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强调,要抓好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生产,稳定粮食播种面积,推动大面积提高粮食单产,巩固大豆扩种成果,探索建立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机制,做好农业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确保2024年粮食产量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
值得一提的是,2023年,我国克服较为严重的自然灾害等多重不利影响,全年粮食产量再创历史新高,总产量达13908.2亿斤,比上年增加177.6亿斤,增长1.3%,连续9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
农业农村部党组书记、部长唐仁健日前表示,今年粮食生产先后遭遇黄淮罕见“烂场雨”、华北东北局地严重洪涝、西北局部干旱等灾害,大面积单产提升则在一定程度上对冲了灾害影响。
据测算,开展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的整建制推进县粮食单产增长率比非项目县高8.8个百分点,300个大豆、玉米整建制推进县单产提升对粮食增产的贡献率达73%以上。
“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是保持经济社会大局稳定、应对各种风险挑战的底气所在。”唐仁健说。
会议还提出,要探索建立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机制。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教授孔祥智告诉中国证券报记者,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整体布局出发,让主产区共享粮食产业链延长和粮食附加值提升带来的效益极为必要。“未来应在全面核算的基础上逐步形成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机制,促成农民种粮得利、政府抓粮获益的良好局面,进一步推动粮食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孔祥智说。
加强农业科技创新
会议强调,要支持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加快推进种业振兴行动。
农业科技的进步对提升农业发展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近年来,我国农业科技创新能力稳步提升,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2.4%。”唐仁健表示,今年以来,持续用好种业振兴行动、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生物育种重大项目三大抓手,在底盘技术、核心种源、关键农机装备等领域发力,加快补上短板弱项。
近年来,我国农业关键技术和重大品种陆续取得突破。12月20日,农业农村部官网发布消息称,按照“一年开好头、三年打基础、五年见成效、十年实现重大突破”总体安排,全面推进种质资源保护利用、创新攻关、企业扶优、基地提升、市场净化五项行动落实落地,取得一批标志性成果和阶段性进展。一些关键技术和重大品种取得突破。种源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生物育种重大项目启动实施,国家育种联合攻关和畜禽遗传改良计划扎实推进。
国投集团注资40亿元成立国投种业布局生物育种产业,四川、河南等14个省份也相继组建种业集团,种业企业投资并购重组步伐加快。
让广大农民真切尝到乡村产业发展甜头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要坚持产业兴农、质量兴农、绿色兴农,精准务实培育乡村产业,完善联农带农机制,实施农民增收促进行动。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重点。近年来,农村创新创业环境不断改善,新产业新业态大量涌现,乡村产业发展取得了积极成效。但也看到,当前乡村产业发展还存在产业链条较短、融合层次较浅、要素活力不足等问题,亟待加强引导、加快发展。
唐仁健在第二十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主旨讲话时表示,发展乡村产业,要重点把握好产业选择、产品打造、效益提升、具体打法、利益联结等关键环节。
“要贯通产加销、融合农文旅、对接科工贸,推进乡土资源转化创造、乡土风情持续再造、产业链条延伸锻造,构建优势特色鲜明、产品品质优良、产业链条完整、综合效益突出的现代乡村产业体系。”唐仁健说。
“我们重点以农业全产业链经营带动乡村产业振兴,以农科教一体化发展带动乡村人才振兴,以农文旅融合发展带动乡村文化振兴,以绿色发展模式带动乡村生态振兴,以‘链上党建’载体带动乡村组织振兴。”北大荒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王守聪说。
此外,金融领域在支持乡村产业发展、助力乡村振兴中也有更大作为。就在今年6月,中国人民银行、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证监会、财政部、农业农村部下发关于金融支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指导意见。
该意见明确,要充分挖掘乡村多元价值,创新特色金融产品和服务,全力支持乡村餐饮购物、旅游休闲、养老托幼等生活性服务业发展。加大中长期贷款投放,合理满足农业产业强镇、现代农业产业园、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建设融资需求。依法合规加强与电商企业合作,探索建立健全信用评级、业务审批、风险控制等信贷管理机制,支持“数商兴农”和“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建设,助力发展电商直采、定制生产、预制菜等新产业新业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