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程教育培养乡村振兴本土人才的先行探索

作者简介:张曼茵,博士,国家开放大学教育研究院理论与政策研究所副教授;李广德,博士,国家开放大学农林医药教学部副教授;夏冬梅,硕士,国家开放大学教务部学科与教学过程管理科助理研究员(北京100039)。

内容提要:国家开放大学2004年启动实施的“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是应用现代远程开放教育形式就地培养乡村振兴本土人才的先行探索。计划实施14年来,积累了丰富的培养乡村本土人才的经验,为我国新农村建设培养了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农民创业致富带头人和政治素质高、有管理能力的农村基层干部,在带动地域经济发展、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推动乡风文明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同时也向世界展现了培养乡村本土人才的中国经验、中国方案。新时期,为深入推进乡村振兴战略,需要吸收借鉴项目实施的先行经验,通过加大办学支持、加强顶层设计、着力均衡发展、强化人才培养的针对性、扩展社会参与等方面推动项目持续发展,以更好培育乡村振兴本土人才,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

关键词:远程教育;“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新农村建设;乡村振兴;本土人才;中国经验;“三农”问题;精准扶贫;中国模式

一、引言

“三农”问题一直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点和难点。自2002年中国共产党十六大召开以来,中国进入了调整城乡关系的全面改革阶段,在“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政策导向下,着力推进农村改革和发展,推动城乡协调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蔡昉,2009)。2005年,以城乡一体化为主导的当代新农村建设战略适时而兴,成为全面推进农业农村工作的总纲领(王先明,2018)。

在国家致力于重塑城乡关系、统筹城乡发展的关键时期,教育部在2004年2月启动了“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以下简称“一村一”),依托国家开放大学(原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及其系统组织实施。致力于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将高等教育输送到农村,为农村就地培养“留得住、用得上”的经营管理和科技实用人才,使之成为“发展农村经济和农业生产的带头人、农村科技致富带头人和发展农村先进文化的带头人”,从而推动农民增收和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吴启迪,2004)。

新农村建设开展以来,我国农业农村发展取得了历史性的成就,但城乡发展不平衡和乡村发展不充分问题依然十分突出,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建设现代化强国的短板(王颂吉,等,2019)。在新时期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振兴的首要任务是破解乡村人才匮乏的瓶颈,实现乡村人才振兴。推动乡村人才振兴,必须坚持农民的主体地位,加快建立健全乡村本土人才培养机制,着力推进农民优先提升发展能力,夯实培育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的根基(姜长云,2018)。如何建立乡村本土人才培养机制国家开放大学自2004年起实施的“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已经进行了先行探索。

二、主要经验

在实施“一村一”的14年中,开放大学系统孜孜以求适应农民这一特定群体需要,努力探索面向农民的高等教育新办法、新路径、新模式,积累了丰富的办学经验。

(一)多元联动,推进项目的组织运行管理

(二)因地制宜,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一村一”实施的主旨是培养适应各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与各地经济发展特色和本土文化导向等保持协调一致的农村本土人才(张晓梅,等,2016)。从这一目标定位出发,各地在实施“一村一”的过程中适应地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发挥特色资源条件支撑,在改革办学体制机制、拓展培养内容、推进教育教学模式改革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创新,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

1.多元主体合作办学,调动多方资源共同推动。一是校地合作。地方政府将“一村一”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出台专门政策、投入资金等支持项目发展,在招生、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参与教学过程管理、考核等环节全程或部分参与,并实施督导评估。这种模式比较普遍,以湖南省、海南省为最典型。二是校校合作,以浙江省湖州市、台州市为最典型。开放大学和区域内的高职等院校合作,在招生、教学、技能培训、共建共享实践基地等方面达成协议,政府并不直接干预具体的人才培养环节,通过制定专项政策、划拨专项经费、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等方式提供公共服务,引导“一村一”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联动。三是校村企合作。这种模式比较少,以黑龙江省宝清县灯塔村为最典型。2006年,当地村委会和宝清县电大、宝清通信分公司合作在该村开办远程教育辅导站,为附近鲁能集团定向培养企业管理人才。电大是人才培养主体,村委会负责选派学生、配备学习基础设施和缴纳学费,宝清通信分公司对接新农村建设帮建项目铺设并开通了光纤宽带线路,解决了远程教育的信息化支撑。

