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笔记第六章(艺术论)

艺术敏感指主体特别容易对客体发生意象体验、感悟与联想,主要指主体感觉生活、欣赏艺术、体验和孕育意象的敏锐性和悟性,天才的敏感实质就是这种感受体验的细致、快捷、丰富和深刻。艺术敏感是由于艺术家们天生的多愁善感的心理生理特质外,还有由于长期的艺术修养对艺术敏感的培育。

2、艺术想象力

艺术想象力是指艺术家在感受生活、孕育意象的过程中展开想象、联想、幻想或意象思维的能力的和程度。艺术想象力超越抽象概念、判断、推理,超越正常的逻辑时空,以艺术的感悟主旨为归,形成独特的心理时空和情感逻辑,来追忆、引发、整合物象和幻象,形成独特的意象。

3、虚静

这是艺术家进行艺术创作时的一种精神状态。这时艺术家一方面排除功利杂念,集中精神;别一方面超越知性逻辑,进入感性直觉状态。艺术家在审美状态下以虚空的心胸接纳万物,孕育意象。这是中国古代对于创作心理的基本概念。庄子、陆机、刘勰等人曾描述过虚静状态。

4、灵感

灵感指艺术家在意象的创造过程中,由于各种心理机制、功能处于高度协调的自由状态,而突然生成的精神亢奋、注意集中、情绪激动、想象力空前的一种思维活动的境界。灵感的产生,有时是突然从生活获得一种启示,顿时便产生了创作冲动和源源不断涌来的诸般感受;有时是在意象的孕育中苦苦,突然似有所感,茅塞顿开,豁然开朗而获得的。灵感是主体艺术状态对日常状态的超越。

5、艺术操作中技和道的关系

艺术操作中的技,主要指艺术创作过程的技能与技巧,而艺术操作中的道,则主要指艺术意象创作与传达过程中自由无碍、充满生气的至高境界。

艺术家在技巧的操作中,是可以体悟、把握道,百而达到道的。道可以通过技而体现出来。这种道、技合一的状态,乃是艺术家自如地将心中的感受自由无碍地通过高度娴熟的技巧表达出来,这就是书画艺术中的心手相应,好即意味着消除了道与技的界限。

这就是说,在技中可以发现道的真谛,道也可以在技中得到体现和表达。当技能充分地体现道时,也就达到美的境界。

二、基本理论

1、艺术品的基本特征

作为艺术家和鉴赏者的中介的艺术品,有三个基本特征:

(1)他律性。艺术品是艺术家的审美经验和心理活动的结果,其基本特征决定于艺术家;而艺术家在艺术品中所创造的意象,只是潜在的,只有通过接受主体的欣赏活动,而重新被激活,离开了欣赏者,艺术品便没有存在的意义,故它同时受制于欣赏者。这就是所谓的他律性。

(2)形式符号性。艺术品以形式符号的方式负载着艺术意象而成为沟通任凭者和欣赏者的纽带。艺术品作为连接两个主体间的桥梁,是一种过渡性的存在,创作主体的审美经验和意象创造要传达给接受主体需外化为特定的形式符号,凝定在一定的艺术品中,接受主体才可能借助这些符号为接受创作主体的审美经验与意象信息,并加以再创造。

(3)开放性。艺术品作业中介,只能是两头开放的,一头向艺术家开放,一头向欣赏者开放。一方面只有向艺术家开放,艺术家创造的意象世界才能物态化、物化为艺术品。另一方面,艺术品只有向接受者开放,才能呈现它的基本特质。一个艺术品如果无人欣赏,它只是一个与其他东西一样物质存在的物质。艺术品只有在向艺术家与接受者两头开放时才能成为现实艺术品。

2、试述艺术的存在方式

(1)艺术首先存在于意象世界中。

艺术品是一个多层次结构,但意象世界层是艺术品之所以为艺术品的关键层次。意象是艺术品所提供给我们的更基本的东西,艺术的本质体现在意象世界中。从存在方式上说,艺术只能存在于艺术品的意象世界中。

(2)艺术只能存在于人的审美心理活动和审美经验中。

艺术意象是一种精神存在,一种心理活动的过程和成果,它是主体在艺术创造和欣赏时所生成的一种综合的意识形态。在意象世界中的艺术只能存在于人的审美经验中,这是因为:

