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中小学智慧学校建设指导意见

1、安徽省中小学智慧学校建设指导意见安徽省中小学智慧学校建设指导意见(2018-2022年)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广泛深入应用,我国积极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全面融合,教育信息化开始进入2.0时代,由此将掀起智慧学校建设的浪潮。智慧学校是数字校园发展的升级阶段,是以“三通两平台”建设为标志的教育信息化1.0提升到2.0的重要举措。智慧学校是综合运用云计算、移动互联、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信息技术,与学校的主要业务和教育教学关键环节深度融合,以面向师生个性化服务为理念,促进教学、学习、管理、生活和文化的流程再造与系统重构,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教育管理决策水平,逐步形成“可感知、可诊断

2、、可分析、可自愈”的新型校园生态。为全面深入推进我省中小学智慧学校工作,根据安徽省教育信息化中长期发展规划(2013-2020年)、安徽省加快推进基础教育信息化工作的意见等文件精神,结合我省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发展实际,特制定本指导意见。一、指导思想全面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建设智慧教育的战略部署,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升师生的信息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稳步推进智慧学校建设的各项工作,完善优化教育供给侧服务,为我省教育改革发展、教育现代化的实现提供有力支撑。二、建设目标总体目标是到202

3、2年,全省所有中小学校达到智慧学校建设要求,所有中小学生都享有智慧学校带来的便利学习生活,具有良好的信息素养,普遍具有能够适应信息社会的生存能力。初步形成具有安徽特色的智慧学校发展模式,并在全国有较大影响力。2018年,全省普通高中结合新课改新高考的要求同步进行智慧学校建设,遴选300多所示范高中学校、各地市条件具备的中小学校以及开设在线课堂的乡镇中心学校(含教学点)达到首批智慧学校示范学校或实验学校标准;到2020年,全省50%的中小学校进入智慧学校建设阶段。三、建设原则(一)顶层设计,统筹规划。全面加强智慧学校建设的整体规划和有序推进,努力形成省、市、县级教育行政部门以及中小学校共同推进智

4、慧学校建设的良好局面。省级层面制定整体推进指导意见;各地根据实际做好规划;学校制定适合自身的智慧学校实施方案。(二)分步实施,示范引领。省级建设以安徽省基础教育信息化平台为龙头的省市县校四级教育云服务体系。各地教育主管部门根据自身财力和教育教学需求,按照统一目标、任务、标准,加强智慧学校建设过程的统筹、论证、监管与评估,尤其将信息化环境设施、重点项目、运维等经费列入预算并指导实施。学校主抓建设应用。创设一批示范校、实验校,引领带动全省智慧学校建设,由点及面推动智慧学校的整体提升。(三)深化应用,融合创新。以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发展和师生需求为导向,充分利用智能化教育环境,探索信息技术应用的新模式、

5、新途径和新方法,促进教育理念、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的创新与变革,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培养适应新时代需要的创新型人才。四、建设内容智慧学校以推进智慧教学、智慧学习、智慧管理、智慧生活、智慧文化为突破口,以基础环境建设和人才队伍为支撑,构架“5项基本业务+2项支撑条件”的智慧学校结构,形成智慧学校生态体系。(一)智慧教学智慧教学是指教师在智慧学校建设环境支撑下,以先进的教学理念为指导,促进信息技术和学科课程深度融合的新型教学模式。实现教学全程智能化。依托智能化教学平台,实现云端优质资源到书到课与智能推送,助力精准备课和有效导学;以贯穿课堂教学全过程的学习诊断与评价为载体,促进数据支撑的针

6、对性教和个性化学,实现多元化交流互动、即时化评价反馈,着力打造智能、高效的课堂;基于线上线下作业测评系统,实现对学生作业和测试的自动批改与分析。利用师生教与学行为的伴随式数据采集与大数据分析工具,完成科学的学习诊断和教学评价,实施个性化的学习辅导,实现因材施教,促进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实现教学手段多样化。依托学科教室、创新实验室等各种新型教学环境,利用智能移动终端、3D打印机、机器人、VR、AR、人工智能(AI)等新型教学设备,探索跨学科学习(STEAM)、创客教育等新兴的信息化教学模式,实现教学方式的多样化。促进学生信息素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等核心素养的全面提升。实现教研方式网络化。创设融

7、合备课教研、数据采集分析、设施设备应用和管理机制为一体的教研环境,利用备课教研系统,结合区域教研数据,实现基于网络的集体备课、评课与议课。建立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泛在化教研模式,即时提出、诊断并解决教学问题,为教师专业成长提供常态化的动力支持。鼓励教师利用现有平台注册的教师空间,积极参与网络协同教研。实现教育资源特色化。充分利用国家、省基础教育资源应用平台,各级优质课评选、微课大赛等教学教研活动的生成性资源以及丰富多样的校本化资源,汇聚融合形成具有学校特色的教育资源库。紧密结合“专递课堂”、“名师课堂”、“名校网络课堂”等,加强学校间的网络交流合作,促进优质学校带动薄弱学校,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

