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消息(记者顾津溶)2月27日,南京大学宣布面向全体本科新生开设“人工智能通识核心课程体系”,在全国高校首开先河。为什么要开设人工智能通识核心课程?这一课程体系的设计经历了怎样的过程?未来将如何在教学中具体执行?针对这些问题,央视网记者采访了全国政协常委、中国科学院院士、南京大学党委书记谭铁牛。
记者:南京大学从何时开始筹备人工智能通识核心课程?为什么要将人工智能纳入通识课程体系?
将人工智能纳入通识课程体系,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培养时代新人重要论述的必然要求,是面向智能时代、满足国家人才需求、培养新时代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应时之举。当前人工智能已经深入人们的生活、工作、学习等方方面面,以超乎预期的方式改变着人类与世界互动的方式。人工智能虽然方兴未艾、快速发展,但是其内容已不再是简单的学术范畴,而是正在内化为每个人生活和工作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此外,随着人工智能的飞速发展,舆论也形成了对人工智能的多样化认知,出现了某种认知上的迷茫和焦虑,这也对推出人工智能通识教育提出了迫切要求。与此同时,人工智能正在驱动人类社会迈向智能化的新阶段。善用人工智能就能收获“智能红利”,无视人工智能必定导致“智能鸿沟”。智能时代的每一位大学生应当具备基本的人工智能素养。这也是我们将人工智能纳入通识课程体系的基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记者:学校提到将建设“1+X+Y”三层次人工智能通识核心课程体系。学校的设计理念是什么?为什么会做出这样的设计?
谭铁牛:课程体系建设是南京大学的集体共识。因为,面对人工智能丰富的跨学科内容和不同专业学生多样化的成长需要,力图用一门课程来达成所有通识教育目标是不可能的。而简单通过多门选修课程组合,也无法满足不同专业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为此,我们构建了有总有分的课程体系,在满足核心素养基本要求的同时,兼顾不同学生的个性化需求,逐步提升学生的素养和技能,更好地适应人工智能时代的发展。此外,为充分利用南京大学扎实的基础学科研究资源,有效适应AIforScience和AIforHass(“Hass”是指Humanities,ArtsandSocialSciences,即人文艺术与社会科学)的科研新范式,我们鼓励和推进建设前沿拓展类实践课程,支持学生学习和运用人工智能技术来推进跨学科前沿探索,为培养复合型顶尖人才提供支撑。
记者:在您看来,人工智能通识教育与人工智能专业教育有什么区别?
记者:在教学中,是否会让学生使用一些前沿的人工智能大模型进行实践,如ChatGPT、Sora等等?
记者:通识课程是面向全体本科新生的,那么,学校是如何考虑文理科学生的背景和水平差异的?如何才能更好地满足文理科学生的不同发展需要?
谭铁牛:可以说人工智能已无处不在,即使在人文社科领域也已经有了很多成功的应用。南京大学很多文科专业包括哲学、英语、中文、历史等基础文科以及金融、法律、社会学、新闻等都与人工智能交叉融合,不仅是运用工具,也在为新一代智能技术发展贡献思想和内容。甚至可以说,人工智能进入文科领域,特别展现了人工智能的强大能力,也是智能应有的内涵之一。就像身处网络化信息化时代的每个人都应具备必要的计算机和互联网知识一样,面向智能化时代,每个人都应掌握基本的人工智能知识与技能。因此,文科学生学习人工智能通识课程是十分必要的。特别是人工智能工具的涌现,降低了人们接触更为复杂技术的难度。这也是当前人工智能通识教育成为可能的现实背景。我认为人工智能通识教育应当成为南京大学每一位学生的必修要求,未来每一位毕业生都应当成为智能时代的参与者、劳动者和引领者。
我们会兼顾学生的背景和兴趣,充分利用人工智能工具,努力实现个性化教学,保证核心素养的培养和达成,并不要求每一位同学都成为人工智能专家。人工智能通识核心课也不是一门程序设计加强课。我们会努力通过课程设计和人工智能工具的赋能,满足和适配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和特点,注重学生人工智能核心素养的达成。这也是我们为什么在核心通识的基础上,开设X+Y不同层次课程的目的。通过这些不同层次的课程,我们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找到自己感兴趣的方向,也为更有特色的发展提供有利支撑。目前,考虑到现实存在的一些背景差异,我们也会通过多种支撑手段(比如先修营等方式)为相应的同学提供学习支持和帮助。
记者:您认为此举措在本科人才培养及学校教育教学方面将带来哪些影响?