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1:1.现在公认最早的成熟文字是发现于安阳殷墟商代后期的()。
选项:
A.甲骨文
B.金文
C.籀文
D.铭文
答案:甲骨文
问题2:2.商朝对“内服”实行()统治。
A.垂直
B.直接
C.间接
D..君臣
答案:直接
A.五铢钱
B.骨制币
C.贝币
D.青铜币
答案:贝币
问题4:4.二里头文化的典型器物是()。
A.和田玉
B.石坛
C.大禾方鼎
D.牙獐
答案:牙獐
问题5:5.随着各族群间的血缘融合更为深入,许多重要的历史人物都诞生在跨族群婚姻的家庭中,如()。
A.鲁昭公
B.晋献公
C.孔子
D.赵武灵王
答案:孔子
问题6:6.周人用()将天下各族融合为一个政治实体,以“天命之转移”解释王朝的更替。
A.天命观
B.尊宗法
C.行周礼
D.华夷观
答案:天命观
问题7:7.()是各族共同的祖先这一观念的形成,是春秋战国时期各族群不断交流融合的结果。
A.颛顼
B.炎帝
C.黄帝
D.蚩尤
问题8:8.西周与夏、商两朝相比,为稳定政治形势、巩固国土而推行的一项重要的制度是()
A.世袭制
B.分封制
C.郡县制
D.科举制
问题9:9.古时《三字经》“夏传子,家天下”的描述,反映出夏朝开创了()答案()
A.禅让制
B.世袭制
C.分封制
D.郡县制
问题10:10.古书中常有夏代人造酒的说法,如大禹的臣子仪狄“始作酒醪(醪láo:浊酒),变五味”“杜康造酒”“少康作秫(秫shú:高粱)酒”。下列可能佐证这些说法的器物是()
A.河姆渡出土的陶钵
B.二里头出土的铜爵
C.后母戊鼎
D.商鞅铜方量
问题11:11.夏王朝及二里头文化核心区的形成标志着中华文明和中华民族的核心区已在中原形成,并开启了()三代文明的历史进程。
A.夏
B.商
C.周
D.秦
问题12:12.商代是中国青铜文明的高峰,加强了与周边族群的经济、政治、文化联系。青铜的合金成分主要是()。
A.铜
B.铝
C.铁
D.锡
答案:
问题13:13.春秋战国时期,在频繁而深入的交流融合中,“诸夏”凝聚为“华夏”,与“四夷”等族群共同融汇成华夏共同体,“四夷”指的是()。
A.东夷
B.西戎
C.南蛮
D.北狄
问题14:14.行周礼、尊宗法是西周时期巩固和发展天下秩序的规范制度,使得“天子”具备更强的合法性和号召力,周礼有()。
C.宗法制
D.礼乐制
问题15:1.唐朝时期北方主要游牧民族是()。
A.匈奴
B.突厥
C.契丹
D.鲜卑
问题16:2.第一位把中原文化传递到青藏高原的和亲公主是()。
A.王昭君
B.文成公主
C.金城公主
D.解忧公主
问题17:3.在政治层面,()朝成功塑造了“天下共主”的权威,建立了农牧结合与族群融合的大一统王朝,
A.泰
B.汉
C.隋
D.唐
问题18:4.大运河贯通了南北经济,推动中国经济重心逐渐()移。
A.东
B.南
C.西
D.北
问题19:5.()为唐朝的再次统一和走向强盛奠定了基础。
A.贞观之治
B.和亲
C.华夷一体
D.民族融合
问题20:6.东突厥启民可汗称()为“圣人可汗”,上书感谢他“怜养百姓,如天无不覆也,如地无不载也”,
A.杨坚
B.杨广
C.李渊
D.李世民
问题21:7.()负责西域事务,他倾心结交胡商,掌握了更多的西域自然、人文的知识,最终写成《西域图记》。
A.长孙晟
B.裴矩
C.王玄策
D.袁晋卿
问题22:8.贞观二十一年(647年),在完成对漠北的统一后,唐朝设置()都护府,将薛延陀等部纳入统一政治体。
A.安东
B.安北
C.单于
D.燕然
问题23:9.在国家统治权力深入地方社会的同时,边疆族群主动归附逐渐成为趋势,如主动归隋、维护区域安宁的()夫人。
A.瓦氏
B.奢香
C.香妃
D.冼
问题24:10.贞观七年(633年)十二月的一天,唐太宗与父亲李渊在未央宫摆下酒宴款待三品以上的官员,开怀畅饮之际,突厥颉利可汗起身舞蹈,来自的南地区的首长冯智戴即兴咏诗。面对此情此景,李渊赞叹:()。
A.“胡、汉一家,自古未有也!”
