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5日,是世界环境日。今年我国将“共建清洁美丽世界”作为六五环境日的主题,旨在促进全社会增强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投身生态文明建设,在共建美丽中国的同时,进一步体现中国在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作用。
聚焦点1:“长江大保护”
“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长江经济带建设的总要求。为此,近年来我国做了大量工作并取得明显成效,但因过去遗留问题较多,仍需要持续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任务艰巨,责任重大。
自2021年8月起,各民主党派陆续部署启动新一轮专项民主监督工作,围绕长江生态环境保护开展监督,助推中共中央决策部署落地落实。一年来,各民主党派中央统筹资源力量,通过有关地方组织开展定点调研、特邀专家学者开展随机调研、运用视频网络开展远程调研,掌握了大量一手材料和真实情况,及时向中共中央、对口省市和有关部门反映监督建议,为科学决策、有效施策提供了参考。以下为今年以来各民主党派中央关于长江大保护的部分提案和调研建言:
2022年5月26日,长江湖北宜昌中华鲟自然保护区鱼类增多,吸引群鹰觅食。韩玉洪摄
民革中央:统筹长江岸线科学保护和综合利用
为全面贯彻落实长江大保护的要求,结合民革中央关于长江大保护专题民主监督调研中了解到的情况,民革中央建议:成立国家级层面直管的长江大保护决策协调机构;统筹规划控制岸线利用率,合理重组和调整现有岸线资源;建立联合审批、联合执法机制;建立长江流域全要素智慧化信息共享平台;开展长江沿线滩涂湿地调查和抢救性保护。
民盟中央:加快推动遥感技术支撑长江上游区域生态保护和灾害应对
民建中央:聚焦长江保护法落实情况
今年5月25日,民建中央重点专题“《中华人民共和国长江保护法》落实情况”视频调研座谈会在京召开。民建中央副主席兼秘书长李世杰指出,要充分认识开展长江保护法落实情况调研的重要意义,将之作为做好长江生态环境保护民主监督工作的重要基础和抓手,提高政治站位,增强执行和实施法律的责任感使命感,用法治力量守护好长江母亲河。要聚焦重点任务发挥特色优势做好调研工作,围绕调研重点内容和民建界别特色内容,集中力量深入研究,察实情建真言献良策。要通过调研促进建言献策凝聚共识双向发力,引导广大成员及所联系的群众,广泛汇聚长江生态环境保护力量。
民进中央:推动实施长江流域重点湖泊生态健康评估
农工党中央:研究专项民主监督中的“岸线保护”
今年4月15日,农工党中央召开对口江苏省长江生态环境保护民主监督工作“岸线保护”专题视频会议。农工党中央副主席、长江生态环境保护民主监督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兼办公室主任杨震表示,要全面了解江苏省长江岸线保护利用、清理整治有关工作情况。要加强对长江岸线保护利用重要意义的认识,高度重视长江岸线保护利用和清理整治工作,全面了解岸线保护和修复各项工作。建议江苏省抓好新一轮环保督查工作所指出突出问题的整改工作;全面总结沿江岸线保护和管理经验,健全长效管理机制,实现岸线资源在保护前提下的科学、绿色、可持续利用。
致公党中央对口安徽省:开展长江生态环境保护民主监督工作
九三学社中央:推进长江生态环境保护民主监督重点工作
台盟中央:赴生态环境部走访调研
今年1月12日,台盟中央副主席吴国华带领台盟中央社会服务部有关同志赴生态环境部走访调研,并就对口重庆市开展长江生态环境保护民主监督工作进行了座谈交流。她指出,开展长江生态环境保护民主监督,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共中央作出的重要部署,是台盟民主监督履职必须完成好的全新政治任务。2021年,在生态环境部的大力支持指导、密切配合下,台盟瞄准长江生态环保焦点,构建监督闭环运行机制,组建多级监督力量体系,推进全流域网格化监督,聚焦“水环境治理”,全面开启监督实践,实现了“十四五”专项民主监督工作良好开局。2022年,台盟将进一步优化专项民主监督工作格局、扩展专项民主监督工作方向、提升专项民主监督工作实效,汇聚全盟最具战斗力的优势资源,从“打基础”向“深推进”转变,认真做好专题研究、找准专项问题、反映优秀经验、提出可行建议。
聚焦点2:实现"双碳"目标
以全球变暖为主导的气候变化已成为全球性环境问题,对全球可持续发展带来严峻挑战。碳达峰、碳中和,是中共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事关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在双碳战略中面临挑战的同时,也同样迎来了新的机遇。我们要控制碳排放、增加新能源在能源结构中的比重,促进高质量发展。
2022年5月15日,宁夏永宁县闽宁镇原隆村以光伏农业大棚、光伏养殖大棚、屋顶光伏等,助力“双碳行动”。袁宏彦摄
民革中央:推动我国制造业绿色低碳转型
我国是制造业大国,加快构筑制造业新型绿色技术创新体系,推动制造业绿色低碳转型,对实现“双碳”目标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民革中央建议:以绿色技术创新为抓手,全面构建绿色制造体系。鼓励企业全方位推进绿色工艺创新,构建绿色制造体系,打造绿色低碳产业集群;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加快构建绿色产业体系。优先推动传统高排放行业绿色转型,加大负面清单产业退出的引导,推动形成一二三产业绿色融合发展新结构;加速能源消费结构转型,形成绿色能源消费体系。加大源头管控,加强清洁能源跨区域消纳工作,提高终端电气化水平;搭建多层级信息共享平台,打造绿色协同创新体系。搭建绿色信息共享平台,加快数字经济产业与传统制造业深度融合,实现数字化转型驱动下的协同低碳发展;探索碳定价体系发展模式,深化绿色产业配套体系。完善碳定价领域的立法工作,完善本土碳交易市场,建立更加透明的碳排放管理制度。
民盟中央:加快构建我国自主的全球碳监测评估体系
民进中央:加快推动钢铁行业低碳转型发展
致公党中央:双碳目标下促进高质量发展
