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也有过,总是期望能同时做成很多事,还想立即看到效果,既要又要;而这本质上却是自己的欲望大于能力,又极度缺乏耐心的表现
不过没关系,这是很正常的一种现象,人的天性就是如此,没有耐心,倾向于即时满足
我们对耐心的认知还只是停留在最肤浅的一层,即倾向于忍受无趣、承受痛苦、咬牙坚持、硬抗到底;又或者是当做不到某一件事时,就说明意志力不够坚强,此时倾向直接给自己一个答案——我不是一个有耐心的人,毕竟否定自己比付出努力来的简单
为了解决这个疑惑,接下来介绍的一些模型将会给我们答案
一个人的成长曲线,和一些事物发展的基本规律是类似的,比如,和价值积累的普遍规律是相符合的复利曲线模型
所谓复利曲线初始增长缓慢,但是一旦达到一个拐点,增长速度就如同火箭上升一般,势不可挡!也是在今天再重新复盘复利曲线的此刻,我豁然开朗。我曾对近几年的努力收获甚微感觉沮丧和难过,觉得付出和收获不成正比。但我们往往忽略的是,很多的成功背后不仅是3年、5年的付出,更可能是8年10年的持续付出和努力所取得的。
如果把成功比作爬山,那么山脚下跃跃欲试往上爬的人不在少数,到了山中间人数不足30%,而最终能到山顶的人不足5%。所以,不要仅看一时的收获,长期的坚持,当所有的积累到达拐点后,就会飞速的增长。即使优秀如巴菲特,他的财富积累也是从50+才开始的。
复利曲线拥有强大的力量,还被爱因斯坦称为世界的第八大奇迹;复利曲线的特点是:
而且,我们不难发现,那些所谓的精英人士,所谓的专家,通常都是那些能更好的克服天性的人,他们的耐心水平更高,延迟满足的能力更强
如何让我们的未来清晰可见?
1.可以通过工具挖掘自身的天赋,从而明确未来的发展方向
挖掘天赋的工具:热情测试、人类图、盖勒普的优势测试
2.根据自身的特点绘制自身的成长曲线图(以年为单位)
坚信你我,只要持续的精进,终会从披星戴月走向满眼霞光。
舒适区边缘是另一个重要的规律。它揭示了能力成长的普遍法则:
无论是个体还是群体,其能力都以“舒适区-拉伸区-困难区”的形式分布,要想高效成长,就必须让自己始终处于舒适区的边缘,贸然跨到困难区会让自己受挫,而始终停在舒适区会让自己停滞
游走在'舒适区边缘',不仅可以有效避免重复努力带来的乏味感,还可以激发出真正成长带来的成就感。
比如,一位钢琴爱好者,在十几岁时就开始上钢琴课,十年过后,如果他一直以完全相同的方式弹奏那些同样的歌曲,虽然积累了上万小时的'练习',但他很难比之前弹得更好,因为那并非真正的学习;如果他有明确的目标,且有针对性地'练习',特别是对那些不会的曲调反复练习,上万小时后,他的弹琴技艺肯定会大幅度提升,很有可能成为钢琴家,因为他在舒适区边缘游走。
舒适区边缘,又称拉伸区,就是既有成就又有挑战的'地带',在那里,我们才能进步最快。
凭感觉学习,是顶级的成长,因为感觉能帮我们感知真正适合自己需要的东西,让自己处于学习的'拉伸区'。
怎么抓住自己的感觉呢?
其二,'总'字法,即平时脑子里总是不自觉地跳出来的某些重复念头,或是心里总是挥之不去的事,这些通常是我们很难放下的事情,有意识地去审视它们,会让自己更加平和;
其三,无意识的第一反应,即第一次遇到某些人,或事,或第一次到了某个地方,不要思考,看看自己脑中出现的第一个想法是什么;
其四,梦境。梦境是潜意识传递信息的一种方式,它可能是内心真实想法的展示,也可能是灵感的启发;
其五,身体,即学会多倾听自己身体的反应,它会知道很多'答案';
其六,直觉。
其实,上述抓住自己感觉的方法,就是内观自己。通过了解自己内心的真正需求,让感性的觉知和洞察帮助自己寻找答案。
更重要的是,'凭感觉',就是在帮助我们寻找人生目标。目标是存放我们热情和精力的地方。
可见,凭感觉,我们会'动了感情',然后有意识地提醒自己追问原因,找到目标,进而让自己处在'舒适区边缘'。
当急于求成时,总想一口气能吃成个胖子,只会导致自己终日在困难区受挫;而趋难避易时,总是停留在舒适区,又会导致自己在现实生活中一无所获;只要学会在舒适区边缘努力,慢慢的积累成就,也会更有信心坚持下去
成长权重对比揭示了“学习、思考、行动和改变”在成长过程中的关系:
即对于学习而言,学习之后的思考、思考之后的行动、行动之后的改变更重要,如果不盯住内层的该变量,那么在表层投入再多的学习量也会事倍功半
它们的效用权重比是:改变量>行动量>思考量>学习量
只盯着表面的学习量,是一种无效努力,更是一种无效成长,这些知识并没有带来作用。即使日日坚持,天天打卡,却仍感觉一无所获、毫无改变,该是什么样的生活还是什么样的生活
所以就算是读了很多书、报了很多课、学习了很多模型,只会越来越焦虑,就是这个原因,最终陷入了越学越焦虑,越努力又越学习的恶性循环
真正的有效学习是,取自己的所需,并让其发生切实的改变。因为对于成长而言,往往是从学习某个知识开始,但最终总有一个转化的目标,那就是实际的改变,如果学习的目地没有走向改变,最终不管学习到多少知识,都是无效的
此外,我们要小心的一个陷阱就是,不要妄想满足所有的欲望,也就是停止在表层知识获取层,什么都想学,什么都想要,结果就是努力了没有成效。在知识获取上,书中只要有一两个观点,被吸收并转换了,并带来了改变,就是有效学习
几乎任何学习都是这样,刚开始的时候进步很快,然后会变慢,进入一个平台期。在这个阶段,会产生一种假象:我们会误以为学习静止了,付出了大量的努力,却没有感觉到进步,甚至感觉在退步
实际上,这是大脑对新知识的一个巩固过程,学习所产生的新的神经元还在不断发生连接并巩固,直至到了某个瞬间,巩固完成了,才会突破平台期,进入下一个新的快速上升的阶段,如此反复
突破平台期的一个表现是,在某一天,你会发现原来不能理解的东西,突然间明白了,而自己也说不上来是怎么回事(比如,那些时长坚持用英语“熏耳朵”的人,往往会在某一天突然发现,原来听不懂的英语好像都能听懂了,这就是平台期突破的典型表现)
所以,人们很容易在面对长期的冷寂期时,会因为进步缓慢,看不到效果而选择放弃;而只要认识到了这个规律,学习这件事就值得坚持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