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焦裕禄诞辰100周年。作为党和人民公认的好干部,50多年前,焦裕禄在带领兰考人民与自然灾害作斗争的过程中,用自己的生命铸就了一座永恒的丰碑。但是,党组织为什么要选派焦裕禄到兰考?关于他的任命为什么会一波三折?他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心里又想的是什么?这些都鲜为人知。本文立足于大量史料,力求真实地还原这段历史。
1962年,焦裕禄服从组织安排又从工业战线调回农业战线。图为焦裕禄(前排左四)1959年调到生产调度科时与工友合影
■建功洛矿引起省委书记刘建勋的注意■
刘建勋,1913年生,河北沧县人,193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中共晋中特委副书记,中共榆社县委书记,中共太行第三地委副书记,中共湖北省委副书记,中共中央书记处第二办公室副主任,中共中央农村工作部副部长,中共广西省委、广西壮族自治区区委第一书记等职。因成功解决广西饥荒问题,1961年7月被中央任命为中共河南省委第一书记。
刘建勋到任之前的河南,由于长期受“左”倾错误和三年自然灾害的影响,粮食产量下降,群众的生活十分艰难。为了解决群众的吃饭问题,刘建勋到河南后,先后制定了三项政策:一是发动党员领导干部利用一切关系四处“化缘”,请求兄弟省份提供力所能及的粮食支援;二是要求全省所有的火车站免费对灾民开放,允许他们去外地投亲靠友;三是向中央提出了一份《关于河南实行借地度荒问题的报告》,允许各地把集体的部分土地借给群众耕种,且不计口粮,不计征购。这三项政策的出台,大大缓解了河南的灾情,后来被群众形象地称为“救命政策”。然而,由于受之前各种政治运动的影响,很多干部都受到了冲击,刘建勋深刻地认识到要想从根本上解决河南的问题,就必须解决好重灾县的干部选用问题,以加强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当年,刘建勋到洛阳矿山机器厂视察,焦裕禄的表现让他眼前为之一亮。
回到省里后,刘建勋就立即召集有关部门研究干部的选拔问题,计划从之前充实到工业战线的青年干部中挑选一批优秀的干部充实到农业战线。1962年3月25日至4月2日,河南省委召开工作会议。其间,刘建勋专门向参加会议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李富春和中共中央中南局第一书记陶铸汇报了省委关于从洛阳各大工矿企业调出原由地方支援工业的25名干部,以加强重灾县的领导工作的想法,得到了中央领导的支持。焦裕禄就名列其中。同年6月,根据河南省委的统一安排,焦裕禄被正式调回尉氏县,任尉氏县委书记处书记,主抓农业农村工作。
■一波三折的任命■
尉氏县曾是焦裕禄离开老家山东到河南后最早工作过的地方,他曾经在这里领导过剿匪反霸、土地改革等工作,对这里的情况有一定的了解,因此回来后很快就进入了工作状态。半年之后,焦裕禄又被调到兰考主持工作,但并没有被直接任命为县委书记。这中间到底经历了什么?关于这个问题就不得不提到一个人,他就是时任开封地委书记的张申。
1963年3月29日,鉴于焦裕禄已经熟悉了兰考的工作,并且很快就稳定住了兰考的局面,开封地委再次报请河南省委组织部:“原县委第一书记×××有错误,需处理调动;该同志(指焦裕禄)现已在兰考县委负责,有能力可以胜任该职。”4月25日,河南省委组织部经过研究,取消了焦裕禄的“代理”,改为“任命”,但仍然坚持要“分两步走”,继续考察。对于上级这样的安排,焦裕禄不仅没有感到失望,相反还把这看作组织对自己的信任和考验。从此,他开始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到兰考的除“三害”工作中。其间,在焦裕禄的提议下,兰考县不仅成立了除“三害”调查队,历时3个多月彻底掌握了“三害”的分布情况,而且从群众中间找到了很多治理“三害”的办法,在此基础上还制订出一份《关于治沙、治碱、治水三五年的初步设想(草案)》,一场轰轰烈烈的除“三害”运动随即在兰考全面展开,且很快就取得了成效。
开封地委关于提请任命焦裕禄的文件
■生命最后的牵挂■
1964年初,由于长期的操劳,焦裕禄的身体状况开始每况愈下。无论是开会还是下乡调研,他身边的干部总能看到他左手紧紧顶住肝部,满头大汗的样子。大家劝他去医院好好检查检查,他总是以种种理由推托。但这年春节前后,也许是有了不好的预感,他开始安排自己身后的一些事情和工作。
临行前,为了让自己看起来不那么寒酸,焦裕禄特意向县长程世平借了300元钱。回到家乡以后,焦裕禄在陪伴家人之余,还一家家一户户走访了自己的亲邻故旧,并按照中国人的年节习俗,领着全家老少到坟地里给逝去的亲人们烧纸磕头。离开前,他还绕着村子转了一大圈,似乎是在作最后的告别。
20世纪70年代初,刘建勋(中间穿白衬衣、未戴帽子者)视察兰考时,在焦桐前阅读有关介绍
3月15日上午,焦裕禄继续主持县委常委会,组织大家学习毛泽东的《常委会工作方法》,下午陪同开封地委领导下乡查看泡桐长势,晚上召开县委委员、公社书记座谈会讨论扩大泡桐种植事宜。3月16日上午,焦裕禄主持召开县委常委扩大会,介绍城关乡的工作经验,晚上他又忍着病痛在家写材料。3月17日下午,焦裕禄参加公社党委委员以上干部、县直全体党员会议,深入分析当前工作中存在的问题,鼓励大家再接再厉做好下步工作。3月20日上午,焦裕禄主持召开县委常委会,研究干部调整问题。3月21日,焦裕禄到三义寨公社调研,这也是他最后一次下乡。这天,他的肝病突然发作,几乎晕倒。经医生诊断是肝病急性发作,必须马上转院。得知情况后,3月22日,兰考县委立即决定派专人护送焦裕禄去开封,但是他却改变了日程。这天,焦裕禄安排完县委的工作,晚上又强忍着病痛,打算把一年多来的工作总结一下,可是刚写完标题和提纲,就再也无法压制住疼痛,写作被迫中断。3月23日,焦裕禄不得不离开兰考。不承想,这一走竟是永别。
焦裕禄病重住院的消息牵动着各级领导的心,其中就包括开封地委书记张申。躺在病床上,焦裕禄强撑着身体对前来探望的老领导张申说:“兰考的工作正在‘爬坡’,非常需要我回去,两三天医院诊断清楚以后,我就可以回去了。”然而,1964年5月14日,无情的病魔还是夺走了焦裕禄的生命,此时他年仅42岁。临终前,他心中牵挂的还是兰考的工作。他用尽最后一点力气对守在身边的省委、地委领导同志说:“我活着……没有治好兰考的沙丘……死后,希望把我……埋在兰考的沙丘上……死了,也要看着兰考人民……把沙丘治好……我死后,不要多花钱……”不久,听到焦裕禄去世的消息后,张申感到心痛欲裂。多年以后,他回忆起这段往事时,内心仍然感到无比的沉痛和内疚。他说:“他没有给我说自己有病,说了我不会派他去。”这就是焦裕禄,一个“心中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的优秀共产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