多主体合作有效整合了开展“一村一”所必需的资源要素,促进了人才培养和当地经济发展、产业布局和社会功能拓展的有机融合。

2.链接地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调整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式。一是对接“农村党员干部素质提升工程”,开展农村党员干部高等学历教育,培养农村基层组织干部和后备人才。二是对接地域特色产业发展需要,培养技术技能人才。如黑龙江省林甸县将“一村一”与当地星火培训项目“奶业振兴、万人培训”工程相结合,利用国家资金扶持为当地畜牧业发展培养畜牧兽医专业人才。三是对接“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以及各地的职业技能培训,采用“学历教育+技能培训”的培养方式。四是以创业为导向拓展培养内容,打造“学历+技能+创业”的“三位一体”人才培养体系。浙江省、江西省等多地对此进行了积极探索。这一模式的突出特点是,依托当地职业技术学院和当地政府搭建的产学研合作平台,在学生专业教育中嵌入职业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提升学生就业和创新创业能力,推动学生创业。

3.积极探索针对农民大学生开展远程教育的教学模式。针对农民大学生整体年龄偏大、文化基础薄弱、工学矛盾突出、习惯传统面授教学、远程自主学习能力有限等问题,各地积极发挥多元化教学手段的叠加协同效应,促进传统教学与信息化教学的融合。

第二,因应农时增加面授教学。在常规面授课之外,因应农时增加面授课时,组织教师团在农闲时节进行集中面授,在农忙时节“送教下乡”“送教上门”。

第三,就地取材开展实践教学。就地取材内含两层意思:一是实践教学基地是取自当地农业龙头企业、种粮大户、合作社、农民大学生创业者的种养殖基地等;二是聘请的指导教师常常是乡间在种养殖上有实战经验的“土专家”“田秀才”以及农民大学生中的成功创业者。这种零距离接触创业者的“田间课堂”的开设,不仅有助于深化农民大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更有利于学以致用,训练学生的技术技能,启发、诱导创新、创业。

(三)加强资源建设与整合共享

针对农民大学生对教育资源的特色需求,开放大学通过加强资源建设与整合共享社会资源,为“一村一”运行提供支撑。

第二,加强课程资源建设与整合共享。国家开放大学在为“一村一”专门开发140多门“合一型”课程学习包的基础上,对中国燎原广播电视学校的视频资源进行整合、改造,制作近500门网络课件,开发微课程,以满足学生“碎片化”学习需要。为满足开放大学各分部对本土化课程资源的需要,从2011年起总部启动了100门“三农”特色课建设项目,资助分部组织承建,优化重构地方课程资源。

第三,汇聚社会力量充实教师资源。为解决专职教师力量不足的问题,各地积极尝试汇聚社会力量补短板。通过校校合作、校地合作、校企合作等方式聘请教授、专家、技术人员、企业家以及职能部门的专业人士等作为兼职教师,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教学服务;充分挖掘和调动乡村社会中的乡贤、能人、退休老教师、老干部、村官大学生等建立志愿者队伍,在辅助学习、技能培训等方面助力农民大学生成长。

第四,联合共建教学实践基地。对依托现代远程教育手段培养职业型应用人才的开放大学系统而言,建设符合各专业类型的实践教学基地是开展实践教学的基础,也是“瓶颈”(刘莉,2012)。为破解这一难题,各地开放大学广开门路,积极与当地企事业单位、种粮大户、合作社、农民大学生创业基地等合作,联合共建教学实践基地,就地取材、解决实践教学对教学实验实训基地的需求。截至2016年底,浙江已建立各类教学实践基地150个,其中省级农民大学生教学实践基地46个;江西建成省级示范基地34个。

