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个教育信息化发展关键词:AI重构角色

未来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趋势,除了文中提到的三点,还包括突出区域发展特色、教学资源的积累和个性化学习指导等,这些趋势之间互有影响和关联,它们之间的协同发展将真正实现AI与教育的深度融合。关于未来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趋势,你有什么看法?

“现在思考教育问题需要考虑两个大的时代背景。第一个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新时代”的社会背景,第二个是信息化社会的背景。——教育部科技司司长雷朝滋”

教育信息化从1.0走向2.0

从教育信息化1.0到2.0的政策变化,指明了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方向。2018年4月,教育部印发了《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被认为是教育信息化1.0与教育信息化2.0的分水岭。

教育信息化1.0和2.0的核心比较

比较教育信息化1.0与2.0的核心变化,在教育信息化1.0阶段,更强调硬件设备和服务平台的搭建。保障宽带网络接入校园,打通学校与学校、班级与班级,人与人之间的信息沟通,再通过平台建设来加强资源共享和教学管理。截止到2018年,我国中小学校园网的接入率达到90%,多媒体教室比例增加到83%,参与“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的教师超过1500万。

教育信息化2.0在“互联网+教育”背景下提出,强调发展智能教育。要解决教师信息化教学创新能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以及高端研究和实践人才的储备。对信息化的“广度”和“厚度”,都有了更高的要求。

“教育信息化2.0时代的重要变化,就是从注重“物”的建设向满足“人”的多样化需求和服务转变,从“管理本位”的教育管理向“服务本位”的教育治理转型。——《中国教育报》”

未来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趋势

结合教育信息化从1.0到2.0的变化,Q博士认为未来教育信息化有以下三点趋势:

1、人工智能赋能教育(AIED)

AIED是“ArtificialIntelligenceinEduction”的缩写,即人工智能赋能教育。为什么说AIED将是教育信息化发展的趋势?《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北京共识:人工智能与教育》等重要文件都展现出了人工智能技术在教育领域的战略性地位。

世界各国对AI赋能教育的重视,源于AI应用于教育领域后发挥出来的巨大优势。包括但不限于细化课堂教学观察的颗粒度、使教学评价从结果导向转为过程性评价、帮助学校积累大数据促进教研和教学管理的科学化。

我国一直倡导的因材施教、个性化教学、教学模式和服务模式的转变、教学大资源应用服务、师生信息素养的提高等,AI将为这些目标的实现提供技术支撑。

2、教育系统结构性变革

我们经常会谈到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但是怎样的融合才算深度?乔布斯曾经提出过一个问题:为什么计算机改变了几乎所有领域,却唯独对学校教育的影响小的惊人?

直到2010年11月,美国公布了《美国2010国家教育技术计划》(NationalEducationTechnologyPlan2010,简称NETP2010),通过总结和回顾30年以来经验,认为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效果不明显,原因是教育系统没有进行由技术支持的“重大结构性变革(fundamentalstucturalchanges)”,只是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改进教学手段、方法、这类的“渐进式地修修补补(evolutionarythinkering)”。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的核心阵地,因此课堂教学的重构至关重要。主要有3个层面的要求:第一,从教师主导课堂到学生主导,教与学向“自主、探究、合作”的模式转变;第二,营造信息化的教学环境;第三,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结构。

3、教师角色转变

在课堂教学结构性变革的过程中,教师的角色也必将发生变化。在传统课程里,教师喜欢以自己讲课为主,是课堂的主导者和知识的灌输者,未来教师的角色将转变为是组织者和指导者。

2017年,美国对《美国2016国家教育技术计划》(NETP2016)进行了更新,发布《重塑技术在教育中角色:2017国家教育技术计划更新》,是现阶段引领美国教育信息化发展的纲领性文件。这份文件修订了教师标准,认为教师的角色应该是学习者、领导者、公民、合作者、设计者、促进者和分析者,也为我们提供了启示。

教师角色的转变还将引发教学设计的转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问题,从问题入手,从讨论和独立思考寻找答案,这样的教育过程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创造能力、表达能力和思考能力。

“未来教育应重点培养学生的五种能力:自主学习能力、提出问题的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创新思维能力以及谋划未来的能力。——教育部副部长杜占元”

