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论:在您撰写谈跨文化交际与中西文化的冲突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1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摘要:在中西跨文化交际中,文化冲突的事例屡见不鲜,严重影响了交往的顺利进行,因此我们很有必要找出其深层次的原因,并采取一定的措施来培养跨文化交际的能力,避免文化冲突。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文化差异文化冲突
一、中西跨文化交际中经常出现的文化冲突
在我们与西方的交往过程中,确实存在着很多文化方面的冲突,直接影到了跨文化交往的效果,在中西跨文化交际中会出现的文化冲突有很多种,在这里我们不可能一一叙述,只能列出比较常见的几种。
1、隐私方面的冲突
3、客套语与寒暄语方面的冲突
中国人注重谦虚,在与人交际时,讲求“卑己尊人”,把这看作一种美德,这是一种富有中国特色的礼貌现象。在别人赞扬我们时,我们往往会自贬一番,以表谦虚有礼。西方国家却没有这样的文化习惯,当他们受到赞扬时,总会很高兴地说一声“Thankyou”表示接受。由于中西文化差异,我们认为西方人过于自信,毫不谦虚;而当西方人听到中国人这样否定别人对自己的赞扬或者听到他们自己否定自己的成就,甚至把自己贬得一文不值时,会感到非常惊讶,认为中国人不诚实。
二、造成中西文化冲突现象的原因
1、思维模式存在差异
西方文化的思维模式注重逻辑和分析,而东方文化的思维模式则表现出直觉整体性,这一点也是中国传统文化思维的特征。由于这种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人往往特别重视直觉,注重认识过程中的经验和感觉,在交往中也往往以这种经验和感觉去“以己度人”。与西方人的思维模式相比,中国人的这种思维模式具有明显的笼统性和模糊性,久而久之,会形成一种思维定势,可以解释为识别和简化对外界事物的分类感知过程。从本质上说,思维定势往往视个体事物的差别,夸大与另外某一社会群体相Guantanamo的认知态度,常常带有感情色彩,并伴有固定的信条。在所以的定势中,有些定势是正确的,而有些则是错误的,会直接影响跨文化交际,造成交警失误。
2、行为规范各不相同
行为规范的具体含义就是指被社会所共同接受的道德标准和行为准则,简单的说,就是告诉人们该做什么和不该做什么的一种规范。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在交际中,经常出现的一个现象就是套用自身锁在社会的行为规范来饭顶对方行为的合理性,由于双方的行为规范存在差异,常常会产生误解、不快甚至更坏的结果。比如说中国人轻拍小孩子的头部表示一种友好,而在西方国家,这是一种极不尊重小孩子的做法,父母会对此非常愤怒。所以说在跨文化交际中是否能够正确地识别和运用行为规范是保证跨文化交际顺利进行的重要因素。要保障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就必须理解对方的行为规范,尤其是什么行为是被禁止的,最好的办法就是遵循入乡随俗的原则。
3、价值取向不同
人们的交际能力是在社会化的过程中产生的,必然与价值观念联系在一起。每一种文化都有自己特有的价值体系,这套体系能够帮助人们区分美与丑、善良与邪恶,这既是人们的处世哲学、道德标准和行为规范。但是它不能脱离具体的文化而存在,每一种文化的判断标准是不同的,这种文化认为是好的,另一种文化可能认为不好,但是它们在自己的文化体系内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绝不可以理解为一种价值标准先进,而另一种价值标准落后。在中国文化中,集体取向占据主导地位,追求个人发展被视为是一种严重的个人主义,“随遇而安”被看作是缺乏进取精神的表现,是懒惰、无能的同义语,为什会和个人所不取。人本位的思想根植于他们心中,人们崇尚独立思考,独立判断,依靠自己的能力去实现个人利益,并且认为个人利益至高无上。
三、英语教学中如何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避免文化冲突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在我们与西方的交往过程中,确实存在着很多文化方面的冲突,直接影响到了跨文化交际的效果,为了改变这一状况,我们极有必要在实际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具体措施如下:
1、授课教师要转变观念,引导学生广泛接触西方文化材料
2、重视非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
综上所述,中西文化确实存在较大的差异和冲突,为我们顺利交往带来一定的不便,而我们只有了解到中西方文化的冲突并努力避免这种冲突,才能能好地进行跨文化交际。
关键词:中西文化文化冲突跨文化交际
