巫达在北京市委党校学习时留影u53彝族人网(彝人网)-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参加国际学术会议u53彝族人网(彝人网)-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巫达教授是来自大凉山的彝族学者。七岁前,他接触汉语很少,为学汉语甚至屡出洋相,背负着语言差距的阴影长大,十八岁时,他却以甘洛县文科状元的身份考入中央民大,还选择了语言学专业。u53彝族人网(彝人网)-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之后,他从中央民族大学毕业,进入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作,在他31岁时,他到香港中文大学,香港十年,他从人类学硕士、博士,到博士后,他在香港中文大学完成了一个学者的知识构建,也由此踏上严谨的治学之路。u53彝族人网(彝人网)-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008年,巫达博士到上海大学任教;2013年,他回到中央民族大学工作。就这样,巫达从凉山-北京-香港-上海-北京,每一个空间的转换,都有巨大的差异。而在他看来,这正好是人类学者体验多元文化的良机,在这些体验中,他从懵懂少年到莘莘学子,从青年学人到知名学者,对这一路相逢的人和事,他充满着感恩。u53彝族人网(彝人网)-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目前,巫达是中央民族大学的一名教授,他有着一串让人羡慕的职务和头衔: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央民族大学民族文化多样性研究中心主任,中央民族大学彝学研究所所长,北京市高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协同创新中心(中央民族大学)副主任……巫达教授待人诚恳和蔼,他严谨治学,精于治学,对于学术研究和教学工作,给人的印象总是那样认真和严谨,一丝不苟。可以这么说,他所有取得的成绩和成就,离不开对学术研究的专注和投入,以及那种坚韧不拔的毅力和坚持。对于这样的学者,我们无需太多的美誉之词来吹捧,他的学术履历以及取得的研究成果,就是最好的介绍……u53彝族人网(彝人网)-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u53彝族人网(彝人网)-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在民族文化宫接受楚雄彝族自治州副州长的赠书u53彝族人网(彝人网)-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参加2014级民族学班谢师宴u53彝族人网(彝人网)-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与中国人类学学会会长郝时远教授(中)、韦晓康教授(右)合影u53彝族人网(彝人网)-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与所带的2018届硕士、博士毕业生合影u53彝族人网(彝人网)-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在中央党校学习时留影u53彝族人网(彝人网)-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参观荷兰阿姆斯特丹人类学博物馆时留影u53彝族人网(彝人网)-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在云南省华坪县考察芒果基地时留影u53彝族人网(彝人网)-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在北京参加博士论文答辩u53彝族人网(彝人网)-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巫达学术简历(截止2019年6月)u53彝族人网(彝人网)-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联系方式u53彝族人网(彝人网)-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电邮:wu.da@muc.edu.cnu53彝族人网(彝人网)-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通信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27号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u53彝族人网(彝人网)-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受教育情况】u53彝族人网(彝人网)-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000年8月-2004年7月,香港中文大学人类学系人类学博士u53彝族人网(彝人网)-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998年9月-2000年7月,香港中文大学人类学系人类学硕士u53彝族人网(彝人网)-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985年9月-1989年7月,中央民族大学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系语言学学士u53彝族人网(彝人网)-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香港中文大学博士学位证书u53彝族人网(彝人网)-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工作经历】u53彝族人网(彝人网)-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2017年6月—至今,中央民族大学彝学研究所所长u53彝族人网(彝人网)-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2016年9月—至今,北京市高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协同创新中心(中央民族大学)副主任u53彝族人网(彝人网)-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3.2016年9月—至今,中央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与民族团结教育协同创新中心:多民族国家民族团结宣传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平台主任u53彝族人网(彝人网)-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4.2016年7月至8月,德国马普宗教与族群多样性研究所(以下简称马普所)访问教授u53彝族人网(彝人网)-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5.2015年7月至8月,德国马普所访问教授u53彝族人网(彝人网)-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6.2014年4月至6月,德国马普所访问教授。