1、何克抗,《如何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课程教材教法,2014

2、雷朝滋,《教育信息化:从1.0走向2.0》,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18

3、贾同、顾小青,《教育信息化战略比较研究》,电化教育研究,2018

THE END
1.教育最新消息,重塑未来教育的趋势与挑战数字化管理系统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和社会的深刻变革,教育作为培养人才的基石,也在不断地更新迭代,本文旨在探讨最新的教育消息和动态,揭示重塑未来教育的趋势与挑战。 在线教育与远程教学的崛起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和人工智能的发展,在线教育和远程教学已经成为当今教育领域的热门话题,越来越多的学校和教育机构开始采用线上教学模式,以http://whfangyou.com/post/51.html
2.开源技术解锁教育信息化的新天地开源技术日益成为数字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正加速从社区走进行业变革中,给千行百业的数字化与智能化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想象空间。 教育数字化作为构建教育强国的重要基石,自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启动实施以来,我国已成功构建了全球规模最大的教育教学资源库。然而,在推进教育数字化的过程中,我们仍面临信息安全、数据孤岛、精准https://www.cnii.com.cn/rmydb/202412/t20241215_623455.html
3.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融合门户的未来发展趋势随着《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的深入实施,我国教育行业也发生着很大的变化,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不仅重塑了教与学的方式,更为教育公平与质量的提升铺设了坚实的数字基石。在此背景下,融合门户作为教育信息化的重要载体,其未来发展趋势显得尤为关键。https://www.zytec.cn/ndetail/709.html
4.教育创新:在线教育平台的发展与未来趋势本文详细探讨了在线教育平台从初期到现在的演变过程,重点介绍了其核心概念、算法原理,如个性化推荐、学习评估和社交互动,以及基于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的深度应用。同时预测了未来发展趋势,包括VR/AR技术、跨领域合作和教育资源的开放与共享。 摘要由CSDN通过智能技术生成 https://blog.csdn.net/universsky2015/article/details/137301133
5.教育信息化2.0视域下的教育新生态——《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摘 要]在教育信息化1.0阶段,研究者主要是从技术中介、人才培养和系统/生态三种取向来理解智慧教育1.0;实践者(IBM公司、韩国政府和国内部分省市)开展的智慧教育1.0也存在较大差异,但总体上也体现了以上三种取向。从生态系统的视角来看,发展人工智能时代的智慧教育2.0,有“大系统”和 “小系统”两个层面的考量。从“https://pingyin.jndjg.cn/index.php?r=space/school/portal/content/view&id=555511
6.艾瑞:深入教学环节,教育信息化进入智能化关键期互联网导语:随着教育信息化相关政策的演进,政策对教育信息化的要求逐步从硬件设施、教学环境深入到核心的教学环节,对技术与教育的融合要求也进一步加深,正如教育部科信司雷朝滋司长所说:“教育新基建要跳出技术的逻辑,从教育生态构建和教育事业发展的高度去勾勒发展蓝图。” 经过20多年的教育信息化建设,我国校内行政管理类教学https://report.iresearch.cn/content/2021/09/399356.shtml
7.NOA深度:发展现状驱动因素市痴间及相关公司深度梳理具体来讲,NOA的原理是什么,有哪些分类,发展现状如何,驱动其发展的因素都有哪些,市场空间又有多大,未来将面临怎样的挑战及发展趋势,相关公司都有哪些,带着这些问题我们来阅读下面这篇研报。 (更多投研内容可关注公众号《 投研锋向 》加入社群 获取更多及时资讯!缩小信息差!) https://www.dongchedi.com/article/7295747486482760211
8.2020年教育信息化发展分析本部分以可视化图表的方式,从数字校园建设与发展、数字资源开发与应用、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发展、在线教育发展规模以及教育信息化经费保障五个方面呈现“十三五”时期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情况,同时通过历年数据的对比分析,展示“十三五”期间我国教育信息化取得的丰硕成果。 https://www.ceeia.cn/news/detail_3517.htm
9.浅谈“教育信息化”在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中的体现——以“专课专教育部于2018年4月13日下发了关于印发《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的通知,《计划》提到通过实施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到2022年基本实现“三全两高一大”的发展目标,即教学应用覆盖全体教师、学习应用覆盖全体适龄学生、数字校园建设覆盖全体学校,信息化应用水平和师生信息素养普遍提高,建成“互联网+教育”大平台,推动从教https://tpd.xhedu.sh.cn/cms/app/info/doc/index.php/92790
10.陈龙:深度媒介化趋势下新闻传播学科再定位和再调整摘要:当前利用网络平台从事传播活动已成为大众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从新时代人才培养角度看,传统新闻传播知识与技能已不能适应职场竞争的需要,新闻传播教育急需改革。在全民媒介实践的大背景下,新闻传播学科的新文科建设需要认清深度媒介化的社会现实,特别是新闻业蜕变与新闻传播职业分化重组带来的新闻传播学科发展困境,超越一般http://www.jyb.cn/rmtzcg/xwy/wzxw/202204/t20220408_6880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