一方面,意象与艺术创作主体的审美心理活动和审美经验有本质的联系。艺术创造者无论是描摹物象还是抒发情感都是在已有表象的基础上,调动自己所积累的审美经验重组和创造一个能被感官直接感受、把握、体验的意象体系,然后通过特定的形式符号表达出来,形成特殊的物质存在——艺术品。在此,意象实际上是创作主体在创作过程中审美心理活动的过程和成果。存在于意象中的艺术必然存在于创作主体的审美心理活动和审美经验中。

另一方面,意象又与艺术接受主体的审美心理活动和审美经验有本质的联系。因为接受者在欣赏艺术品时,是以自己已有的审美经验为基础的,他在观照艺术品中所凝定的意名胜世界时,在感受、体验的同时加以重建和再创造,形成新的意象世界,这才是接受主体所欣赏的真正的审美对象。存在于意象中的艺术必然存在于接受主体的审美心理活动和审美经验中。

创作主体意识中的审美意象,经艺术品的中介,传递到接受主体的识中,经其再创造而获得生命。由此可见,艺术意象始终只能存在于艺术创作者和接受者的主体意识和审美心理活动中,存在于这两个主体的审美经验中。

(3)艺术存在于从艺术创造-艺术品——艺术接受的动态流程中。

从结构角度而言,艺术品的核心是意象;但从艺术存在方式而言,艺术品则是创作主体与接受主体之间的中介与桥梁。在现实中,自我封闭的艺术品是不存在的,就其本质而言,艺术品只有在向艺术家与接受者两头开放时才能成为现实的艺术品。

艺术存在于从艺术创造——艺术品——艺术接受这样一个由三个环节组成的动态流程之中,对一件真正的艺术品而言,这三个环节缺一不可。

其中,艺术家的艺术创造过程是艺术存在的三环节中第一个也是首要的一环。而只有接受者的欣赏。而只有接受者的欣赏活动才能赋予艺术的生命,艺术才能获得现实存在的意义。

这三个环节的流程构成了艺术的现实存在,也促成了艺术的社会交流。艺术作为人类社会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存在于人类心灵之中,但更重要的是它存在于人类社会之中,它代表着人类心灵对自身与世界的感悟和人类相互交流中对人类文明的创造,在这个时空中,艺术作为一种存在现象,通过三个环节、交互活动,不但获得了自身的存在意义,也为人类文化与文明创造了不断更新的因素。

3、意象的生成过程

处于艺术核心的意象的生成过程可分为意象的孕育与意象的生产两个阶段。

艺术意象是由社会中的人所孕育产生的,首先是艺术家在与客观世界的存在发生相互作用,是创造一个新的精神性的对象世界的过程,在这过程中,一方面是艺术家主体本质力量对象化,另一方面是对象世界经艺术家加工改造的人化或主体化。

意象的孕育是以主体与客体感性的相遇为开端的。这时,对象化的世界向艺术家展示其艺术真谛,而艺术家从日常的逻辑状态中超越出来,调动起自身的诸心理功能进入自由创造的状态。主体心理进入了审美自由状态时,意象才能得到更好的孕育。主体与对象的关系是一种因感动、感应而引起内在情感激荡的关系。除了感动之外,艺术家还应具备一种虚静的精神状态。以虚空的心胸接纳万物,孕育意象。

第二个阶段是意象是生产阶段。意象的生产阶段。意象的生产是艺术家心中的意象得到物态化和物化的表达。在这个阶段,艺术意象进一步完善并获得形式符号和物质实体,使艺术品更终得以产生。这里的生产具有双重涵义:它既有生命孕育分娩的意思,即事物的从无到有,存在的由隐到显,同时又有工艺制作、生产之义。这里有四个步骤:

首先,意象的从无到有就是要将主题在酝酿中的隐藏在穿深层前意识的意义明朗化,把散漫的、不可把握的感觉整合为一个完整的整体。这个整体就是艺术意象的整体。

其次,意象的从无到有,需要物态化与物化的实在形式。

再次,意象的从无到有还在于意象的意义内容在无的运动中更终获得外在形式符号,转变为有。

第四,艺术意象的创作和世态的完成,实质上也是一种生产。

4、天才独特的艺术创造力的表现

天才独特的艺术创造力主要表现为艺术敏感(感受力)、艺术想象力、艺术技巧和灵感等方面。天才应具有独特的艺术敏感,用天感受和捕捉生活。在此基础上,天才借助于想象力的作用,整合物象,产生意象。再通过高超的艺术技巧加以物化。而这一切,只有等到灵感的来临才能付诸实现。

5、在艺术作品的接受过程中,欣赏者是如何实现艺术的重建的?