B.“华、夷一家,自古未有也!”
C.“胡、越一家,自古未有也!”
D.“华、越一家,自古未有也!”
问题25:11.唐朝在西域设置的两个政治军事中心是()。
A.岭北行省
B.驻藏大臣
C.安西都护府
D.北庭都护府
E.伊犁将军
问题26:12.唐朝册封蒙异牟寻为南诏王,册封大祚荣为渤海君王,册封骨力裴罗为怀仁可汗,属于唐朝藩属国的有()
A.南诏
B.渤海
C.回纥
D.西夏
E.西辽
问题27:13.隋唐五代时期,中华大地上还存在过边疆族群建立的()等政权。
A.吐蕃
B.回鹘
C.南召
D.渤海
E.突厥
问题28:14.安史之乱遗留下了藩镇割据的问题。这些藩镇又分为()型藩镇
A.河朔
B.中原防遏
C.边疆御边
D.东南财源
问题29:15.以下文字中,参照汉字,在汉字的基础上创制的文字是()。
A.契丹大字
B.西夏文
C.白文
D.回鹘文
问题30:1.辽宋夏金诸政权彼此碰撞、攻伐与互动,以争夺“()”正统为共同目标,力争将自己纳入中国古代正统王朝的历史发展脉络,在客观上形成了共称“()”的政治认同。
A.中华中国
B.中国中国
C.中原中华
D.中华中原
问题31:2.辽宋夏金时期,不同政权对“中国”的认同,为后来()重建大一统国家奠定了坚实的政治和文化认同基础。
A.蒙古
B.元朝
C.明朝
D.清朝
问题32:3.辽宋夏金等政权互鉴“食货之制”,共同搭建了榷场商贸网络,形成了以()钱货流通为中心、共享“中国之利”的统一经济体系。
A.西夏
B.北方
C.中原
D.辽朝
问题33:4.以岳飞抗金为例,这是南宋对抗()政权压迫的战争,而非不同族属之间的战争。
A.外国
B.内部
C.本国
D.外部
问题34:5.辽建立前,契丹地区的经济形态以()为主,后来()逐渐兴起,同居经济核心地位。
A.畜牧业农业经济
B.农业畜牧业
C.畜畜牧手工经济
D.农业矿冶经济
问题35:6.辽夏之间主要进行(),西夏向辽进贡驼马、井盐等,辽则回赐细衣、弓箭等。
A.边境互市
B.榷场贸易
C.贡赐贸易
D.茶马贸易
问题36:7.两宋时期,世界上最早的纸币()诞生于北宋。
A.会子
B.交子
C.交钞
D.宝钞
问题37:8.两宋时期,南方农业引进(),采用先进的()稻麦复种制,虽有”苏湖熟,天下足“之丰饶。
A.占城稻一年三熟
B.占城稻一年两熟
C.江西早稻一年三熟
D.江西早稻一年两熟
问题38:9.辽宋夏金时期,()成为凝聚各族群的共有精神纽带。
A.伊斯兰教文化
B.道教思想
C.佛教文化
D.儒家思想
问题39:10.辽宋夏金时期,受儒家文化熏陶各族纷纷借鉴汉字创制自己的文字。辽立国后,先创制了脱胎于汉字的(),后又设计出()。
A.女真大字女真小字
B.女真小字女真大字
C.契丹大字契丹小字
D.契丹小字契丹大字
问题40:11.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A.辽宋夏金时期是中国向一体发展的重要阶段
B.在自称“中国”与竞争“中国”正统的同时,辽宋夏金政权并不承认了彼此的“中国”身份
C.6世纪的东罗马史集与9世纪后的回鹘文献都用“桃花石”指称中国
D.辽宋夏金时期,诸政权的“战”与“和”都是在认同“天下一体”的前提下展开的内聚性活动
问题41:12.辽宋夏金政权的“中国”认同在制度实践上集中体现为共同遵循“中国之制”,即在()律法等方面,继承隋唐以来的中华传统政治制度。
A.礼制
B.官制
C.行政
D.科举
问题42:13.随着辽、西夏、金统治区域的扩大,农牧渔业混合经济愈发普遍,经济方式更加多元化,极大推动了()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
A.西南
C.西北
D.东北
问题43:14.辽宋夏金时期对()的共同遵奉,既是他们竞争中国正统的方式,也使三教称为中国历史上的主流文化符号。
A.伊斯兰教
B.佛教
C.道教
D.儒家文化
问题44:15.文字是教化的有效工具,()正式建立政权前均有语言而无文字,与中原汉人长期交往后,各族纷纷借鉴汉字,创制了自己的文字。
A.契丹人
B.党项人
C.回纥人
D.女真人
问题45:1.“五胡”入华主要指的是哪五个少数民族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进入中原
A.匈奴、鲜卑、羌、苗、氐
B.匈奴、鲜卑、羯、苗、氐
C.匈奴、鲜卑、羌、羯、氐
D.匈奴、鲜卑、羌、羯、蒙古
问题46:2.北魏孝文帝推行汉化改革,迁都至何地
A.长安
B.洛阳
C.南京
D.开封