(四)探索建立经费保障与配套激励机制

贯彻教育部指导方针,开放大学在实施“一村一”过程中积极探索多渠道经费筹措方式,初步建立了以学校让利、政府资助与个人自费相结合的农民大学生经费保障制度。14年来,开放大学通过多种方式降低“一村一”学生的收费,仅注册建档费、课程学分费、课程考试费三项共计减免约1.3亿元。各级政府也通过“免、减、奖、补”等多种方式资助“一村一”学生,在已统计的37所分部中有省级财政支持的达11家,缺乏省级财政支持但有所辖地、市、县或乡级财政支持的有19家,仅有7个省份缺乏任何财政支持。

三、显著成效

(一)就地培养了一大批扎根农村的高素质本土化人才,成为新农村建设和乡村振兴的生力军

数十万扎根家乡的农民大学生逐渐成长为农村科技致富的践行者、产业发展的“领头雁”、基层组织的顶梁柱、群众致富的领路人,成为引领新农村各项创新事业的先锋和模范,得到了社会各界的普遍认同、赞赏与嘉奖。国家开放大学设立的“希望的田野”奖学金旨在奖励农民大学生当中的优秀代表,自2009开设至2017年,共有4,202人获得了这一荣誉。至于各级机构、政府的表彰和奖励则不胜枚举,仅湖南省就有800余名农民大学生因为业绩突出,当选为全国、省、市、县党代会代表、人大代表或政协委员,其中不乏全国劳动模范和创业先锋。

(二)项目惠及边远、边疆、落后地区和弱势群体,促进了教育公平

(三)优化了农村基层组织干部队伍,推动农村基层组织建设

“一村一”项目在落实过程中,成为各地政府实施农村党建的“强核心工程”,和开放大学系统密切合作积极培养农村基层组织干部。一是在生源选拔上注意招收农村基层干部和后备干部。二是创造条件,引导毕业生到农村基层组织任职。“双管齐下”在壮大和优化农村基层干部队伍方面成效明显。统计数据显示,在“一村一”学生职业构成中村两委干部及后备干部占比呈前高后低走势,但一直稳居比率最高的位置。其中,2010年占比50%,2016年占比41.7%。湖南省2016年底的调研数据显示,湖南省已毕业的农民大学生中有68.2%的学生进入村支“两委”班子,实现了对全省所有行政村村干部培养的全覆盖。通过实施“一村一”全国农村基层干部素养得到了提升,干部队伍得到了优化,为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提高农村治理水平、推进农村治理的现代转型提供了坚实的人才支撑。

表1“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学习中心分布表(单位:个)

(四)带动农民创业致富,引领农村农业发展转型

各地在实施“一村一”项目的过程中,与地方政府密切合作,通过搭建“远程教育+创业实践基地+创业扶持”平台激励、支持农民大学生创新创业,使农民大学生成为大学生群体中创业率最高的群体。浙江2016年底的调查数据显示,在51,085名农民大学生中参与创业的人数占到65%;湖南毕业生中约有60%成为当地的创业致富带头人;江西省农工部对毕业生的跟踪调查显示,在首批“一村一”5,163名毕业生中,有42.5%的学生实现创业致富,其中839人自主创业,423人把产业做大做强,310人成立了农民合作社,620人成为致富带头人(王健,2018)。

农民大学生创业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一是利用生物技术对传统种养殖业进行改造和创新,打造具有品牌效应、富有竞争力的特色农产品;二是打造电商平台,拓展农产品销售渠道;三是依托当地特色产业或资源,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或生态观光旅游业;四是围绕农民生产生活之需,发展商贸业、加工业、服务业等。这些产业的发展改变了农村以种植业为主的单一产业结构现状,带动了农业经营的多元化、规模化,有力推动了农业发展的产业化、现代化和产业结构的现代转型。

