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2.0(30个能力点)及微能力点考核规范

发表日期:2021/6/309:30:53作者:汪义泉有45841位读者读过

22

A1技术支持的学情分析

合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辅助分析学情,从而

能力描述

件等

1.学情分析方案:提交一份针对某一教学主题的学情分析方案,包括学情分析目的、内

容(教学主题、教学对象、教学重点、学习难点等)、学情分析方法和工具。

析结果易于导出使用;

确定教学目标和突破教学重难点;

学情分析是课堂教学的起点,一般包括对学生的学习经验、知识储备、学习能力、

学习风格以及学习条件的分析。信息技术可以扩大学情分析范围、丰富学情分析形式、

提升学情分析效率。例如,为了解学生的已有知识基础,教师在新课讲授前可运用在线

实践建议

速收集和分析学生信息,有效了解学情,从而改进教学设计;又如,在复习课前,教师

助学生梳理学习内容、形成知识结构,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学生填写的思维导图捕捉学

生系统知识框架中存在的漏洞,以便把握学情。

23

1.主题说明:教师自主选择一个教学主题,描述其主要内容、教学对象、教学环境等。

提交指南

3.资源获取方法说明视频:选择其中一份数字资源,以视频形式(可采用录像或录屏方

地说明了资源检索的方法与资源判断

的理由;

到位,无冗余信息。

数字教育资源的媒体呈现形式多样,主要包括文本、图像、声音、动画、视频等,

教师可根据不同媒体呈现形式利用搜索引擎、专题网站、区域资源网站、社交网络和专

业图书馆等相应的途径获取所需资源,如利用百度、谷歌等搜索引擎获得多媒体材料,

利用全景网、素材中国、昵图网等专业图片网站获取图片资源,在公开课、网易云课堂、

书籍类资源等。

需要评估数字资源的适用性,可从资源发布机构的权威性和可信度,内容的科学性、契

合度、时效性、教育意义等方面判断。

24

A3演示文稿设计与制作

根据教育教学需要设计与制作演示文稿,从而

1.主题说明:教师自主选择一个教学主题,描述其主要内容、面向对象、教学环境等。

2.演示文稿制作:针对上述教学主题,选择任意一种工具制作支持课堂教学的演示文稿。

知特点;

理解;

提交指南和

评价标准

3.演示文稿制作说明视频:以视频形式(可采用录像或录屏方式)描述演示文稿制作过

学环节的展开以及师生互动的需要;

无冗余信息。

在教育教学中,演示文稿一般可以用作辅助说明课堂教学流程、呈现关键知识信息、

整合呈现多种媒体素材等。演示文稿制作过程中,要根据教学需要和学生特点,呈现关键

整合提炼,注意避免教材文字堆砌和搬家;可通过表格、标志符号、图示、结构图接等可

视化方式有逻辑地呈现内容结构;根据需要选用恰当的内容布局和色彩搭配方式。

MicrosoftPowerPoint、WPS、Prezi、斧子演示等软件都是适合使用的演示文稿制作软件。

在设计和使用过程中,要注意避免照搬“演示文稿”内容而忽略了与学生之间的互动,

可采用留白、动画效果、互动试题、超链接等方式丰富师生互动的形式。

25

A4数字教育资源管理

掌握数字教育资源管理的工具和方法,从而

1.成果展示:展示你日常所用两个资源管理文件夹(电脑本机或网络存储均可)截图,

每个文件夹资源的呈现至少包括三级,且呈现资源丰富,分类合理,命名采用了一定的规

则,管理系统有序。

2.方法介绍:以视频形式记录一种资源管理工具(如网盘、云笔记等)的使用过程,描

10分钟。

具的使用过程;

过程和使用方法;

价值;

的区别;

我们可以从纸质资源的数字化和数字资源存储的规范化两个方面管理数字教育资

源。通过扫描、拍照、录入等方式将纸质资源进行数字化处理,有利于资源的长期保存和

检索应用。

现有数字资源应按照教学需要和使用习惯,根据一定的规则命名、有序分类存储。

数字资源命名时尽可能详细地标注资源属性,如课件资源命名需体现课件的教学范围、试

26

A5技术支持的课堂导入

教师合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设计并实施课堂教学的导入环节,从而

1.问题描述:针对日常教学中的某一主题,针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以及教学对象,用

简短的语言描述当前课堂导入环节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以及借助信息技术改进课堂导入

的必要性。

2.课堂导入设计:针对选定的主题,请提交一份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支持的课堂导入设计,

须清晰地说明导入目的和媒体资源/工具。

提交指南与

引入教学内容,有效支持导入目标达成;

新性,有学习与借鉴价值。

容;

式可操作性强。

课堂导入是一节课的开端,重在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

的学习动机,引出课堂讲课内容,并为课堂教学奠定基调。

在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导入环节设计时,要结合课程标准、学习目标、学习者的认知结