8、(二)智慧学习智慧学习是指学习者在智慧教育环境下的学习新方式,是新一代信息技术支撑下的学习者高度自主的学习活动。实现学习方式灵活化。通过现有空间、资源、平台、各种智能终端,积极开展翻转学习、移动学习、协作学习、碎片化学习等多种形式的学习活动,实现人人皆学、时时能学,处处可学。通过自动测评和及时反馈,智能主动推送适合学生学习能力、兴趣、进度的学习资源和学习任务,主动提醒学习,提高学习效率,培养学生自主管理、自主学习、自助服务的自适应学习能力。实现学习活动自主化。充分发挥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智能化优势,引导学生实现学习活动的自主安排,学习内容和资源的自主选择,学习过程的自主调控,学习活动的自主反思,培

11、学校管理者及时、迅速、准确了解师生的出勤及人员信息情况。提供财务管理服务,支持学校开展信息化环境下的财务管理、监督和控制。提供设备资产管理服务,完善固定资产的信息内容,实现高效管理各类设备和资产。实现智能化的教务管理。支持学校开展选课、排课、评课、成绩采集等教务活动,对课程选修、班级选定、学生对教师评价进度、教师对学生评价进度等提供清晰、直观的可视化数据分析结果。尤其是通过智慧学校平台,实现中心校与教学点的一体化管理,优化乡村学校及教学点的教学教研、学习、评价、管理和服务等过程。开展教师专业成长智能管理。支持基于网络的教师专业发展评价新模式,对教师参加专业发展活动、日常教学行为进行记录和数据统

12、计,建立教师成长记录电子档案袋,实现档案管理的智能化,为制定教师培养策略提供支撑依据。搭建教师专业发展管理平台,引导教师在提升师德素养、落实教书育人的同时,开展积极的自我反思和自我评价,主动取长补短,促进终身学习。开展学校发展规划与督导评价智能管理。充分利用国家和省级管理信息系统开展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建立学校特色个性化的业务系统,形成全面整合、集中一致的教育管理和决策基础数据库,实现基于大数据的“多元化、生成性、发展性”的诊断评价,进行数据驱动的学校发展性评价与科学决策,支持基于校情的学校发展性指标要素的动态督导评估和综合分析,为教育教学管理和发展提供科学决策依据。智慧生活智慧生活是指具有信息

13、化时代特征的学校生活新方式,为日常生活构建便捷的感知体系。构建互联互通的智慧生活环境。利用校园一卡通、手机芯片等智能化设施方便师生的校园生活,将其融合到师生日常的工作、学习、生活中,实现师生食、住、行的舒适与便捷化,包括校园门禁、考勤记录、食堂就餐、超市消费、图书借阅等;实现校内各种学习、生活、视频安防平台系统的互联互通,能够实现对师生线上线下行为进行数字化记录与大数据分析,提供及时的校园生活指导建议。引导健康绿色的智慧生活方式。树立环保、节约的生活理念,利用智能化设备实现校园节能控制;养成健康、绿色的学习、生活习惯,利用智能化装备记录日常生活中的学习、锻炼、睡眠、饮食等实时状态,及时进行健康

16、,不断建立完善与智慧校园建设发展相匹配的学校新制度规范。催生智慧化的学校行为文化。利用完善的视频监控系统和智能感知终端,掌握学生特定区域的活动轨迹,实现校园行为全纪录,引导学生自主开展日常行为管理,强化美德行为,促进数据支撑下的不良行为的自我矫正。实现网络实名认证和多平台互通互联,强化学生线上行为记录管理,培养良好的上网习惯,开展积极的网络活动;加强校园心理健康教育,通过线上线下疏导教育和针对性辅导,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品质。凝练智慧化的学校精神文化。结合学校的办学理念,进一步构建适应信息化时代发展新要求的学校主流价值观。坚持寓教育于活动,充分利用省基础教育资源应用平台和丰富多彩学校校本资源,科

17、学获取使用网络资源,线上线下结合,开展丰富多样的主题教育活动,深入开展理想信念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生态文明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等系列化主题教育活动,全面落实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的部署和要求;结合学校实际和学生发展实际,充分发挥智慧校园建设优势,开展具有特色化的校园文化活动,营造浓郁的文化氛围,丰富师生精神文化生活,培育健康、向上、创新、发展的学校主流价值观,逐步形成既植根于学校发展传统又呼应智慧学校建设需要的学校精神和学校特色文化。(六)完善基础环境支撑完善基础环境支撑是指通过加快教育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提供舒适便捷、绿色节能的学校环境。物理教学环境。通过升级改造学校网络

