习学日文的学生,借吴汝纶先生的余荫得以东渡日本留学,这些人中的一部分学成归国后,又成为辛亥时期直隶省立宪派的中坚力量。

一座建筑

总会因经岁月而历沧桑

淮军公所亦不例外

荏苒百年,淮军公所从纪念祠堂到办公场所,从民宅民居到历史文物,几易名称与功能,沧桑之感不说自现。

保定淮军“昭忠”祠暨公所建成后,正常运营了十年,由于甲午战争的失败,淮军迅速走向衰亡,公所事务也日见冷清。光绪二十八年(1901年),其中路建筑改建为“李文忠公祠”。

1912年,辛亥革命后民国成立,祠堂被废弃,转由清苑县公署接管。

“祠堂废弃之后,志存中学曾在这里办校。后来,北京一个叫王福绳的商人,也曾在这里建大义织布厂。1937年,日军侵占保定后,占据淮军公所为日军兵营,把戏楼作为一个战备仓库,主要用作修钉子铁皮。1945年8月抗战胜利后,淮军公所祠堂先后成为国民党保定警备司令部和新二军战备仓库。1948年11月保定解放,冀中军区司令部后勤处入驻,将戏楼改为军区大礼堂。所以说这里一直与军队有着很深的渊源。”淮军公所博物馆副馆长杜艾容一边细数着淮军公所的历史,一边将岁月的痕迹指给我们:留在建筑拱门上、略显突兀的五角星,戏楼中明显可见的绿色油漆,静静矗立在整体建筑一角的军区仓库用房遗址,无不见证、倾诉着时光留给淮军公所的斑驳。

作为冀中军区司令部时留下的痕迹

而通过淮军公所博物馆馆长康广河的讲解,我们了解到,冀中军区司令部后勤处入驻此地,戏楼作为军区礼堂使用期间,保定籍演员田华曾在这里为解放军部队官兵慰问演出。

1958年,河北省会搬迁搬到天津,祠堂东西路归省财贸干校、体育局等单位住用。

之后,祠堂西路由华北电力学院作为职工宿舍。

康馆长说,上世纪七十年代,房管局在这里修建了一排民房,这片区域成为市民的居住地。而且,据记载,此处做为学校使用的时候,《野火春风斗古城》的作者李英儒曾在志存中学读过书。

军区仓库用房遗址

自19世纪末期建成以后,淮军公所由于国朝的更替、政局的变迁、日本侵略者的践踏等,历经半个多世纪的战争硝烟,致使这座建筑群体失去当年的光华,建筑物破败不堪,部分建筑被改建或毁坏。

然,虽原貌随时光改变,但历史积淀赋予它的厚重、文化以及崭新容貌、勃勃生机,却又令人心生期待与欣喜——百年沧桑,未来不负。

1926年,保定私立志存中学移入淮军公所,学生达400余人。1948年淮军公所作为冀中军区司令部,1949年作为河北省军区司令部。省会迁石后,遂变成机关家属宿舍。后随着住户的不断增多,淮军公所成了一个有着200来户的大杂院。

1980年代保定淮军公所老照片吴蔚供图

充满温情的大杂院

都说远亲不如近邻,住过大杂院的人都有这体会:秀玲她妈,柱子他爸,西屋的刘叔,北屋的王奶奶……西屋炒菜炝锅时的葱香味,一定在您的嗅觉中留下过幸福的记忆;下班回家后火炉子灭了,跟北屋的借火烧块炭肯定是您心中始终不灭的温暖。

据老人们回忆,当年《野火春风斗古城》这部电影还在淮军公取景拍摄。

二十年前淮军公所里塑有“红星”的门口,“红星”是1948年11月22日保定解放后,冀中军区司令部在淮军公所时所建。黑马供图

小伙伴们到大戏楼房顶玩

冬天自造冰鞋、冰床、滑冰、堆雪人;夏天踢球、拍元宝、摔跤,淮军公所大杂院里孩子的童年丰富多彩。“上世纪六十年代,淮军公所里的荷花塘还有。夏天,我和小伙伴们经常去塘里玩,自1963年保定发大水后,这个荷花塘就填平了。假山也没有了。”张庆祥说。“最有趣的是,那会儿发废,男孩子们就爬到大戏楼顶上玩,63年发大水,清理墙根角,还拉出三车皮炮弹、地雷呢。”