艺术的接受,在本质上乃是欣赏着对艺术意象重建的过程。

A.这种重建是以艺术家心目中的意象为基础的,但实际上是以艺术品作为中介来接受的。通过外在符号进入到内在意象,再在自己的心目中重新创构。

B.作品的符号形式向接受者提供了藉以获得意象的潜在可能性或暗示的轨迹。

C.艺术符号是间接的,其意义的表达只能通过象征与暗示。这样,欣赏这所感受的意象,与艺术家所创造的意象之间是有距离的,这种距离决定了意象不能照搬接受,但也给再创造留下空间。

D.欣赏者欲获得对意象的重建,必须从作品中获得共鸣,成为作者的知音。

E.欣赏所创构的新意象在本质上只是艺术家创构的意象的重建,受艺术家所提供的意象限制。欣赏者在艺术重建的过程中,有以下三个要素:艺术家心目中的意象,作品的符号形式,欣赏者重建的意象。

┏━━━━━━━━━━━━━━━━━━━━━━━┓作家心中的意象━━━作品的符号形式━━━━欣赏者重建的意象a(基础)b(中介)结果↑┃┗━━━━━━━━━━━━━━━━━━━━━┛┃┃d共鸣┃┗━━━━━━━━━━━━━━━━━━━━━━━┛c制约限制

6、谈谈艺术接受的主体性特征

在接受艺术作品中,欣赏者体现了主观能动性,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欣赏者在接受作品时乃是在调动主体性因素,根据艺术家所提供的文本和形式符号对意象进行了在创造。每个欣赏这对文本的理解,都有一定的主观性。(如鲁迅所说的《红楼梦》的命意,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作为审美对象的艺术品,乃是在艺术的形式符号的暗示下,在接受者主体性的参与下,在接受者的心理活动中,通过重建而生成新的艺术意象。

(2)艺术接受的主观性,源于接受者不同的期待视界。西方学者认为,欣赏者的主客观因素,如生理素质、文化素养、社会历史环境等,决定其接受的眼光和审美的文化心理结构,即期待视界。艺术的接受,既受文本制约,也受期待视界的制约和引导。

(3)艺术品本生只是一个图式化的结构框架,其中有许多空白和不确定,读者只有在一面阅读,一面将它具体化时,作品的主题和意蕴才逐渐显示出来。欣赏者在接受时,乃是对作品所提供的框架进行填补空白、揭示意义,参与广义的创作的动态过程。

7.鉴赏者对艺术品的接受过程

鉴赏者对艺术品的接受过程

(1)观:指接受者透过艺术的形式符号,在直观的层次上逐步感受和重建意象,即使是对一件艺术品的背景等方面的内容暂时不熟悉,但凭着主体的艺术敏感,也能感受其美。这当然是表层的。

(2)品:主要指接受者根据自己的审美文化心理结构和经验,凝神观照,发挥想象力,细致地品味作品,充实、丰富、发展意象,使意象更具接受者的个性。品的过程,是意象重建的核心过程,中国古代的理论家强调欣赏时要知人论世,有助于对作品的解读体味。

(3)悟:悟是主体对艺术品的意象的品鉴渐入佳境以后,终于升华为对意境的感悟。悟是意象重建过程中,欣赏者灵感的逐步活跃,更终使主体的意识在瞬间升华为高度自由的境界。

三。分析阐释题

1.举例说明想象力在欣赏文学作品中的作用。

(1)基本原理

文学作品的欣赏过程是一个审美的过程,在审美活动中,想象是不可少的。想象是人的一种心理活动,它是人们在外在对象和事物的刺激下,在头脑中对原有的记忆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精神活动过程。欣赏美,就是一种想象的思维活动。我们欣赏文学作品的过程,就是对文学作品中所包含的意象,它是接受者根据语言符号提供的意象导向而重建的意象,其中包括了作者的想象和读者的想象。

