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积极参与世博学区办学任务,坚持“创新,引领学生更好发展”的宗旨,打造“海纳百川、包容共生;学融中外、厚实素养”的高品质教育共同体。
(一)坚持既定的办学理念,制定发展规划
学校坚持“引领学生更好发展”的办学理念,以“打好基础、培养特长”为目标。开展以“自主、责任”为特色的学生德育工作,切实提升教学方式的有效性,打造优质师资队伍,探索“沉浸式、快乐型、开放性”的外语教学研究,努力培养和造就“外语见长、和谐发展”的优秀学生。
(二)加强制度建设,落实民主管理,保障学校工作高效运行
学校高度重视激励机制的形成,分配上朝班主任、主科教师和毕业班教师倾斜,充分调动教师的工作潜能,促进办学质量稳步提升。学生的学业成绩在四年的初中阶段都有了长足进步。
二、学校党建
学校党支部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倡导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为了每一个学生终身发展”的教育理念引领,以“办学生喜欢的学校”为目标,立足岗位作奉献,服务师生,凝聚人心,促进和谐。努力达到:抓学习,促提升,推动学校的新一轮发展;抓党员,促成长,以党风促良好教风学风形成;抓廉政,促发展,形成长效工作机制;抓协调,促和谐,形成教育发展合力。
学校党支部推进党内民主制度,公开党务,规范党内选举。党支部严格执行“八项规定”,学校无任何违法违纪和投诉现象。学校注重党风廉政建设,把廉洁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开展好党员干部反腐倡廉教育活动。学校能认真落实述职、述廉、经济责任审计等各项制度,积极配合做好经济责任的审计。认真落实述职述廉制度,党支部书记代表学校党支部签订了黄浦区教育系统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工作承诺书.规范执行“三重一大”制度。
三、课程教学
(一)课程开发
1、基础型课程。加强基础型课程的实施管理,各学科组根据学科特点和学情制定本校《学科教学常规工作要点》。
2、拓展型和探究型课程。鼓励教师发挥自身特长和学生自主选择,探索基础型课程与拓展型课程整合。如“古诗文鉴赏”课程、“生活中的化学”课程、“生活中的物理”课程等。
3、整合利用校内外教育资源,扩大学校课程建设及共享范围。利用“世博学区”资源开发“射击”和“海模航模”课程;利用兄弟学校资源开设“布好玩”、“布艺印染”课程;利用校外资源开设“五子棋”课程,将“钢琴”、“美术”和“声乐”课程与社区学校共享,探索构建学校教育与社区教育的融合。
4、优化教学资源,校本课程讲义的初期开发。结合初中阶段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学习能力,学校的英语课程设置了基础教材和拓展讲义。除了义务教育初中学段必学的牛津版英语教材,在中低年级又选择了全国外国语学校系列教材《英语(听说教程)》和英语分阶材料作为拓展讲义。这满足学生学习英语的需求,也培养了学生在平日容易被忽略的听、说、读、写的多技能的同时发展。优化后的校本课程给予学生大量的英语语言形式和内容的浸润,增强学生各类基础知识的积累和训练,激发和培养学习英语的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学生的听、说、读、写技能得到提高,形成一定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二)课程管理
学校强调用规范化的制度引领教师做好各项教学基础工作。制定常规管理制度,定期开展教案和学生作业布置及反馈的检查;组织学生问卷调查、深入教研组活动和备课组活动,促进各教学环节要求的落实。学校逐步完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提出了“打好基础,提高合格率”的质量目标,开展命题研究、组织学科教学质量检测、发挥信息技术在提高质量分析水平方面的作用,落实“统一进度、统一检测、统一质量分析”的管理要求。
学校领导坚持深入教学一线指导教学工作,探索提高常态下课堂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行政干部深入教研组,参与听课、评课、研课和主题研究等活动,指导校本教研的有效开展。教师能较好把握课程标准和教学要求,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运用信息技术改进学习方式,提高教学效率。