构、教学内容、技术条件等因素进行综合分析,合理设计导入环节,例如在导入过程中,

可以通过音乐、动画速度、字体大小、变色、放大等方式引发学生有意注意;通过真实的

学生在难度适中的游戏体验中增强其自信心;通过统计图、投影等方式直观展示学生前期

学习成果使其认同学习目标或获得成就感等。

此外,基于信息技术手段支持课堂导入时,要注意导入的内容与形式一定与教学内容

27

A6技术支持的课堂讲授

教师借助合适的信息技术手段设计与优化讲解、启发、示范、指导、评价等课堂讲授活动,

从而

1.教学设计:请提交一份课堂讲授环节的教学设计,需包括教学主题、教学内容及分析、

教学对象及特点、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所选技术以及技术使用的目的等。

3.教学反思:该讲授活动实施效果如何?信息技术的作用是否不可替代?是否存在值得

改进的地方?请就教学设计与实施情况进行总结反思。

信息技术有助于丰富讲授内容以及讲授形式,满足学生的不同认知风格和起点差异,

继而破解学生理解和吸收学习内容中的重点和难点,同时有助于展开知识建构,引发高阶

思维活动。

建立知识之间的关联;通过教师利用几何画板的“深度迭代”功能制作正多边形,帮助学

提供具有交互性的课程材料(如可视化虚拟实验和科学模型)等。

28

A7技术支持的总结提升

教师合理应用信息技术资源或工具开展课堂总结与提升活动,从而

1.教学设计:请提交一份针对总结提升环节的教学设计,需包括教学主题、教学内容、目

标、过程、所选技术以及技术使用的目的。

识间的关联;

2.课堂实录:依据上述教学设计,选取课堂代表性实录片段(需同时出现教师和学生),视

与借鉴价值。

果明显;

3.教学反思::该总结提升活动实施效果如何?信息技术的作用是否不可替代?是否存在值

得改进的地方?请就教学设计与实施情况进行总结反思。

总结提升是课堂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课堂讲授中的内容提升、课堂结尾的内容

小结以及单位或学期末的总结梳理等,重在通过知识和技能的联系、总结、归纳与拓展等方

式帮助学生深化对内容的理解,巩固所学知识。

支持实现总结提升教学目标的信息技术工具可能有演示文稿、WORD、在线测试平台、思

维导图等等。例如利用即时反馈、在线测试等工具提升复习巩固的效率,强化学生对知识的

等方式对课堂学习内容进行结构化和可视化的梳理,通过多元化表征方式促进学生对学习内

容的理解或让每个学生用思维导图或其它工具进行知识整理,感受对知识的多元理解视角,

形成个人的知识框架与结构。应用上述工具可以使教师的反馈调整更为及时,并且能依据学

生认知水平采用更为多样、可视化及结构化的方式提升总结效果。

29

A8技术支持的方法指导

应用信息技术手段或资源支持写作表达、推理演算、调研分析等方法的教学,从而

1.教学设计:请提交一份用技术对学生进行方法指导的教学设计,该计划中包括主题、

教学对象及特点、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所选技术以及技术使用的目的。

程,反馈效率和质量明显提高;

有示范与学习价值;

在值得改进的地方?请就教学设计与实施情况进行总结反思。

课堂教学中常常融入了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如写作方法、阅读方法、推理演算、

调研分析、动作技能、实验操作技能等,学习方法有助于学生触类旁通、融会贯通,提

高学习成效并成长为自主学习者。信息技术的多媒化、情景化、数字化等特征有助于准

确示范、及时反馈、丰富练习情景,帮助学生有效理解和掌握具体方法。

在工具选用时,需要同时考虑学科特点、学生学情以及方法示范的要求。例如,在

作文教学中,通过“流川枫灌篮”的视频片段体会具体、生动地描写实际就是“拉长生

30

A9学生信息道德培养

在日常教学中注重对学生信息道德意识和行为的培养,从而帮助学生

1.活动设计:提交一份针对学生信息道德培养的活动设计方案,包括主题、目标与内容、

对象、活动形式、环境等。

贯;

良好的网络行为礼仪;

识,规范网络环境中的个人

行为。

2.活动简报:提交与上述方案相对应的活动简报,要求有真实的活动照片,图文并茂,

完整展现活动过程。

培养学生信息道德首先要做好示范,例如正确地使用网络开展学习与工作,在引用他

教育和指导,例如教会学生规范引用文献的方法、保护个人隐私的注意事项、合理有效地

使用互联网、知晓网络游戏的利与弊、了解知识产权的概念及知识产权保护的意义等。

教师可以通过日常教学、主题班会、板书广播、校园网站、案例教学、演讲比赛等多

种形式开展信息道德专题教育。此外,学生信息道德培养是融入到日常教学、渗透在教师

的日常言行与常规教学中的,因此教师应注意在教育教学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信息道

德。

31

A10学生信息安全意识培养

在日常教学中注重对学生信息安全意识和行为的培养,从而帮助学生

1.活动方案:提交一份针对学生信息安全意识培养的活动方案,包括主题、目标与内容、

节连贯;

识;

应用网络安全防护方法和策略,养成良好行

为习惯;

迁移;

好的行为习惯。

2.活动简报:提交与上述活动方案相对应的活动简报,要求有真实的活动照片,图文并

茂,完整展现活动过程。

性;

