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31日上午,“云南这十年”系列新闻发布会·水利建设专场发布会在海埂会堂召开,有关负责人聚焦水利建设成效,打响云南水利品牌,大力实施兴水润滇工程,全力推进滇中引水工程建设,推动云南水利高质量发展所做的工作和取得成就进行发布,并回答记者提问。
党的十八大以来,云南供水安全保障能力显著提高,农村人口饮水安全全面解决,粮食安全保障能力持续增强,水旱灾害防御能力明显提升,水生态水环境持续改善,绿色能源基础持续夯实,涉水事务监管全面加强,体制机制创新一体推进,云南水利实现了高质量跨越式发展,取得了历史性辉煌成就。
云南水利十年来的变化和成绩
主要体现在10个方面
↓↓↓
水利投资连创历史新高
全省水利投资连续十年保持增长,十年来累计完成水利投资5200亿元,投资规模一直保持全国前列。特别是“十四五”以来每年均保持35%以上同比增速。按照水利部的通报,今年1—7月,云南水利完成投资排名全国第2位。
水利建设成就斐然
全面提升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和城乡供水保障水平,全省“河湖连通、西水东调、多源互补、区域互济”的立体性、综合型、多功能供水安全骨干网初显雏形。
十年来,全省共新增蓄水库容38亿立方米,人均供水能力由313立方米提高到422立方米。全省新建大型灌区6个,完成12个大型、54个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新增耕地灌溉面积638万亩、改善耕地灌溉面积750万亩,治理河道3776公里,完成4748座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积4.5万平方千米。
牛栏江—滇池生态补水工程及楚雄彝族自治州青山嘴水库2件工程连获中国水利工程优质(大禹)奖和中国建设工程鲁班奖,迪庆藏族自治州小中甸水库获鲁班奖,鲁甸8·03牛栏江红石岩堰塞湖整治工程下闸蓄水,成为世界堰塞湖综合整治典范,开创了堰塞坝体“变废为宝、除害兴利”的世界先例。
骨干水网建设规模空前
一是水源工程建设全面推进。建成了青山嘴、小中甸、德泽、德厚等大型水库及75座中型、262座小(1)型、1256座小(2)型水库,新增蓄水库容38亿立方米、达到147亿立方米,阿岗、车马碧大型水库建设已基本建成,海稍水库扩建、黑滩河等大型水库及42座中型水库、182件小(1)型水库正加快建设。
二是46件引调水工程开工或建成。投资1300亿元、惠及千万人的滇中引水工程开工建设,一期工程自2018年底开工以来实现了投资和进度双过半,二期工程已于8月26日全面开工;牛栏江—滇池生态补水工程于2013年12月28日通水,已累计向昆明补水44.5亿立方米。
三是大中型水电站综合利用工程初见成效。10件大中型水电站水资源综合利用工程开工建设,设计年供水量6亿立方米,鲁地拉提水、龙开口综合利用等4件工程建成通水,在解决城乡居民生产生活用水及农业抗旱增产灌溉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水利惠民生谱新篇
全力提升农村群众饮水安全和供水保障水平,累计解决了1370万农村人口和281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实现农村人口饮水安全全覆盖,巩固提升了1963万农村人口供水保障水平,按照2021年以前的标准,农村集中供水率从83.0%提高到96.7%,自来水普及率从77.7%提高到95.5%。
一是“十二五”期间实施了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累计解决了1370万农村人口和农村学校师生的饮水安全问题,实现农村人口饮水安全全覆盖。
二是“十三五”期间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全面解决了281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巩固提升了1963万农村人口供水保障水平。
三是“十四五”启动实施了347个抵边行政村供水保障提升工程,2022年底将全部建设完成,进一步保障和提升36.8万边境人口的供水质量。