(三)教学实施
学校在充分调研和考察的基础上,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设计了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的基本思路:1、继续完善学科教学基本要求,进一步促进教师教学水平提高、规范教学管理、促进教学研究。2、建立教师教学质量考核奖励制度,充分发挥激励机制的作用。3、推行教考分离制度,提高教学质量。4、建立师资培养和引进制度。
四、师资队伍
学校坚持以全面提高教师队伍素质为中心,以优化结构为重点,坚持深化人事制度改革,激发教师对职业理想的追求和主动学习的动机,全面提高师资队伍的教育责任感与实践能力,努力打造一支具有“较高的人文师德修养,较高的学科专业素养,较高的育德育才能力”的教师队伍。2019年12月组织了以《基于学情调研的行动改进》为主题的校级论文交流会,为全体教师在这平台上获得能力和素养的提升,为学校的良性发展奠定基础。学校党支部规划党员发展工作,重视发展业务骨干、优秀青年入党,扩大党组织队伍。
1、形成优良师德师风
以人文素养培训为重点,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建立教师职业道德评价机制。进一步强化年度考核和岗位聘任中教师职业道德的政策导向。2、提升整体队伍实力
进一步加大骨干教师培养的力度,改善队伍结构,提升教师队伍整体实力。(1)结合校、区骨干教师评选工作,培养骨干教师梯队。(2)完善学校各层次教师培训、帮带机制,使青年教师整体素质提升,适应学校可持续发展。
科学学科教师郑晓燕(黄浦区科学中心组成员)和刚参加工作第四年的历史学科青年教师唐淑媛的课在“视导”时被区教研室选为区推荐课,并得到了专家的好评。
在上海市初中统编教材落实的第一年,历史备课组多次配合区里,承担了集体备课的任务。陆瑞琪副校长又以此为题为全区初中历史教师进行中国历史第一册第四单元的集体备课。结合初中统编教材,我校作为试点学校,参与区里关于历史中考改革的试测。历史学科教师唐淑媛的《五四运动》录像课被区教研室推荐参加2019年度市级“优课”的评选。
3、推进学研共同建设
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关键在于不断学习,不断反思,在学习中成长,在教科研中不断历练。
(1)鼓励教师参与不同层面的教师培训,包括学历进修、出国培训以及其他专业化发展途径。
(2)以特色教研组建设为载体,推动教研组整体研训力建设,鼓励教研组开展课题研究,提升整体专业化发展的能力及教研组实力。
本学期完成了区级课题《初中英语特色课程建设的实践研究》的结题。申报了4个区级青年课题:《新中考改革下基于文化输入提升学生freetalk能力的实践研究》、《PBL在地理教学中的运用——以垃圾分类项目教学为例》、《依托芝士网平台的初二英语线上听说作业开发与实施研究》、《在思维导图模式下初中高年级科普英语阅读的教学实践研究》。
五、学生发展
(一)品德行为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为核心,以传承中华传统美德、传统文化与非遗传承保护为重点,和《黄浦区学生社会实践护照》结合起来,使学生在学习,参观,感受中得到耳濡目染的熏陶,激发了民族自豪感。坚持开展“一班一居委”社区志愿者活动和暑寒假为社区孤寡老人军烈属送清凉送温暖活动的特色项目,形成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
(二)身心健康
我校结合实际制定了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方案,严格落实“三课、两操、两活动”,学校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阳光体育运动,每年举办项目多样的阳光体育跳踢比赛,做到人人有体育项目、班班有体育活动,确保阳光体育运动覆盖全体学生;每年组织学生进行学生体质健康监测,建立学生健康档案,定期组织学生体检,体检率达100%。注重学生心理和情感健康,成为上海市心理健康达标校。
(三)兴趣特长
利用校内外资源为艺术、科技教育提供硬件支持和师资保障。成立学生舞蹈队、合唱队、射击队、船模、英语课本剧等十多个学生社团,定期开展活动,培养学生个性特长。学校定期组织科技节、艺术节、体育节、英语文化周等活动,组建队伍参加各级各类艺术科技体育英语等比赛,为学生个性特长发展搭建实践展示平台。