问题47:3.以下哪位历史人物是北魏孝文帝改革期间的重要推动者
A.曹操
B.诸葛亮
C.拓跋宏
D.刘备
问题48:4.北魏孝文帝改革中的“用汉语”政策,其主要目的是什么
A.推广汉语成为全国通用语言
B.削弱胡人文化影响
C.加强胡汉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D.打击汉族士人势力
问题49:5.北魏时期,哪位皇帝推动了“均田制”的实施
A.拓跋珪
B.拓跋嗣
D.拓跋浚
问题50:6.以下哪一项不是“五胡”政权在中华化过程中采取的措施
A.设立学校教授儒家经典
B.禁止胡汉通婚
C.举行祭祀华夏人文初祖的典礼
D.采纳中原王朝的官制与礼法
问题51:7.以下哪项不是“五胡”入华对中华民族大交融的积极影响
A.促进了文化的多元化
B.推动了民族间的融合
C.加剧了长期的战乱
D.丰富了中华文明的内涵
问题52:8.“五胡”入华期间,哪一文化现象在中原广泛流行
A.宗教的兴盛
B.儒家思想的衰落
C.龟兹乐舞的传入
D.道教的分裂
问题53:9.魏晋南北朝时期,拓跋鲜卑经历过的地方不包括下列哪一个城市
A.乌兰察布
B.平城
C.洛阳
D.南京
问题54:10.以下哪项最能体现“五胡”入华后中华民族大交融的成果
A.北方草原的游牧文化完全消失
B.汉族与胡族之间的界限分明
C.形成了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格局
D.中华文化在世界上影响力减弱
问题55:11.魏晋南北朝时期入主中原的“五胡”建立的具有代表性的政权有哪些
A.西晋
B.北魏
C.北齐
D.北周
E.隋
问题56:12.“五胡”政权在中华化过程中,采取了哪些措施来体现对中华文化的认同
A.使用汉式国号
B.设立学校教授儒家经典
D.推行民族隔离政策
E.采纳中原王朝的官制与礼法
问题57:13.以下哪些人物是“五胡”政权中积极推动中华化进程的代表人物
B.刘渊
C.慕容垂
D.王猛
E.崔浩
问题58:14.魏晋南北朝时期,以下哪些少数民族政权体现了对中华文明的自觉认同与继承
A.前燕
B.后赵
C.南陈
D.西晋
E.北魏
问题59:15.“五胡”入华后,中原与边疆的开发和经济文化发展体现在哪些方面
A.农业生产技术提升
B.商业贸易繁荣
C.文化艺术交流增多
D.社会动荡不安
E.边疆地区得到进一步开发
问题60:1.明朝以()的开明族群观念,全面继承元代疆域管理模式,采取以招抚为主、征讨为辅的策略,将边疆地区纳入王朝版图。
A.华夷无间
B.天下一家
C.华夏之辨
D.姓氏虽易
问题61:2.()是明前中期中原与蒙古经济互动的主流模式。
A.设卫
B.封王
C.朝贡
D.联姻
问题62:3.明朝,中原与蒙古的(),中原与西南部族的(),是农牧经济相互依存的最好体现。
A.封贡互市、茶马贸易
B.茶马贸易、封贡互市
C.旅蒙行商、丝路贸易
D.封贡互市、丝路贸易
问题63:4.明朝政府主导了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历史最长、范围最广的官方移民,内地与边疆人口呈现多向流动,体现了()。
A.经济一体化增进
B.社会交融加深
C.政治一统强化
D.文化传播互鉴
问题64:5.明代延续元代对()的扶持政策,大量藏僧留居内地。
A.汉传佛教
B.藏传佛教
C.伊斯兰教
D.道教
问题65:6.明太祖朱元璋言“农为国本,百需皆其所出”,尤其重视(),中国古代农业经济到明代达到一个新的历史高峰。
A.农业生产
B.牧业生产
C.经济生产
D.白银流通
问题66:7.明代延续了宋元以来程朱理学在思想领城中的()地位,将其确定为官方正学。
A.正规
B.正统
C.正式
D.主导
问题67:8.明军反复宣传()的主张,旗帜鲜明地宣扬“天下一家”的立场。
B.姓氏虽异
C.抚字如一
D.华夏之辨
问题68:9.明朝的边疆治理政策较为灵活,它扩展了()中的羁武职制度,创新发展了多元一体的大一统治理体系。
A.都司
B.卫
C.所
D.户
问题69:10.明成祖命翰林学院学士胡广等人编写了官学教材()并颁行于天下,此后,这三部教材成为科举取士的唯一标准。
A.《五经大全》
B.《四书大全》
C.《性理大全》
D.《四书五经》
问题70:11.明朝以()为安边之策,极力在边疆推行文教化人政策,在都司、卫、所及土司衙门广建儒学。
A.移风善俗
B.礼为之本
C.敷训导民
D.教为之先
问题71:12.明朝虽然以儒家文化立国,但对内陆边疆地区的多元文化同样拥有()能力。
A.指引
B.带领
C.导向
D.引领
