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次科技风口都会产生一批弄潮儿,也会让一些普通人成功弯道超车。
去年以来,AIGC(生成式人工智能)突然爆火。人工智能改变的,不仅仅是“行业生态”“产业格局”,还有不少年轻人的创业轨迹,他们在这个新生行业,实现了人生的高光时刻。他们之中,有初中学历的创业者,100天左右赚了100万元;也有普通的大学生,依靠AIGC打造虚拟偶像平台,并尝试吸引数百万元的融资;还有从事动漫设计的创业者,让AI帮忙写剧本设计人物角色,实现“创作提速”。
AI创业故事1
开设AI制作公司
7个月营业额达300万元
“我赚到了人生的第一个100万元,是因为踩到了AIGC的风口。”在广州创办了一家AI制作公司的王家豪告诉记者,只有初中学历的他,曾做过城管、开过面包车,还卖过红酒。
“取代你的永远不是AI,而是先试用AI那批人。”刚接触AI软件时,王家豪只是学习输入文字进行作画。今年2月,他通过AI软件制作了大量机甲人物图片发布在短视频平台上,没想到一个视频的火爆,产生了上亿的点击量,让咨询学习AI课程和希望AI作画的人蜂拥而至,甚至包括一些明星博主。
王家豪回忆称,其AI创作生涯的一些大单,都是从传统画作手中“抢”过来的。一位从事油画生意的客户,原来是从画手那里购入画作,传统画手每幅作品售价20元,而王家豪只需8.8元。该客户委托王家豪创作1000幅不同的油画,王家豪仅用3小时便完成了任务,其速度之快令客户惊讶不已。
得益于人工智能技术,王家豪的业务出现增长拐点:第一个月的营业额达到了5万元;第二个月飙升至30万元;到了100天左右,销售额更是爆炸性地增长到了100万元;第七个月,营业额已经达到了300万元。这一成就不仅包括了AI绘画服务,还涵盖了培训教学。目前,王家豪的学员已经超过了600人。他感慨地说,如果是10年前,这样的成功是不可想象的。他的业务甚至吸引了某位大明星特效总监的注意,对方给他下了一个50万元的订单。
AI创业故事2
在读研究生
靠AI打造虚拟偶像平台
“虚拟偶像”风靡一众年轻人,其中不少00后更希望制作自己的虚拟偶像。此前要制作虚拟偶像,成本高、技术门槛高。随着AIGC的出现,虚拟偶像的制作就能够轻松实现。
“我们的平台不但能创建虚拟偶像,而且还能实现社区养成。”作为00后创业者,“万物有灵”公司创始人黄杰铭本身也是二次元爱好者,在他看来,二次元虚拟偶像不仅仅是娱乐,更是让制作参与者更便捷的一种尝试。“普通人也能参与到他们虚拟偶像创建当中。”
黄杰铭告诉记者,其本科毕业于广州大学,目前正在香港理工大学读研究生。凭借AIGC,公司目前已有超过15名员工。他表示,除了在国内大力拓展业务,目前也尝试在新加坡和中东地区开拓新的市场。
“发现需求,然后包装成商业模式,再去创业。”黄杰铭表示,很多年轻人都希望拥有自己的二次元偶像,通过AIGC进行二次元偶像开发,可以实现“降本增效”。
至于AIGC如何大幅实现“降本增效”?纯技术出身的黄杰铭回答得也非常直白:AIGC可以帮助降低写代码的难度。他表示,其公司使用开源模型,然后慢慢尝试去练习,再将自己的特有算法加进去。随着平台的使用者越来越多,他们产品的算力开始不足。需要解决算力不足的问题,最好的途径就是扩大规模。为此,他在不久前举办的2024中国品牌节上尝试吸引数百万元的融资,来解决发展规模的问题。
“看见机遇,我就去尝试。如果没有AIGC风潮,我还只是在上学、写毕业论文。当然也可能去做其他创业项目。”黄杰铭承认,AIGC改变了自己的人生。但他也表示,单纯技术并不能解决任何问题。作为00后,自己还是太年轻,在创业中还是需要更“老成”的合作伙伴去打通生意上各个环节。
AI创业故事3
国产动漫公司
用AIGC写剧本设计人物
在互联网创业的世界,80后显然已经是“老兵”。1985年出生的创业者吴均告诉记者,他在广东工业大学计算机系大专毕业后,曾经当了10年的打工者。在做了10年的游戏、动画产品后,2013年开始创业,打造属于自己的影视传媒公司。
尽管工作上是典型的“理工男”,但吴均却有一个原创动漫的梦想:“做更好的国产动画”。吴均表示,国产动画是他的梦想。数年前,他就开始创作名为《早呀爱尼鸭》的原创动画片。由于需要进一步升级,日益高涨的制作成本使公司遇到了发展瓶颈。
动漫创作过程中,作品前期策划、剧本打磨以及确定角色风格和动画,如何巧妙地进行批量制作,是最需要研发投入的,作为最早一批使用“虚幻引擎”来开发游戏和动漫的公司,吴均发现越来越“吃不消”。剧本的创作,需要大量的生活经验和阅历以及丰富的认知储备;程序员要做到与美术相互结合,才能做出比市场更优质的画面。这些问题,在去年AIGC爆火后,突然得到解决。