移。

教师可通过日常教学、主题班会、板报、广播、校园网站、案例教学、演讲比赛等多

种形式开展专题教育。如果学生已经具备了一些信息安全保护的知识,教师除了教授信息

安全知识和技能外,也可以让学生在讨论过程中达成共识和理解,例如学生可以分小组讨

论,并用表格、概念图等方式列出使用互联网时应该注意的安全问题以及保护举措等。此

外,学生信息道德的培养是融入日常教学的、渗透在教师的日常言行与常规教学之中的,

因此教师应注意在教育教学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信息安全意识。

32

A11评价量规设计与应用

在教学中设计并应用评价量规,从而

1.量规:提交一份量规,要素至少要包括评价指标、评价等级、指标的分级描述。

点;

2.量规设计与应用思路:结合教学主题、评价目标和应用对象,讲解量规设计的依据、

标、调整学习过程和策略、评价和反思学习成果;

了应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制订应对方案;

3.教师/学生反思:请提交教师或两位学生针对该评价量规使用过程与效果的总结与反

标,具有操作性好、准确度高的特点。由于量规清晰地描述了评价目标要求,能够帮助学

生和教师定义“什么是高质量的学习”,继而有助于更为清晰、准确地引导学生学习。量

规一般包括评价指标、等级、指标等级描述等要素。设计步骤一般为:选择重要的内容作

为评价指标,设定评价级别,用清晰的语言描述每个指标每个级别的要求,若有必要为指

标设计不同的权重。在评价标准描述时,应使用具体的、可操作性的描述语言,而避免使

用抽象的、概念性的语言。在使用量规时,应该提前公布量规,与学生一起学习量规,这

样学生能够更准确地理解学习评价要求;可以在自评或互评活动时使用量规,这样有助于

发展学生自评或互评能力;如果有可能的话,应尽量让学生参与设计量规并讨论量规的应

用方法,活动之后依据量规对活动过程和学习内容进行了反思和总结。

33

A12评价数据的伴随性采集

利用技术工具实时、全面采集学生学习过程信息,从而

1.采集工具:请提交一个伴随性数据采集工具,也可以用文档或图片方式呈现工具形态。

2.工具设计说明:请结合评价目标和数据采集对象,介绍工具设计过程或选用依据以及应用

据;

余信息。

3.采集案例:请提交一份应用工具采集到的学生真实数据案例,如记录完整的学生学习过

程观察记录表,并对案例做点评和分析。

为了及时把握学生学习情况并实施干预、提供支持,也为了更为全面评价学生学习行为

和结果,教师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及时采集评价信息,例如用电子表格记录和整理学生作业提

交情况、课堂提问和回答情况、每周阅读书籍的情况等。

在实施伴随性数据采集前,教师需要精心设计、详细规划。伴随性数据采集需要借助一

定的工具,例如记录单、观察表等。教师可以根据评价目标、评价对象借鉴一些较为成熟的

数据采集工具,也可以针对需要开发。同时教师还应当考虑伴随性数据采集的操作性,思考

34

A13数据可视化呈现与解读

借助信息技术工具进行数据的呈现与解读,从而

1.数据及呈现结果:提交一份学生数据及数据可视化呈现结果。

教育教学成果;

助于挖掘隐含教育教学问题。

2.数据分析视频:针对上述学生数据,以视频形式讲述数据分析的目的和内容、数据可视

育教学中的真实问题;

学;

据等。学生日常学业监测数据如单元成绩、知识点得分等;学生校内外活动数据如兴趣班

图书馆阅读等。

借助信息技术工具可以对数据进行快速整理、分析并呈现结果,使得数据分析更为快

捷,内容呈现更加直观、清晰。信息技术工具能够将数据转换成图形或图像在屏幕上显示,

继而帮助读者能够形象直观地看清问题和结论。教师要注意分析数据之间的潜在的、多维

度的关联,为发现问题、寻找依据提供方向和思路。在解读数据过程中,首先需要保持客

观性,即依据数据进行分析推导;其次要有逻辑性,基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思路,尤

其要结合学生和教学进行分析,同时考虑如何利用数据分析结果改进教育教学。

35

B1技术支持的测验与练习

利用信息技术在课堂中或课堂外开展测验与练习活动,从而

1.工具介绍:选择一种你常用的测验与练习工具,介绍其基本功能以及特点,同时结合

你的教育教学实践分析其应用情境与使用策略。建议结合图文进行呈现。

值得学习和借鉴;

素;

了详细预案;

3.学生体会:两名学生对参与过程进行了回顾,说明他们在该活动中的体验与感受。以

信息化手段能够支持形式多样的测试与练习,如选择题、填空题、匹配题、问答题等,

能够提高统计效率与反馈速度,同时也能及时获得可视化结果,优化评价方式与评价成效。

过程中教师需要考虑:内容或目标是否适合采用标准化试题形式?学生是否都可以很方便

访问测试资源?如何呈现测验与练习的结果?在教学中应用测试与练习,需要对应用过程

进行精细规划,同时考虑如何反馈与应用测试与练习的结果。

36

B2微课程设计与制作

利用信息技术工具设计并制作微课程,从而

1.微课程设计方案:教师自主选择一个知识点或技能点,撰写微课程设计方案,包括主

题、教学目标、教学对象、教学流程与内容设计以及实施思路。

生理解重难点;