当年聘为该所客座研究员、资深研究合作伙伴(SeniorResearchPartner)。u53彝族人网(彝人网)-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7.2012年11月20日至今,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u53彝族人网(彝人网)-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8.2013年6月24日至今,中央民族大学民族文化多样性研究中心主任。u53彝族人网(彝人网)-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9.2012年5月至10月,德国马普所访问教授。u53彝族人网(彝人网)-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0.2008年-2012年,上海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大学文学院族群研究中心主任u53彝族人网(彝人网)-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1.2007年10月-2008年5月,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社会文化人类学研究室工作u53彝族人网(彝人网)-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2.2007年3月-2007年9月,澳大利亚LaTrobe大学语言学系访问学者(持澳大利亚教育部2006年度毅进澳大利亚长江学者奖EndeavourAustraliaCheungKongAwards)u53彝族人网(彝人网)-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3.2005年1月-2007年2月,香港中文大学语言学及现代语言系博士后研究员u53彝族人网(彝人网)-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4.2004年11月-2004年12月,香港中文大学语言学及现代语言系副研究员u53彝族人网(彝人网)-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5.2003年10月-2004年10月,香港中文大学语言学及现代语言系助理研究员u53彝族人网(彝人网)-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6.2002年4月-2003年1月,在四川省凉山州甘洛县和越西县做关于尔苏人族群和文化认同方面的田野调查。博士论文研究计划。u53彝族人网(彝人网)-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7.1999年6月-1999年8月,在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甘洛县做关于彝族语言、宗教和文化方面的田野调查。硕士论文研究计划。u53彝族人网(彝人网)-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8.1998年9月-2003年9月,香港中文大学人类学系助教、助理研究员u53彝族人网(彝人网)-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9.1989年9月-1998年8月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研究助理,1994年起任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是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研究,主要从事彝语研究。u53彝族人网(彝人网)-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开设课程】u53彝族人网(彝人网)-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2019年——《民族学学科理论前沿》,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一级平台博士生必修课程u53彝族人网(彝人网)-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2019年——《文化多样性与族群研究》,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博士生选修课程u53彝族人网(彝人网)-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3.2018年——《民族学经典文献导读》,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一级平台博士生必修课程u53彝族人网(彝人网)-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4.2017-2018年,《专业英语》,民族学专业博士生必修课程u53彝族人网(彝人网)-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5.2016年——,《民族学理论》,民族学专业硕士、博士生必修课程u53彝族人网(彝人网)-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6.2015年——,《语言、族群与认同》,民族学专业博士、硕士研究生选修课程u53彝族人网(彝人网)-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7.2014年,《民族学理论前沿》,民族学专业博士研究生必修课程u53彝族人网(彝人网)-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8.2012年至今,民族学理论与方法,民族学专业博士研究生必修课程u53彝族人网(彝人网)-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9.2013年——,《语言、社会与文化》,民族学博士、硕士研究生课程u53彝族人网(彝人网)-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0.2012年至今,《语言学概论》(2018年改为《语言学与语言调查》),民族学专业本科生课程u53彝族人网(彝人网)-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1.2012年至今,《语言人类学》,民族学专业本科生课程u53彝族人网(彝人网)-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2.2011年,《族群人类学理论与方法》,人类学专业博士研究生课程u53彝族人网(彝人网)-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3.2009-2010春季学期,《族群人类学》,人类学专业研究生课程。