(2)分析说明

陶渊明《饮酒》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辩以忘言。在这首诗中,作者提供了菊花、东篱、南山、飞鸟几个表象,通过这些表象,利用想象调动我们日常的经验,激活我们的感官和知觉,使我们身临其境地感受这恬淡乡间气息。同时我们也知道,每个读者多领略到的乡间气息都是有差异的,因为各自的经历和修养等方面的不同,想象力的取材也不同。并且在对想象组合中,想象力也是据我们各人的爱好、情感而加以自由组合的。作者所提供的表象,还为想象提供了无限创造的空间。每个欣赏者在情感引导下,通过想象力对作者所提供的表象加以填补。但同时,作者的想象与读者的想象又以作品为中介,这就使得其中有相同之处。《饮酒》诗中呈现了纯朴宁静的乡间生活,在各人想象中应是大同小异的。在欣赏文学作品时,作者的体现在作品中的意图是想象力唯一的一点限制。因而想象力在欣赏时具有极大的自由度,从而对意象进行再创造。

2.举例说明艺术只能存在于审美活动和审美经验中的原因。

艺术品的核心是意象,每个实在的艺术品都由意象世界构成,意象是艺术品之所以为艺术品的关键,是艺术的灵魂。从存在方式上说,艺术只能存在与艺术品的意象世界中。创作艺术和欣赏艺术的过程,就是艺术意象生产与接受的过程。而艺术意象并非一种客观的物质存在,而是一种精神存在,一种心理活动的过程和成果。或者说,是主体在艺术创造和欣赏时所生成的一种综合的意识形态。

一方面,意象与艺术创作主体的审美心理活动和审美经验有着本质的联系。艺术创造者无论是描摹物象还是抒发情感,都是在已有表象的基础上,调动自己所积累的审美经验重组和创造一个能被感官直接感受、把握、体验的意象体系,然后通过特定的形式符号表达出来,凝定下来,形成特殊的存在——艺术品。在这里,意象实际上反映了创作主体在创作过程和成果。

另一方面,意象又与艺术接受主体的审美心理活动和审美经验有本质的联系。因为接受者在欣赏艺术品时,是以自己已有的审美经验为基础的,他在观照艺术品中凝定的意象世界时,并非被动地照本全收,而是在感觉、体验的同时加以重建和再创造,形成新的意象世界,这才是接受主体所欣赏的真正的审美对象。

所以,艺术意象始终只存在艺术创作者和接受者的主体意识和审美心理活动中,存在于这两者的审美经验中。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艺术存在于主体的、审美心理活动和意识中。

中国古代的诗歌,常常追求通过暗示性的语言提供含义丰富的意象,传达沉隐微妙的情感。李商隐《无题》相间时难别亦难诗中的蜡炬、春蚕的意象,在李商隐创作之时,是由其当时的心理活动和审美经验决定的。蜡炬、春蚕的某些特征与其为情而死的理想相结合,再配以其它辅助意象,创造了蜡炬与春蚕极富情意的形象。其凝固与诗歌之中,在未被欣赏之前是毫无审美意义的。只有当读者吟诵此诗时,根据诗人所提供的意象,联系自己的审美经验,对蜡炬和春蚕进行改造,赋予其奉献自己、舍己为人、鞠躬尽瘁等道德品质。诗人与读者之所以对同一对象产生不同的意象,就是因为他们各自联系自己的审美心理和经验,而艺术的价值就在与这不同的创作与接受过程中。

3.例说明想象力在意象生成中的作用。

想象是一种运用表象自由把握世界和创造形式的心理能力和机制。在审美活动中,想象以原有的表象为基点,融合思想情感及其其他意的因素,对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和创造性的重建,从而使意与象达成和谐的结合。正由于想象可以突破现实的种种限制,将记忆表象自由地加以综合、重组,并创造新颖、独特的意象的特性,故而在想象中一切的界限都消失了,现实生活的经验,逻辑思维的规律,时空的限制,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物质世界与精神世界的对立都不存在了。一切现实中不可能或不合理的事,在想象中都具有了合理性,因而在超越一切的无限自由中,创造性地缔造出一个丰富多彩的意象世界。