农民大学生创业通常以“公司+基地+农户”“合作社+农户+基地”等方式组织经营,改变了传统的以家庭为单位的个体生产方式,推动了农村土地流转和农业经营的组织化,一个项目发展往往能带动数十户农民就业,形成“兴一个产业,活一地经济,富一方百姓”的共富发展格局。

(五)带动农村社会服务和文化建设,塑造乡风文明新面貌

“一村一”项目的实施,带动了多层次、多元化的农村社会服务。多地政府部门将“一村一”项目与“农村基层党建工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精准扶贫”“民生工程”“美丽乡村建设”等项目结合起来,利用开放大学覆盖全国城乡的网络体系和科技、人才、智力和信息优势,扩大教育培训的范围和受益面,推进优质数字化资源的共建共享,提供有关农产品供销、就业、职业培训和文化休闲等方面的信息和咨询服务,鼓励和引导农民大学生积极投身到农村社会公益、基础设施建设和保护、传承乡土文化等活动中,助力农村公共服务体系与乡风文明建设,对提升农村公共服务供给能力、塑造文明乡风、促进社会和谐发挥了重要作用。

(六)发挥良好的品牌效应,提升开放大学的社会影响力

国家开放大学探索构建乡村振兴本土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先行先试“一村一”14年,探索了一条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学历教育、技能培训、创业实践锻炼等,实现多种方式并举的乡村本土人才开发新模式、新机制,在世界远程教育史上开创了大规模就地培养乡村本土人才的“中国模式”。14年来,“一村一”培养的数十万农民大学生逐渐成长为引领新农村建设各项创新事业的先锋和模范,书写着农民大学生求学、创业、致富、基层党建、扶贫等方面的“中国故事”。“一村一”的实践和成就,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在新时代乡村振兴之路上,发出了强劲的“中国声音”,鲜活地表现了中国政府在新时代更加重视“三农”和乡村建设的“中国形象”,也为世界其他国家培养乡村本土人才贡献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

当前,我国正在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借鉴“一村一”的先行经验,构建乡村振兴战略视野下的现代远程教育机制,大规模培养乡村本土人才,对提升农业农村农民的自我发展能力、培育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实现乡村振兴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基于此,本研究在总结“一村一”实施十四年的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以下建议:

(一)加大对开放大学的办学支持,推动项目转型升级

鉴于开放大学具有的系统优势以及在实施“一村一”过程中所积累的培养农民大学生的先行经验,应加大对开放大学的办学支持,将农民大学生培养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有机融合,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有机衔接,扩大对农村高等教育的供给和服务,将“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进行系统升级,满足更多农民对高等教育的需求,为乡村振兴打造坚实的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撑。

(二)加强顶层设计和政策支持,夯实项目持续发展的基础保障

因此,要进行项目的系统升级改造,需要争取国家有关部委的强有力支持,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规划,协调解决重大问题,制定专项支持政策和配套措施,共同推动计划的落实。

(三)强化、优化资金投入,着力解决发展不均衡问题

“一村一”项目在发展过程中存在严重的区域差距。首先是省际不均衡。从招生来看,招生前10位的省份累计招收40.02万人,占招生总量的近70%,集中于中、东部及西南部分地区,而东北、西部及华南部分地区招生较少。其次表现为同一省域内各地区间发展的不均衡。以江苏为例,苏南地区招生占83%,而苏中、苏北地区招生量仅为14%、3%。

(四)加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提高人才培养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适应度、贡献度

新时期,项目发展需要适应乡村振兴战略下新农业、新农村和新农民的需要,加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一是对接地方资源特色,适应农业现代转型和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需要,动态调整优化专业布局,并顺应农民大学生进一步深造的需求,提升办学层次;二是以产业技术和职业技能要求为导向,推进课程改革和课程内涵建设,加强教学团队建设;三是加强“双师型”教师建设,汇聚多方力量补齐基层教学点师资不足的短板;四是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加强网络平台和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实现对学生一站式、移动式学习和多元化学习支持服务的强大支撑;五是转变以学历教育为主的人才培养模式,将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技能培训、终身学习服务结合,强化学生实践应用与创业创新能力培养,提升人才培养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适应度、贡献度。

