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界访谈:如何实现作风大转变效能大提升
党的作风是党的形象,是观察党群干群关系、人心向背的晴雨表。对于云南正在深入推进的作风革命、效能革命,各界反响如何?在推进“两个革命”中,如何更好地服务基层、服务群众、服务企业?还有哪些方面亟待加强和改进?本刊记者访谈了部分基层干部、企业管理人员和专家学者等各界人士,一起来听听他们的心声。
郝亚鑫摄
基层:提效能须结合实际
作风革命、效能革命是否有成效,基层的感受最直接。对目前云南开展的“两个革命”,部分基层干部建议谨防搞形式主义,要真正抓好落实,切实提高效能。
福贡县某乡镇工作人员:建议多一些“见实效”,少一些“走过场”。为掌握社情民意,云南省提出“一线工作法”,开展大调研,并对各级领导的调研次数设定硬性指标。初衷是好的,可对调研次数进行强制规定,会导致有些领导干部为完成任务而进行调研,出现“只求数量而不求质量”的情况,这给基层开展工作带来不便。比如,为迎接上级领导调研,基层花很多功夫进行安排,但领导来了只是走过场,调研后就没有下文,“雷声大、雨点小”,就会挫伤基层的积极性。因此,建议对领导调研工作的质量和成果加强监督,对调研中基层提出的问题进行督办,制定基层评价领导调研工作机制。
问:“开短会、讲短话、发短文,切实为基层减负”是作风革命的重要内容之一,对此基层有什么建议?
大关县某乡镇工作人员:基层工作任务重且繁杂,基层党员干部除了要走村入户联系群众,还要参加各种会议。频繁的开会,会影响日常工作,而且有些会议与工作关联度不大。因此,建议尽量筛减可开可不开的会。必须开的会,也严格核定参会人员范围,多开落实具体工作的“小会”,少开泛泛而谈的“大会”,多开视频会,少开现场会。
问:王宁书记提出“今天再晚也是早、明天再早也是晚”的效率意识,如何真正落到实处,切实提高效率?
企业:服务要更有针对性
推进作风革命、效能革命,明确要全力改善企业融资难、用地难、办事难、审批难等问题。对此,不少企业期盼尽快疏“堵点”、消“痛点”,按下发展的“快进键”。
问:“政府围着企业转,企业有事马上办”的落实情况如何,还有哪些地方需要改进?
问:推进作风革命、效能革命以来,企业是否切实感受到营商环境的优化和改善?对于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还有哪些建议?
问:实施项目工作法后,还存在哪些“堵点”?
楚雄州某企业负责人:企业多次反映的涉及资金不足和土地审批慢的难题,一直“石沉大海”,得不到解决。希望政府加大项目建设资金筹集力度,加快建设资金拨付速度,确保项目建设按合作计划如期建成。同时,加大项目建设要素保障,进一步做好前置预判,运用项目工作法对预期目标倒推排期,推进关键环节准备工作,加快推进项目土地、林地审批手续。
专家:推进过程本身就是一场革命
从今年2月至今,中共云南省委党校教授杨庆东主讲过多场涉及“两个革命”的讲座,同时赴大理、丽江等多地就“两个革命”的开展情况进行调研。在他看来,云南将作风建设与提高效能结合在一起,并上升到自我革命的高度,是把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落到实处、是实现云南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抓手。
问:深入推进“两个革命”,需从哪些方面着力,才能真正实现作风大转变效能大提升?
杨庆东:我认为“两个革命”可以细化为思想革命、行为革命、服务革命、体制机制革命四个方面。首先是思想的转变,要打破长期以来的固有思维,敢于先行先试、锐意进取、不怕犯错;其次是行为的转变,要摒弃传统的收集材料、听汇报的方式,走出办公室,深入基层、到群众中去,亲身体会工作推进“最后一公里”的酸甜苦辣;再次是服务的转变,要避免形式主义,更不能犯官僚主义的错误,要践行好“三个工作法”,根据实际情况采用创新思维做好服务,让每项工作都能够实起来落下去;最后是体制机制的转变,为了让履职更充分,避免不作为和乱作为,要厘清各部门和各岗位的职责职能,建立科学的考评和监督机制。
问:目前,全省上下正掀起推进“两个革命”的热潮,如何更好地推进工作?
杨庆东:推进作风革命、效能革命的过程,本身就是一场革命。推进“两个革命”既不能空喊口号或回到老套路中去,也不能照搬照抄上级的文件资料一层套一层,而是要把注意力放在如何解决云南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上,进行自我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