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剧《右玉和她的县委书记们》的热播,令人深思,使我不由得想起上世纪七十年代,朔县党政领导干部带头参加集体生产劳动的场景。现将曾经刊发在朔州市三晋文化研究会《会刊》上的图文,重新整理,把战斗在生产劳动第一线的火红场面再现给大家。
【背景链接】
朔县的干部参加集体劳动,早在文革前的1963年4月县委就做出了《决定》,1963年8月17日人民日报为此发表社论《深入细致地做好思想教育工作,不断提高干部参加劳动的自觉性》予以报道。至10月底仅机关干部411名做工12673个,人均30.7个。1964年1月21日和8月22日山西省委两次转发了朔县县委关于干部劳动的《报告》,因而干部参加劳动形成制度化已有历史。文革中恢复地方党组织机构后,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坚持干部参加劳动,深入基层蹲点,和群众实行三同,在七十年代又形成了新的高潮。
地、县、社、队四级干部带头参加劳动
朔县党政领导干部带头参加劳动,集体出工定期参加夏锄。
雁北革委副主任白效玉和祝家庄大队社员开挖洪水渠
地委宣传部领导贾春太、康浦泉(左)和社员实行三同
1973年春,县委书记郭巨民在祝家庄蹲点和社员们一起翻地。
1976年秋县委书记刘文君在祝家庄引洪工地上。
1976年革委主任孟生悦在照什八庄蹲点和社员平田整地。
1977年革委副主任乔日升在黄水河工地带领施工。
1975年冬县委副书记安秉文、革委副主任乔日升在引洪工地参加集体劳动。
1975年冬,县武装部政委武元在窑子头公社蹲点,参加劳动。
1975年夏,县纪委书记老贫协主任孙兴昌在祝家庄长期包点,每天都要在地里劳动。
县组织部长高进在祝家庄大队常年包点,带领干部社员参加劳动。
1975年夏,县级机关干部分片包点、定期参加集体生产劳动。
窑子头公社党委书记焦有堂1946年参加革命,二等残疾军人,多次受到省、地、县的表彰。1975年6月29日,山西日报以题为《艰苦奋斗为人民》的报道,讲述了他几十年如一日带领全社人民在农业战线上艰苦创业的先进事迹。
城关公社书记句仲和社员一起平田整地。
神头公社书记王成宝和社员奋战在引洪干渠工地上。
梵王寺公社书记王希定期参加劳动。
梵王寺公社党委把干部参加劳动制度化,定期进行考核评比。
峙峪大队主任郭中和参加集体劳动后和社员评工计酬。
曹沙会大队支书赵金梅带领女社员参加劳动。
寇庄供销社主任陶富成带领职工送货下乡。
杨涧煤矿领导亲自下矿井带班生产劳动。
腊壑口引水工程
腊壑口西干渠于1971年动工兴建,1973年建成渠首至渡槽。西干渠北起大坝西侧进水闸,南至胡家窑村北七里河河道,总长12.5公里。1975年冬全县数万民干部、职工、农民打响了西干渠的攻坚战。大渡槽以下,干渠进入冲积平原,为开敞式明渠,底宽10米,深5-15米,其中大部分渠段深度在8米以上。其艰难程度可想而知。整个腊壑口工程共动用土136万立方米,石20.1万立方米,砂22万立方米,水泥4850吨,投工164.8万个,总投资289万元,全县干部群众为此付出了极为巨大的努力以至生命的代价。
1975年冬,县委书记刘文君既当指挥员又当战斗员,带领机关干部参加劳动。
县委副书记岳来秀、常委赵桂香在腊壑口工地劳动。
机关干部和社员群众冒雪大干。
县常委政工组主任光敏带领机关干部参加农田水利基本建设。
县委、县革委领导安秉文、孟生悦、乔日升、赵桂香在腊壑口西干渠工地和社员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实行“三同”。
机关干部分段作业。
由干部(含借干)职工组成的县专业队在腊壑口工地。
各公社社员分段作业。
西山植树造林绿化工程
1976年秋季,县委、县革委组织机关、厂矿、企事业单位干部职工3000余人开赴利民西山,安营扎寨,绿化西山,大战20天,植树2.1万亩。此后,在1977年、1978年春、秋又继续进行绿化西山大会战,取得了较大成绩。并在窑子头乡西部坡区开辟总面积达3万余亩的机关林地,连续造林4年。
专业队在西山植树。
工交系统干部职工在西山植树。
县革委副主任乔日升在西山植树。
县武装部政委武元在西山植树。
县农委主任王富先指导职工栽树苗。
县级机关干部职工在西山植树造林。
计委系统干部职工在西山植树。
文教系统干部职工在西山植树。
外贸系统干部职工在西山植树。
水利系统干部职工在西山植树。
师范教职员工和师生在西山植树。
县人代代表、政协委员和各单位干部职工在西部坡区开辟的机关林地,连续4年植树造林。
黄水河排盐改碱工程
1977年秋,组织全县机关干部和各公社15000余人,会战两个多月,将黄水河流经盐碱区的河段取直,扩宽挖深,改造成为排盐改碱的主干沟。全长18.9公里,总投工96.36万个,投资85万元。1978年,朔县排盐改碱工作被列为国家基本建设项目,又配套了许多排改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