一位老保定回忆他20年前曾到访到淮军公所大戏楼:空旷的大戏楼,戏台上放着绿色道具箱,走上二楼的木制楼板看台,伴着空气中散发着木器漆器的味道,真有年代感。

孟繁铜家在淮军公所大杂院外,许多发小同学都住在大杂院里,孟繁铜回忆说:“小时候,我经常去找住在大杂院的同学们玩。我们这些男孩子,虽然食不果腹,破衣滥履,放学后第一件大事不是做作业,而是不约而同,三五成群地到院里玩一种叫'打尜尜(读gaga)’的游戏。尜尜,就是一段大约10厘米长的小木棍,两端削尖,看上去像一个枣核的形状。玩的时候人数不限,可以分成两组,先在地上画一个方框当作'城’,各组选出一人站在'城’内,轻轻捏住尜的一端,再用一块像瓦刀一样的木板将尜用力打出去,尜落得远的那组,先来开打。开打时,要把尜放到'城’口,然后一组人轮流打尜:用木板敲击尜的一端,使尜蹦起来,然后在它蹦起来的瞬间,迅速挥动木板把尜打出去。哪一组打得最远,哪一组就是得胜者。这个游戏,可以让我们这些少不更事的小孩在冬天寒冷的日子里里玩得忘了回家吃晚饭,直到从胡同口那边传来大人喊我们回家加衣裳、吃晚饭的声音。”

留恋院前海棠树

“大杂院总有说不完的故事,曾经的一些人,一些事儿,总能勾起我们美好的回忆,因为它承载了太多淮军公所的独家记忆。”

守住历史文脉留住城市乡愁

“那时候老百姓住在这淮军公所里,也不知道住的是文物,也没有要保护文物的意识,但正是因为有这些老百姓居住,这些建筑物才得以保存这么完好。一口铁锅每日炒菜,可能使用十几年,如果束之高阁,可能几年下来就锈蚀不堪,古建筑文物保护也是这个道理。”董全新说。

为了过上更好的生活,淮军公所大杂院里凡是有条件的人都陆陆续续买了新房,搬出了大杂院,大杂院中的很多居民换成了租房住的打工者。倾斜的围墙、坍塌的房屋,风雨侵蚀下逐渐模糊的砖雕,一度让这里备受争议。

大院的历史,也是一座城市的历史。2009年淮军公所大杂院拆迁,从2016年3月开始维修,老百姓腾迁出原有建筑,而这些具有文化底蕴的建筑将得以保留。“前阵子,一位老住户回淮军公所,竟惊讶的不相信这是自己以前住过的地方,红漆白墙在阳光下恢弘大气,又重现风采。”孟繁铜乐着说。

淮军公所

世界级建筑大师贝聿铭曾经说过,建筑是艺术与历史的融合。

在了解了淮军公所的历史脉络后,不妨跟着我们的镜头一起欣赏这座建筑的融合之美吧!

南北融合中西合璧

在初冬的阳光下,修葺完毕的淮军公所正门静谧肃穆,徽派祠堂式牌楼门设有左、中、右三个券门,每个券门用汉白玉条石镶嵌,上面雕刻着“双狮戏球”“蝙蝠捧喜”的图案。冠北方官式歇山顶,其上镌刻“敕建李文忠公祠”。

走进正门,穿过迎宾院、二进院,看罢专祠正殿,步入一条东西走向的甬道,能清晰感受到:一巷之隔,南边马头墙、透风脊,券门、柱石、梁架“无处不雕花”,精巧秀美,门楣檐下的墨线画清淡简雅;北部四合院,硬山顶、清水脊、格扇门、棂花等式样古朴厚重。南工择石材防潮,北匠取木材防起碱……漫步公所,南北风韵合璧不俗的建筑让人不时发出赞叹,“于雄浑中见轻灵,于华丽中显古朴”。