一、跨文化交际的研究背景及其定义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什么是跨文化交际。关于跨文化交际的定义,通常认为:跨文化交际是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信息发出者和信息接收者)之间的交际;从心理学的角度讲,信息的编、译码是由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所进行的交际就是跨文化交际。它是一门边缘性学科,与其交叉的主要学科有人类学、语言学、心理学、文化学、语用学、民俗交际学、哲学和符号学等。(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1997)
二、中西文化冲突的实例
众所周知,来自不同文化的人在进行交流时,除了语言方面的差异外,还存在着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等方面的差异。下面列举一些文化冲突的实例:
对于同样一个物体或概念,在一个国家可能象征着吉祥、幸福;而到了另一个国家它可能变成灾难、厄运的代表。比如中国人偏爱“龙”,视其为吉祥的动物,因此在喜庆时节,街头巷尾举行舞龙表演,龙灯展出等。婚庆的场合,按照中国人的传统,也会将新房贴上龙凤的图画,象征婚姻的喜庆。甚至中国古代的君主帝王等也将自己视为是“龙”的化身。然而,如果我们对西方文化稍有了解就不难发现,“龙”这一概念,在西方文化中的原型是“恐龙”(dinosaur),因而“龙”(dragon)这一动物,在西方总是被描述成身强体壮、爪牙坚硬、眼中充满邪恶、腾云驾雾、嘴里喷出熊熊的烈火。这样一个动物,在西方人的眼中几乎没有什么好的象征含义,往往代表着邪恶、灾难。
此外,对于一些相同的数字来说中西方同样存在不同的偏好。中国人,尤其是做生意的人偏爱数字8,因为它和“发”谐音,被视为发财的意思;而数字4,由于发音和“死”相似,所以遭到人们的厌恶。这两个数字在西方文化却没有什么额外的含义,也不会给人其他的联想。数字13,对中国人来说并没有什么特殊含义,但在西方国家,由于受基督教的影响――耶稣殉难时的最后一次晚餐是13人,因此西方人对于这个数字是十分厌恶的。在酒店宾馆里,楼层的设计会避开这一数字,在西方高层的建筑物里,12层以上就是14层或者用12-B,14-A来表示;此外,房间号也是尽量避免使用以13为房号的数字。
中西方文化间的冲突除了体现在图像、数字上,还体现在语言结构方面。来自不同文化的人们在交流时,除了感到己方的语言同交际对方的语言存在语音、书写等表层方面的差距外,还会感到对方使用的语言在表达、语气等深层结方面,也同自己的语言存在着天壤之别。
比如在和外国朋友聊天的时候,我们很可能会碰到没有听清楚对方的哪一句话,或者哪一个词的情况。这个时候,为了避免理解上的差异,我们也许会问对方“你能重复下刚才的话吗?”在汉语里,我们会说“什么?”但是如果把“什么”的对应词“what”放在这样的语境来询问对方时,按照西方人的思维,外国朋友可能会觉得你是在命令或是训斥他,而不是用客气的语言来询问刚才的话。
我们再来看一个例子:在色彩方面,中西文化也有不同的偏好。红色在中国象征着吉祥、喜庆。所以新婚夫妇会身着大红色的衣服,新娘子的头上会罩着红色的盖头,新娘的化妆也是以鲜艳的红色为主调。然而在西方人的眼里,红色是血液的颜色。它暗示流血、厄运等。在西方,新娘结婚时,绝对不会用红色作为自己的婚纱,取而代之的是选择白色作为婚纱的颜色。原因在于白色在西方人的眼里象征纯洁、清白,恰如其分地体现了新娘新婚前的身份。白色在东方,尤其古代的中国,传统上来讲,白色象征着死亡、丧事。将白色作为婚纱的颜色,是无论如何让祖先也想不到的事情。只有在吊丧或人死之后,人们才会身着白色。(近年来,随着西方文化的影响,我国也开始流行西方白色的婚纱,这一点是由于西方文化的渗透、影响。)
中西文化方面的冲突还体现在会话交流方面。中国人见面时,会礼貌地寻问对方“你吃饭了吗?”这样的话如果用来询问外国朋友,他会觉得你是在询问他的隐私,或者会被理解成是在邀请他一同吃饭。同样,在国外尤其是在英国,对话常常以询问天气开始“Lovelyday,isn’tit”不了解这一现象的人,初到国外的时候,往往会感到不知所措:明明是下着大雨,对方为什么还说“Lovelyday”呢?这是由于不了解文化差异,便会回答“No,itisn’t.”从而造成了双方误解的尴尬局面。西方人在对方打喷嚏之后,往往说“Blessyou.”实际上是“MayGodblessyouahealthybody.”的省略形式。因为在他们看来,打喷嚏是身体虚弱的表现,因此他们会为你祈福上帝保佑。不了解这一习俗的人,在面对对方所说的话,往往会觉得不知所措。
三、造成文化差异的原因
通过上面的例子我们不难看出,中西方在文化方面存在差异。在跨文化交际中,由于文化差异所造成的冲突数可谓举不胜数。那么,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是什么?在此我们按照价值观、世界观、民族性格和思维方式的不同,来做个分析和归类。
1.价值观念系统的差异
每一种文化都有自己独特的一套系统,它告诉人们什么行为是社会所期望的,什么行为是社会所唾弃的,学者们把这套系统称之为价值体系或价值观念。东方人的观念是“天人合一”,而西方人则主张“天人分离”。这种不同的价值观念造就了东西方人在人与人交际中,文学作品里及哲学主张等都存在着不同的看法和行为准则。
