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优秀交流教师:来自宜昌市一中的闫明老师的地理课堂和优秀交流教师:来自夷陵中学的王恩元老师的化学课堂,看看他们为积极探索素养课堂、打造精彩生动课堂做了怎样的思考和改变吧!
01主讲课题
海陆分布对气压带风带的影响
主讲人:闫明
学科:地理
专业荣誉:宜昌市第一中学党委委员、纪委书记,宜昌名师,市学科带头人,湖北省优秀地理教师,华中师范大学、湖北美术学院双学历,宜昌市教育局、人社局招考专家组成员。
主讲教师反思:
课堂提质——我的课堂思考是什么
闫明老师:
本节课,我设置了这样的教学目标:运用等压线分布图和实例,指出冬、夏季北半球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及对应的气压中心,并说明海陆分布对气压带和风带的影响;
其次,海陆分布具体如何影响气压带风带,需要借助海陆热力性质差异这个概念,我引导学生从“比热容”这个概念切口,学生很快得以突破。
总体看来,教学目标基本实现。
反思教学得失:
反思教学理念:
综合思维和区域认知是本节课涉及到的重要学科素养,由于学生缺乏区域地理知识背景,我在导入时采用了比较形象的“哈尔滨、巴黎冬季市民着装比较情景”,学生代入感比较好。综合思维是一种意识,也需要完整的知识体系支撑,目前看来,学生在大开大合的知识迁移应用上尚有困难,如果把问题进一步解剖分割,会更有利于学生思维的成长。
听课教师思考:
课堂提质——我的学习与反思
徐江华老师:
今天,闫明老师主讲了《海陆分布对气压带、风带的影响》,作为新课讲授,本节知识理论性强,学生理解难道较大,但由于闫老师的精准把控,本节课推进自然,师生互动积极,重难点落实到位,听后有以下感悟:
二、重视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精准把握学生痛点。学生痛点也是知识的难点。因为本节课理论性强,如果基本概念和原理理解不到位,会成为学生进一步探究的障碍。由于对学情和知识结构的精准把握,闫老师让学生比较气压带和气压中心的区别,并通过图片展示,让学生获得感性认知。同时也重点分析了海陆热力差异原理,为学生自主探究和课堂教学顺利推进奠定了基础。
四、教学环节精心设计,环环相扣,首尾相顾。课堂导入的素材看似与本节课内容关系不大,却体现了闫老师教学设计的独具匠心。导入部分,通过看图和引导,学生形成大气环流对气温影响的初步认知,课堂结尾对导入素材的回归分析、则让学生对这一认知进一步深化。在强化知识理解、完善课堂结构的同时,也让学生更加懂得“生活即地理、地理即生活”的道理。一堂好的地理课,能够体现一位优秀地理教师的综合素养。通过闫老师这节交流展示课,个人认为需要我们学习的地方还有很多。希望在专家引领下,我校地理教学能更上层楼。
郝文华老师:
学习了闫明老师的展示课“海陆分布对气压带的影响”,我有以下收获:
一、闫老师语言简洁严谨,幽默风趣。对概念的表述,和地理位置的表述非常准确。如描述阿留申低压的位置,位于阿留申半岛延伸出线状群岛附近,形成低压中心,非常准确。
二、教学目标明确,教学环节丝丝相扣,循循善诱,自然生成课堂知识。不生硬,不突兀,值得我们学习。
三、创设具体、真实的学习情景,学会问题的分析方法。哈尔滨和巴黎在圣诞节服饰不同导入,给出当时的气温数据,提问为何两地纬度相当,温度相差近30度?学生觉得很贴近生活,引起探究热情。
四、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展示学生的思维过程,不断生成、完善解决问题的答案。
五、丰富学习方式,有学生个人独立学习,有小组同伴合作,有师生相互质疑,有学生回答教师归纳板书,克服了老师讲学生听的单一方式。
六、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基础和能力进行拓展提升,小组合作后的展示充分,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完善思路答案,或利用题中重要信息引导,或借用学生已有的答案进行完善。
七、及时纠错,学生的错误往往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老师及时纠错,结局普遍性的问题,效果非常好。如学生回答引起巴黎和哈尔滨气温差异的原因是海陆分布,闫老师顺势提出我们描述海陆位置的语言有腹地,沿海,东岸西岸等,图片展示巴黎靠近大西洋,哈尔滨靠近太平洋,所以不是海陆分布,而是大气环流。
八、融洽的师生关系有助于提高教学效率,亲其师,信其道。及时肯定学生,不吝啬对学生的赞扬,教师亲和的教态,随时都在吸引着学生学习。
02主讲课题
物质的量,气体摩尔体积
主讲人:王恩元
学科:化学
专业荣誉:宜昌市明星班主任、宜昌市学科优秀教师、一师一优课部级优课。
王恩元老师:
物质的量是中学化学计算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是连接宏观可测量的质量、气体体积、溶液体积和浓度的桥梁,在化学计算中处于核心地位。考虑到物质的量比较抽象,在教学中,我通过让学生提炼生活中在计量方面的经验,运用这方面的知识来建立“集合体”的思想,并把它迁移到微粒的计量方式上来,同时引出1mol的标准——阿伏伽德罗常数,在计算运用中形成物质的量的概念。
教学反思:
一、从生活中的“打”这个量词入手,将小单位打包为大单位,实现知识的迁移,降低物质的量的理解难度。考虑新课标的要求,打破以往的教学顺序,先运算,后概念,强化运用。
二、将历史小故事嵌入课堂中,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设置坡度训练,增强了学生的学习信心。
不足之处:内容设置过于紧凑,最后面的坡度训练对于部分学生而言有较大难度。
詹建涛老师:
设置一个学生感兴趣的话题,给出对学生有一定挑战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从知识产生的内在逻辑,演绎推理,归纳应用。王恩元老师《物质的量》这一节课充分体现了深度学习的教学思想,值得我们好好学习。
王恩元老师从火箭发射导入,切合学生的生活实际,通过生活中常用的一定数量的集合(打、盒、堆),用通俗形象的“打包”语言说明引入摩尔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降低学生接受新概念的门槛,巧妙结合阿伏伽德罗常数的由来,精准简化了摩尔的发展史,结合相对原子质量的标准,让学生感受化学之美,王老师充满激情,活力十足,讲练安排得当,整节课高潮迭起,气氛活跃,教学效果好,是一堂不可多得的好课。
郭婕老师:
王恩元老师上的《物质的量》这节课给了老师们很多的启发。这节课是学生进入高中后学习化学遇到的第一个难点,概念抽象,即使列举大量生活中的例子,但始终难以让学生轻松地将抽象的概念具体化。王老师以日常生活中的“打包”作为引入口,学生能轻易地将“微粒的打包”与“物品的打包”相联系。更值得称赞的是,王老师没有按传统的讲授方式(先介绍物质的量的概念,单位,再引出阿伏加德罗常数),而是由“打包”过渡到阿伏加德罗常数,在应用中得出物质的量的概念,整个过程强化应用,弱化概念,学生更容易接受。在引出阿伏加德罗常数环节,插入一段科学史,激发学生兴趣,增强学生科学素养。整节课堂讲授流畅自然,思维严谨,学生配合度好,是一节非常值得学习的一节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