徽派建筑的重要特征——马头墙

整个建筑布局主次有序,院落严整,组合丰实。青砖灰瓦砌成的马头墙呈脊阶梯式层层高出,房基和柱石也比通常房屋高,回环往复,敞亮明快,气魄蔚为壮观。当你走近细观,既能感受到有北方建筑的古朴浑厚,也能欣赏到南方建筑的温婉秀美,两种建筑风格工艺可谓是相得益彰。

除了南北融合,淮军公所还尝试性地运用了一些西方建筑的元素,如花瓶造型的栏杆、室内的木地板,以及戏楼墙壁上西式半圆形窗户。可以说,这是保定引进西洋式建筑的开始。此后,直隶总督署的东花厅和二堂廊檐的改建也受到了其西方建筑样式和做法的影响。

雕梁画栋精巧入微

中国建筑学家、城乡规划学家和教育家吴良镛院士来保定时,曾特意到淮军公所考察。他称赞道,这座建筑雕工太好了,是近代建筑史上的杰作,应该尽快地修复起来。

泥金彩绘

在淮军公所的每幢建筑上,无论是砖雕、石雕或木雕,都突出了一个“精”字。当你走进主祠堂院,定睛一看,那木质结构的梁柱、檐枋、柱额、门楣,甚至马鞍形的椽架上,都被那巧手雕琢得团花似锦,刀刀到位。有人物、有山水、有花鸟、有器物、有走兽,其构图随构造而参差,依部位而取势,每组纹样随题材不一,图案各异,但不失和谐,神态栩栩如生。在柁檩迎面精细的雕刻图案中,镶嵌有五彩螺钿,并配有泥金,甚是华美。白色的柱顶石四周,雕以精美的连方花序,连柱顶石石顶基面都雕有花草图案,这在一般古建中是不多见的。

五彩螺钿

戏楼的样式更为不俗,雕梁画栋,透雕围屏,穹窿状立体透雕藻井,更加精美有加。再看每幢建筑物外面的砖雕,诸如门楣上方、山墙、墀头等等,用青砖做的深浮雕或伴有透雕的一幅幅吉祥如意的图案,构思浪漫而洒脱,工艺娴熟而自然,切割有痕,粗犷见美,斩削无迹,细若传神。特别是中路的北院,月亮门的门罩是一组砖木合璧的群雕,巧用一对狮子滚绣球的透雕作戗柱支撑垂柱,构思新颖,雕工玲珑剔透,精巧入微。

墨线画

这组徽派院落错落有致,雅而不俗,充分体现了建造者深邃的生活感悟、丰富的艺术情趣、高雅的审美追求和卓越的表现技巧。虽经阅百年,但如今细细去品味它时,仿佛可以穿越时空,看到当年那些工匠屏息凝神之态,听到行刀刻刃之声。

南方的大象,西式的花篮。

“一宇之上,三雕骈美”,是古建筑界赞美徽派建筑的话,也是保定淮军公所的建筑艺术成就的完美概括。

月亮门为精美的砖雕,中间雕牡丹花等花草,寓意吉祥富贵;门楼上方左右侧的砖雕为鳌鱼。

昭忠祠正门东西次间的六角盲窗,图案中心是变形的“寿”字,四周环绕着五只蝙蝠,蝙蝠与“福”同音,俗称“五福捧寿”,寓意多福多寿。盲窗为典型砖雕,而窗框为汉白玉石雕。

祠堂管理办公区的砖雕窗罩,采用漏窗形式,便于通风采光,窗内窗外,景色互为借用,形成了园林景观的丰富变化。漏窗整体镂空,卷草纹饰对称。

砖雕

多种雕法

精美绝伦

在淮军公所内,砖雕主要设置在脊饰件、门窗罩等处。其中祠堂祭祀区的砖雕为典型的南方做法,使用特有技术烧制的水磨青砖,雕刻手法多为圆雕、透雕、浮雕和镂空雕,雕工精巧,风格细腻,采用立体写实的手法将画面中的人物或动物、植物刻画地栩栩如生;公所区的砖雕为北方做法,雕刻手法以浅浮雕、平雕为主,风格庄重浑厚,质感古朴。