据记者了解,AIGC出现后,只有少量的动画公司、影视公司、游戏公司使用AI介入创作,“剧本创作,从背景设计,到人物设计,成本都大幅缩减。”据吴均介绍,传统动漫在引入AIGC后,制作成本缩减了一半。
“我们会生成属于自己的模型,方便让内部人员进行调用。”吴均表示,虽然现在他的动漫作品还远远谈不上成功,但大幅削减的成本,让这部作品可以进入长期创作的状态。吴均表示:“目前我们还跟一些教育机构合作,把创作和最新的AI结合,培养新一代的AI创作者——也就是可以深度调用AI的创作者,尽可能地释放创造力。”
行业前瞻
AI人才炙手可热薪酬动辄数十万元
今年,AIGC继续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截至今年4月底,国内已推出305个大模型,其中不仅有行业巨头的身影,还有月之暗面、百川智能、零一万物、MiniMax、智谱AI、阶跃星辰等六家新兴“独角兽”企业崭露头角。在这场技术与资本的角逐中,人才储备成为各科技公司争夺的焦点。
记者观察
普通人要懂AI就要学会使用它
很显然,AI仅仅是一个工具,如何使用这个工具去开拓商业市场是更重要的事情。正如马云、刘强东均为文科生,却通过互联网创业。面对AI浪潮,普通人可以了解AI、学习AI。AI只是一种智能辅助手段,要学会如何跟AI交流,让其学习,提升生产力。其创造的成果,也是根据人的思维模式来不断完善的。
目前,AI最不能替代的是人的创造力。普通人要掌握AI,并不是学习其技术,而是学习如何使用它,让自己的创新思维来主导AI。
抢占人工智能发展高地
广州频频出台利好政策
不久前,《广州市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规划》发布,提出广州将以建设出新出彩的全球数字经济活力城市为发展愿景。去年广州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达到3946亿元,同比增长8.6%,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的12.8%。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已经成为广州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支柱产业。
2021年,广州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印发实施《广州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产业导则》。该导则适用于广州试验区内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领域的产业、科技规划和人才配套项目建设及管理活动。广州试验区位于广州中心城区,选择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发展基础较好的琶洲、广州大学城、广州国际金融城、鱼珠等连片区域,构建“一江两岸三片区”的空间格局,总面积约81平方公里。
同年,广州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又印发了《广州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建设方案》。该方案提出,选取以人工智能、大数据为主导发展方向、基础较好的产业园区,持续培育一批特色产业园区,不断壮大产业发展空间布局。
同年,广州市科学技术局印发《广州市人工智能产业链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该行动计划围绕广州市人工智能产业链基础和布局情况,从“固链、强链、补链、稳链”四方面梳理形成13项主要任务,推动人工智能产业高质量发展,提升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水平。
在一系列措施推动下,广州作为人工智能创新应用高地的磁吸力明显。
去年4月,琶洲算法库正式开启,首批已入驻约100个产业算法模型。同时,百度飞桨(广州)人工智能产业赋能中心落地“琶洲算谷”。广州数字科技集团(广州无线电集团),在政府支持下建设了广州人工智能公共算力中心。树根互联发布了针对不同场景的工业互联网智能操作系统,帮助企业打造智能工厂和基于AI算法的数字企业。在人工智能的重要应用自动驾驶上,广州培育出小马智行、文远知行等一批全球领先的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