六、资源与保障
(一)校内资源配置
过渡搬迁一年来,在局领导、校产站的支持下,学校克服经费短缺、丽园路校区面积狭小等困难先后完成塑胶场地的铺设、航模创新实验室、英语视听室等专用教室的建设,全部洗手间配备厕纸自助取用机和自动喷香器,同时对一楼部分采光较差的教室完成灯光改造。截止2019年6月,全部二十三个教室完成空调调试安装,操场户外大屏、希沃一体机等设备也提前到位并投入使用,校园面貌焕然一新,受到了学生和家长一致好评。以上工作的顺利完成既改善了过渡期间校园环境,缓解了过渡期间部分学生家长对学校硬件条件的不满情绪,同时也为今后兄弟学校丽园路过渡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社会资源开发
学校建立了两级家委会,有效发挥家委会参与学校发展和管理的作用。大胆改革常规的学期家长会形式,每学期安排一个整天为“家长接待日”,家长在这一天中可以和学校领导、班主任及科任老师进行沟通。学校则利用这一契机,针对家庭的具体情况,进行家庭教育指导,达到效果最大化。由于学校和家长全方面近距离接触,最大限度顾及了个体差异,形成了家校充分互动的机制,促进了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
学校继续和半淞园路街道及辖区居委会签约文明共建,他们为学校德育教育提供大量资源保障,学校主动向社区居民开放场地活动器材等,加强合作,资源共享,服务社会,为推进区域精神文明建设贡献了一份力量,同时与社区的互动日臻完善,形成了学校社区和家庭的育人合力。
(三)社会合作
我校积极参与社区精神文明建设,认真履行职责,为社区市民学习基地开放教育资源、提供优质教师、开展家庭教育指导。通过多渠道聘请教学经验丰富的优秀教师任教,并拥有一批教师志愿者和后备教师。开设的钢琴课、声乐课、美术课一直是社区市民最受欢迎的课程。
同时学校组织专人管理和指导,开放日安排行政人员、保安值班。专人负责管理体育设施及器材并进行定期检修维护,做好进出校门登记制度。场地开放期间,市民可在操场上跑步,打篮球、排球、羽毛球等,如有需要学校还会向市民提供各种球类用品。2019年举行了市民学习基地交流会(声乐专场),让学员的学习能力、学习效果得到相互促进。
七、办学特色
(一)射击特色
(二)英语特色
1.专家引领,制定校本课程标准和实施意见
英语组依托课题的研究,寻找到了适合学情的英语教学模式,并邀请了区教研员周加有老师对学校英语教学的现状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今后发展的建议。
2.课题研究,大胆实践
全体英语教师积极参与,认真学习,加强研究。在研究过程中,每位教师都非常理性地分析自己的教学现状,思考自己的优势和不足,制订学习计划和发展目标,利用各方资源,加强学习和探索,在学习和教学中不断地进行自我反思、自我完善,利用一切有利于自己发展的因素积极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在各方专家的指导和学校领导的关心下,该课题的研究得以顺利开展,取得一定的成效,在实践与研究中促使了教师们专业素养的逐步提高,为提高师资水平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3.培育英语学习的氛围和兴趣,找准切入点——学习氛围和兴趣,为学生开辟了一片英语新天地。★国际理解课InternationalPerceptionClass
通过介绍欧美国家丰富多彩的的文化和历史等内容,开展全英文课堂体验,面对面与学生进行授课和交流,接触和熟悉英语语言的发音、用词、句型和交流习惯,在了解国外的文化历史、开阔视野的同时,潜移默化的提高英语语言能力。
★TheEconomist《经济学人》的科学板块的拓展
★听说的拓展
★英语夏、冬令营
多年的探索与实践,学校在创设英语学习环境上逐渐形成自己的特色。学校将英语学习的课堂延伸到校外、利用寒暑假组织学生开展英语冬令营和夏令营,利用双休日到各类场馆——科技馆、历史博物馆、自然科学博物馆等进行英语移动课堂活动。通过参加不同形式的英语活动,提高了学生们英语课堂上表达与思考的能力,挖掘学生创新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英语的思维品质也大为提高。
一年来,我校全体教职工瞄准目标,紧抓机遇,努力实现了学校发展的新跨越。今后我们定将再接再厉,继续开拓办学发展的新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