四是正全力推进总投资208亿元的农村供水保障3年专项行动,要着力解决中度干旱条件下100.4万农村人口因旱缺水问题,提升72.6万依靠水窖供水和84.1万靠水窖辅助供水农村人口供水保障水平,目前,已有172件工程通水。
五是正启动实施总投资573亿元的城乡供水一体化工程,服务人口1784万人,年供水量21.5亿立方米。项目建成后,全省城乡供水将实现“农村供水城市化、城乡供水一体化”、“从源头到龙头一体化”目标,构建起“同源、同网、同质、同价、同服务”的“五同”供水格局。近日,省政府办公厅印发《云南省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三年行动方案》,目前,正启动实施一批成熟的项目。
水利保粮食安全贡献突出
通过不断加大灌区工程建设力度,累计新增耕地灌溉面积638万亩、改善耕地灌溉面积750万亩,全省耕地灌溉面积达到3150万亩,2021年,全省粮食产量达1930万吨,比2012年增长14.4%,增幅高于全国2.9个百分点。
一是建成了麻栗坝、柴石滩2个大型灌区,完成了12个大型灌区和84个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
二是正在建设弥泸等4个大型灌区,推进蜻蛉河等3个大型灌区和12个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总灌溉面积454万亩;
三是正在推进罗师等13件大型灌区前期工作,总灌溉面积793万亩。
治水患筑屏障保民生安澜
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紧紧压实防汛减灾责任,不断筑牢群众生命财产安全防线。
在工程措施方面
十年间,治理河道3776公里,病险水库除险加固4748座,洪涝灾害造成死亡失踪人数由“十二五”年均62人下降到“十三五”年均26人,干旱灾害和洪涝灾害年均损失率降低到0.24%和0.37%。
在灾害应对方面
出台了防汛减灾25条硬措施,强化“预报、预警、预案、预演”,建立了预警信息“发得出、能收到、叫得应”的叫应机制,有效处置了鲁甸“8·03”地震次生牛栏江红石岩堰塞湖险情,成功防范应对了巧家县“6·21”暴雨洪灾、盐津县“9·30”特大暴雨泥石流灾害等,将对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损失降到最低。
水生态文明建设取得历史性突破
以革命性举措全面打响“湖泊革命”攻坚战,不断推动九大高原湖泊保护治理从“一湖之治”到“流域之治”再到“全域联治”。
一是省委、省政府出台了《中共云南省委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湖泊革命”攻坚战的实施意见》,围绕“退、减、调、治、管”五字工作方针提出60条具体措施。
二是连续印发了《中共云南省委关于加强九大高原湖泊监督检查的意见》和《中共云南省委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河(湖)长制工作的通知》2个机制文件;省政府印发了《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九大高原湖泊“三区”管控的指导意见》,提出30条管控意见;省水利厅和省生态环境厅联合印发了《云南省“十四五”九大高原湖泊保护治理规划》,规划项目391个总投资630亿元。编制了九大高原湖泊“一湖一策”保护治理行动方案(2021—2025年)。
三是完成九大高原湖泊湖滨生态红线和湖泊生态黄线“两线”划定,九湖生态保护核心区面积165.8平方公里,是之前一级保护区(不含水面)面积的2.8倍,生态保护缓冲区面积达680.5平方公里。
四是全面推行“河(湖)长+检察长、警长、校长”等“多轮驱动”的水域保护新模式,启动了九大高原湖泊保护条例修订工作。
在小水电综合治理方面,全面推进违规小水电清理整顿。完成了361座小水电站清理退出和1868座小水电站整改,实施了165座老旧农村水电站增效扩容,新增装机17万千瓦,创建了绿色小水电20座。全省现有小水电装机1325万千瓦、年发电量384亿千瓦时,每年可减少燃烧原煤1530万吨,减少3738万吨二氧化碳、94万吨二氧化硫和782万余吨粉尘及固体物排放。
涉水事务服务监督管理更加有力
