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重视智库建设,努力为党和政府科学决策提供智力支持。党中央强调,科技事业发展要坚持面向经济主战场和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社会科学研究亦应如此。在社会科学领域,“致用”为何是研究之“魂”?作为基础的理论研究,作为源头活水的下沉调研,表达风格上的深入浅出,为何是高质量“致用”研究的“根”“源”“要”?
“致用”是社科研究之魂。社会科学领域的很多研究,大致都可分为理论与应用两个层面。唯有将二者有机结合,理论之树才能常青。“致用”应该是社科研究的初心,是社科研究之魂。在1981年撰写的《经济学是致用之学》一文中,北京大学陈岱孙教授有一段非常到位的阐述:“从十六世纪说起,迄于今日,古往今来的所有经济学家或学派的经济思想的产生、发展都离不开一个‘用’字。先是,新的经济情况提出了待决的问题。然后经济学家就是针对这些经济现实所提出的问题进行了解、分析,对其有关事物的运动提出有论据的解说,形成了理论。这理论又反过来指导、促进、控制现实成为制定经济政策的依据和基础。”研究经济学,需要立足现实情况、解决现实问题,社会科学领域的其他学科,旨趣与此相去不远。
理论研究是“致用”之根。高质量的“致用”研究必须以扎实的理论研究为基础。强调“致用”是社科研究之魂,并不意味着理论研究在社科研究中不重要。恰恰相反,理论研究是“致用”之根,根深才能叶茂。一门成熟的学科,一般都有相对稳定的研究对象、方法论、基本问题、研究技术、研究公设,以及公认的概念、术语体系,这是进行科学探讨、严谨分析与对话的前提。被有关机构直接或间接采纳的应用研究,虽然实践性、应用性更强一些,但也往往以扎实的理论研究为基础,与理论研究有千丝万缕的关联。高水平的应用或对策研究成果,都需要具备较高理论素养的研究者参与。擅长做理论研究的著名学者,也常能做出非常有影响力的应用或对策研究。
下沉调研是“致用”之源。高质量的“致用”研究,除保持高度的政治与政策敏感性外,还必须充分了解民情民意,从而有必要“下沉”到行业、企业、社区、村庄,做第一手的田野调查。通过下沉调研,倾听一线企业家、农民、工人、商贩、基层干部的声音,更容易发现最前沿、最生动、最鲜活的情况与问题,也更方便深入剖析问题背后的原因,可能不经意间发现有价值的案例、模式,有时还可以找到困惑已久的问题的部分答案和关键线索。
笔者在研究“三农”领域问题时,有时会将部分重要观点先说给基本没读过书的母亲听。如果她没有听懂或认为不妥,笔者会认真考虑行文风格与具体的表达。类似的办法,据说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在写诗的时候屡试不爽。实践证明,白居易的办法或许也可以移植到社会科学的“致用”研究上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