u53彝族人网(彝人网)-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4.2009-2010春季学期,《人类学理论史》,人类学专业研究生课程。u53彝族人网(彝人网)-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5.2009年秋季学期,《语言与文化》,社会学专业本科生课程。u53彝族人网(彝人网)-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6.2008-2009年冬季学期,《文化人类学》,社会学专业本科生课程。u53彝族人网(彝人网)-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7.2008-2009年冬季学期,《人类学史》,人类学专业研究生课程。u53彝族人网(彝人网)-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8.2008年秋季学期,《人类学概论》,人类学专业研究生课程。u53彝族人网(彝人网)-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学术研究】u53彝族人网(彝人网)-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研究项目u53彝族人网(彝人网)-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2014-《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与国家安全、治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与中国软实力研究》,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主持人。u53彝族人网(彝人网)-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2009-2012《当代中国大都市的族群与社会认同研究》,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主持人。u53彝族人网(彝人网)-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3.2009-2011《全球化背景下的上海人身份认同建构研究》,2009年度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项目,主持人。u53彝族人网(彝人网)-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4.2009-2011《网络虚拟社群与上海人研究》,上海大学中国社会转型与社会组织研究中心研究项目,主持人。u53彝族人网(彝人网)-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5.2009-2011《人类学史》,上海大学研究生文献课程项目,主持人。u53彝族人网(彝人网)-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6.2006-2007《彝语动词形态学研究》,澳大利亚LaTrobe大学语言学系博士后研究项目,系澳大利亚毅进长江亚洲学者项目,主持人。u53彝族人网(彝人网)-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7.2004-2006《景颇语功能词研究》,香港中文大学语言学及现代语言系博士后研究题目。u53彝族人网(彝人网)-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8.2003-2004《藏缅语族语言形态句法研究》,香港中文大学语言学及现代语言系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题目。u53彝族人网(彝人网)-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9.2000-2003《藏族尔苏人族群认同及其文化研究》,四川省凉山州。香港中文大学研究院人类学博士课程。u53彝族人网(彝人网)-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0.1998-2000《彝族宗教、语言与彝族文化认同研究》,四川省凉山州。香港中文大学研究院人类学硕士课程。u53彝族人网(彝人网)-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1.1996-1998彝语方言语法数据库、彝语方言词汇数据库、彝语方言词典。与德国学者合作项目。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u53彝族人网(彝人网)-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2.1994-1995《彝语方言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u53彝族人网(彝人网)-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3.1989-1993研究整理五十年代中国科学院少数民族语言工作队第四工作队彝语调查材料。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少数民族语言研究室。u53彝族人网(彝人网)-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获奖情况u53彝族人网(彝人网)-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2006EndeavourAustraliaCheungKongAwards(毅进澳大利亚长江学者奖(澳大利亚教育部))u53彝族人网(彝人网)-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1999“汉彝‘团结话’与彝汉双语教学”,获首届中国少数民族双语教学研究会优秀论文二等奖u53彝族人网(彝人网)-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3.1996《中国藏缅语计算机词汇库及其计量分析》,获1996年度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科研成果二等奖。郑玉玲教授主持,本人承担彝语部分。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u53彝族人网(彝人网)-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参加学会u53彝族人网(彝人网)-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中国民族学会(常务理事)、中国人类学会(理事)、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理事)u53彝族人网(彝人网)-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研究成果】u53彝族人网(彝人网)-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专著u53彝族人网(彝人网)-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巫达.2010《族群性与族群认同建构:四川尔苏人的个案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u53彝族人网(彝人网)-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巫达.2008《社会变迁与文化认同:以凉山彝族为例》。