一是从严护水,全面强化和规范涉水行政许可。严格把关工程项目前期工作审查审批,严格水利工程基本建设程序管理,严格落实涉河工程洪水影响评价审批,工程建设原则上不允许侵占河道行洪断面,严格落实水土保持行政许可等。同时,进一步强化行政审批的主动服务、靠前服务,营造良好营商环境。
二是严守水利工程安全生产的底线,十年间,未发生过水利工程安全生产和防洪度汛安全责任事故。
三是全面强化河道清理整治,影响河湖突出问题得到有效解决。2018年实施河(湖)长制以来,推进“河长清河”行动,排查发现的10688件河湖“四乱”问题整治销号10543件,妨碍河道行洪的突出问题433个整改完成355个,清理非法采砂点704个。
四是全面强化水资源管理,核查登记17280个取用水项目,严格依法收取水资源费。
五是全面加强水资源集约节约管理,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从0.45提高至0.502,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耗水量从165立方米下降至59立方米、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从77立方米下降至25立方米。
水利改革工作走在全国前列
在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方面
始终坚持“先建机制,后建工程”,紧紧抓住水价是推动水利高质量发展的“牛鼻子”,是破解水利可持续发展的“金钥匙”这一关键抓改革。
一是坚持试点先行推农田水利改革。陆良、澄江农田水利试点改革在全国率先取得成功。2016年以来,全省推进实施农田水利改革项目802个,总投资162亿元,建成高效节水灌溉面积870万亩,平均复种指数由原来的150%提高到300%,项目区农民人均年收入增加1543元,带动了27.4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如期实现脱贫。
二是深入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累计完成农业水价综合改革面积2077万亩,2022年,全省已落实精准补贴和节水奖励资金1.1亿元。
三是系统推进水价改革。全省59%的县(市、区)完成水利工程供水价格调整;69%的有效灌溉面积完成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全省7.1万处农村集中供水工程水费收缴率达到97.3%。
在水利投融资改革方面
着力推动水利工程建设从主要依靠财政投入到多渠道融资的转变,全省水利投资依靠财政投入的比例从2012年的76%下降到2022年上半年的41%。
一是加强项目包装,探索“水+水”、“水+毗邻位置上其他产业”的捆绑模式,提高项目融资能力。
二是积极探索“股权投资+EPC”等创新模式,如滇中引水工程成功通过该模式引入社会资本参与工程投资建设。
三是结合水利部相继出台的开发性金融、政策性金融支持水利建设等一系列政策文件,进一步盘活水利资产,多渠道筹集资金,实现以水养水、以水兴水。
水利数字孪生迈出新步伐
认真贯彻落实水利部关于加强水利数字孪生工作的安排部署,积极推动水利数字孪生工作。
一是在数字孪生流域方面,正结合九大高原湖泊保护治理,着力打造九湖智慧管理系统。依托已建成的省、市、县、乡四级山洪灾害监测预报预警平台,开展3个山洪灾害数字孪生试点小流域建设。
二是在数字孪生工程方面,依托标志性重大工程打造试点,如滇中引水一期工程正打造总投资4.7亿元的“智慧滇中引水”数字孪生工程系统。同时,正在全力建设“灌区一张图”数字孪生系统等。
发布会上还介绍了
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十年
特别是党的十九大以来的五年
云南奋力推进滇中引水工程建设
取得的显著成效
引金润滇、画卷徐展
滇中引水工程从梦想走向现实
滇中引水工程多年平均引水量34.03亿立方米,受水区为丽江、大理、楚雄、昆明、玉溪、红河6个州(市)36个县(市、区),受益国土面积3.69万平方公里,直接受益人口1100多万,工程建成后可有效缓解滇中地区城镇生产生活用水短缺矛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受水区内河道、湖泊生态及水环境状况。