3.学生体会:两位学生使用微课程进行学习的感想和体会,以录音或视频形式提交。

微课程能够丰富教育教学的内容和形式,可在课前、课中或课后灵活使用。日常教学

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需要选用成熟的微课程,也可以设计、制作或修改微课程。如需自

主开发,教师应掌握拍摄、录屏、PPT合成等必要的微课程制作方法和技术工具,根据内

容特点及应用目的选用不同的制作方法。

制作微课程时,教师需要明确微课程的用途是什么,该知识点适合何种媒体表达方式,

何一个教学步骤,提供完整的讲解或文字;选择合适的内容结构序列;通过标注、放大关

键点、拉近拉远、镜头快慢、字幕等方式突出重点、难点;注重过程中与学习者的交互;

结束时要有简短的回顾和总结;注重一对一学习氛围;课程教学情景要具有相对的独立性。

在微课程实施时,常常需要配合使用学习任务单。

37

B3探究型学习活动设计

依据课程标准和学习目标,合理借助信息化手段支持探究型学习活动,从而

1.活动设计:提供一份探究型学习活动设计,需包括学习主题与目标、学生情况、探究任务、活动

过程、学习资源和评价要求等。

2.技术应用计划:介绍本活动设计中的技术/资源的应用设想和目的,以视频方式提交,需出现教评价标准

自我管理等探究能力的发展;

探究型学习是通过学生解决问题来获取知识、提升能力与综合素养的学习方式,强调对所学知

识、技能的实际运用,注重学习的过程和学生的实践与体验。探究型学习活动的实施过程一般包括:

确定课题、组织分工、收集信息、整理分析信息、创建答案/解决方案、评价与展示作品等几个步骤。

在具体设计探究型学习活动设计时,可借鉴研究性学习模式、WebQuest模式、MiniQuest模式、英

特尔未来教育模式、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UBD)等设计框架。

型学习活动与跟踪指导。例如,教师可以筛选合适的网络资源共享于网盘中为学生提供必要的知识

信息;信息化平台可以为学生小组合作和交流提供互动空间,同时记录探究过程;通过平台记录,

教师可以跟踪小组合作和问题解决的过程,必要时提供支持和实施干预;利用信息技术工具可以实

程中培养和提升学生利用网络资源和技术工具进行学习的能力。

其他

所谓高阶思维,是指发生在较高认知水平层次上的心智活动或认知能力。它在教学目标分类中表现

为分析、综合、评价和创造。

38

1.活动案例:请提交一份在教师支持下学生用技术发现与解决问题的案例描述,案例中需要包括问题情境、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习成果、教师的支持以及信息技术的作用。建议用图文结合的方式进行呈现。

2.学生反思:请两位学生分别回顾发现与解决问题的过程和成果,并描述技术在此过程

程逻辑清晰;

点和合理结论;

与解决问题的策略。

技术有着支持学生学习的强大潜力,例如:技术作为支撑知识建构的工具(如帮助学

习者表达观点和理解)、技术作为探索知识的信息工具(如帮助学习者对比观点)、技术作

为背景支撑做中学(如描述、模拟有意义的真实世界问题、情景和情境)、技术作为社会

中介支撑在对话中学习(如支持小组合作与共同体知识建构)、技术作为智能伙伴支撑在

反思中学习(如条理地反思“他们所学会的”以及“他们是怎样学会的”)等等。

教师在支持学生用技术来发现与解决问题时,需真正理解技术的潜在价值,处理好教

师、学生、技术之间的关系;问题情境要与教学主题和学习目标相匹配,且具有一定的开

放性,鼓励学生用技术进行探索与解决问题;将学生视作发现与解决问题的主体,支持学

生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与路径;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学习需要参与环境建构、提供资源支持

以及方法指导。

39

B5学习小组组织与管理

借助信息技术进行学习小组的组织与管理,从而

1.实施计划:提交一份利用技术支持学习小组组织与管理的实施计划,至少需要包括学

习成效评价、技术环境设计等。

的文字说明(如活动环节、任务等)。

3.学生反思:请两位学生分别回顾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并描述技术在此过程中发挥的

主解决问题的意识较强;

学习小组的建设与管理需要依据学习内容和学生情况设计明确的合作学习目标和方

法,形成详细的合作学习计划,以便有效指导小组成员的合作学习活动。同时教师还应

制定可行的过程监控举措,通过跟踪合作学习数据,及时给予有效的干预和支持。学习

小组分组时应综合考虑学生学习能力差异、学生的性格和人际关系,以及学生的特长和

家庭背景、合作学习任务要求等因素,明确小组各成员的角色和职责分工。借助信息技

术可实现更为灵活多样或科学合理的分组,例如通过信息技术随机分组;依据学生就某

笔记等软件实现小组成员实时、非实时的文档协同编辑,快速整合集体智慧,实现小组

40

B6技术支持的展示交流

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支持课堂内外的讨论、辩论、成果展示等活动,从而

题与目标、对象分析、活动过程、所用的技术工具,以及技术工具使用的目的。

学习成果的思考;

考虑,并制订了应对方案;