问题72:13.明朝延续元朝的大一统和庞大的政治文化遗产,保持着对边疆地区的政治文化领导力,在边疆人民的心目中,明朝皇帝也兼有.()等多种身份。
A.草原可汗
B.百姓的文殊菩萨
C.转轮圣王
D.伊斯兰教庇护者
问题73:14.明廷对蒙古诸部采取()的政治策略。
A.重威轻德
B.轻威重德
C.威德兼施
D.剿抚兼施
问题74:15.明代卫所的一大特征是()。
A.吸收各族百姓
B.拥有高度管辖权
C.军事管理机构
D.行政管理机构
问题75:1.下列重大举措,反映了清朝()1684年清朝设置台湾府1689年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1762年清朝设立伊犁将军1793年清朝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
A.封建经济繁荣
B.实行闭关锁国
C.内忧外患严重
D.加强边疆管辖
问题76:2.清朝统治者在撰修官书、律例等书时,十分注意其他民族文字的使用,如历任皇帝实录都有满、蒙、汉三种文字的稿本。为此,清廷特地撰修满、藏、蒙、维、汉五种语言对照的分类辞书——《御制五体清文鉴》。此举推动了()
A.不同民族文化的交融
B.大一统国家局面的形成
C.各地语言文字的统一
D.官书及律例等书的撰修
问题77:3.乾隆三十七年(1772),俄国枢密院行文清政府,要求将土尔扈特部交还俄方,甚至以兵戎相威胁。乾隆帝大怒明确回复:“土尔扈特渥巴锡等,与尔别一部落,原非属人,或以兵戎,或守和好,我天朝惟视尔之自取而已”,“如尔等不从我言,必与尔等交战”。从家国情怀角度分析造成此现象发生原因的是()
A.清朝开明的民族政策
B.强烈民族意识的驱使,彰显中华民族强大凝聚力
C.准噶尔部叛乱的平定
D.清朝国力强盛的吸引
问题78:4.清代雍正时期,朝廷将边疆少数民族土司管理的方式改成汉族式的官员管理方式,即统治少数民族的土司头目被废除,改成由中央政府派任流官管理。这一做法()
A.有利于加强君主的绝对权力
B.强化了中央对地方豪强的管制
C.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D.大大扩张了清王朝的统治疆域
问题79:5.改土归流是指明清时期废除西南各少数民族地区分封首领世袭地方行政长官的土司制度,改由中央政府委派流官直接进行统治,实行和内地相同的地方行政制度,如丈量土地、征收赋税、编查户口、组织乡男、兴办学校、实行科举等。雍正帝时期,清政府进行改土归流,组织赴西北、西南与东北地区的大规模移民屯垦。在西南边疆,这一制度()
A.消除了民族差异
B.推动了当地社会进步
C.改变了夷夏观念
D.实现了各民族的平等
问题80:6.维护国家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下列属于清朝统治者维护国家统一的措施有()
A.戚继光抗倭
B.设置驻藏大臣
C.设置台湾府
D.平定大、小和卓兄弟叛乱
问题81:7.1684年,清政府在台湾设府,后又特设巡视台湾监察御史,满汉各一员,一年一换。台湾学子也可以参加福建的举人考试,且有固定的录取名额,台湾震灾、水灾后,清政府也进行赈济。清政府上述举措产生的共同影响是()
A.强化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B.利于增强台湾对国家的认同感
C.助推了台湾地区文化发展
D.有效缓解了满汉官僚间的纷争
问题82:8.中国古代早有纂修地理志的传统。清朝于康熙、乾隆、嘉庆年间三次投入大量人力物力纂修全国地理总志《大清一统志》、涉及疆域、风俗、田赋、户口、职官、土产等丰富内容。清朝纂修地理总志()
A.适应了大一统国家的需要
B.服务于工商业经济发展
C.反映出专制制度空前强化
D.意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问题83:9.清代,雍正皇帝在西南地区推行改土归流。乾隆皇帝表示:“蒙古、汉人,同属臣民。”清政府对蒙古等少数民族的上层封爵、给俸,实施朝觐年班和联姻政策;在西藏设置理藩院管辖,设置驻藏大臣。这表明清朝()
A.边疆治理措施多样
B.因俗而治民族平等
C.南征北战开疆拓土
D.国家治理体系完备
问题84:10.康雍乾三朝平定西北等边疆叛乱后,不仅遵循汉族凯旋礼仪,告成于太庙和祖陵,还立告成碑于太学之中,全国各地文庙纷纷仿效。到了乾隆年间,类似的造碑运动达到了高潮。这使得清代()
A.民间叛乱日趋沉寂
B.文人竞相从军建功立业
C.传统礼仪革故鼎新