(五)扩大社会参与,形成人才培养的合力

“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转型升级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克服前期实施过程中社会参与有限的不足,协调多方力量,形成人才培养的合力。要通过建立跨部门资源整合的协调机制,引导高校、政府、企业与其他社会力量之间加强横向沟通、纵向联系,将项目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以及农村各项技能教育、短中期培训项目进行整合,改变和克服资源分散、重复建设等浪费和低效现象。要建立有效的引导激励机制,鼓励企业和其他社会力量通过结对帮扶、捐资捐助和智力支持等多种方式参与到农民大学生的培养中来,形成多元化的投入格局。要充分挖掘和利用农村社会内部的教育资源,在共建共管实训基地、辅助学习、技能培训等方面得到来自乡村社会内部的支持。

五、结语

“农村稳则天下安,农业兴则基础牢,农民富则国家盛”(陈昌智,2018)。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说到底,关键在人”(胡永万,2017)“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要积极培养本土人才,鼓励外出能人返乡创业,鼓励大学生村官扎根基层,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保障”(何忠国,2018)。要“推动乡村人才振兴,把人力资本开发放在首要位置,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吴忠权,2018)“就地培养更多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胡永万,2017)。

农民是农业的主体,是乡村振兴的主力军。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期党和国家对农村发展战略的再提升(王学男,2018),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承继关系,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升级版(叶敬忠,2018)。从这个意义上说,“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通过远程教育方式就地培养农民大学生的先行探索就是培养造就乡村振兴本土人才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三农”工作和农民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前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且急需强化人才支撑的背景下,“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培养农民大学生的经验、成效,必将为新时期探索构建农村人力资本开发的新方法、新机制,培养更多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带得动的“永久牌”乡村振兴人才队伍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参考文献:

[1]蔡昉.2009.中国“三农”政策60年的经验与教训[J].广东社会科学(6):148-157.

[2]陈昌智.2018.聚集人才培养助力乡村振兴——在2018年职业教育与城市发展高层对话会上的讲话(摘编)[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19):5-7.

[3]何忠国.2018.以乡村人才振兴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N].光明日报,10-29(06).

[4]胡永万.2017.为推进乡村振兴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J].农村工作通讯(24):27-30.

[5]姜长云.2018.准确把握乡村振兴战略的内涵要义和规划精髓[J].东岳论丛(10):25-33.

[6]刘莉.2012.远程开放教育实践教学:教学一线的探索与反思——第三次“中国远程教育教师论坛”综述[J].中国远程教育(4):5-14,17.

[8]王颂吉,魏后凯.2019.城乡融合发展视角下的乡村振兴战略:提出背景与内在逻辑[J].农村经济(1):1-7.

[9]王先明.2018.从农村复兴到乡村振兴的百年跨越[J].开放时代(3):56-60.

[10]王学男.2018.科学培养“三农”工作队伍助推乡村振兴[J].教育研究(7):92-94.

[13]吴忠权.2018.基于乡村振兴的人力资本开发新要求与路径创新[J].理论与改革(06):44-52.

[14]杨志坚.2019.中国开放大学之路[J].中国远程教育(6):1-7.

[15]叶敬忠:2018.乡村振兴战略:历史沿循、总体布局与路径省思[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64-69.