2.展示交流过程描述:描述展示交流的过程,包括展示内容、交流展示方式、活动实施

钟。

助信息技术,展示交流的效率、形式以及深度都能得到极大的优化。例如,在数学课堂中,

教师可利用几何画板支持学生观察静态图形的动态变化规律,在交流讨论过程中利用UMU,

论功能实现师生、生生间的多维互动交流;在计算机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以小组形式借

助scratch编程软件创作作品,完成交互式项目设计并将作品上传至在线社区,实现与学

荔枝电台中,相互学习共同进步。

41

B7家校交流与合作

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家校交流与合作活动,从而

1.工具介绍:选择一种你常用的与家长进行沟通的技术工具,介绍其基本功能以及特点,

同时结合你的教育教学实践分析其应用情境与应用策略。建议结合图文进行呈现。

策略;

借鉴;

的设计与实施;

技术支持家校合作与交流的深刻理

解;

借鉴价值。

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家长参与学校教育、学校指导家庭教育的双向活动可以更为及

时、频繁,也更为有效,因而教师需要具备与新时代相匹配的媒体素养,能够应用新媒体

技术与家长进行良性沟通、有效合作。

解学生及家庭情况等。其次,信息技术可以有效创造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的机会,如在博客展示活动中请家长参与作品评价,既能促进家长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同时也能帮助家长更深入理解学校教育理念与方法。此外,信息技术还使得学校指导家庭教育更为有效,例如制作微课程指导家长的家庭教育等。

42

B8公平管理技术资源

保证学生有平等、充分接触和使用技术资源的机会,从而

1.解决方案:教师自主选择一个教学主题,结合教学目标、教学环境、学生情况、使用

的技术/资源,分析可能出现的技术使用不公平的情况,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2.实践反思:针对技术使用公平问题,对上述方案的实施成效进行总结和反思,包括实

并提出了可操作性的改进举措;

的深层次思考;

公平管理技术资源旨在保证每个学生都有均等机会接触和使用技术资源,不同技术水

平的学生均能顺利使用技术工具开展学习;对于课堂教学过程中因技术故障引发的意外状

况,或者对于学生在信息化环境中开展学习活动时发生的意外状况,均能够灵活应对与处

等技术条件,能够考虑到全班学生均能有良好的视听体验,所准备使用的技术设备如电脑、

平板等保证每个学生均能正常使用,并且需要对于每个学生的技术资源使用进度与状态保

学习活动的机会。

此外,教师要考虑到教学活动所需的条件资源对于所有学生都是易于获得的,且大致

公平的,例如如果探究活动中需要用到网络资源,需要考虑是否能为所有学生提供访问环

境?或者所有学生都方便上网且掌握了网络访问的技能?布置的课外拓展作业任务要考

虑到学生家庭中是否均有网络接入等技术条件。

对于技术有优势的学生,可以创造机会让学生扮演示范、辅助的角色,引导学生提升

技术素养。

43

B9自评与互评活动的组织

在信息化环境中或利用信息技术开展自评和互评活动,从而

1.评价工具及说明:提交一份工具及说明,包括:(1)选择/设计的自评或互评工具(结合学习目标、学习环境、

学生情况、活动过程等);(2)描述该工具将如何支持学生开展自评或互评。

学有效的评价方法;

活动的顺利进行;提交指南和评

2.学生活动案例:请用视频方式记录2名学生/一个小组应用该工具开展自评或互评的过程,或由2名学生描述应用评价工具的过程,原则上不超过10分钟。

3.教师反思:请回顾你所开展的自评或互评活动实施过程,是否出现过一些你意想不到的状况?技术在实施中发挥了什么作用,还存在哪些问题?

在自评与互评活动组织中,建立评价标准与评价规范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评价标准可以是评价要点,

也可以评价量规的形式出现。评价规范需要明确学生的评价步骤、评价方法与评价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在实施自

结束之时,教师需要组织学生一起对整个过程进行回顾与总结,同时让学生有机会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这个过

程有助于学生加深自我了解,发展批判性思维,帮助他们成为积极主动的自我成长者。

44

B10档案袋评价

借助信息技术建立学生成长档案袋,从而

1.档案袋设计:提交一份学生档案袋,包括档案袋评价的背景和目的、档案袋评价内容

及形式(如文本、图片、音频、视频等)。

辑关系;

2.档案袋实施计划:请用视频方式解释说明档案袋实施评价的过程,包括基本流程、时

价过程提供便利;

有助于多方数据的采集、汇总与

管理;

3.教师反思:请回顾自己开展档案袋评价的过程,并对效果进行反思和总结,包括运用

档案袋开展评价的意义、技术在实施档案袋评价中发挥的作用、还存在的问题等。

无论是纸质档案袋还是电子档案袋都旨在记录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成长、进步、努力

或成就等,需要仔细规划,一般步骤为:

1.明确评价目标。档案袋评价的目标是什么?为什么要采用档案袋评价的方法?

2.确定档案袋中所包含的内容。依据评价目标,明确要放入档案袋中的内容及具体

评价?学生是否有相应设备来制作和使用电子档案袋?他们是否已经具备了相应技能?