上海:学林出版社。u53彝族人网(彝人网)-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3.巫达.1998《彝语语法》(诺苏话)。与陈康合著。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u53彝族人网(彝人网)-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4.巫达.1995《中国少数民族民俗大辞典》(承担僳僳族、阿昌族词条编写)。马学良主编。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u53彝族人网(彝人网)-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5.巫达.1993《凉山彝语地名汉字译音规则》,与陈康合作。国家测绘局标准编号CH4003-1993。北京:国家测绘局测绘标准化研究所。u53彝族人网(彝人网)-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译著u53彝族人网(彝人网)-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012.陈志明著.《迁徙、家乡与认同:文化比较视野下的海外华人研究》(与段颖合译)。北京:商务印书馆。u53彝族人网(彝人网)-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论文u53彝族人网(彝人网)-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巫达.2019.“凉山彝语的话题及其标记”,《汉藏语学报》第11期,第30-44页。戴庆厦、RandyJ.LaPolla(罗仁地)主编,商务印书馆,2019年5月。u53彝族人网(彝人网)-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巫达.2018.“人类学视角下的国家认同与文化认同”,《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2018年第1期,第5-7页。本文是“人类学遭遇文化转型”笔谈之一。u53彝族人网(彝人网)-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3.巫达.2017,“变异中的延续:凉山彝族丧葬文化的变迁及其动因”,《民族研究》2017年第2期,第68-77页。u53彝族人网(彝人网)-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4.巫达.2017.“从诓鬼的烧肉到宴客的烧烤——彝族饮食文化的同质化和异质化过程的人类学阐释”,载《西北民族研究》2017年第1期,第148-155页。u53彝族人网(彝人网)-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5.巫达.2017.“古西南丝绸之路沿线的族群互动与融合”,载《藏羌彝走廊研究》(第1辑),2017年9月创刊号。u53彝族人网(彝人网)-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6.WuDa.2016,(coauthorPetervanderVeer)“Dumont’sHierarchyamongtheNuosuofChina”,CulturalDiversityinChina2016(2):111–124.u53彝族人网(彝人网)-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7.巫达.2016.“凉山彝族的宗教世俗化”,载《北方民族大学学报》2016年第5期,第79-83页。u53彝族人网(彝人网)-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8.巫达.2016.“从中德合作研究看人类学的国际视野”,载《文汇报》“文汇学人”2016年5月20日。u53彝族人网(彝人网)-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9.巫达.2015.“舞蹈、象征与族群身份表述:以四川尔苏人为例”,《民族艺术研究》第5期。u53彝族人网(彝人网)-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0.WUDa.2015.“ThreeTonguesandTwoIdentities:ACaseStudyofErsuEthnicIdentitiesinSichuan,China”,CulturalDiversityinChina2015(1):44–67.u53彝族人网(彝人网)-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1.巫达.2014.“宗族观念与族群认同:以四川藏族尔苏人为例”,载《北方民族大学学报》第4期,第93-98页。u53彝族人网(彝人网)-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2.巫达.2014.“‘民族走廊:互动、融合与发展学术研讨会’评述”,载《西北民族研究》第4期,第41-43页。u53彝族人网(彝人网)-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3.巫达.2013.“涵化与文化认同建构:以四川藏族尔苏人为例”,《青藏高原论坛》第3期,第20-25页。u53彝族人网(彝人网)-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4.巫达.2012,“彝族文化与三星堆文化研究”,《民族学刊》第6期,第1-7页。u53彝族人网(彝人网)-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5.巫达.2012,“超越学科与族群边界:访著名人类学者巫达教授”,巫达/答,张铃雨、谢杲馥/问,《民族学刊》第6期,总第14期,第8-14页。u53彝族人网(彝人网)-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6.巫达.2012,“移民与族群饮食:以四川省凉山地区彝汉两族为例”,台湾《中国饮食文化》第2期,第145-167页。u53彝族人网(彝人网)-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8.巫达.2012,“社会人类学的都市族群研究”,《民族学刊》第1期,第9-14页。u53彝族人网(彝人网)-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9.巫达.2011,“族群互动与生存性智慧:以凉山彝族为例”,《西北民族研究》,第4期。u53彝族人网(彝人网)-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0.巫达.2011,”EthnicGroupsandMigrationinShanghai”,CanadianDiversity,pp.17-21.u53彝族人网(彝人网)-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1.