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打破平台对消费者的全面“数据监控”
如何实现价格的公平与透明
才是平台能否赢得消费者信任的关键所在
频繁表达“太贵了,买不起”“我不打算买了”,甚至定期清除浏览器缓存、使用隐私模式、更换支付方式等;有没有用尚不能肯定,但就是为了省钱、为了不被大数据杀熟
近日,“年轻人开始反向驯化‘大数据杀熟’”的话题引发热议。“大数据杀熟”简单而言是指在一些餐饮、出行平台上,老用户反而享受不到优惠,甚至价格更高。
焦点名词
大数据杀熟
在这个大数据驱动的时代,每个人都在不自觉地成为平台算法的“猎物”。我们的一举一动、每一次点击、每一笔消费,都会成为平台和算法精确描绘的消费画像。在这种数字化的“透明世界”里,我们几乎每时每刻都在为平台贡献数据,这些数据被平台“收集、消化、分析”,最终转化为定价策略和商业利益。
而“大数据杀熟”,就是近年来平台上最让消费者不爽的现象之一。简单来说,它指的是平台基于大数据对用户的消费行为、支付能力进行深度分析后,通过算法精准定价“歧视”老用户,从而获取更多的商业利益。比如,某电商平台会通过分析用户的浏览记录、购买历史、设备信息等,将不同的用户“标签化”——新用户享有各种促销、折扣,而老用户则会遭遇不断上涨的价格。
这一现象本质上是一种信息不对称下的隐性剥削。你作为老用户,不仅背负着平台的“数据标签”,还因忠诚和常规购买,成为了平台精确定价的“高价值目标”。而这一切,平台并未公开透明地告知消费者。
现象
通过这些手段,真能左右平台给消费者设定的“人设”吗?对此,多家外卖平台并未明确回应。某平台客服称,平台发放红包是获客的常规操作,不会给消费者贴上所谓“标签”。
也有消费者反映,不同的手机看到的价格各有不同。“用两个手机订外卖,价格差好几块,退出去再进去,价格又加了好几块。网购也是大数据杀熟,账号不一样,价格也不一样。”
上述外卖平台客服表示,所谓价格差异通常是优惠券或促销活动导致的,如果出现同一产品的售价不同,可向平台投诉反馈。
投诉
同一商品实际成交价格不同
机票新用户2000元铂金会员2510元
记者在一投诉平台搜索发现,有关“大数据杀熟”的投诉累计达8167条。例如,一位消费者反映,作为某平台的十年铂金会员,她上周订的机票价格为2510元,而在另一平台上,作为新用户,相同航班的票价仅为2000元。
这到底是差异化营销,还是“大数据杀熟”?专家认为,从手段上来讲,二者的边界难以厘清,但所谓差异化营销不能成为“大数据杀熟”的挡箭牌。
中国计算机学会计算机安全专业委员会委员吕延辉表示,所谓的大数据杀熟是指经营者根据用户的年龄、职业、消费水平等要素,“对人下菜”,对相同的产品设定不同的价格标准。“这就要求企业在追求技术创新和业务发展的同时,必须重视算法使用的合规性和安全性,防止损害用户利益,触犯法律法规。”
中国政法大学副教授、北京市电子商务法治研究会副会长朱巍此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根治大数据“杀熟”并不容易,原因是按照现行法律,平台对新用户的补贴、推出没有指向性的随机补贴,以及差别化调整折扣力度,并不算价格歧视。
用户
匿名与隐身成对抗算法新策略但专家说这些都是“小聪明”
为了不被“算法”“算计”,不少用户将某社交平台账号头像换成了一只粉色小恐龙,并修改用户名为momo,通过相似的头像与ID以表明自己是新用户。
有些年轻人更进一步,通过定期清除浏览器缓存、使用隐私模式,甚至切换不同的支付方式等方式,让平台的算法无法持续跟踪其行为数据。他们说,这样做的目的是“消除”平台对其历史行为的记忆,避免平台根据过去的数据来推算未来的消费行为。不过,浙江旅游科学研究院院长张晓峰认为,这些方法即便有效,想要彻底根治“大数据杀熟”,也不能只靠这些“小聪明”“土办法”。“互联网和算法能够很快识别出用户的真实动机和行为。”
11月,中央网信办等四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开展“清朗·网络平台算法典型问题治理”专项行动的通知》。通知提出,严禁利用算法实施大数据“杀熟”,并严禁利用用户年龄、职业、消费水平等特征,对相同商品实施差异化定价行为。
网友热议
■随着消费降级,我感觉我买东西越来越精明了。
■没有监管,自律只是一个笑话。
■所以我真不愿意消费,因为消费时还要被当傻子耍。