3.制定档案袋的评价标准。说明档案袋中的每一份材料如何评价,可以以评价量规

的形式进行呈现。建议评价标准制定时与学生进行讨论,并以书面形式记录讨论结果。

4.向学校领导和家长解释评价标准、实施办法等。

5.收集资料实施评价。

45

C1跨学科学习活动设计

采取合适的信息技术聚焦某个主题设计跨学科学习活动,从而

1.学习活动方案:以自己开展过的跨学科学习实践为例,提供跨学科设计活动方案,需说明主题、学习目标、

学习对象、活动流程、学习资源、技术工具及应用策略、学习评价等。

养;

供便利;提交指南和评

2.学生成果及点评:请提交两份学生的跨学科学习成果,并分别进行点评。

3.教师反思:结合上述方案和学生成果,总结开展跨学科学习的过程及效果,并回顾活动实施中遇到了哪些问

题?你是如何去应对这些问题的?技术在实施过程中发挥了什么作用?以视频形式提交,需出现教师个人形象,

集矿石标本活动,让学生了解月球环境和生态、程序设计、传感应用以及替代能源等知识。

“跨学科学习”本质是突破学科边界去思考的跨学科意识,同时也是一种深度学习方式,可以渗透和应用于

所有课程。教师应努力将理解与探究取向的跨学科深度学习方式应用于自己所执教的学科课程中,尝试开展跨学

科学习活动,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所谓高阶思维,是指发生在较高认知水平层次上的心智活动或认知能力。它在教学目标分类中表现为分析、综合、其他

评价和创造。高阶思维是高阶能力的核心,主要指创新能力、问题求解能力、决策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46

C2创造真实学习情境

利用技术创造真实学习情境,从而

1.技术环境介绍:介绍一种你认为可以为学生创造真实学习体验的技术环境(工具/软件/平台

等),包括功能和特点,并结合实践归纳适用主题和情境,建议结合图文呈现。

关联;

2.方案设计:基于上述工具/软件/平台设计学习方案,突出学生真实学习体验。方案需包括主题、

面向对象、目标、任务、过程、评价、工具/软件/平台的使用策略等内容。

发展;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支持学生深度参与;

验。

分钟。

教学中可以基于项目学习,采取技术驱动策略,为学生创设真实学习情境和真实学习体验,

促进知识的深层次理解和有意义的学习。例如,创建虚拟社区,把学生与学习内容、学习数据、

校内外学习资源、学习工具、学习经验和各领域专家联系起来,增加学生学习真实世界经验机会,

提高应对复杂世界挑战的能力;利用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技术将抽象的概念、难以观察的现象等

一步增强学生的参与度;利用技术驱动的实景学习,如发行报纸、制作短片等活动,可以使学生

的学习更加投入,加强自我导向的学习。

创设学习体验时应考虑:如何将学习目标和学习内容与学习情境进行有机整合?所创设的真

实学习体验与学生现实生活的契合程度如何?

47

C3创新解决问题的方法

利用技术创新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帮助学生

创新理论、方法和技术工具选用恰当;

问题的意识强烈;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提出学生应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实践能力。在技术

丰盈的环境中,师生可综合运用多个领域技能,从多个视角、多种渠道创新学习内容、学

习方法和学习评价。例如,利用大数据综合分析问题、通过智能会议系统连接远程专家创

维、TRIZ、计算思维等创新理论和方法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评估成

果等方面的能力;利用计算机进行数学建模,预测问题并探索解决问题的路径。

培养学生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方法,应当设计真实且开放的背景或任务,同时选择恰当

的创新理论、方法和技术工具作为学生自主、合作解决问题的支架。

48

C4支持学生创造性学习与表达

采取合适的信息技术支持学生创造性学习、表达与交流展示,从而

1.设计方案:以自己曾经指导过的学生创造性学习与表达教学实践为例,呈现与阐释学生的创造性学

习与表达过程,需说明主题、任务、面向对象、活动环节设计、学习评价、支持资源以及技术环境等。

思维;

2.学生案例:从以下两个任务中选择一个,根据要求提交。

任务一:依据上述设计方案,提交两份学生的创造性学习与表达作品。

思考;

性。

意识和能动性被充分激发;

特而有意义;

49

信息。

3.教学反思:请回顾自己指导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与表达的实践经历,对实践效果进行反思,并梳理

技术在实施中发挥的作用。

教师利用信息技术能够帮助拓展学生学习边界、丰富学生学习结果的表达形式,其实质是拓展学

生问题解决的思考维度和视野,帮助学生基于自主探索与理解内化尝试多种形式的交流表达。

在学科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借助恰当的学科工具,支持与引导学生创造性地开展学习,比如在

成持续的学习共同体;也可以用简单易行的“自然笔记”方式来探究身边的世界,形成创造性学习与

表达的常态实践。

50

C5基于数据的个别化指导

利用信息技术采集和分析数据,针对问题/需求/兴趣实施针对性、差异化的指导,从而

1.情景描述:简要描述基于数据的个别化指导活动发生的情景,包括对象、硬件环境、

软件设施、活动设计等。对象可为个体也可以针对某个特定学生群体。

2.案例展示:基于上述情境,请描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实施个别化指导等过程及成

能影响的多种因素;

新性和学习价值;

