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助手正走进初中化学、英语、地理等课堂,不仅能回答问题,还能根据学生的反馈提出问题,引导思考。
在上海市宝山区求真中学的课堂上,人工智能教学应用正在悄然扎根。
化学课上,学生们正在研究蜡烛的燃烧,与往常不同的是,孩子们手中的平板上有一名专属AI助教,不仅能实时陪伴学生观察实验结果,回答形形色色的问题,还能循循善诱提问,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
在由求真中学教师陈韡婷和求真南校教师钱凤娇共同执教的化学同侪课上,当学生提出实验困惑时,AI助教没有直接给出答案,而是通过系列启发式问题,引导学生有针对性地反思实验过程,自主提出改进思路。
AI助教还提供了慢放的学习视频,帮助学生发现难以直接观察的现象。伴随着多轮对话,各组学生的实验问题迎刃而解。
在课堂上,完成实验后,一位学生与AI助教进行了交流:“我们得出的结论是,白烟并非二氧化碳。”对此,AI助教回应道:“你们是否重复了实验多次,每次的现象都一致吗?”
“AI助教陪伴我们实验的全过程,我们随时人机对话,非常有趣。”这名学生告诉小编,“AI助教会非常详细地询问依据是什么,帮我们去弥补思维上的漏洞。”
在求真中学教师王佳蓉、顾毓婷带来英语地理跨学科同侪课上,英语学习与地理知识巧妙融合。学生们的任务是运用刚刚学习的写作技能,向英国的朋友介绍黄浦江。
在小组探究活动中,AI助教对学生初步编写的导游词进行评价,并提出优化方向。在学生进一步完善后,AI根据导游词内容,通过图片、视频等形式生成相应的黄浦江景象,打破时空局限,让学习成果跃然眼前,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据介绍,这种人机互动可以提升学生的英语表达能力和准确性,也能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
据求真中学校长陈明宏介绍,学校在日常教学环节中已经常态运用数字化技术,最大程度赋能学生个性化学习。
展示活动中,来自北京、深圳、上海的专家高度评价了AI技术在实验教学及跨学科教学中的创新应用。
深圳市罗湖区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李春娥表示,化学课通过问题链和多轮人机对话,层层递进,持续引导学生实验探究、收集证据,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教学的深度。
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信息中心主任赵海涛指出,生成式人工智能的重要价值是赋能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它在智能辅导、互动学习、实验模拟、教学评估等场景中都有很大的应用潜力。
教育部教育信息化技术标准委员会主任吴永和用“跨越”“赋能”“创新”三个词概括两节展示课,指出融合AI元素的师-生-机三元结构在新的教学模式和新的教学范式中都有很大的探索空间。
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副主任田爱丽指出,智能终端能够助力过程性数据的采集和分析,从而促进教学走向更高一阶的智能化。
上海智能教育研究院副院长张凯表示,人工智能给教育带来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个性化和创造性两方面,但无法完全替代人类,我们需要进一步探索的是智能体如何与人的教育真实融合、深度融合。
“AI技术有效融入实验教学,助力每位学生在探究中锻炼思维,实现素养提升。”宝山区教育局局长张治认为,两节展示课融合了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等不同发展阶段的技术,未来要积极拥抱人工智能,把握教育本真,营造开放的技术生态。
据了解,目前人工智能赋能教育教学的探索已经在全市铺开,宝山区也有30所学校开展试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