享堂东、西连廊中部垂花门外侧门楼。高高翘起的翼角伸向天空,给人以展翅欲飞的感觉。梁架下边有两对撑弓,一对做成透雕狮子滚绣球,另一对做成双鸟聚首,玲珑剔透。两个垂柱为花篮形,中间花板刻满花鸟,具有极高的建筑艺术价值。我国著名城市规划专家、古建筑保护专家郑孝燮先生看到这个门楼后感叹道:“我走了大半个中国,这么精美漂亮的艺术品还是第一次见到”。

昭忠祠梁架木雕

木雕

极尽奢华

韵味悠长

据工作人员介绍,徽派建筑讲究“外不见木,内不见砖”。外不见木,是指建筑四周用墙体封护,看不到木制结构,用来防止外面的火灾波及院内;内不见砖,是指建筑室内多用木制装修进行分隔,且装饰华丽。

公所院有多种造型各异的窗棂花

享堂梁架木雕

戏楼轩梁

灯笼锦

六方菱花套

徽派建筑的精华主要体现在室内奢华的木雕装饰上,梁架和装修极尽雕琢之能事。在保定淮军公所内,木雕重点分布在房屋梁架、挂落、室内隔扇等处,雕刻图案多为吉祥纹饰、人物故事、山水走兽等。

正门中门透雕狮子滚绣球

正门汉白玉石雕

石雕

白玉青石

相映成趣

石雕主要设置在淮军公所建筑的中券门、抱鼓石、柱顶石、石碑及碑座等承重强度较高的构件上。雕刻技法采用浮雕、透雕、立体雕等,以汉白玉石和青石为主要材料。

戏楼柱顶石石雕

其中,汉白玉石主要应用于迎宾院正门屋面、抱鼓石、门框以及院内祭文石碑、碑座,昭忠祠正门东西次间盲窗窗框;青石主要应用于戏楼柱顶石、昭忠祠前院连廊墙内碑刻以及拴马石等构件。

戏楼

余音绕梁

三日不绝

戏楼是整个保定淮军公所的精华所在,也是其“南北交融中西合璧”建筑特色的典型代表。它占地面积980平方米,分上下两层,建筑面积达1500平方米,是我国现存清代室内戏楼中规模较大的一座。

与中国传统古建筑的抬梁式屋顶不同,戏楼顶部采用西式先进的木桁架结构,主梁长17.8米,重约5吨,是当时华北地区跨度最大的木桁架,为保持梁架结构的稳定,在立柱上置剪刀撑,充分体现了中西合璧的建筑风格。内部精雕细刻,宏大华丽,随处可见工艺精美的“砖、木、石”三雕及彩绘等艺术形式,生动形象地描绘了人物、动物、生活场景等多方面的内容。

可以说,淮军公所的戏楼是晚清时期保定地区戏曲表演艺术与古代建筑艺术的完美结合。它不仅仅是一种建筑形式,更是一方文化展台,同时,又是文化传承的载体,古城沧桑变化的见证。

湛蓝清澈的天空下,白云如纱。坐落在古城保定的淮军公所,宁静平稳又生动传神。精巧的雕梁画栋、大气的青砖灰瓦,它们风华绝代,底蕴深厚,寓意吉祥。一木一石都体现出精湛的建筑雕刻技艺。

如今淮军公所修缮工程已基本结束,这些彰显古人智慧的建筑营造技艺得以完整展示,除了全力的保护外,也离不开抢救、守护它的修缮人员。

“古建筑是国家的文化遗产,对其修缮,就是要延续其生命,最大限度的保留原始遗存,让古建筑所承载的历史文化得以传承和保护。任何一点疏忽都有可能对古建筑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害,所以,只有无限接近100%的把握才能进行修缮。”

——柳淑巧

赤子之心守护“淮军遗梦”

