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大学团委”公众号特推出“风景旧曾谙”专栏,介绍安徽大学发展史。今天介绍的是“『211工程』建设”时期的校史。
01
基础设施建设
逸夫图书馆
2000年12月底,安徽大学投入2569万元(不包括“211工程”专项投入以外的资金)建设逸夫图书馆。新馆建筑面积23384平方米,分主楼和塔楼两部分,2002年8月建成。工程建设得到香港邵逸夫先生的资助,故取名“安徽大学逸夫图书馆”。
安徽大学龙河校区图书馆(逸夫楼)
文典阁
2005年7月,安徽大学在磬苑新区开工建设新图书馆,新馆于2007年7月建成,面积40661平方米,它坐落于磬苑广场与鸣磬广场之间。
新馆命名——“文典阁”,一为“文典”乃文献典藏之省称,与图书馆功能一致,图书馆称“阁”,又与古代收藏四库全书之“七阁”(文渊阁、文源阁、文津阁、文宗阁、文汇阁、文溯阁、文澜阁等)相仿佛,以示学术流传,渊源有自;二为纪念安徽大学创建时主持校政的刘文典,以示薪火相传,后之来者,勿忘前贤之功烈。文典阁为磬苑校区的标志性建筑。
安徽大学磬苑校区图书馆(文典阁)
至此,安徽大学图书馆由文典阁、逸夫图书馆及北区和东区的图书馆4个分馆组成,总面积74702平方米。
体育场馆
2000年4月,安徽大学在龙河校区建设的体育运动中心竣工。体育中心拥有400米标准跑道、足球场地、能容纳约6000名观众的看台和200人左右的主席台,附建了2200平方米体育活动用房,完善了周边环境。
安徽大学磬苑校区体育场
截止到2007年,学校4个校区共有室内外体育场馆占地面积182191.46平方米,其中室内场馆面积28976.26平方米。完善的体育设施充分保证了教学、课外体育活动、运动竞赛和训练的正常进行和人才培养的需要。
行知楼
2003年9月,教育技术中心(行知楼)在磬苑校区开工建设,建筑面积24445平方米,2004年10月竣工并交付使用。教育技术中心包括语音室、多媒体教室、计算机房等现代技术设施,以适应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构筑高水平、高效率的数字化校园平台,更好地服务于全校师生,服务于学校的发展与建设。
笃行北楼和南楼
2003年9月,安徽大学在磬苑校区开工建设北实验楼("笃行北楼"),建筑面积27000平方米,2004年10月竣工。2005年8月,又开工建设了南实验楼("笃行南楼"),建筑面积29796平方米,2006年9月竣工。实验楼的建设基本解决了学校办学资源紧张的问题,改善了教学和实验条件,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供了条件保障。
02
磬苑校区建设
磬苑校区的设计和建设体现了传统与现代的交融。这一理念在新校区及其建筑的命名上得到充分彰显。
新校区名曰“磬苑”,这既是因为它的轮廓如磬,又是取磬为玉、为古乐器,击磬能“和”而育人之意,传统文化和教育理念与现代高等教育思想在这里完美统一起来。
磬苑校区校名雕塑
在校园教学科研等建筑的命名上,分别以中国现代史上的皖籍文化思想大师陈独秀、胡适、陶行知和刘文典冠名,如文典阁(图书馆)、独秀大道(步行道)、适之楼(学生活动中心)、行知楼(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等,充分展现了安徽地域文化的博大辉煌。
安徽大学磬苑校区学生活动中心
在单体建筑设计上,确定以现代的造型取向为主,并体现徽派建筑的特色,如院落式结构、灰白色调和青砖黛瓦用材等,体现出建筑物的大气、简洁、开放的风格特色和地域文化内涵。
03
后勤集团的社会化改革
2000年9月,学校成立了后勤服务集团。2003年4月,成立了新校区资产与物业管理中心。2005年7月,为进一步深化后勤社会化改革,安徽大学后勤服务集团进行了重组。
集团遵循学校办学规律,坚持为教学、科研和广大师生服务的方向不动摇。2004年,集团通过了ISO9001国际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又导入CIS企业文化工程,努力为学校和广大师生员工提供规范、优质的后勤服务。
04
学生思想道德修养
形势与政策教育
新生入学教育
重视做好新生的入学教育,修订了《寄语新生》、《学生手册》,作为入学教育材料发放到每个学生手中。组织学生学习有关学生教育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以入学教育为重点,帮助学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希望工程形象大使”苏明娟参加支教社会实践
学生党团组织建设
每年举办团干培训班,帮助基层团干提高理论水平和工作能力,并通过举办业余团校,组织新生团支部成员系统学习团的知识和团干工作方法。积极开展团员教育评议,先进基层团组织和优秀团员、团干评选活动,积极推荐优秀团员人党。
“三进工作”
为适应学分制和新形势的要求,安徽大学推进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进公寓、进社团”工作,主动占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
“学生校长助理”
为践行“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拓宽学校管理层与学生之间的沟通渠道,安徽大学在安徽高校中首创“学生校长助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