党的十八大以来,工程前期工作明显加快:2015年4月和2017年4月,经国务院批准,国家发展改革委分别批复了滇中引水工程项目建议书和可行性研究报告;2018年3月,水利部行政许可初步设计报告;2018年10月,工程正式开工建设。
直面挑战、攻坚克难
滇中引水工程从困境走向突破
滇中引水工程具有隧洞输水世界最长、地下泵房世界最大等“六项世界之最”,以及泵站设计制造难、深埋隧洞施工难、地下水处理难等“十大世界级技术难题”。面对工程建设中的重重困境,全体参建人员从机制、技术、装备、工艺等方面大胆创新、力求突破。
一是以机制创新求突破。成立了由多名院士领衔、国内顶尖专家充当“外脑智库”的滇中引水工程专家委员会,公开招标引入水利部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对工程进行建设期全过程技术咨询,创建了地下工程重大突水突泥灾害防控协同创新中心,建立重要工作专班机制,集中参建各方力量联合破解工程建设难题。
二是以科技攻关求突破。联合清华大学、河海大学、长江科学院等26家高校及科研院所,对砂化白云岩隧洞安全施工、软岩大变形支护控制、隧洞突涌水灌浆加固等关键问题开展专题研究,获得了突破性进展,成果达到了应用推广水平。
三是以装备应用求突破。组织参建单位自主研制了世界引调水工程最大直径“云岭号”、“弘毅号”硬岩掘进机,自主研制了“龙祥号”盾构机,积极引入悬臂掘进机,全线推广应用自制扒渣机和作业台车集成装置,在复杂多变的地质条件下取得良好的隧道施工效果。
四是以工艺创新求突破。大力开展“超前探测”、“超前灌浆”、“超前支护”、“短进尺、快循环”等工艺工法创新,积极引入世界先进的堵水材料和超前固结灌浆施工工艺,在丽江段香炉山隧洞、玉溪段小扑隧洞、大理段长育村隧洞、昆明段昆呈隧洞等洞段成功应用,有效提高了地下涌水封堵效果。
截至2022年8月中旬,一期工程水源工程累计完成各类隧洞开挖18.2千米、占总长21.6千米的84.2%,土石方开挖429.1万立方米、占总量595万立方米的72.1%;输水工程累计开挖(掘进)484.5千米,占施工总里程755千米的64.2%,输水主洞开挖396.4千米,占总长664千米的59.7%。二期工程前期工作也取得了突破,骨干工程可研报告已进入国家发展改革委的评估评审环节,配套工程已于8月26日启动建设。
工程实物进度的加快,支撑了投资任务的超额完成。2018年至今,连续超额完成国家下达的年度投资任务目标。工程累计完成投资490.3亿元,占总投资825.76亿元的59.4%。
严抓细管、臻于至善
滇中引水工程从粗放走向精细
滇中引水工程点多、线长、面广,共有参建单位56家,参建人员2万余名。省滇中引水建管局严格实施工程管控,推动管理水平不断提升,实现由粗放式管理走向精细化管理。
一是施工安全得到有力保障。深入贯彻国务院安委会安全生产“十五条硬措施”,认真落实“三管三必须”,严格执行“一次死亡法”惩戒除退机制,扎实开展“双重预防机制”建设和“15个必查”监督检查,超前做好监测预警和应急防范,坚决消除安全生产隐患。工程开工至今没有发生生产安全责任事故,实现了水利工程项目法人安全生产标准化一级达标。
二是工程质量得到有力管控。持续完善工程质量责任体系,健全“查认改罚”闭环管理体系,建立典型问题清单化管理机制,组织飞检大队深入开展监督检查,全面消除工程质量隐患问题,全力加强项目法人试验检测,全过程抓好验收管理。工程开工至今成品合格率100%,优良率在89%以上。
四是民生企盼得到有力回应。把妥善解决施工影响问题与巩固脱贫攻坚、推进乡村振兴、满足群众企盼相衔接,充分发挥重大工程项目促发展利民生的重要作用。对大理白族自治州祥云县刘厂镇、下庄镇大海子等10个库塘进行了清淤、合并、扩建、增效、绿化,对出现水源减流、断流的花椒箐等36个村组实施了替代水源工程,对工程周边人居和作物密集的区域进行降尘降噪,对受损乡村道路、农灌设施进行修复。累计投入9000余万元维护沿线群众的合法利益,累计为沿线群众创造就业岗位2万余个。
五是廉洁从业得到有力落实。健全完善责任体系,创新工作机制,大力开展警示教育活动,持续做好明察暗访和监督执纪,在工程全线深入推进党风廉政联建和“背对背”廉政测评,全面加强工程现场廉政风险管控,一体化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为工程建设提速提供了坚强的纪律保障。
精彩问答
记者问:滇中引水工程二期工程建设内容主要有哪些?二期工程建设有哪些重要意义?