保定淮军公所,是我国目前规模最大、保留最为完好的淮军“昭忠”祠,徽派古建筑群,如今芳华再现。在这里,一砖一瓦,都是柳淑巧和她的修缮团队眼中的珍宝。柳工介绍说,古建筑修缮严格遵循“不改变原状”的文物修缮原则。为了还原古建筑的原貌,需要对每个构件进行仔细勘察,甄别哪些是历史遗存,哪些又是后期改造的,一砖一瓦都不能放过。所有维修和补配的构件确保原材料、原工艺、原做法,这已经成了一种职业素养。

对古建筑的敬畏以及抢救保护的热切心情,使文物修缮工作者有足够的耐心去勘察和磨合,找到最合适的方式,保留古建筑历史的印迹和信息,供后人欣赏解读。

施工现场,柳淑巧和团队成员研究古建筑油饰做法。

匠人们对施工材料仔细鉴别,坚持采用传统原料与工艺,让修缮效果更持久地保存。

老照片破解“八字照壁”之谜

践行文物保护理念

辛勤耕耘在古建筑保护领域三十年的柳淑巧,主持完成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修缮二十余项,保定淮军公所、保定清河道署、顺平腰山王氏庄园、清西陵、直隶总督署、古莲花池、大慈阁、保定军校纪念馆、光园、西岗塔等都曾是她守护的对象。她是冲锋在古建筑修缮第一现场的守护者,是伏案桌前潜心深耕古建筑修缮研究的学习者,是宣传文物保护工作方针的传播者。而她并不热衷于提及过去的成绩,而是一心牵挂着今后的文物保护利用、文博人才培养、博物馆发展等问题。柳淑巧理解的工匠精神不单只是专注、严谨、极致,更重要的是把这份精神和工艺传承下去。“这不只是一种精神,更是一种责任”。她愿意成为古建筑修缮的守望者,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文物保护事业贡献着“守望者”力量。

她在对我谈起如何保护修缮古建筑时,眼睛里有一种光,一种纯洁无畏的充满希望的光。我想,这是面对保护国家遗产的坚定信念所展现出来的决心,这道光也刺穿了我,让我想到了像柳淑巧一样坚守在文物保护修缮岗位上的人们。他们默默无闻,却做着抢救国家遗产的巨大贡献。是他们让这些沉默矗立在时光长河中的文化瑰宝“活起来”,再现并“讲述”尘封的历史,继续接纳着人们关于美的赞叹。

致敬古建筑保护者!

三期修缮还原历史

保定市博物馆副馆长、淮军公所修缮设计师柳淑巧介绍,2003年,淮军公所修缮工作开始规划。2009年,保定市政府投资2800万元,对淮军公所院内176户居民进行搬迁;同年,省文物局拨款120万元对濒临倒塌的享堂进行修缮,2011年,省局拨款42万元修缮西大门及围墙。2015年,国家文物局批准了淮军公所的整体文物修缮方案,分三次拨付资金3080万元对院内文物本体进行保护性修缮,修缮工程共分三期实施。一期包括迎宾院、“昭忠”祠前院和公所院7座建筑,自2016年3月开工至2017年11月15日完工;二期包括“昭忠”祠后院、祠堂管理办公区、公所院、杂役院、西小院、神厨库以及附属用房等,共计38个单体建筑,九套院落地面和200多米院落围墙,自2017年7月14日开工至2018年12月5日完工;三期为戏楼,自2019年7月开工至2021年7月完工。2019年,市级资金241万元修缮迎宾院;2020年,国家文物局划拨戏楼修缮项目补充资金350万元。2017年,两批消防项目国家级资金共计295万元。

保定是国务院命名的历史文化名城,资源禀赋丰厚,文物遗存众多,文化底蕴深厚,历来视文化为城市发展的命脉。今年,保定市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围绕“文化保定”,打造闲有雅乐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打造“全国博物馆之城”,建设精神文明更有温度的新保定。淮军公所的“活化”再造,不仅在坚定文化自信上展现了保定情怀,更是古城人民的期待。

近年来,沐浴着京津冀协同发展和雄安新区建设重大机遇,全市文化旅游产业坚持全域统筹、创新驱动,文旅共生、多业共荣,全面建设新时代高品质旅游城市,打造宜居宜业宜游宜学宜养的京津冀周末休闲旅游首选目的地。类别丰富、品质优良的古城资源,让民众的休闲生活精彩纷呈,也在广袤的保定大地绘就一幅姹紫嫣红的多彩画卷,让“文化名城”熠熠生辉。