D.大一统意识进一步发展
问题85:11.中华一家与中华民族格局底定(清前中期)内容的外部关联主要有()
A.与中国古代史的其他时期以及世界历史的进程存在关联。
B.与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和民族关系有着紧密联系。
问题86:12.关于清前中期的国内贸易体系,以下几个方面正确的是()
A.清朝形成了一个内部紧密联结与互动的大规模经济交换系统。
B.旅蒙行商群体的形成是长城内外经济交融的典型代表
C.清朝形成了全国性的商品流通网络体系
D.清朝建立的八旗制度,除政治、军事功能外,还有重要的经济功能
问题87:13.入关前,清朝官方文书使用()文字。顺治年间,蒙古文地位下降,公开文书以满汉合璧为主。
A.满文
B.满、蒙古、汉
C.满蒙合璧
D.汉文
问题88:14.下列关于清前中期,有关经济一体内容正确的是()
A.清政府一直注重鼓励农桑,雍正朝进一步实行“摊丁入亩”改革,标志着在中国实行了两千多年的人头税(丁税)被基本上废除。
B.清政府在全国建立了功能齐全、组织严密、制度完备的驿站邮传系统,承担官文传递、官员接待、物资运输等事宜。
C.清廷还招徕“有力者”,令其在指定地区(如云、贵、川)雇工开垦。
D.茶叶是内地销往西藏地区的第一大宗商品,销往蒙古和西城的第二大宗商品。
问题89:15.清前中期,康雍乾三帝通过经筵日讲、编纂书籍、册封孔子等,将“道统”与“治统”合于一身,极大影响了清朝学术,增进了国家认同。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清前中期尊崇孔子
B.康雍乾三帝直接继承了儒学传统,力图实现“道统”与“政统”的合一,维系大一统的政治观。
C.清朝的多语合璧是历代首创,在边疆治理、礼仪实践、认同塑造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D.规模宏大的《四库全书》的编纂,寓纂修与查禁于一体,重新梳理知识资源,重建价值体系、学术范式,以此来强化江南士大夫对清政权的文化认同。
A.1901
B.1902
C.1903
D.1904
问题91:2.提出“振兴中华”口号的是()
A.康有为
B.严复
C.孙中山
D.梁启超
问题92:3.()年,清政府在新疆建省,将其纳入与内地省份一致的行政管理体制。
A.1881
B.1882
C.1883
D.1884
问题93:4.民国初年,作为近现代国家主权的象征,()成为各族共享的国家认同符号。
A.徽章
B.国旗
C.护照
D.国徽
问题94:5.中法战争爆发以后,法军侵占镇南关,老将()亲临一线指挥,取得镇南关-谅山大捷。
A.冯子材
B.刘永福
C.裕谦
D.海龄
A.1934
B.1935
C.1936
D.1937
问题96:7.促进了中华民族觉醒,标志着中国人民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到来的事件是()
A.七七事变
B.一二˙一运动
C.华北事变
D.一二˙九运动
问题97:8.()明确规定:“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
A.《建国方略》
B.《新青年》
C.《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D.《申报》
问题98:9.中国封建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结构对中国社会造成的影响有()。
A.巩固和维系了中国封建社会的稳定和延续。
B.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中国封建社会的生机和活力。
C.使中国社会发展缓慢甚至迟滞。
D.造成了不可克服的周期性的政治经济危机。
问题99:10.鸦片战争成为中国近代史的起点,这是因为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
A.中国逐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B.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
C.中国逐渐开始了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D.中国革命属于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组成部分