(2)分析说明《西游记》中孙悟空的形象大约是童叟皆知的人物了,孙悟空本身亦猴亦人,取材于现实生活,但不是现实中任何一生物的照搬。创作者在塑造其形象时,充分调动了其想象力,将猴性、人性、妖精气揉合在一起,创造了一个活灵活现的孙悟空形象。作为意象,它首先体现了作者向往自由,鄙薄虚伪肮脏的现实,和惩恶扬善的英雄主义倾向。它将猴子的玩皮、恶作剧、无法无天、灵活机敏等特性相融合,包容了作者体悟到的世态炎凉的矛盾心态,因而会有孙悟空大闹天空的壮举,又有日后箍上金箍的无奈与驯服。意与象的组合以及象与象的组合,想象力在其中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4.例说明艺术中技巧与形式的审美价值。

技与道的本质联系在于:在技中可以发现道的真谛,道也可以在技中得到体现和表达。当技能完满地体现道时,也就达到了美的境界。所以,艺术之技是通向艺术本体的路。艺术家在技巧的操作中体验美、创造美。在此意义上,艺术技巧本身就是艺术,就是美。

技巧成为艺术是在主体的艺术生产操作活动中得以现实的,艺术家在表达心中之道的同时,本身就成了道。在这种无限自由的操作活动中,艺术意象就直接转化艺术技巧,在艺术家的操作中得到畅快的表达。艺术技巧的操作的质料上留下的痕迹就是艺术的形式。形式静态地表现了艺术生产的动态运动,艺术欣赏者可以通过艺术形式体会到其中蕴含技巧的美。因此,艺术形式具有独立的审美价值:艺术家在对艺术真谛的体味与投入中,运用熟练的技巧,在审美状态中所创造出的形式,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在形式符号层次上的统一,是艺术的意义凝聚于有意义的形式。

5.例说明在鉴赏过程中艺术意象是怎样重建的。

(2)举例说明

白居易浔阳江头夜听琵琶曲,深受感动,他说: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逢皆淹泣。座中泣下谁更多?江州司马青衫湿。因为他出宫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有迁谪意。在被贬官的同时,夜听商人妇的琵琶倾诉,激起他强烈的共鸣。声声琵琶音,是艺术接受的契机,琵琶鸣咽,似有悲苦之音。白居易立足与自己的主体心理,领略到琵琶曲给他带来的迁谪意,这是审美鉴赏的结果,是白居易在商人妇琵琶曲的基础上,调动了自己的记忆,情趣等,对其命意做了重建:商人妇的原始意象中不致于会有迁谪之意,这是白居易的创造性的接受。但同时,此迁谪与商妇之愁苦有共通之处,这是艺术意象对接受者的一种限制,听此琵琶曲,当然不会有人作兴高采烈之想。

