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刷行业要实现绿色化、柔性化、生产过程的数字化,提高印刷包装行业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智能制造。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全行业正迅速迈入全新的数字时代,面临向数字化、智能化整体转型的局面。
01
将人工智能融入印刷流程的理由
近年来,印刷业不断变革,人工智能正在产生越来越多的创新,这对行业的流程产生了影响。
在这种情况下,人工智能并不止于平面设计,而是在设计过程之后,它还主要影响生产和仓储的过程。人工智能提高了效率、创造力和个性化。
自动化设计和布局
人工智能驱动的设计工具使创建令人惊叹的图形和布局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容易。这些工具可以分析设计趋势,识别用户偏好,甚至建议设计元素。
标准化任务,例如排列文本和图像或为打印材料创建模板,现在由人工智能处理。这为设计师释放了重要的创作过程。
现在任何担心平面设计师这个职业会因此而慢慢消失的人都是大错特错的。因为操作人工智能也需要一些练习。人工智能使我们的工作更轻松,同时也创造了需要学习的新流程。
大规模个性化
深思熟虑的个性化一直是印刷营销活动成功的保证。人工智能使我们更容易实施这些措施。
人工智能算法可以分析大量客户数据,以创建高度个性化的印刷材料,从直邮到小册子,甚至定制目录。通过根据个人喜好和行为定制内容和设计,公司可以提高参与度和转化率。
可变数据印刷
可变数据印刷(VDP)在今天是必不可少的。随着在线业务的发展,对这种印刷方法的需求也在增长。标签印刷、产品变体和个性化产品的市场现在非常庞大。没有人工智能,这个过程是困难和漫长的。人工智能算法能够无缝集成个性化数据,如姓名、地址、图像和其他图形元素。
印刷作业分析
质量控制和检验
人工智能驱动的摄像头和传感器已经在为我们进行质量控制和机器维护。实时检测和纠正瑕疵、颜色偏差和印刷错误。这不仅减少了浪费,而且确保了每个印刷产品都符合设定的质量标准。
增强现实(AR)集成
机智的品牌所有者正在通过增强现实将他们的印刷材料带入生活。使用AR应用程序,用户可以扫描小册子或产品包装等印刷材料,以访问交互式内容,视频或3D模型。人工智能通过识别印刷材料和叠加数字内容,在增强用户体验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工作流程优化
AI驱动的工作流程管理工具简化了整个印刷生产过程。人工智能集成到软件中,伴随从客户查询到成品的整个印刷过程。人工智能支持的生产可以节省成本并提高所有流程的效率。
环保印刷
人工智能还有助于减少公司自身的环境足迹。印刷工艺的优化通常会导致浪费和废料的减少,不可避免地导致生产中更负责任的行为。这与印刷行业对环保解决方案日益增长的需求相一致。
02
五大步骤建立智能制造实施框架
智能制造是制造业创新发展的主要抓手,是制造业转型升级的主要路径。我国印发《“十四五”智能制造发展规划》,提出到2025年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大部分实现数字化网络化,重点行业骨干企业初步应用智能化。到2035年,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全面普及数字化网络化,重点行业骨干企业基本实现智能化。
智能制造不是一蹴而就的,而要循序渐进、逐级提升,以数据为核心,数据驱动业务优化、智能决策。目前我国印刷包装行业的整体生产过程仍呈现简单粗放的特点,生产效率和劳动生产率、单位能耗等还有差距。因此,必须向智能化转型升级,建立智能制造战略目标和实施规划的框架。
印刷业按照智能制造能力成熟度模型,可分为五个步骤。
一是规划级
印刷包装企业对实施智能制造的基础和条件进行规划,对核心业务包括设计、生产、物流、销售、服务等进行流程化管理。
二是规范级
印刷包装企业采用自动化技术、信息技术手段对核心装备和业务等进行改造和规范,实现单一业务的数据共享。
三是集成级
企业对装备、系统等开展集成,实现跨业务间的数据共享。
四是优化级
企业对人员、资源、制造等进行数据挖掘,形成知识、模型等,实现对核心业务的精准预测和优化。
五是引领级
企业基于模型持续驱动业务优化和创新,实现产业链协同并衍生新的制造模式和商业模式。
03
复合方向构建产业发展生态系统
印刷行业要实现智能化发展,必须重点升级数字化和智能化,全方位实施智能制造。总体趋势是印制方式多样化、生产过程绿色化、装备制造智能化、技术支撑网络化、服务产业专业化。
具体来讲,印刷制造产业从狭义的以印刷喷涂工艺为主,向更加广阔的复合工艺智能制造方向发展。此前,印刷产业基础是制模、成像、涂布、丝印、凹印,主流产品是光学膜、显示器件、光栅印刷、印刷电路,产业链的核心聚焦在精密成像、精细加工等。智能化转型升级后,印刷产业基础应发展为新材料、精密印刷、3D打印、精密加工,主流产品转变为显示器件、太阳能电池,产业链核心聚焦在新材料、精密表面处理、精密功能材料、3D打印等方面。
04
深度融合加快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建设
当前,我国印刷制造行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在数字化转型、智能化升级方面还有很大提升空间,智能装备水平不高,尚未实现互联互通,信息孤岛仍然存在。此外,小批量、多品种、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制造存在较大困难。
具体表现为智能互联方面,装备的智能化水平亟待提高;信息整合方面,整体信息化水平参差不齐,行业差距很大;柔性制造方面,先进制造技术和赋能技术的应用有待提高;数据决策方面,大数据云计算分析处理能力仍处于建设阶段。
为此,印刷行业要更好地与制造业深度融合,第一,加快系统创新,增强融合发展。其中较为关键的是核心技术、系统技术、网络创新技术的创新。
第二,做行业的智能制造试点示范和应用推广。实体经济最重要的一点是从企业做起,深化企业应用转型升级,开展智能制造的示范工厂建设,打造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
第三,加大智能装备和工业软件的研发,装备是实施数字化转型重要的基础工作,工业软件是实现数据互联互通、数据驱动的核心。
第四,加快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建设,制定行业标准,加大标准推广应用。我国在“十三五”期间已经形成了中国智能制造标准体系,智能工厂、车间、网络平台怎么建都有一系列标准。印刷行业要建立起自己的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同时把人才培养作为第一要务,构建跨学科、多层次、立体化的人才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