18、环境,提升学校宽带接入水平,实现有线和无线网络在教学、办公及主要公共活动场所的全覆盖。改善物理教学环境,建设智慧教室和移动学习终端教室等,拥有支撑教学的智能终端及配套设备,在学校主要公共区域配备信息服务终端,满足信息化环境下教学教研、学习活动、生活服务等需求。建设校园智能安防预警系统,实现校园视频监控、紧急呼叫求助报警、访客管理等智能化安防管理,避免学生出现校园安全事故。虚拟教学环境。依托国家省、区域教育云平台、学科辅助工具以及在线学习社区等,实现课堂教学云端一体化。促进学校个性化应用系统与省、区域平台系统互联互通,实现数据共享。建立电子身份统一认证系统以及一卡通系统,建设由校园卡、传感设备、

20、,提升智慧学校领导者、教师和技术人员水平。信息化领导力。设立由校领导或专职人员担任的首席信息官(CIO)。通过国培计划等,提升领导力,使CIO具有信息化规划组织、管理和评价能力,结合本校实际,前瞻性、创新性地谋划工作并持之以恒予以推进,能够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开展学校各项管理,有效推进教育决策和绩效评价。考评奖励机制。通过安徽省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发展测评系统,对参加智慧学校应用能力培训的人员进行初级、中级、高级三级考核,强化对项目实施人员的动态评估,作为年度工作目标管理绩效考核的重要依据。强化教师师德考核,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注重发挥先贤名师与师德楷模的模范引领作用。开展

21、智慧学校建设应用水平竞赛和研究活动等,积极鼓励中小学参赛,并对优秀单位和个人进行表彰,建立一定的激励机制并组织教师开展智慧学校课题研究。人才培养机制。建立完善的信息化工作机构体系,针对中小学教师、技术管理人员分别开展智慧学校应用培训和技术管理培训;通过集中培训、分组自学、任务驱动、项目实施等多种方式,提升教育信息化专业队伍的支撑服务能力,确保技术管理维护到位、智慧教学应用到位。各级教研员和名师利用网络学习空间、名师课堂培养适应智慧教学环境的教师。全面提升教师的信息素养,将智慧学校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纳入师范生培养全过程且覆盖所有教师教育专业,提升师范生和新入职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建立高素质的管理队伍与教师队伍。五、保障措施(一)加强组织

THE END
1.教育要闻安徽教育网作为政府部门和教育行业的门户网站,是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的政务窗口,是重要的新闻媒体。安徽教育网分为新闻中心、信息公开、在线办事、公众互动、资源中心、网站联盟六大版块http://jyt.ah.gov.cn/xwzx/jyyw/index.html
2.地方文件中国教育信息化网(www.ictdedu.cn)由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主办,中国教育信息化网旨在对国内外最新教育信息技术方案、取得的成就和经验进行全面报道,为各级各类教育行政和教学部门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为互联网用户创建优秀的交流门户!https://laws.ict.edu.cn/difang/
3.以评价指标体系护航信息化生态建设在教育信息化生态系统中,有三大推动力量:教育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制定、评估工作开展和评估建模分析,这三者相互依赖、相互影响。 高校信息化建设的现状与问题 自从教育部发布《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以来,安徽省高校积极展开面向教育信息化2.0的信息化改革。目前,安徽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设在基础设施、业务支撑、业务应用和保http://www.lnie.ln.cn/info/1199/1883.htm
4.安徽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厅信息中心30001662024安徽事业单位招聘职位表为你提供安徽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厅信息中心招录https://m.ha.huatu.com/2024/0304/5678393.html
5.安徽省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根据省教育厅关于实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系列文件精神,按照“三级三步、试点先行”的要求,2020年底阜阳市颍上县、颍东区、界首市共18所中小学幼儿园被省教育厅列为第二批全省能力提升工程2.0试点学校,经过一年的实施探索,阜阳市教育局审时度势,主动担当,强化市级统筹,协调部门联动,创新管理模式,紧抓https://www.ahtvu.ah.cn/nlts/detail?id=kacdadquqirnjge0beuwmw
6.2020年教育信息化发展分析这一历史性转变的巨大成功背后,得益于我国多年教育信息化及相关教育装备建设的扎实铺垫。这一年,中国教育信息化的步伐没有因为疫情停步退缩,而是迎难而上,克服了许多意想不到的困难,坚定地沿着中共中央、国务院规划的《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道路,为全面完成《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砥砺前行。https://www.ceeia.cn/news/detail_3517.htm
7.宁夏浙江省拱宸强制隔离戒毒所 浙江地区提供 山东地区提供 河北地区提供 河南地区提供 重庆地区提供 福建地区提供 广东地区提供 江苏地区提供 四川地区提供 山西地区提供 广西地区提供 上海地区提供 安徽地区提供 甘肃地区提供 泉州全生命周期消防安全教育 重庆市安全教育课堂优秀案例 https://ningxia.xueanq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