问题100:11.中华民族觉醒意识的口号是()
A.扶清灭洋
B.救亡图存
C.振兴中华
D.自强求富
问题101:12.晚清政府为了挽救自身统治危机,采取了以下哪些措施,努力重构各族群政治大一统新秩序。()。
A.开始重用汉人官吏
B.取消满汉通婚禁令
C.遏制边疆地方割据势力,打击各种分裂势力
D.确立汉语作为“国语”的地位
问题102:13.中华民族普遍觉醒是在()
A.1840年鸦片战争后
B.1856年第二次鸦片战争后
C.1894年甲午战争后
D.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
问题103:14.十九世纪70至80年代,中国出现的“边疆危机”包括()。
A.英国侵入西藏.云南
B.法国侵犯广西
C.日本侵犯中国台湾
D.俄国人侵新疆
E.德国占领胶州半岛
问题104:15.首次将“中国”作为正式国家名称使用的条约是()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尼布楚条约》
D.《天津条约》
问题105:1.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是()
A.毛泽东思想
B.邓小平理论
C.“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D.中国共产党
问题106:2.()标志着中国工人阶级开始以独立姿态登上政治舞台,标志着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结束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进入有先进阶级领导的新阶段。
A.新文化运动
B.十月革命
C.五四运动
D.辛亥革命
问题107:3.中国共产党在()时期亲身感受到中国作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基本国情,有了深入分析中国民族问题创新党的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的有利契机。
A.国共合作
B.长征
C.抗日战争
D.解放战争
问题108:4.()同志在党的扩大的六届六中全会上,首次提出“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命题,中国共产党将历史国情和中华民族及其解放直接联系起来,明确追求中华民族的“民族解放”。
A.费孝通
B.周恩来
C.邓小平
D.毛泽东
问题109:5.中国共产党自成立起就重视民族问题,始终坚持()原则,反对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提倡民族团结。
A.民族平等
B.民族和谐
C.民族自决
D.民族自觉
问题110:6.1940年,经中共中央西北工作委员会拟定并获中共中央书记处批准的()是用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研究中国民族问题的第一本著作。
A.《关于对苗瑶民的口号》
B.《关于抗战中蒙古民族问题提纲》
C.《关于回回民族问题的提纲》
D.《关于蒙古问题议决案》
问题111:7.1929年,国民政府成立直属行政院的(),作为中央主管蒙藏政务的最高机关,负责蒙藏地方的行政及各种兴革事项。
A.宣政院
B.理藩院
C.蒙藏院
D.蒙藏委员会
问题112:8.1937年清明节,国共两党代表共祭(),成为第二次国共合作的标志性事件。
A.成吉思汗陵
B.黄帝陵
C.泰山
D.故宫
问题113:9.全民族抗战爆发后,南京国民政府西迁(),客观上给西南、西北少数民族聚居区的经济提供了机遇,为大后方工业建设培养了一大批技术骨干,促进中华民族区域经济的均衡性发展。这一过程也使得东西部人民有了更多彼此接触、交往交流的机会,带来了特殊的文化交融和社会变迁。
A.南京
B.武汉
C.长沙
D.重庆
问题114:10.中国产生了共产党,这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A.深刻改变了近代以后中华民族发展的方向和进程
B.深刻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
C.深刻改变了世界发展的趋势和格局
