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人有眼不识泰山,得罪了将军,求将军放我一马,不要杀我。”东汉一代名将张奂,用近乎恳求的语气向段颎求饶。
段颎也是当世名将,爱兵如子,性格刚猛,究竟是什么事,让张奂放下名将的气节求饶呢?段颎又会不会放过他?
能文能武的张奂
张奂祖籍是敦煌,年轻时候就在三辅地区游学,有很高的学术造诣,自行将四五十万字的《牟氏章句》删改修订减为九万字。
张奂的第一次任职是受大将军梁冀征辟,后来又以殿前对策夺得第一名,被汉桓帝拜为议郎。
公元155年,书生张奂弃文从武,被调任为安定属国都尉,从此与羌、胡、匈奴等部族结下了不解之缘。
刚到任时,南匈奴左奠鞋台耆、和渠伯德就率领七千余人进攻美稷,东羌也举兵响应。
此时的张奂手下只有二百余人,属下都认打不过,想要逃散,张奂坚持防守,领兵进驻长城,又集中各处兵士。
在做好防御的同时,派遣将领王卫前去招降东羌,联手东羌诸豪帅进攻南匈奴,联军连战连捷,伯德等人率众投降。
战后,羌族豪帅感念张奂恩德,送了张奂二十匹马,先零羌酋长又送来八枚金餎,张奂一并收下后,召来主簿,把酒撒在地上,说:
“使马如羊,不以入厩;使金如粟,不以入怀。”
意思就是:即使马和羊一样多,也不会牵入马厩,即使金子和粟一样多,也不会放入怀中。于是将马匹和黄金全部还给了羌人。
以前的都尉都是贪财之辈,羌人久患其苦,张奂的行为,使他在羌人心中的威信大增。
其后,张奂升任护匈奴中郎将,先后与匈奴、乌桓、鲜卑、先零羌、烧当羌、东羌等胡人部族作战13年,在胡人中有很高的威望,甚至可以让胡人望风而降。
168年,张奂还朝,被宦官利用诛杀了大将军窦武,升为大司农,不再带兵。
张奂与段颎的仇怨
段颎是与张奂同时期的名将,与皇甫规、张奂合成“凉州三明”。
段颎为人侠义,轻财好施,性格刚猛,作战勇敢,最初为辽东属国都尉,打退了鲜卑的进攻。
159年,段颎升为护羌校尉,正是在与羌人的作战中,段颎与张奂两位名将产生了分歧。
文人出身的张奂,骨子里都是儒家思想,他的理念是打不如和,以和为贵。在13年的战斗中,始终秉持边打边谈,招降为主、进攻为辅和平思想。
段颎与张奂的想法正好相反,他认为羌族等胡人反复无常,尚武斗狠,应该斩草除根,全部杀掉。这种军事上的分歧一直持续到了168年张奂还朝。
167年,汉桓帝召来段颎问询羌胡政策,段颎直指张奂怀柔政策的失败,认为张奂的政策劳民伤财,建议采取军事进攻,杀光羌人。
汉桓帝同意了段颎的意见,并让段颎领兵万余人执行策略。
一年后,羌人被段颎逼入绝境,逃到了汉阳山谷之中,张奂再次上书,希望采取怀柔政策,招降羌人,并迁入三辅杂居。
段颎上书反驳,说当年马援将先零羌迁入三辅地区,但后来还是反叛,到现在始终是如鲠在喉,应该统统杀掉以绝后患。两人的仇怨也越来越大。
但两人都是当世名将,就算有政见分歧,也不至于闹到你死我亡的地步吧?究竟是什么让张奂低三下四的哀求呢?
段颎的手段
前面说过,段颎不算坏人,对士兵也很好,对百姓也不错,但他对敌人却狠得不行,比如对羌人的态度就是杀光。
张奂正是看到了这一点,在走投无路时,才不得不低头求情。另外还有一件事,可能让张奂想想都觉得后怕。
当初张奂与苏不韦关系很好,段颎又与苏不韦的仇人李暠关系很好。
李暠当督邮时杀了苏不韦的父亲,后来升为司隶校尉,官大权大,苏不韦想杀了李暠报仇又没实力。
于是就收买刺客杀了李暠的小妾和孩子,又掘开了李暠父亲的坟,将尸体的头砍了下来放到街上,旁边写张贴条“李暠父亲头颅”。
李暠派人捉拿苏不韦几年都没抓到,气得吐血而亡。
段颎任司隶校尉时,以礼聘请苏不韦任官,苏不韦因为张奂与段颎有仇隙,不敢应招,就对段颎推说身体有病。
段颎认为是张奂在从中作梗,勃然大怒,开始追究苏不韦找李暠寻仇的事,并找人罗织罪名。
最后,段颎觉得抓起来还不行,应该直接除掉,于是召来属下张贤,以张贤父亲的性命威胁他,让他去杀掉苏不韦。
张贤不敢不从,到了苏不韦所在的扶风郡后,立刻派人抓捕,将苏家老少六十余人全部杀死。
对待仇人,段颎的手段就是这么狠,张奂想起来都心有余悸。
张奂的结局
张奂任太常时,得罪了宦官,被列为党人禁锢归乡。
段颎此时还是司隶校尉,觉得报仇的时机到了,想要将张奂逐出弘农郡,遣送回祖籍敦煌,而后将其杀害。
张奂见识过段颎的手段,自己死倒是无所谓,但家人孩子怎么办?为官一生,亲人奴仆少说也有数十人。
段颎看完信,也很怜悯张奂不忍杀他。
张奂从此闭门不出,开始教书育人,讲诵儒经,收了一千多个学生,并写了《尚书记难》三十余万字。
公元181年,张奂寿终正寝,享年78岁。
段颎与张奂都是一时豪杰,虽然有恩怨,但段颎终究还是没有伤害张奂。
张奂一生从文、尚武再从文,有文人风骨,也有武将的胆略气魄,有战功也有文功,不愧为东汉末年的忠烈之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