2.世界观的不同
世界观是指人们如何看待世界,以及人们如何看待人与世界关系的观念。总结来说,东西方人在世界观上最大的差别在于:东方强调统一、和谐;西方强调分离、独立。
3.民族性格的不同
一个民族的民族性格也塑造了他和其他民族在进行交流时的不同特征。中华民族的性格特征是以人和人为中心,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如何做人,人和人之间关系的协调,以及顺应自然成中华民族的整体精神。西方人主张去客观地看待世界,乃至改造世界。
4.思维方式的不同
东方人,又以中国人和日本人为代表,习惯“归纳式”的思维方式。所谓“归纳式”思维方式指的就是讲话人总是先陈述原因、背景,以便使对方有个思想准备,引起对方的同情和理解,之后才提出自己的要求。(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1997)而西方人习惯“开门见山”直截了当的思维方式:他们总是先陈述具体事实,再交代其原因、条件等。
四、文化冲突的应对策略及其对外语教学的启示
从上面的例子中我们不难发现,东方和西方在文化的根源存在很大的差异,而这种差异在交际时尤为突出。为了确保和外国文化进行有效、友好的交流,我们有必要去学习、认识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在交际时尽量去避免这些差异,求同存异――这些也正是跨文化交际学科研究的重点。
总的来说,我们应该尽量在交际过程中,尊重对方文化的特点,尊重对方。交际时采取积极的态度。向对方表示感兴趣,从而建立一个好的交际前提和基础。其次,在涉及到己方观点的时候,我们要尽量采取描述性、非批评性和非判断性的态度;这一点要求我们尽量避免以自己民族的标准来衡量交际对方,避免交际的误解或伤及对方感情。除此之外,我们在交际时,应尽可能设身处地的站在对方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同样的问题,如何处理才能给对方带来愉悦。
这些方法归结到实处,就是我们在学习外语的时候,要尽可能的去区分目的语国家文化和母语文化的差别。在学习语言知识之外,要尽可能地去了解国外风土人情、民族特点等。除此之外,广泛地阅读外国原著、欣赏外国电影等都是很好的方法。
最后,中西文化间的冲突也留给外语教学很多启示。作为英语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适当地给学生传授跨文化交际的能力,不能只传授语言知识和基本技能。教师在教学时,应该将词汇、短语放到大的文化背景下去讲解。碰到英汉翻译练习也要注意讲解东西方思维的不同,启发学生在翻译时加以注意。
【摘要】语言是根植于社会和文化中的,得体恰当的语言交流必然建立在对英语国家文化的理解上。在中西跨文化交际中,文化冲突的事例屡见不鲜,严重影响了语言交际的顺利进行,因此我们很有必要找出其深层次的原因,并采取一定的措施来培养跨文化交际的能力,避免文化冲突。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文化差异文化冲突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扩大和深化,西方社会的人和事物越来越多地走进了我们的视野,在这种情况下,跨国域、跨民族、跨文化的经济和社会交往与日俱增,这就为我们提供了许多与西方人接触和交往的机会,这对于我们加深对西方社会的理解是一件好事,但这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因为我们所面对的是来自陌生的文化和国家,思维方式、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与我们迥然不同的人,在与之交往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出现文化冲突的现象。
在中西跨文化交际中会出现的文化冲突有很多种,在这里不可能一一叙述,只能列出比较常见的几种。
1.隐私方面的冲突
3.客套语方面的冲突
又如,YourEnglishisverygood.中国人听到别人赞扬时,往往用否定口气回答,而英美人士却乐于接受。例如,一个中国人买了件新衣服,一个外国人见了,就说:“Verybeautiful.”中国人答到:“No.It’snotbeautiful.”这使外国人感到很困惑:难道我不懂好坏难道我说错了
4.餐饮习俗方面的冲突
中华民族素有热情好客的优良传统。在交际场合和酒席上,热情的中国人常常互相敬烟敬酒。中国人宴客,即使美味佳肴摆满一桌,主人也总习惯讲几句“多多包涵”等客套话。主人有时会用筷子往客人的碗里夹菜,用各种办法劝客人多吃菜、多喝酒。而在西方国家,人们讲求尊重个人权益和个人隐私,所以他们不会做强人所难的事。吃饭的时候,绝不会硬往你碗里夹菜,自己想吃什么就吃什么,他们也不会用各种办法劝客人喝酒,不会非要你喝醉了为止。
5.打招呼方面的冲突
同样是接待顾客,不同国家的商店,营业员使用的语言也不相同。
中国:你买什么(或“您要点什么”)
日本:いらっしべいませ。/欢迎光临。
美国:CanIhelpyou/我能帮助你吗
韩国:.