D.深刻改变了世界人民的生产和生活方式
问题115:11.1917年,李大钊指出()。
A.中华民族不分畛域、不论血统,“此实吾民族高远博大之精神有以铸成之也”
B.由于满、汉、蒙古、回、藏等“文化已渐趋于一致,而又隶于一自由平等共和国体之下”
C.中华民族的未来发展“当悉本此旨以建立民族之精神,统一民族之思想”
D.中国要建立的政党是“平民的劳动家的政党”,是为“中华国家之再造,中华民族之复活”而奋斗
问题116:12.《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规定:“在苏维埃政权领域内的工人、农民、红军兵士及一切劳苦民众和他们的家属,不分()、()、(),在苏维埃法律前一律平等。”这是党首次以宪法的形式对民族平等作出保障,得到了苏区各族群众的积极拥护。
A.男女
B.种族
C.宗教
D.祖籍
问题117:13.中华民族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实现了包括()在内的大联合,建立了最广泛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展开了波澜壮阔的解放战争。
A.工人阶级
B.农民阶级
C.城市小资产阶级
D.民族资产阶级
问题118:14.在湘鄂川黔地区,()等少数民族群众积极参与建设革命根据地
B.土家
C.苗
D.侗
问题119:15.1922年,党的二大把()作为党的原则之一,制定了中国共产党的首个民族纲领,大会宣言使用了“中华民族”一词。
B.民族团结
C.民族互助
D.民族和谐
A.1949年9月21日
B.1949年9月22日
C.1949年9月23日
D.1949年9月24日
问题121:2.2018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写入总纲第一条。
A.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B.人民当家作主
C.社会主义制度
D.各民族一律平等
问题122:3.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治制度是()。
A.联邦制
B.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制度
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D.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问题123:4.民族区域自治的前提和基础是()。
A.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
B.坚持民族平等原则
C.大杂居、小聚居的民族分布特点
D.领土完整和国家统一
问题124:5.()是各族人民大团结的根本保证。
A.国家的统一
B.社会稳定
C.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D.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问题125:6.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D.基层民主制度
问题126:7.内蒙古将每年()月定为民族团结月。
A.7月
B.8月
C.9月
D.10月
问题127:8.下列哪部电视剧生动再现了西海固人民将飞沙走石的“干沙滩”建设成寸土寸金的“金沙滩”的感人故事。()
A.《一个都不能少》
B.《石头开花》
C.《山海情》
D.《最美的乡村》
问题128:9.()是人类文明发展史和世界人权史上的丰碑。
A.西藏民主改革
B.内蒙古民主改革
C.新疆民主改革
D.广西民主改革
问题129:10.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基础是()
B.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C.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指导
D.人民民主专政制度
问题130:11.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三要素是指().