THE END
1.2024年浙江省杭州市规划局富阳分局招聘2人历年高频难易错点练习50A:朴素唯物论 B:朴素辩证法 C:形而上学 D:唯心论 3.我在艺术殿堂短暂的巡礼中,只能获得—个__A: 撰写者本人或团体 B: 机关党政负责人 C: 行文对象及行文内容 D: 作者的上级机关 28.一名女子https://www.docin.com/touch_new/preview_new.do?id=4781478843
2.不讨好,不抢夺,不让步“自观”开幕式回顾一路走来,身体与身体相识,意识与意识联结。直至十二月,带着对“女性”和“身体”更深刻的体悟和更坚定的目光,“自观”项目在文教处空间落成展览与装置演出,以照片、现场表演、影像、录音、装置等多重形式,呈现了这一年间由艺术家唐一踢和孙悦星采集到的25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IxMzY4MjMwMA==&mid=2247511601&idx=1&sn=1d72294882fc00e1e98ed3385e0fda51&chksm=96252b7af69a6e5e0ad67eefb2c453e0002429deff37965ed669e3d2748b1f11443e8ec07e32&scene=27
3.“拥抱我们的差异”与艺术博物馆共启“拥抱善意”画廊艺术家设计“拥抱善良”,这是“拥抱我们的差异”组织与瑞格林艺术与设计学院萨拉索塔艺术博物馆之间的一次合作展览,将于 10 月 26 日至 12 月 18 日重返博物馆的大草坪,展出 14 幅在著名的萨拉索塔艺术家和教育家杰弗里·康威尔指导下由学生创作的放大艺术作品图像。 https://www.163.com/dy/article/JJDJ5I9U05568E38.html
4.大学美育复习要点知识点总结期末试卷及答案审美活动:是社会的人特有的一项实践活动,它包括对美的感受、体验和评价,也包括人的审美创造—现实美和艺术美的创造活动。广义的 说,它还可以包括人的审美教育活动,即通过审美对自身人格进行重新塑造。 为什么审美活动是社会的人特有的?1.审美活动不是单纯的生物学现象 2.在审美活动中,美需要社会人群分享 3.审美活动https://zhuanlan.zhihu.com/p/12702334973
5.旅游美学试题及答案6篇(全文)1.在艺术接受中,每个接受者所具有的先在的自身素质,被现代接受美学称为() A.期待视界 B.先验图式 C.主体经验 D.先见之明 2.在艺术接受中,意象的重建过程主要在于() A.读 B.悟 C.观 D.品 3.意境和意象的区别在于() A.意境是指审美的广度,意象是指审美的深度 https://www.99xueshu.com/w/filenmy8z5f9.html
6.接受者所面对的艺术品是()题目标签:受者接受者艺术品如何将EXCEL生成题库手机刷题 如何制作自己的在线小题库 > 手机使用 分享 反馈 收藏 举报 参考答案: C 复制 纠错 举一反三 (453-454题共用题干)初产妇,胎头吸引器加会阴侧切助产分娩足月活婴,胎盘胎膜完整。产后4小时阴道流血约500ml。查:血压90/60mmHg,脉搏100次/分,宫底脐上https://www.shuashuati.com/ti/2bbf1b1c6fa44663a8796ada2b945e7a.html
7.艺术文本即作品对于接受者来说具有什么意义呢?接受美学的创始人A.中国古典文学中有限文字常常引发出读者脑海中的丰富意象B.艺术文本即作品有“空白”、“空缺”、“否定”三个重要要素C.文本的召唤性需要接受者呼应和配合,完成艺术品的再次创作D.对于接受者来说,艺术文本即作品的意义在于“召唤结构”请帮忙给出正确答案和分析,谢https://m.shangxueba.com/ask/25840609.html
8.艺术的(),主要是通过艺术的接受者在对不同时期不同国度不同民族的艺艺术的(),主要是通过艺术的接受者在对不同时期、不同国度、不同民族的艺术作品的接受和鉴赏的审美活动中同时加强对自然、社会、历史、现实、人生甚至真理的认识。 A.教育功能 B.认识功能 C.娱乐功能 D.审美功能 点击查看答案http://www.ppkao.com/wangke/daan/5f50adf445c144e7a8012654b2f98139
9.艺术与审美(北京大学)智慧树知到见面课章节测试期末考试答案见面课:谈谈艺术体制——兼谈美的社会性 1.多选题(2分) 这一讲提及的当代艺术事件中有 A约瑟夫·博依斯《7000株橡树》 B徐冰《天书》 C沃霍尔《坎贝尔汤罐》 D 科苏斯《一把和三把椅子》 我的答案:BC 2.单选题(2分) 在艺术体制问题上,阿瑟·丹托首次提出的重要概念是 https://www.bilibili.com/opus/1010795041031979031