淮军公所有太多“宝”,地上的,地下的;有形的,无形的;有声的,无声的……要让淮军公所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活”起来,地下变地上、故事变艺术、文化变产业,需要通过“活化”资源来展示文化、传播文化、创新文化,不断提升大保定的文化支撑力。具体说来就是要让能唱的唱起来,能舞的舞起来,能看的打扮好了让人看,能卖的把活儿做漂亮了让人买,找到与现代生活的契合点,寻找新的发展可能性,把优秀传统文化在实践活动中一代代传承下去,把丰富的文化资源优势尽快盘活,进而转化为发展优势。杜馆长说:“淮军公所是为淮军所建,可以针对淮军选主题,像洋务运动、环渤海防御体系,赋予古建筑一个新的生命。”

古城是保定的宝贵财富,中国东方演艺集团参观考察时建议,以文化演艺拉动古城“夜经济”发展。利用中国东方演艺集团舞台艺术表演、艺术创作、文旅演艺策划、城市艺术空间打造等优势,深挖保定文化内涵,围绕淮军公所进行演艺节目创演,也可由中国东方演艺集团邀请文艺名家驻场演出,全方位清晰展现保定文化和历史脉络。可以以直隶大剧院、淮军公所和关岳行宫(曹锟戏楼)三点为支撑,将总督署门前广场、天主教堂广场、光园、古莲池、钟楼、大慈阁等融为一体,实现灯光串联,相互呼应,为不同群体提供不同文化需求。整个活动演员与观众可近距离接触,角色可相互转换,游客与观众可坐可站、边走边看领略古城风情,逐步达到利用旅游演艺让城市慢下来、让游客留下来、让旅游火起来,形成古城新的“夜经济”发展圈。此外,还可创排一些西部支教、脱贫攻坚、抗日战争等在全国有影响的保定题材文化产品,打造成舞台精品,在保定周边乃至全国巡演,广泛宣传推介保定。在延续城市文脉、留住城市记忆的基础上,注重植入产业因子、市场元素,实现古城片区的更新与复兴。