云南省滇中引水工程建设管理局副局长兼总工程师赵仕杰:
二期工程分为二期骨干工程和二期配套工程。由输水工程、提水工程和调蓄工程组成,共布置各级干支线170条,总长1883.34公里。输水工程共布置619个输水建筑物,其中,管道406条总长1260.915公里,隧洞83条总长204.937公里,其余为倒虹吸、暗涵(明渠)、渡槽及利用部分天然河道等;提水工程共设置提水泵站54座,总装机222.874兆瓦;调蓄工程共布置调蓄水库5座,总库容5729.2万立方米。工程总投资436.3亿元,总工期70个月。
二期工程是滇中引水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将已批复实施的滇中引水一期工程引来金沙江优质水,输送给工程沿线丽江、大理、楚雄、昆明、玉溪、红河6个州(市)36个县(市、区)和滇池、杞麓湖、异龙湖等高原湖泊的关键途径,是用好用准用活滇中引水工程外调水量的必然要求。二期工程的实施,使滇中引水工程形成完备的供水体系,充分发挥工程供水效益,对提高滇中地区水资源配置能力,构建供水安全保障网络,有效缓解滇中地区较长时期内的缺水矛盾,改善河道及高原湖泊的生态及水环境状况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记者问:云南“十四五”兴水润滇工程规划的总目标和主要建设内容是什么?
云南省水利厅党组成员、副厅长、新闻发言人杨国柱:
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水利工作,出台了《中共云南省委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兴水润滇工程建设的决定》,印发了《云南省“十四五”兴水润滇工程规划》。
“十四五”兴水润滇工程规划建设的总目标是:到2025年,基本消除云南工程性缺水,基本消除区域性、大面积干旱,基本建成与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相适应、与现代化进程相协调的水安全保障体系。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明显提高,防汛抗旱减灾能力全面提升,重点河湖水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现代化水治理体系逐步构建,全省水安全保障能力显著提升。
在供水安全保障方面,全省人均供水能力提高到450立方米以上,农村集中供水率达到97%,农田有效灌溉率达到45%以上;水资源节约集约方面,全省用水总量控制在215亿立方米以内,万元地区生产总值用水量、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比2020年下降16%,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0.52。
防洪减灾方面,大江大河干流及重要支流、中小河流重点河段达到规划的防洪标准,县级以上城市和重点经济区防洪排涝能力明显提高,1—5级江河堤防达标率提高到70%,全面消除现有病险水库安全隐患。
水生态保护治理方面,涉水空间管控制度基本建立,流域面积50平方公里及以上河流、水面面积1平方公里及以上湖泊管理范围基本划定。九大高原湖泊水质稳定向好,赤水河流域(云南段)水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全省水土保持率提高到75%以上,重点河湖基本生态流量达标率达90%。
水利改革创新方面,涉水法规体系不断完善,全面实施农村供水工程水费收缴,全面推广农田水利水价改革试点经验,积极稳妥推进水权水市场改革和投融资体制改革,深化水利工程建设管理改革。
“十四五”兴水润滇工程建设的主要内容包括“供水保障工程、防洪提升工程、水生态环境保护治理与修复工程、水利信息化及其他工程”4类项目共7000件以上,项目投资总规模9250亿元,“十四五”期间,计划完成投资5635亿元以上。
一是深入贯彻落实节水优先,完善空间分布均衡的水资源配置体系,实施供水保障工程,总投资7026亿元,包括建设实施滇中引水工程、19座大型水库、211件中型水库、886件小(1)型水库、365件水系连通工程、20件大中型水电站水资源综合利用工程、17件大型灌区建设、26件大中型灌区现代化建设与改造等。
二是逐步构建现代防洪抗旱减灾体系,实施防洪提升工程,总投资641亿元,包括大江大河主要支流治理、中小河流治理、病险水库(水闸)除险加固、山洪灾害防治等。
三是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实施水生态环境保护治理与修复工程,总投资1531亿元,包括含九大高原湖泊的重点河湖生态保护治理与修复、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水系连通及水美乡村建设等。
四是按照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总体要求,实施水利信息化及其他项目,总投资52亿元,包括水文基础设施建设、数字孪生流域、数字孪生工程建设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