THE END
1.南安:实施“三个一”行动打造南安特色现场教学品牌近年来,南安市梳理整合现场教学资源并进一步打造提升和开发运用,以现有资源为基础、以特色定位为导向,大力实施“三个一”行动,目前已建立“循足迹 悟思想+党性教育+特色文化+科技创新+非公企业党建”等五大类的现场教学点,初步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现场教学基地矩阵,推动南安市干部教育培训质效提升。 http://www.qzjgdj.gov.cn/content/2024-12/17/content_9121046.htm
2.喜讯!中金建设入选2022年度“国企党建创新优秀案例”首页57.贯彻“人才兴企”战略 实施干部教育培训改革创新工程 (单位:中国海洋石油集团有限公司党校) 58.精准发力创品牌 分类施策扬清风 ——中海炼化党委打造“炼‘廉’不忘,必有回响”廉洁教育品牌实践 (单位:中海石油炼化有限责任公司) 59.让党旗在中国海油加油站高高飘扬 https://www.chinagoldgroup.com/hjjs/s/2084-6604-46622.html
3.党建品牌创建活动总结(通用8篇)学校党支部结合新时期党建工作要求和学校教育发展需要,通过“几上几下”,集思广益,审慎架构党建活动品牌。组织保证。支部成立以书记为组长的品牌创建领导小组,研究制定品牌创建实施方案,统筹部署创建活动,提炼品牌内涵,发挥品牌效应。思路保证。我校创建思路为将党建品牌创建与师德师风建设、立德树人中心工作做到“三结合,https://www.360wenmi.com/f/filee6c4xb3c.html
4.关于学校德育教育工作的实施方案(通用13篇)以中共中央办公厅关于德育问题的批示为指针,以《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为中心,以发展学生特长和个性为重点,以实践体验活动为途径,提高队员的整体素质,以党的“十七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学校的“团结向上创佳绩,强化管理上台阶”工作思路,坚持教育创新,深化教育改革,把握“创新和发展”这一主https://www.wenshubang.com/fangan/681453.html
5.党群服务中心“三大效应”打造党建红色品牌澎湃号·政务党群服务中心“三大效应” 打造党建红色品牌 海南区党群服务中心坚持联系服务党员群众、组织动员党员群众、宣传教育党员群众,以“三大效应”持续发挥好政治引领、凝聚力量、为民服务的功能,进一步拓展全区党员干部群众的办事窗口、学习阵地、活动场所。 功能多元释放“服务效应”。区党群服务中心设有党务政务服务区、党史新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4620715
6.撸起袖子加油干风雨无阻向前行新征程彰显新担当新使命展现新作为河北日报讯(记者陈宝云)承德市双滦区大贵口村党员干部和村民认真学习党的二十大报告后一致表示,将充分发挥城郊村的地理优势,以基础设施、人居环境、设施大棚等全面改造提升为契机,精心培育“山谷市集”电商平台、“山谷田园”休闲采摘、“山谷人家”高端民宿、“山谷驿站”游客中心等“山谷”系列特色品牌,促进一二三产业http://m.010lf.com/news/397628.html
7.培训部工作总结15篇品牌内涵一直是我来中心这几个月的工作重点,也是曾经最困扰我的问题之一,龙岗人才培训已经有了一定的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但还是仅限于政府之间,而且,很多机构对我们的认识还很匮乏,近期走访区总工会、总商会、妇联、区义工联时感受尤为明显,他们并不知道我们可以帮助他们设计如此丰富的培训课程,有的甚至不知道我们中心https://www.jy135.com/peixunzongjie/1066865.html
8.上海·杨浦三是探索多元方式,尝试管理模式。大部分中心由街道副主任或武装部长分管,隶属社发科管理,设立中心负责人,招聘部分工作人员,部分委托,部分监管;也有的独立设置,指派公务员担任中心主任,集中管理,确保公益性;还有的引进社会力量,委托中介机构,参与物业管理,融进品牌效应,形成特色亮点。 https://www.shyprd.sh.cn/yprd/html/yprd/yprd_qrdcwh/2009-12-21/detail_675.htm
9.品牌建设工作总结范文(精选15篇)20xx年,分部品牌传播工作主要以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中心,以安全生产和队伍稳定为基本点,紧紧围绕改革发展、安全生产、队伍建设、党群管理等中心工作和任务,大力开展全方位、立体化的新闻宣传,为分部稳步发展营造了良好的.舆论宣传氛围。 (二)亮点工作 https://www.ruiwen.com/zongjie/32106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