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前,央视315晚会曾曝光了“嗨学网”为了吸引学员报班,声称“每天30分钟就可挑战20万年薪”,还许下各种承诺,这也导致大量学员陷入“考过成空,退费无门”的困境。事实上,疫情发生以来,我国在线教育行业市场规模迎来爆发式的增长,但增长背后侵害消费者权益事件、因平台内容审核不严谨导致低俗内容、网游宣传及消费者投诉也多有发生。
此外,价格欺诈也变得明目张胆。如邦德曾打出“原价430元,现价仅12元”的补习套餐,然而实际上,该套餐从此前从未销售过。所定划线价既不优惠也不真实,看上去给消费者带来了极大实惠,其实全是黑心骗局。
2021年4月,在北京市市监局的校外教育培训机构组织专项检查中,新东方在线公司又被给予警告并处50万元顶格罚款。
通报显示,公司在“新东方在线”销售的多款培训课程,销售页面显示诸如“优惠后1992160”的优惠促销活动,但价格2160在优惠促销活动前未实际成交过,属于“利用虚假的或者使人误解的价格手段,诱骗消费者或者其他经营者与其进行交易”的价格违法行为。
二、在线教育乱象不止退费、虚假宣传等问题突出
据“电诉宝”显示,2022年全国数字教育用户投诉问题类型排名依次为:退款问题(57.97%)、网络欺诈(15.71%)、虚假促销(6.48%)、售后服务(5.8%)、霸王条款(5.34%)、其他(2.82%)、网络售假(2.06%)、订单问题(1.30%)、退换货难(0.84%)、商品质量(0.53%)、货不对板(0.53%)、退店保证金不退还(0.23%)、发货问题(0.15%)、客服问题(0.08%)、物流问题(0.08%)、高额退票费(0.08%)。
三、远离教育骗局这些陷阱要劳防
当前校外教育培训市场,良莠不齐、鱼龙混杂,各类消费“陷阱”花样频出,令消费者防不胜防。作为消费者要睁大眼睛,明辨诈骗伎俩,避免上当受骗。
1、名师、包过等虚假宣传防不胜防
在消费过程中,一些教育机构的销售人员为了业绩往往会夸大其词,声称名师授课并对课程服务等内容放大宣传,不签书面协议,只做口头承诺。而一旦发生纠纷,其口头承诺并无文字记载不具备法律效力,消费者往往只能“哑巴吃黄连”,有苦难说。
2、缴费容易款难
除了部分机构可以随时退费以外,大多数机构对退费基本都设定了限制条件。大多数机构都规定在一定的期限内(20天、30天、60天不等),可以无条件退费,超过了一定期限后(一个月、两个月、半年不等),需要扣除已经上掉的课时费,但这时候扣除掉的课时费是按原价或更高的价格来扣除的,而非按照原优惠价格扣除。
3、当心“学费贷”“培训贷”身负欠款或成“失信人”
教育产品消费金额普遍较高,消费群体大多又是学生或者是刚毕业人群,经济能力有限,不少消费者很难一下子付清。为此,不少家培机构和金融机构合作,推出类似的“赊账服务”,同时为鼓励消费者使用消费金融付款,给出了更多的优惠。然而,不少平台利用销售“话术”和技巧淡化还贷压力,让消费者背负过高的还贷压力,更有消费者迫于无奈多机构贷款,拆东墙补西墙,债务越来越高。
4、限时优惠、名额有限迷心智
5、平台跑路停课造损失
由于经济大环境和政策因素的影响,教育行业面临着很大的挑战,一些教育机构难以为继倒闭跑路的消息时有传出。
四、尾声
数字教育作为时代发展的产物,其存在有他的合理性与必然性。因此,对于教育机构的监管,要做到有的放矢,不能“一刀切”,只有做的监管与鼓励的平衡,才能促进教育的健康发展。而对于在线教育公司来说,只有打造高质量的教学内容以及完善的教育体系,才能走的长远。
行动通过:1)系列数据报告发布,辨别“刺客”平台;2)发起主题调查行动,看清网络消费“雷区”;3)联合浙江省消保委发布315消费预警避免雾里看花;4)电诉宝“云315”平台联动千家网络公司,为用户“保驾护航”;5)典型案例曝光,避免“重蹈覆辙”;6)全国近3000媒体记者舆论监督倒逼行业健康发展等六大方式,推动网络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为再塑清朗网络消费环境贡献绵薄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