巫达.2011,“荞麦、全球化与彝族文化再生产”,《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3期,第193-197页。u53彝族人网(彝人网)-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2.巫达.2010,“论费孝通先生的族群认同建构思想”,《文化主体性与历史的主人:费孝通学术思想研究》,第95-107页,李友梅主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u53彝族人网(彝人网)-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3.巫达.2010,“族群文化资本促‘社会关系’形成——以新疆建设兵团返沪人员个案为例”,《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7月22日第16版。u53彝族人网(彝人网)-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4.巫达.2010“论大都市人的族群意识:以上海人个案为例”,《思想战线》第3期。u53彝族人网(彝人网)-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5.巫达.2010“从语言人类学探讨三星堆文化的源流”,载《费孝通学术论坛讲谈录》,上海大学社会学系编。上海大学出版社。u53彝族人网(彝人网)-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6.巫达.2009“凉山彝语动词的分类及其标记”,《民族语文》第2期;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语言文字学》2009年第7期全文收录。u53彝族人网(彝人网)-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7.巫达.2009“关于ethnogenesis一词的理解与翻译”,《西北民族研究》第4期。u53彝族人网(彝人网)-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8.巫达.2009“彝族先民数千年前已种植稻米的语言学考古学证据”,载陈国光主编《中国彝学》(第3辑)。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u53彝族人网(彝人网)-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9.巫达.2009“藏族尔苏人婚礼仪式中饮食文化的族群性”,载黄树民主编《中国少数民族饮食文化》。台北:中华饮食文化基金会。u53彝族人网(彝人网)-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30.巫达.2008“尔苏语言文字与尔苏人的族群认同”,载袁晓文主编《尔苏藏族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原载《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5年第6期。u53彝族人网(彝人网)-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31.巫达.2008“四川尔苏人族群认同的历史因素”,载袁晓文主编《尔苏藏族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原载《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6年第4期。u53彝族人网(彝人网)-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32.巫达.2008“藏族尔苏人婚礼仪式中饮食文化的族群性”,载袁晓文主编《尔苏藏族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原载《第八届中国饮食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台北财团法人中国饮食文化基金会,2003年。u53彝族人网(彝人网)-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33.WuDa.2007Bookreview:China’sMinoritiesontheMove:SelectedCaseStudies.EditedbyRobynIredale,NaranBilik,andFeiGuo.Armonk,N.Y.:M.E.Sharpe,2003.AsianAnthropology,Volume6,2007.u53彝族人网(彝人网)-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34.巫达.2006“理性选择与族群内心情感:中国四川尔苏人族群认同的个案研究”。《台湾人类学刊》第4卷,第1期,页113-147。u53彝族人网(彝人网)-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35.巫达.2006“四川尔苏人族群认同的历史因素”,《中南民族大学学报》第4期,页19-23。u53彝族人网(彝人网)-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36.巫达.2006“景颇语功能词研究”。香港中文大学语言学及现代语言系博士后研究项目论文。u53彝族人网(彝人网)-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37.巫达.2005“尔苏语言文字与尔苏人的族群认同”。《中央民族大学学报》第6期,第132-138页。u53彝族人网(彝人网)-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38.巫达.2005“论名词结构和句子结构的共性”(与顾阳合作),《第四届国际双语学研讨会论文集》,第25-49页。主编:戴庆厦、贾益民,副主编:班弨吴玉峰李洁麟。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5年9月。u53彝族人网(彝人网)-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39.巫达.2005“论凉山彝语的‘名+(数)+量+su33’结构”(与刘鸿勇合作),载《汉藏语系量词研究》,第104-125页。李锦芳主编、胡素华副主编。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5年12月。u53彝族人网(彝人网)-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40.巫达.2005“从景颇语和彝语的量词看名词短语的指涉特征”(与顾阳合作),载《汉藏语系量词研究》,第55-89页。u53彝族人网(彝人网)-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41.巫达.2004“彝族社会‘尔普’形式的变迁”,载《民族研究》第二期,第60-66页。u53彝族人网(彝人网)-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42.