实现双碳目标有利于推动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和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但同时也为我国产业变革带来深远影响和诸多严峻挑战。致公党中央建议,优先围绕“两减一增一调一优”五大目标开展“减污降碳”行动。一是以优化调整产业结构推动碳减排。严格控制高耗能、重化工行业新增产能,发展环保、节能产品。二是以调整能源结构大幅降低碳排放。推进能源体系清洁低碳发展,加快构建适应高比例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新型电力系统。三是以增加碳汇功能实现碳中和。提升生态系统固碳能力,完善生态补偿制度,加强自然保护地、生态保护红线等重点区域生态保护监管。四是以优化国土空间开发布局实现国内均衡发展,根据不同区域碳排放特征,建立新的区域碳减排指标分配框架。五是以推动双循环提升国际发展竞争力,加强低碳、零碳技术创新。
九三学社中央:加强个人碳排放行为规范法制建设
我国居民消费行为能耗约占能源消费总量的45%-50%,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消费体系,促进绿色产品消费、倡导绿色低碳生活方式,亟需加强规范个人碳排放行为的法制建设。九三学社中央建议:建立健全碳排放信息披露制度。建立生活消费品碳足迹标识制度,探索将消费品生产端碳排放量,以及产品销售端和消费环节碳排放计入产品碳标签。公布碳减排和碳补偿实现方式,建立碳排放评估制度;建立健全个人碳行为约束激励制度。建立健全碳普惠法律制度,将公众减排行为进行量化核算。设置家庭碳排放总额约束。探索出台绿色税制,把低碳行为作为税收减免的必要条件;建立健全绿色低碳标准标识制度。完善低碳产品标准化制度,制定不同行业领域低碳产品筛选认证方法,探索建立绿色低碳标准标识量化评估办法,进一步加强评选认证全过程信息公开和备案,进一步畅通市场反馈和公众监督渠道。
聚焦点3:海洋生态环境保护
当前,不断加剧的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导致全球大型海洋生态系统状况堪忧。在我国某些沿岸的海湾、河口及局部海域,环境污染比较严重;某些海洋水产资源衰落,渔获量减少,少数珍贵海产品受损,一些海洋水产资源质量受到影响;部分滩涂荒废,滨海环境遭到损害。
农工党中央:加强海域生态空间规划与用途管制
九三学社中央:加强我国近海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治理
近年来,我国近海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治理取得了明显成效,近岸海洋生态环境质量出现向好趋势,但同时仍面临着一些问题。九三学社中央建议:建立现代化立体观测监测体系,创新海洋生态系统综合监管政策。统筹共建从山顶到海洋的现代化“空中-水面-水下-海底”立体监测观测体系。建设全覆盖、网格化、精细化的海洋生态环境在线实时监测网络体系。加强地表水和海水水质标准在分类、指标设置、标准定值等方面的衔接。加强农业、医药等行业的陆源污染管控;构建全方位陆海一体联防联控机制,提升海洋环境风险防范能力。建立海洋生态环境保护部际和省际联席会议制度,探索实施“湾(滩)长制”。发挥政府引导作用,建立奖优罚劣的海洋生态补偿机制;构建沿海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实施近海海洋生态保护行动。基于陆-海相互作用确定陆海空间影响范围,形成陆海协调一致、功能清晰的空间管控分区,划定并严管生态保护红线。
聚焦点4:农村环境治理
由于农业生产方式和农村生活方式相对滞后,带来农业面源污染和农村生活污染等问题,不仅威胁着人们的“米袋子”“菜篮子”“水缸子”,更直接危及广大农村居民的健康。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治理好乡村环境,让农村居住环境更宜居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民革中央: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当前,我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面临的形势依然严峻,诸多问题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与农业农村现代化要求和农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还有较大差距。民革中央建议:务实编制村庄规划,推进示范镇村建设;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完善管护机制;强化政策支持措施,完善督导评估办法。
台盟中央:加强乡镇污水处理设施管理维护
聚焦点5:大气污染防治
大气污染防治既是重大民生问题,也是经济升级的重要抓手。治理好大气污染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付出长期艰苦不懈的努力。近年来,党和国家下大力气解决大气污染问题,三年前制定的《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圆满收官,全国空气质量总体改善。
民革中央:借鉴国际经验防治船舶废气污染
为更好地推动我国船舶废气污染防治,民革中央经调研后建议:一、各地因港制宜,践行绿色港口理念,出台相应地方性法律规范。二、完善并定期更新船舶大气污染排放清单。三、以碳中和为目标,对靠港船舶使用岸电予以奖励。四、在全国港口范围内全面推行清洁能源。五、扩大进出港船舶航行限速区域,加强航速监管。
民盟中央:统筹构建清洁供暖体系助力蓝天保卫战
近年来,党和国家下大力气解决大气污染问题,全国空气质量总体改善。与此同时,“北方地区清洁取暖”重大民心工程也得以积极推进。但在清洁供暖推进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也需要引起重视,如清洁供暖缺乏统一的法律法规、供热管网和采暖末端能效较低、化石能源供暖占比较大等。民盟中央建议:尽快制定国家供热法规,以加强对供暖市场的监管,维护供暖市场秩序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有序推进供热管网节能改造及采暖末端能效提升;立足国情,发展多元化供暖热源,降低碳排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