A.民族自治地方
B.自治机关
C.自治政府
D.自治权
问题131:12.民族区域自治地方包括()
A.自治区
B.自治州
C.自治县(旗)
D.民族乡
问题132:13.新中国成立以后,党和国家采取哪些措施帮助少数民族克服生产生活上的困难。()
A.发放救济粮和救济款
B.无偿发放生产工具
C.派出巡回医疗队
D.开展民族贸易工作
问题133:14.1949年通过的()和1954年制定及历次修改的()都明确规定各民族一律平等,用国家根本法的形式确认了境内各民族的平等权利。
A.《共同纲领》
B.《宪法》
C.《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实施纲要》
D.《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章程》
问题134:15.从()年起,采用和平协商的办法分类分步推进社会主义改造。
A.1953
B.1954
C.1955
D.1956
问题135:1.创造各民族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社会环境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础。
A.经济
B.文化
C.社会
D.生态
问题136:2.()报告正式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概念,将其写入新修订的党章,彰显了开创新时代民族工作新局面的全党意志。
A.党的十八大
B.党的十九大
C.党的二十大
D.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
问题137:3.(),在内蒙古自治区调研时,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也是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
A.2021年6月
B.2022年6月
C.2023年6月
D.2024年6月
问题138:4.做民族工作,要把()贯穿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始终。
A.政治性
B.经济性
C.人民性
D.社会性
问题139:5.在中华民族强起来的时候,党的民族工作重在致力于()
A.实现各民族平等团结
B.推动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
C.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D.实现各民族团结一心
问题140:6.民族工作涉及各个方面,牵一发而动全身。要将()摆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统筹谋划。
A.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B.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C.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D.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问题141:7.()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
A.社会稳定
B.民族平等
C.民族团结
问题142:8.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强和完善(),是做好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根本政治保证。”
A.依法治国
B.党的全面领导
C.改革开放
D.社会主义制度
问题143:9.促进民族团结进步,应当坚持以()为指导。
B.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论
C.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D.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
问题144:10.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础
C.政治
D.社会
问题145:11.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创新民族理论,深化民族工作实践,必须要求把握好以下哪些立场观点方法
A.必须坚持人民至上
B.必须坚持自信自立
C.必须坚持守正创新
D.必须坚持问题导向
E.必须坚持系统观念
F.必须坚持胸怀天下
问题146:12.习近平总书记根据党的民族工作新的阶段性特征,强调要聚焦主线,抓好以下哪些重点工作
A.立足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建构科学完备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
B.着眼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化,不断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C.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以中华民族大团结促进中国式现代化
D.讲好中华民族故事,大力宣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
问题147:13.建构科学完备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要科学揭示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的()。
A.数理
B.道理
C.学理
D.哲理
问题148:14.中华民族的发展大趋势表现为()。
A.从历史走向未来
B.从传统走向现代
C.从多元凝聚为一体
D.从农业经济、工业经济走向数字经济
问题149:15.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奠定坚实的精神和文化基础,要面向各族群众加强()的宣传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