[Eseooseyo.Mueoldowadeurilkkayo]
欢迎光临。能帮您什么忙吗
中国的营业员接待顾客纯粹从买卖的关系出发,日本的营业员把顾客当客人,美国和韩国的营业员把顾客当作要帮助的对象。
二、造成文化冲突现象的原因探究
造成中西文化冲突现象的原因多种多样,究其根本,就是因为中西双方有着不同的文化、不同的历史背景,必然带来人们思想、行为等多方面的差异,甚至是冲突,下面我们就来具体看一下有哪些主要的原因。
1.思维模式存在差异
2.行为规范各不相同
行为规范的具体含义就是指被社会所共同接受的道德标准和行为准则,简单的说,就是告诉人们该做什么和不该做什么的一种规范。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在交际时,经常出现的一个现象就是套用自身所在社会的行为规范来判定对方行为的合理性,由于双方的行为规范存在差异,常常会产生误解、不快甚至更坏的结果。比如中国人轻拍小孩子的头部表示一种友好,而在西方国家,这是一种极不尊重小孩子的做法,父母会对此非常愤怒。所以说在跨文化交际中是否能够正确地识别和运用行为规范是保证跨文化交际顺利进行的重要因素。要保障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就必须理解对方的行为规范,尤其是什么行为是被禁止的,最好的办法就是遵循入乡随俗的原则。
3.价值取向不同
人们的交际能力是在社会化的过程中产生的,必然与价值观联系在一起。每一种文化都有自己特有的价值体系,这套体系能够帮助人们区分美与丑、善良与邪恶,这就是人们的处世哲学、道德标准和行为规范。但是它不能脱离具体的文化而存在,每一种文化的判断标准是不同的,这种文化认为是好的,另一种文化可能认为不好,但是它们在自己的文化体系内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绝不可以理解为一种价值标准先进,而另一种价值标准落后。以中西文化为例,在中国文化中,人们推崇谦虚知礼,追求随遇而安,不喜欢争强好胜,同时社会风气也往往封杀过于突出的个人,正所谓“行高于众,人必非之。”在中国文化中,集体取向占据主导地位,追求个人发展被视为是一种严重的个人主义,必然会受到谴责。而西方文化则非常崇尚个人主义,“随遇而安”被看作是缺乏进取精神的表现,是懒惰、无能的同义语,为社会和个人所不取。人本位的思想根植于他们心中,人们崇尚独立思考,独立判断,依靠自己的能力去实现个人利益,并且认为个人利益至高无上。
4.语用迁移造成影响
三、英语教学中如何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避免文化冲突。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在我们与西方的交往过程中,确实存在着很多文化方面的冲突,直接影响到了跨文化交往的效果,为了改变这一状况,我们极有必要在实际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具体措施如下:
1.授课教师要转变观念
在我国目前的教学体系中,外语教学多半只在课堂上进行,教师起着绝对的主导作用。如果教师只把重点放在语法和词汇教学上,学生就不可能学会语言的实际运用,也无法获得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因此,授课的教师必须要转变自己的观念,切实认识到文化冲突的危害性和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性。同时,教师还要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的综合文化素质,只有这样,才能全面把握英语文化知识教育的量与度,以及教学的具体步骤和方法,以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2.改进现有的教学方法
一直以来,大学的英语教学侧重点都放在了语言知识的传授上,而忽略了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为了改变这种情况,我们必须改进教学方法,在质和量两个方面对课堂教学中的文化教学加以控制,并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电影、投影仪、互联网等)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此外还可以举办一些专题讲座,以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出具有较高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人才。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在改进教学方法时,一定要使新的内容与学生所学的语言知识紧密联系,并与语言交际实践紧密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