巫达.2003“藏族尔苏人婚礼仪式中饮食文化的族群性”,载《第八届中国饮食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第419-438页。台北:财团法人中国饮食文化基金会。u53彝族人网(彝人网)-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43.巫达.2003“语言文字与凉山彝族的文化认同”,载戴庆厦主编《彝学研究》(第二辑),页64-86。北京:民族出版社。u53彝族人网(彝人网)-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44.巫达.2003“颜色、象征与国家权力——凉山彝族等级制度与民族名称”,载戴庆厦主编《彝学研究》(第二辑),页87-103。北京:民族出版社。u53彝族人网(彝人网)-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45.巫达.2003“传统宗教与凉山彝族文化认同”,载谭伟伦、王刚主编《宗教、社会与区域文化——华南与西南研究》,页125-154。香港中文大学宗教系编,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出版。u53彝族人网(彝人网)-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46.巫达.2002译文:“涵化、族群性与华裔”(陈志明著),载郝时远主编《海外华人研究文集》,第231-262页。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u53彝族人网(彝人网)-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47.巫达.2001“香港中文大学人类学系简介”,载《中国民族研究年鉴》(2000年卷)。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编。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u53彝族人网(彝人网)-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48.巫达.1999“彝语动物名词‘性’的表达方式”,载《西南民族学院学报》第1期,页40-48。u53彝族人网(彝人网)-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49.巫达.1999“台港澳人类学民族学研究概况”(1998年度),载《中国民族研究年鉴》(1998年卷),页356-367。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编。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u53彝族人网(彝人网)-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50.巫达.1998“汉彝‘团结话’和彝汉双语教学”,载朱崇先、王远新主编《双语教学与研究》(第一辑),页118-130。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u53彝族人网(彝人网)-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51.巫达.1997“彝语辞书编纂事业方兴未艾”,载《辞书研究》第4期,第86-92页。u53彝族人网(彝人网)-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52.巫达.1997“彝语t系声母考”,载戴庆厦、岭福祥主编《中国彝学》(第一辑),第184-192页。北京:民族出版社。u53彝族人网(彝人网)-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53.巫达.1996“凉山彝语田坝土语古音拾零”,载《凉山民族研究》1996年年刊,第146-154页。u53彝族人网(彝人网)-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54.巫达.1995“凉山彝语骈俪词调律探讨”,载《民族语文》第2期,第55-62页,页55-60。u53彝族人网(彝人网)-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55.巫达.1994“彝语和日语若干相似现象初探”,与清水享(日本)合作。载《凉山民族研究》年刊。u53彝族人网(彝人网)-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56.巫达.1993“彝语形态探讨”,载《彝语研究》,1993年年刊。u53彝族人网(彝人网)-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57.巫达.1992“凉山彝语亲属称谓序数词素及其民族学意义”,载《中央民族大学学报》第1期,第76-80页。u53彝族人网(彝人网)-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学位论文u53彝族人网(彝人网)-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004“认同之抉择-中国四川尔苏人族群认同建构的民族志研究”,香港中文大学人类学博士论文。u53彝族人网(彝人网)-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000“语言、宗教与文化认同——中国凉山两个彝族村子的个案研究”,香港中文大学研究院人类学课程硕士论文。u53彝族人网(彝人网)-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989“凉山彝语亲属称谓研究”,中央民族大学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系语言学学士论文。u53彝族人网(彝人网)-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对外学术交流(2007-2019)u53彝族人网(彝人网)-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越南河内,2019年10月15日,参加“2019年中华饮食文化国际会议:东南亚跨文化互动与中国餐饮”,与会宣读题为TehTarikinMainlandChina:AstudyoftheglobalizationandlocalizationofSoutheastAsianfoodways(中国大陆的拉茶研究:东南亚饮食的全球化与本土化)(与朱文珊合作)的论文。u53彝族人网(彝人网)-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荷兰莱顿,2019年7月16日,参加“第十一届亚洲学者国际大会”,与会宣读题为MemoryofEthnicTasteandCulturalReproductioninChina:ACasestudyoftheYiofSouthwestChina(中国民族风味记忆与文化再生产:以西南彝族为例)的论文。u53彝族人网(彝人网)-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3.德国哥廷根,2015年8月21日,在马普所做了题为“TheNuosuofChina:Topic-RelatedInformationBackgroundforDumont’shierarchyamongtheNuosuinChina”(与马普所所长PetervanderVeer教授合写)的学术报告。