THE END
1.电光学院走进“中国最美书店”感悟津城历史文化魅力南开新闻网讯(通讯员 代安娜 董悦)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中关于“强化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协同”的重要部署,深入挖掘天津城市文化与历史底蕴,引领学生感知天津历史文化、感受天津魅力,电光学院联合钟书阁天津店举办“走进中国最美书店,穿梭津城历史阶梯”“科技·人文”协同育人创新实践活动。天津市河北https://news.nankai.edu.cn/dcxy/system/2024/12/11/030065013.shtml
2.忆红色岁月——感受历史见证发展,凝聚奋进力量本次展览共展出300余件档案文献、票证实物和历史照片,涉及吃、穿、用等方面,包括票、证、券三种类别,分为粮食票证、副食品票证、棉毛服饰票证、日用家居票证、特别票证、票证时代记忆六个部分,记录了新中国成立后前三十年天津实行计划供给,党领导人民奋发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AxODQ5MjM4OQ==&mid=2650361219&idx=1&sn=8010f38f1a78a223211e801a4f53dfd0&chksm=82ef515b3ccfbbc6dd59bd67968dc811ff9c7849bf4ec20cf68bb0bc0851abfbea5a685418f2&scene=27
3.经济贸易系党总支开展主题党日活动2024年12月13日是第十一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为深切缅怀革命先烈、铭记苦难历史,2024年12月11日下午,经济贸易系党总支全体教师党员和学生预备党员走进山西国民师范旧址革命纪念馆开展主题党日活动。 在讲解员的带领下,党员们依次参观了纪念馆的各个展厅,包括校史、校歌、山西抗敌决死队战斗历程展等,了解了国http://www.sxcmvc.com/info/1312/8744.htm
4.唐山市商业学校唐山市财贸干部学校和唐山市农业学校合并组建唐山职业作者:2001年唐山市卫生学校、唐山市商业学校、唐山市财贸干部学校和唐山市农业学校合并组建唐山职业技术学院 年代:1004000000 尺寸:长19.1宽15.1(cm) ,购买老照片:唐山市卫生学校(唐山卫校),1984年护士十五班,毕业留念等原照相关商品等欢迎您到孔夫子旧书网https://book.kongfz.com/235066/1155110798/
5.安徽财贸学院经济管理大专班全体合影老照片商店【安阳文革品店】“老照片”目录下其他商品:更多>>> ?安阳市卫校1977年护理班结业留念_安阳文革品店 9品 ¥48 ?1970年重庆红卫照相四店_安阳文革品店 9品 ¥30 ?杭州西冷桥_安阳文革品店 9品 ¥30 ?杭州三潭印月老照片_安阳文革品店 9品 ¥30 ?1962年西山碧云寺_安阳文革品店 https://7788qp.997788.com/5697/search_191_87258107.html
6.老照片:天津1996年的照片,此刻感慨岁月的脚步如此匆忙!2.1996年5月,天津市《出色科技工作者》纪念章。3.1996年,天津市人民检察院参与央视正大综艺法律知识竞赛综艺节目。4.1996年9月1日,天津市一名一年级小学生戴着眼镜。5.1996年,天津市的慎益大街经常可以看到的录像厅。6.1996年12月10日,北京市到天津的火车票。8.1996年,天津市财贸系统老干部活动核心贺岁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36862365411703986&wfr=spider&for=pc
7.这些“税月”老照片承载“税情”与初心百年初心见税情,创新发展向未来。翻开历史相册,邂逅一张张平凡的税收照片,讲述其背后一段段动人故事,“税月”芳华,历久弥香。一代代铜仁税务人,留下了改革发展的闪光足迹,用奋斗青春致敬美好新时代,让那些承载温馨“税月”的老照片,带我们穿越时空回望铜税发展历程! https://guizhou.chinatax.gov.cn/xwzx/ztzl/jdbnsspfzs/ssgs/202109/t20210901_69831748.html
8.图文丨吉林财贸学院长春税务学院老楼,“第七厅舍”吉黑榷运署檐口的转角部位都有凸起的“鸱尾”造型。入口设门廊和车道,由6根塔司干柱式的石柱支撑。 (1959年,吉黑榷运署旧址。) (上世纪70年代,吉黑榷运署旧址。) 解放后,这里成为吉林财贸学院、长春税务学院的主办公楼。后来拆除盖起了现吉林省财政局大楼。 ———http://www.360doc.com/content/24/0805/16/29595672_1130531441.shtml
9.侯宝林4月27日,在天津红桥区作了题为《我的艺术生活的报告》,回顾自己50年的舞台生涯,和新旧社会截然不同的生活经历。4月,被华中工学院聘为兼职教授。6月7走进故居,先经过一段狭长的过道,过道两侧挂满了侯先生的照片。整个屋子里,最显眼的也是侯宝林大师生前的近40张老照片——从12岁天桥学艺到后来的全家福。http://baike.soso.com/v141584.htm%3fch%3dch.bk.innerlink
10.珍藏版第四辑呼和浩特老照片100张——消失的记忆1962年呼市新城西街居委会基层干部欢送同事留念 1962年内蒙古工学院首届毕业生毕业留念 1963年内蒙财贸干部进修学院图书馆全体合影 1963年3月8日于内蒙古大学女同学们留念 1963年8月5日呼市第一中学高中44班毕业留念照 https://www.meipian.cn/1vpu7ydn
11.公共服务化(精选十篇)近年来,随着市场化进程的加速,我国政府管理的某些部门、领域或方面已经尝试利用市场机制,如政府机关和其他公共部门所用物品的集中采购、公共工程的招标投标、土地的有偿使用、营业执照的拍卖、公共服务如环境保护和治安的委托承包等都是将市场机制引入公共部门的具体体现。此外,国家公务员的公开考试录用、领导干部的公开https://www.360wenmi.com/f/cnkeygpkfa4p.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