10.人大裸模女生裸体接受专访回应色情指责这显然不再是一场“一个人的旅行”。虽然没有主动宣传,但苏紫紫的这一校内展览在网络上迅速扩大为一场全民互动。 苏紫紫全裸接受记者采访。 据环球时报报道 人体艺术展后成舆论焦点 人大裸模女学生回应色情指责 自称是人体艺术工作者 表示要从现在拍到变老 https://www.dzwww.com/xwpd/2011_1/renwu/201101/t20110110_6079432.html
11.第五章艺术接受艺术接受,是指在艺术传播的基础上,以艺术作品为对象、以艺术接受者为主体而展开的积极能动的审美实践活动。 其次,艺术消费与艺术接受是怎样的关系呢? 在马克思的艺术生产理论中,第三个阶段准确表述是“艺术消费”,我们书上用的表述是“艺术接受”,二者是完全一致的吗?如果有区别,是怎样的区别呢? http://jpkc.ycu.edu.cn/ysgl/N20241002154846.html
12.幼儿园教学工作总结大班第一学期(精选22篇)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以游戏的形式开展教学,把绘画寓于游戏中,是我们主要的教学方法。如在进行蜡笔画教学中我们让幼儿游戏的方式进行构图,鼓励幼儿大胆想象、有创意。在涂色方面,指导孩子学习了相似色、渐变色等多种涂色方法,鼓励幼儿有自己的想法。新鲜有趣的事物,幼儿都乐于接受,为了提高幼儿某一方面的绘画能力,我们https://www.unjs.com/youjiao/youeryuangongzuo/20220701085812_5248536.html
13.艺术接受的主体包括()A艺术鉴赏者B艺术批评家C艺术研究者D艺术艺术批评虽然与艺术鉴赏都属于艺术的接受活动,但它们之间却有着明显的区别。其中最根本的一点就是,艺术鉴赏基本上是一种感性的审美体验,而艺术批评则是一种理性的思维和判断活动。在一般的艺术鉴赏活动中,受众只要能从自己的审美经验和艺术修养出发,较为准确地提到作品的意蕴,并从中体会到相应的审美愉悦,就可以说已经https://m.12tiku.com/newtiku/919891/41969122.html
14.研究尹明涛:艺术伦理建构的四个维度(一)比如罗国杰在《伦理学名词解释》中对艺术道德的定义,即“艺术道德是艺术工作者在艺术实践中所应遵循的道德规范和所应具备的道德品质。”[1]宋希仁等学者在其主编的《伦理学大辞典》中对其的定义也基本与之保持一致。直到谢建明教授提出定义,才对艺术伦理的研究视角和概念进行了一定的突破。他指出,“艺术伦理学,简言https://www.cnacs.net.cn/14/202308/5170.html
15.解答艺术与人类未来的“时代之问”我们要将中国传统艺术史发展知识、艺术作品创作鉴赏知识、艺术史文献知识三者结合起来,建立中国传统艺术史的发展知识体系、中国传统艺术史中有关作品创作鉴藏品评等技术知识体系以及艺术史的文献知识体系,从而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艺术史话语体系和知识体系,提升中国传统艺术史在世界艺术史界的话语地位,建立具有当代形态和民族https://www.cssn.cn/ysx/ztzl/ysx_lbt/202212/t20221228_5574723.shtml
16.艺术概论思考题任何一个企图去理解(接受)历史中艺术作品的主体都必然带上他所处的时代精神。最后艺术作品的增值方式也为接受者的无限创造提供了可能性。更进一步看,接受的无限创造性还表现在不同历史时代的接受者与接受者的互动关系中。从社会群体接受角度看,个人之间在气质、思想、修养等方面的差异也能拿使艺术作品是同一个时代https://www.douban.com/note/784290189/
17.《艺术概论》教案第五章艺术接受.docx问题2:你认为艺术接受是被动的还是主动的?在此基础上,我们得出“艺术接受”的概念:艺术接受,是指在艺术传播的基础上,以艺术作品为对象、以艺术接受者为主体而展开的积极能动的审美实践活动。 其次,艺术消费与艺术接受是怎样的关系呢? 在马克思的艺术生产理论中,第三个阶段准确表述是“艺术消费”,我们书上用的表述https://www.renrendoc.com/paper/300935144.html
18.《艺术概论》课件——第五章艺术接受.pptx华茂春松。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飘兮若流风之回雪。远而望之,皎若太阳升朝霞;迫而察之,灼若芙蕖出渌波。” ;二、接受主体的地位和作用;1、接受主体对艺术接受的主导性 ;期待视野:是一个接受美学的概念,指接受者在进入接受过程之前业已具备的一套具有定向性的心理结构图示,是接受者对艺术作品的预期与估盼https://m.book118.com/html/2023/1122/6014111004010012.s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