略,对改进实践具有启发意义。

基于数据的个别化指导强调在学生自主学习环境中,理解和尊重每一位学生的问题、

需求以及兴趣,基于多元的学生信息数据和学习数据,为学生提供不同的指导方案,激发

学生潜能,促进学生的个性化成长。基于数据的个别化指导强调以数据为基础、以数据为

提出问题、采集数据、解读数据、设计指导方案、对结果进行评价。当然,实践中也可能

是从数据采集和分析开始,从数据中发现问题或需求。教师依据数据得出结论之后,可以

从资源、路径、评价等多个角度实施指导方案。

51

C6应用数据分析模型

掌握数据分析模型的应用和评价方法,从而

适用对象,以及应用方法等,建议结合图文进行呈现。

习和借鉴价值;

2.应用案例分析:展示一个上述模型的应用案例,需要呈现模型应用过程以及模型应用

结果,并结合教育教学实践对结果进行分析。以视频形式提交,需出现教师个人形象,时

学问题和现象;

中较为自动化,结果导出与应用便捷。

数据分析模型是利用对现实世界的抽象表达建模,通过模型的应用可以客观分析学生

学业成绩、学生特质以及学生行为,进而为改进教育教学、支持教学运行决策提供启发和

依据。如认知风格测量模型、学习风格自测问卷表、创新能力测评模型、职业兴趣测试量

解该模型,同时在实践中,有意识地收集数据尝试着应用该模型,结合数据分析结果,客

观地解释教育教学现象和问题结果。数据分析模型的使用建议融入到平台或计算机工具之

中,从数据采集到成果导出都更为自动便捷。

52

C7创建数据分析微模型

发现或引入真实的教学问题,建立数据分析微模型,从而

真问题或复杂现象,且具有普遍意义;对问题或现象的分析深刻、清晰。

2.模型构建:基于上述问题构建模型,并对模型的结构、指标以及指标间的关系进行清晰

地阐释,同时说明了模型构建的依据。建议用图示化的方式呈现模型结构或关系。

之间的关系有清晰而准确的表达;

和解决问题提供了思路;

和评价标

教育教学问题有启发性。

3.应用案例分析:展示上述模型的应用案例,包括应用过程以及应用结果,并结合实践对

的策略和建议。

创建数据分析微模型强调基于教育教学需求、面向教学中的真实问题,通过抽象表达

复杂的教育教学问题以及要素之间的关系,帮助教师揭示隐含在数据中的规律性。创建数

据分析微模型除了要求教师要具备较好的数据工具使用能力、数据分析能力、数据统计基

础外,还应当具备应用技术工具进行数据探究的能力。

题或面对的现象进行简要说明,重在阐释其教育教学的意义;