■我买东西都是货比三家、频繁比价,但是现在看来在多个平台比价还不够,应该换个手机用户再查找最优价格。
■数据杀熟,狡猾如狐,年轻人智,反向驯服。Momo头像,巧妙隐藏,防杀熟计,实在高明。
■一定要准备一个安卓手机,据不可靠消息,用苹果手机搜索出的价位比用安卓手机的贵。
■我现在学聪明了——想买鞋,故意搜平价款,再切换到名牌,折扣立马比熟人还熟。订酒店?先狂刷低价区,让算法认定咱“穷鬼”人设,再瞄向心仪那家,低价轻松到手。
年轻人的反抗不容忽视
但不论这种说法是否可信,消费者“用算法打败算法”的创意,恐怕不能只当一个笑话看。这当中其实充满着委屈和无奈:自己的互联网浏览、消费痕迹,很有可能被算法捕捉,成为用户画像的一部分,从而被各种“精准收割”。万般无奈之下,只能通过这种“行为艺术”,试图欺骗算法,避免自身状态被追踪。看似风风火火,背后却反映出年轻群体面对算法权威时的愤怒与无助。
2018年年底,“大数据杀熟”就被选为当年社会生活类十大流行语,6年之后,它依然是消费痼疾。优惠券因人而异、价格陷阱防不胜防、手机APP频繁索取权限……网购、在线旅游、网约车等平台利用信息不对称套取超额利益,不断侵犯消费者权益,不久前消协一份采样3000余人的调查显示,56%的受访者遭遇过“大数据杀熟”,“人人喊打”到头来还是“被动挨打”。
尽管这些年监管部门加大打击力度,但由于“大数据杀熟”概念具有模糊性和主观性,一些商家抓住规则漏洞,新变种、新套路层出不穷,例如利用动态定价模式隐性“杀熟”,所谓的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如今年轻群体启动“算法驯化”,也是一种对策,通过对算法的计算,积累经验,找到破解的方法,拒绝被算法“硬控”。这样的反抗虽然能够维护自身利益,但说到底仍旧是软性反抗,治标不治本。
这次年轻群体掀起“算法驯化”现象不容忽视,虽然目前只是一种消费策略和技术手段,但长此以往会成为消费逻辑,甚至形成“谈算法色变”的认知。当信任赤字如雪球般越滚越大,算法这一帮助消费者的新技术,反倒被推向了消费者的对立面。
《咬文嚼字》公布了2024年度十大流行语,“智能向善”排第二位。可“智能向善”不能仅靠社会呼吁、商家自律,也不能倚仗年轻群体的“算法驯化”,这需要多管齐下提升监管强度,强化日常的制度约束,通过算法透明、信息对等的手段,去打破“算法黑箱”,建立消费者于商家长久的信任。据青春上海
更要公平与隐私
反向驯化的背后,揭示了一个更深层次的问题——数据隐私与价格公平的平衡。在大数据杀熟的过程中,平台通过对用户数据的收集和分析,精准推算出每个用户的消费能力和支付意愿,从而实施差异化定价。然而,这一过程中,消费者并没有得到充分的知情权和选择权——他们的个人信息和消费习惯早已被“透明化”,平台却没有给出相应的回报或保护。
年轻人不仅仅是希望获得更低的价格,更深层次的需求在于:他们希望在消费的同时,能够保有对自己数据的控制权,避免被数据化为一个“被操控的对象”。他们渴望的,是一个更公平、透明的消费生态环境,而不是被平台算法“杀熟”。
随着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加入到反向驯化的队伍中,互联网平台必须要面对一个严峻的挑战:如何平衡数据的利用和消费者的隐私保护?如何让消费者不仅享受平台的便捷,同时也能保障他们的数据安全和公平定价?这不仅是对平台商业模式的挑战,更是对整个互联网生态的深刻反思。在未来的互联网商业环境中,平台怎样应对这一趋势,决定了它们能否长久立足。
在未来,平台必然会进一步优化算法,推出更加个性化的服务,但这必须建立在对消费者隐私的充分保护之上。商业的最终目的不应仅仅是通过数据操控最大化利润,而是要实现数据与隐私的平衡,让消费者既能享受大数据带来的便利,也能保护自己的隐私和消费公平。
反向驯化大数据的背后,不仅仅是消费者对“杀熟”现象的反抗,更是他们对数字世界中“公平与隐私”的深刻诉求。随着越来越多年轻人意识到自己的数据权和隐私权,他们的反击将推动互联网商业模式的深刻变革。
在未来的互联网时代,消费者不仅要成为数据的主人,更要拥有对数据的完全掌控权。如何打破平台对消费者行为的全面“数据监控”,如何实现价格的公平与透明,将是平台能否赢得消费者信任的关键所在。而这场反击,才刚刚开始。据澎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