u53彝族人网(彝人网)-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4.德国杜伊斯堡,2014年6月17日,在德国杜伊斯堡-埃森大学做题为“ThreeTonguesandTwoIdentities:AcasestudyonErsuethnicidentitiesinSichuan,China”的学术报告。u53彝族人网(彝人网)-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5.泰国清迈,2014年2月15-16日,在泰国清迈大学参加第12届亚太社会学会年会,宣读论文“CulturalDiversityandGlobalizationinSouthwestChina”。u53彝族人网(彝人网)-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6.挪威奥斯陆,2012年9月18-23日在奥斯陆大学法学院参加“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资源开发、环境与少数民族文化保护”学术会议,提交论文“Food,ReligionBeliefandtheIdeaofHealth:CaseStudyoftheYiofLiangshan,SichuanProvince”。u53彝族人网(彝人网)-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7.法国巴黎,2012年6月26-30日,应齐卡佳研究员的邀请在法国高等社会科学研究院东亚语言学研究所进行学术访问。27日在该所做了题为“凉山彝语动词形态的黏着性特征:兼谈族群互动对彝语形态变化的影响(TheVerbalMorphologyoftheNuosuYilanguage)”的学术讲座。u53彝族人网(彝人网)-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8.德国哥廷根,2012年5月11日在德国马普宗教与族群多样性研究所参加WorkshoponChinesereligiosities,提交论文“TransformationofReligioninSouthwestChina:AcasestudyonErsupeopleinSichuanProvince”。u53彝族人网(彝人网)-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9.日本冲绳,2011年11月18-21日,应邀到日本冲绳大学地域研究所参加学术会议War,MigrationandColonization:ImpactsonChineseFoodandFoodways(战争、移民、殖民:对中华料理与饮食方式产生的影响,OkinawaUniversity,18-21,November,2011),提交论文“ImmigrationandEthnicDiet:ACasestudyoftheYiandHanofSouthwestChina”(移民与族群饮食:以四川省凉山地区彝汉两族为例)。u53彝族人网(彝人网)-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0.日本大阪,2011年9月8-11日,应邀到日本大阪国立民族学博物馆参加TheInternationalForumofAssociationforEastAsianAnthropology.Theme:LightandShadowinEastAsia:Health,WealthandHungryGhost(Date:September8(Thursday)-11(Sunday),2011.Venue:NationalMuseumofEthnology,Osaka,Japan),提交论文“上海世博会与上海人认同建构”。u53彝族人网(彝人网)-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1.中国香港,2011年6月21-22日,参加世界海外华人研究学会(TheInternationalSocietyfortheStudyofChineseOverseas,简称ISSCO)主办的“海外华人国际学术研讨会”(由世界海外华人研究学会与香港中文大学人类学系联合主办),本次研讨会的主题是“海外华人:文化、宗教与世界观。提交的论文是“上海人在海外的文化涵化与调适”,主持了一个分会的报告和讨论。u53彝族人网(彝人网)-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2.韩国首尔,2010年9月9-13日,应邀到韩国首尔参加东亚人类学会(EastAsianAnthropologicalAssociation)第三届年会,并提交论文“EthnicityandEthno-culturalCapitalinShanghai”(族群性与族群文化资本在上海)。本届年会的主题是AlternativeModernity:ReflectionsfromEastAsia(选择性的现代性:东亚的反响)。本届年会由韩国学中央研究院(TheAcademyofKoreanStudies)主办。本人还参加过2008年5月在北京召开的首届年会。u53彝族人网(彝人网)-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3.德国哥廷根,2010年8月30-9月2日,应德国马克斯普朗克宗教与族群多样性研究所所长PetervanderVeer教授的邀请,到德国哥廷根(Gottingen)进行学术访问,并做了题为“Ethno-culturalCapitalandRe-migration”(族群文化资本与再移民)的学术演讲。u53彝族人网(彝人网)-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4.中国香港,2007年1月8-11日,CausativesandSerialVerbConstruction(SVC)inNuosuYi(withGuYangandLiuHongyong),paperpresentedattheInternationalWorkshopon“NominalizersandCopulasinEastAsianandNeighboringLanguages”,DepartmentofLinguisticsandModernLanguages,TheChineseUniversityofHongKong.Jan.8-11,2007.(“彝语的使动与连动结构”(与顾阳、刘鸿勇合作),香港中文大学语言学及现代语言系主办)u53彝族人网(彝人网)-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5.中国香港,2007年1月8-11日,DeterminerorNominalizer:TheMorphemesu33inNuosuYi(withLiuHongyongandGuYang),paperpresentedattheInternationalWorkshopon“NominalizersandCopulasinEastAsianandNeighboringLanguages”,DepartmentoflinguisticsandModernLanguages,TheChineseUniversityofHongKong,Jan.8-11,2007.(“限定词或名物化标记:诺苏彝语的su33”(与顾阳、刘鸿勇合作),香港中文大学语言学及现代语言系主办)u53彝族人网(彝人网)-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