此外,建议应用数据分析模型后的结果用可视化形式进行呈现,直观表达分析结果。

THE END
1.免费AI教案生成器,AI智能助力教学创新!AI教案生成器基于人工智能技术,通过大数据分析和深度学习,能够快速生成符合教学大纲、满足学生需求的教案。它不仅能够减轻教师的工作负担,还能提高教学质量,为教育创新提供有力支持。 二、AI教案生成器的功能特点 1. 快速生成教案 AI教案生成器可以根据教师输入的教学主题、教学目标、学生水平等信息,快速生成符合教学要求的http://www.noahtech.cn/list/xiezuo/2025.html
2.学AI用AI:AI帮你写教案每天一招不断提高作为一名教师,编写高质量的教案是教学准备中的关键环节。然而,编写教案不仅耗时费力,还要求教师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教学经验。尤其是在面对多样化的教学需求时,如何设计出既符合学生特点又能激发学习兴趣的教案,成为了许多教师面临的挑战。幸运的是,AI技术的发展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助手——通义。通过与AI的https://blog.csdn.net/bagell/article/details/144418929
3.教案生成AI:解放教师,提升教学效率的新工具AI百科节省时间:教案生成 AI 可以自动完成教案撰写的大部分工作,包括设置学习目标、选择教学材料和活动设计,大幅节省教师的时间。 提高教学效率:通过释放教师的时间,教案生成 AI 让他们能够专注于教学本身,更有效地进行备课和课堂教学,提升整体教学效率。 个性化学习:教案生成 AI 能够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风格和进度生成个性化的https://heiti.cn/ai/25413.html
4.?线上教学案例微观经济学第一,在课程门户发布公告,告知学生本门课程的开课时间、线上教学方式、线上教学平台和辅导平台、线上学习工具、线上成绩比重等重要信息。第二,发布“在线学习临时建群”通知,公布已经建好的微信群二维码,让学生入群,以更方便与学生取得联系。第三,发布4“第一次”上课通知,告知学生第一次上课的时间、上课前要做http://mnews.jxufe.edu.cn/news-show-117022.html
5.微课的教学设计15篇针对某个学科知识点(如重点、难点、疑点、考点等)或教学环节(如学习活动、主题、实验、任务等)而设计开发的一种情景化、支持多种学习方式的新型网络课程资源。”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副院长焦建利教授认为“微课是以阐释某一知识点为目标,以短小精悍的在线视频为表现形式,以学习或教学应用为目的的在线教学视频https://www.oh100.com/baogao/jiaoxuesheji/367361.html
6.在线答疑课程设计.docx主要包括:在线教学平台:利用在线教学平台,开展翻转课堂,增加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参与度。虚拟实验室:利用虚拟实验室,进行实验教学,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教学游戏:设计教学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提高学习的趣味性和互动性。社交媒体:利用社交媒体,建立学习社区,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十、跨学科整合本https://www.renrendoc.com/paper/368510870.html
7.重建生态:价值与系统的力量——第七届中国教育创新年会11月启幕全球学习方式创新报告 胡明明(蒲公英教育智库学校内涵发展研究院负责人) 教育神经科学与课程教学设计 周加仙(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神经科学研究中心副主任) 组织进化视角下的学习方式创新 张阳(北京探月学校社会科学部负责人) 深度学习的评价工具箱 美国卡斯湾高中 游戏化学习的过程激励机制 新加坡康培小学 算法https://sghexport.shobserver.com/html/toutiao/2020/08/26/250533.html
8.计算机毕业设计15篇有不同的语法,然而,算法的设计却是它们共同的不朽灵魂,计算机软件技术基础课程以“C语言的程序设计”为载体,重要的不是对其语法的强调,而是算法的设计思想的阐述,算法设计能力的提高对学员往后学习任何一种其他程序设计语言都会起到事半功倍、触类旁通的效果,因此提高学员的算法设计能力将是另一个在课程教学中加强的https://www.fwsir.com/fanwen/html/fanwen_20230422093603_2738458.html
9.高中信息技术《数字化学习工具思维导图》优质教案教学设计.pdf高中信息技术《数字化学习工具思维导图》优质教案、教学设计.pdf,《以园艺之名,带你看世界 —数字化学习工具思维导图》教学设计 课题名称 《以园艺之名,带你看世界》 —数字化学习工具思维导图 教学内容 根据《信息技术教学指导意见》必修模块《数据与计算》教学内容要 分https://max.book118.com/html/2022/0704/5234104113004302.shtm
10.关于组织参加2021年全区教育教学交流展示活动的通知(2)对所选教材内容、教学方法、学习者特征进行分析,新技术的教学融合的策略进行说明,包含所用资源(硬件环境、教学平台、学习工具或软件等)。 (3)教学过程设计要体现教学环境应用创新、学与教的策略和方法,体现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 2.教学反思 (1)突出教学活动的创新点。总结应用新技术解决教学活动中关键问题的应用https://zn.nxeduyun.com/index.php?r=space/org/build/content/view&id=1945248
11.线上教育学习方法工具网站APP一网打尽,一定有你想找的三、 异步教学实施策略与注意事项 内容到教学过程的开发。 详细的教学设计 学习支持服务非常关键 第三类 基于学习社区的协作学习模式 一、简介 虚拟学习社区 不追求交互实时性,异步交互支持学生认知提升,讨论评价合作 争辩质疑解疑 二、工具 1、学习元平台 https://www.jianshu.com/p/fb0fe4c11691
12.第1单元第2课在线学习与生活更从容教学设计+作业设计《第2课 在线学习与生活更从容》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是2023年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1课。本节课分为四个活动:“议一议:在线学习感受”“做一做:体验在线学习”“想一想:互联网的帮助”“想一想:在线生活妙招”。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学习逐步掌握本节课的知识点,具备一定的小组https://m.zxxk.com/soft/45060058.html
13.课程本课程精心设计学习知识点,涵盖现代教育技术的相关理论;数字化教学媒体与教学环境;网络技术与资源在教育中的应用;多媒体资源开发与整合;信息化教学;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等内容。 课程大纲 查看更多 在线教程 章节简介教学计划 绪章 为什么学习教育技术 学习资料 登录后可预览视频 ● 0.1 教育技术与教育改革 https://higher.smartedu.cn/course/6260b1bef29a9e60d0f2630d
14.基于BOPPPS的有效在线课堂教学设计及案例分享–教师发展中心BOPPPS 教学模式是一种有效的课堂教学设计模式。由加拿大教师技能培训工作坊(Instructional Skills Workshop , ISW)创建,目前已经被全球多所大学和培训机构实施。该教学模式以建构主义和交际法为理论依据,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参与式的学习方式,将课堂教学过程分为6个阶段:导入 (bridge-in)、学习目标 (objective)、 前测http://www.lncu.cn/jsfzzx/248.html
15.教师支持对在线学习者自我调节学习的影响研究澎湃号·政务梳理已有研究,在线学习中教师的支持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为增强学习的自主性而在活动设计、内容选择及问题解决等方面为学习者提供的自主支持;二是为在线学习者提供的关注、激励、赞扬等情感支持;三是为在线学习者提供的学习挑战、学习策略指导、学习资源和工具等认知支持[9][10]。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5898407
16.教学设计西北师范大学教学时长 12周 学习投入 1章/周 先修知识 无 详细介绍 教学系统设计在教育领域并不是一个陌生的词,无论是学校教学、企业培训,还是教育产品的设计都无一不在应用教学系统设计。教学设计作为教育技术重要研究领域的教学系统设计日益得到重视和关注。因此,作为一名师范生,学好教学系统设计显得尤为重要。 开课机构教https://next.xuetangx.com/course/nwnu04011004785/147708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